屈洛昔芬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4 04:07:00

導(dǎo)語:屈洛昔芬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屈洛昔芬研究論文

關(guān)鍵詞:屈洛昔芬

屈洛昔芬(droloxifene''''''''DRL)是一個雌激素激動/拮抗的內(nèi)分泌治療新藥,它在化學(xué)結(jié)構(gòu)與性質(zhì)上和三苯氧胺(他莫昔芬,tamoxifen''''''''TAM''''''''TX)非常相似。此藥可使晚期乳腺癌的內(nèi)分泌療效有一定的提高;它對骨骼具有雌激素樣作用,而對子宮內(nèi)膜和乳腺無刺激作用,可使其成為防治骨質(zhì)疏松的理想制劑。DRL由Roos等人于1983年開始篩選并進入臨床前研究〔1〕,目前此藥已完成臨床前研究和對乳腺癌Ⅰ期臨床研究。

1理化性質(zhì)

DRL化學(xué)名為E-1-〔4’-(2-二甲胺乙氧基)苯基〕-1-(3’-苯酚基)-2-苯基-1-丁烯。分子式為C26H29NO2。

DRL為無色透明粉劑,熔點(乙酸鹽)為140℃,pH值(溶于1%甲醇溶液中)為4~6。不溶于氯仿,微溶于水和乙醇,少量溶于甲醇。

臨床試驗所用制劑為屈洛昔芬枸櫞酸鹽,其薄膜封裝片劑在室溫(15~25℃)可貯藏4年。

2藥理學(xué)特性

2.1屈洛昔芬對雌激素受體的親和力DRL及它的主要氧化代謝產(chǎn)物氮-脫甲基-屈洛昔芬對雌激素受體(ER)陽性的人乳腺癌MCF-7細胞株的親和力比TAM至少高10倍;對ER-陽性的人乳腺癌標(biāo)本的親和力較TAM高60倍〔1〕。DRL取代ER上的17β-雌二醇的IC50(半數(shù)抑制濃度)約為0.01μmol/L,而DRL在人體的血濃度約為0.1~0.4μmol/L。因而其抗雌激素作用足以保證乳腺癌患者的治療。

此外,給幼大鼠口服DRL和TAM,DRL使幼大鼠子宮重量增加的作用明顯低于TAM〔2,3〕,即DRL的雌激素樣作用低于TAM。

2.2體外試驗屈洛昔芬人腫瘤細胞的影響在約0.05~5μmol/L的濃度范圍內(nèi),DRL抑制ER-陽性的乳癌細胞(MCF-7,MCF-7M1,ZR-75和T-47D)的生長比TAM更有效〔4〕。因而在0.1μmol/L即二藥在人血清的濃度水平,DRL對癌細胞的抑制明顯高于TAM。只有當(dāng)藥物濃度超過1μmol/L時,ER-陰性的MDA-MB-231細胞株的生長才受抑制。因而DRL和TAM主要通過ER的效應(yīng)機制而起作用。DRL生長抑制的IC50值約為0.05μmol/L,TAM和toremifene(托瑞米芬,抗雌激素藥)的濃度較此高20倍方能達到同樣效果。

0.1μmol/L的DRL作用2h可完全抑制細胞的生長,0.5μmol/L的DRL作用1h就可達到最大的生長抑制效果,其作用明顯大于TAM,而作用時間短于TAM〔5〕。

DRL與TAM一樣特異地作用于細胞周期的G1期,與細胞毒化療藥物完全不同。

轉(zhuǎn)化生長因子β(TGF-β,屬于生長因子的多肽族)可抑制ER-陽性人乳癌細胞株MCF-7和ER-陰性細胞株MDA-MB-231細胞的生長。DRL、TAM和糖皮質(zhì)激素均可強烈刺激MCF-7細胞分泌TGF-β。同濃度的DRL比TAM和toremifene的誘導(dǎo)分泌作用更明顯〔6〕。

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IGF-I)可刺激乳癌細胞的生長,DRL與TAM可抑制IGF-I對癌細胞的刺激生長作用,并且具有濃度依賴性。DRL比TAM作用更強〔4〕。

雌激素對乳癌細胞的刺激可增加原癌基因c-myc的表達水平(mRNA升高)。在雌二醇作用前,1μmol/L的DRL預(yù)處理30min,c-myc的mRNA即劇烈下降。而1μmol/L的TAM無此作用。

0.03~1μmol/L的DRL可抑制ER-陽性MCF-7人乳癌細胞的蛋白質(zhì)合成(具有劑量依賴性),而同濃度的TAM與toremifene無此作用。

2.3對動物腫瘤生長的影響實驗證明DRL可比TAM更有效地抑制Fisher334大鼠R3230AC和13762乳腺癌(雌激素依賴生長)以及DMBA(二甲苯蒽)誘導(dǎo)的SD大鼠乳腺腫瘤(嚴(yán)格的卵巢依賴性生長)的生長。DRL還可抑制裸鼠的移植人乳癌T61(高ER含量)的生長。

2.4屈洛昔芬對卵巢切除后大鼠骨轉(zhuǎn)化和骨丟失的保護作用大鼠卵巢切除引起的雌激素缺乏和骨轉(zhuǎn)化增加而導(dǎo)致類似于絕經(jīng)后婦女觀察到的小梁骨丟失。用年幼和年長2種卵巢切除(ovariectomized''''''''OVX)的大鼠,已評價了DRL抑制雌激素缺乏誘導(dǎo)的骨丟失的效果。實驗表明,不同劑量(1~20mg/(kg*d))的DRL與雌二醇(E2)30μg/(kg*d)均可阻止生長期OVX大鼠(術(shù)后8周)的股骨遠端干骺端密度降低以及近側(cè)脛骨干骺端、股骨頸和腰椎小梁骨質(zhì)含量下降和骨轉(zhuǎn)化率的增加。

此外,實驗中觀察到DRL≥1mg/(kg*d)與E230μg/(kg*d)均可降低生長期OVX大鼠的血清總膽固醇;DRL還可降低年長OVX大鼠的血清總膽固醇。與E2不同,DRL不刺激生長期和年長的OVX大鼠的子宮肥大。DRL與E2可使OVX大鼠體脂下降而致體重減少。DRL與E2可有效且劑量依賴性地減少TRAP(+)MNC(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陽性多核細胞,即破骨細胞)的數(shù)量。

3藥代動力學(xué)

DRL口服給藥溶解迅速(Tmax=1h)''''''''幾乎完全(>80%)吸收。劑量為10mg/kg時原形DRL平均血藥濃度為0.13μmol/L(對乳癌細胞有作用)。藥物分布于以下主要器官:肺>肝>腎上腺>脾>腎>脂肪>心臟>卵巢>乳房組織,血細胞及血漿濃度相對較低。總DRL相關(guān)物質(zhì)大部分以原形對組織和靶部位起作用。

在動物體內(nèi),DRL經(jīng)過廣泛的Ⅰ相和Ⅱ相代謝,Ⅰ相代謝過程通過N-去甲基和芳香烴羥化而發(fā)生生物轉(zhuǎn)化。通過酚羥化連接葡萄糖醛酸的代謝結(jié)合(Ⅱ相)而失活是所有試驗動物的主要代謝途徑。而葡萄糖醛酸化代謝物的膽汁排泄顯然是動物(大便>85%,尿<2%)和婦女的主要代謝途徑。DRL及其代謝產(chǎn)物的血漿t1/2為5~23h,故清除迅速。氧化代謝在小鼠和狨身上占優(yōu)勢。

4毒理學(xué)

4.1急性毒性研究除狗(>1800mg/kg)之外的所有物種,口服LD50均超過3200或5000mg/kg。

4.2亞急性、慢性毒性研究及其他作用研究用大鼠4周和13周、獼猴的13周研究評價了DRL的亞急性毒性作用;用大鼠的6個月研究、狨的6個月研究及猴的1年研究評價了DRL的慢性毒性作用。此外進行了大鼠的雄性和雌性生育力、致畸作用,小鼠和大鼠的致癌作用的研究。

在大鼠的亞急性研究中觀察到DRL和TAM均導(dǎo)致顯著劑量相關(guān)的體重減少、雄性和雌性性器官萎縮和重量減輕及生殖細胞成熟受到干擾。獼猴的研究中,用DRL后一些雌猴出現(xiàn)卵泡囊腫。

在大鼠和猴的慢性毒性研究中,劑量直到200mg/kg,動物對DRL仍耐受良好,同時,垂體腺、卵巢或睪丸的變化與抗雌激素作用一致。在小鼠的18個月致癌作用研究中,劑量在4,12,36和90mg/kg時,觀察到了某些肝細胞腫瘤和良性性腺腫瘤。對于小鼠,和大多數(shù)抗雌激素藥物一樣,DRL的雌激素樣活性占優(yōu)勢,這被認為是這些腫瘤發(fā)生的原因。類似的劑量,在雌性大鼠觀察到包括肝細胞癌在內(nèi)的腫瘤的發(fā)生率沒有增加。在毒理學(xué)研究中,DRL的作用與相似或更低劑量的TAM的作用一起比較,DRL的毒性及致癌作用明顯低于TAM。

在試管內(nèi)和活體內(nèi)的基因突變研究中,屈洛昔芬是陰性結(jié)果。在生殖研究中,2mg/kg或以上的劑量減少動情。在致畸作用研究中,大鼠胚胎發(fā)育全期中觀察到骨的異常(波狀肋骨),此發(fā)現(xiàn)歸因于胎盤肥大的機械壓力。生殖研究的NOAEL(不引起異常的最大劑量)為0.08和0.4mg/kg。因為它的抗雌激素作用,妊娠和哺乳期間婦女禁用DRL。

5臨床研究

在德國、日本、瑞士、法國、加拿大和美國共完成了9項Ⅰ期臨床研究。在幾個歐洲國家、巴西、加拿大、日本、中國等國家正在進行一系列Ⅱ期臨床研究。對包括1100多例雌激素受體陽性或不明的晚期乳腺癌絕經(jīng)期后婦女,DRL作為一線、二線或三線治療藥物。

5.1人體中藥代動力學(xué)及藥物代謝過程DRL在化學(xué)結(jié)構(gòu)上與TAM類似,DRL分子中有一酚基。TAM的4-羥基代謝產(chǎn)物是產(chǎn)生藥效的成分。而此中間產(chǎn)物是通過肝臟代謝產(chǎn)生的,因而,DRL與TAM在人體中的藥代動力學(xué)有很大差異。

DRL在口服后很快吸收(半數(shù)吸收時間約為1h),單次劑量20~100mg(片劑)/次,Tmax為2h。

DRL可迅速分布于外周組織,平均分布半衰期為0.3~1.2h,血液內(nèi)99%的DRL與血漿蛋白結(jié)合,DRL可迅速分布及代謝。DRL主要代謝過程為酚基葡萄糖醛酸化,主要代謝產(chǎn)物為屈洛昔芬葡萄糖醛酸鹽,它的均值為DRL濃度的1/3~1/2。

DRL幾乎全部通過膽汁排泄。腎臟排泄代謝很少(尿中出現(xiàn)約1.6%),其中90%為DRL葡萄糖醛酸鹽。

單次給藥的平均清除時間為15~39h。治療28d,DRL葡萄糖醛酸鹽的血清t1/2為1~2d,而TAM及其更有效的主要代謝產(chǎn)物N-去甲基TAM的t1/2為14~21d。

對12位健康絕經(jīng)期后婦女的生物利用度研究表明:相對于標(biāo)準(zhǔn)液體制劑,薄膜封裝片劑的相對生物利用度為99%,非薄膜封裝片劑的相對生物利用度為96%。AUC的90%可信限在80%~120%,Cmax和Tmax90%可信限在70%~130%。因此臨床中應(yīng)用的2種片劑與標(biāo)準(zhǔn)參考制劑具有生物等效性。

另外,肝臟損害可使DRL的t1/2延長,藥物原形化合物的Cmax增加。

5.2副作用和注意事項臨床研究中最常見的不良反應(yīng)為潮熱(占病例的33%),此外還有高鈣血癥、陰道出血、頭痛、WBC減少、肌肉痙攣、鼻炎、腹痛、γ-GT升高、高膽固醇血癥、高脂血癥、低鈉血癥、高鉀血癥、低鉀血癥、BUN升高及總膽紅質(zhì)升高。總的來說副作用輕微,多數(shù)副作用發(fā)生率低。

在DRL治療過程中,由于存在潛在的降效作用,不應(yīng)同時應(yīng)用其他激素,尤其是生育控制藥。在懷孕及哺乳期嚴(yán)禁使用DRL。絕經(jīng)前婦女,應(yīng)采用非激素避孕措施。另據(jù)報道TAM可能影響抗凝劑(華法林)的清除,因而在使用TAM或DRL時應(yīng)仔細檢查血凝參數(shù)。

5.3療效在以前沒有接受過全身抗癌治療的268例絕經(jīng)后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研究中,DRL的緩解率較高:20,40,100mg劑量組的緩解率分別為29.8%,46.6%,43.8%。目前正在進行多中心雙盲臨床研究以確定本品和三苯氧胺的對比結(jié)果和臨床應(yīng)用價值。

在一項骨質(zhì)疏松的研究中,雌激素治療組或DRL治療組,在給藥12周后,骨質(zhì)吸收的生化指標(biāo),通過雙重X線吸收測得的骨質(zhì)丟失預(yù)測值,均降至相似的水平。

DRL可能成為防治骨質(zhì)疏松的理想制劑,因其對骨骼有雌激素樣作用而對子宮內(nèi)膜和乳腺組織無刺激作用。DRL對晚期乳腺癌(特別是ER、PR陽性的患者)的初步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療效,但廣泛的Ⅱ期臨床試驗的結(jié)果正在評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