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罐并用治療急性腰扭傷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21 04:43:00

導語:針罐并用治療急性腰扭傷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針罐并用治療急性腰扭傷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針罐并用治療急性扭傷的效果。方法將150例患者隨機分組,治療組90例采用針刺加留針拔罐治療,對照組60例采用口服西藥治療。結果治療組治療3d后統計,治愈46例(51.1%),好轉42例(46.67%),總有效率為97.78%;對照組治療3d后統計,治愈23例(38.33%),好轉27例(45.00%),總有效率為83.33%。兩組治療效果有顯著性差異(P<0.01),并且在同樣治愈的病例中,治療組施治天數明顯少于對照組。結論針罐并用治療急性腰扭傷有較好療效。

【關鍵詞】急性腰扭傷;針刺;留針拔罐

急性腰扭傷是指腰部扭傷后立即出現以腰部劇烈疼痛,腰肌緊張,活動受限為主要癥狀的病癥[1]。筆者采用針刺加留針拔罐治療急性腰扭傷90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共收治150例患者,均為我院門診病人,按就診順序隨機將病人分為治療組(針刺加留針拔罐)和對照組(口服西藥組)。治療組90例,男58例,女32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55歲;病程最短1d,最長27d;中醫辨證屬氣滯血淤證61例,濕熱內蘊證29例。對照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56歲;病程最短0.5d,最長25d;中醫辨證屬氣滯血瘀證41例,濕熱內蘊證19例。兩組病例在臨床表現、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經χ2檢驗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依據《中醫病癥診療標準》[1]擬訂:臨床表現以腰部有明顯的扭傷史,腰部一側或兩側劇烈疼痛,活動受限,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定強迫姿勢以減少疼痛,腰肌和臀肌痙攣,可觸及條索狀硬塊,損傷部位有明顯壓痛點。X線及CT攝片腰椎除有生理彎曲改變或有度脊柱側彎外無其它異常。全部觀察病例均經X線或CT檢查確診,排除腰椎骨折及腰椎間盤突出等癥。

2治療方法

治療組全部病例均不采用任何藥物,僅用針刺加留針拔罐。治療組主穴取后溪(雙)透合谷(雙)、腎俞(雙)、命門、阿是穴。氣滯血淤證配三陰交(雙)、陽陵泉(雙)。濕熱內蘊證配腰陽關、委中(雙)。操作方法:先令患者取站立位,兩手微握拳取穴,用華佗牌30號2~2.5寸毫針,常規消毒后,依次取兩手的后溪穴透刺合谷穴(針尖在合谷穴皮下不刺透),行捻轉瀉法得氣。此時患者有強烈針感,以針感壓倒痛感。然后鼓勵患者最大限度地活動腰部,盡量向受限方向活動。注意開始時活動幅度不宜過大,隨著針感的加強,可逐步擴大活動范圍。在此過程中如后溪穴針感減弱,再捻針促使氣至后繼續進行腰部活動。如此反復多次,直至腰部活動自如或有所好轉后再出針。出針用瀉法,搖大針孔慢慢出針不按壓。出針后再令患者取俯臥位,取腎俞(雙)、命門、阿是穴直刺0.5~1寸提插捻轉得氣后,用閃火法留針拔罐,留罐10min,起罐出針,用消毒干棉球擦干流出之淤血,然后用手掌輕微按壓片刻即可。上述治療1次/d,3d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對照組采用口服消炎痛片(規格:25mg)、地塞米松片(規格:0.75mg)、維生素B1片(規格:10mg)、安絡痛片,各2片/次,3次/d。3d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3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依據《中醫病證診療標準》[1]擬訂,腰部疼痛消失,脊柱活動正常為治愈;腰部疼痛減輕,脊柱活動基本正常為好轉;腰部疼痛減輕,癥狀無改善為未愈

3.2治療結果治療結果見表1。治愈病例所用天數見表2。

表1兩組治療結果比較(略)

與對照組比較,經卡方檢驗處理,χ2=10.67,*P<0.01

表2兩組治愈病例施治時間比較(略)

與對照組比較,經卡方檢驗處理,χ2=6.9,*P<0.01

經統計分析,治療結果兩組相比,P<0.01,療效顯著。證明針刺加留針拔罐治療急性腰扭傷效果較好;施治天數相比,P<0.05。特別是前1天、2天療效非常顯著,立竿見影。提示在同樣治愈的病例中,針刺加留針拔罐治療天數明顯少于口服西藥組。

3.3隨訪情況治療組治愈46例中,經1年的電話隨訪無復發;對照組治愈23例中,有4例在6個月內復發,經用針刺加留針拔罐治療后痊愈。

3.4典型病例男,46歲,于20010603就診。主訴:3d前因搬重物扭傷腰部,疼痛嚴重,不能翻身及坐起,動則劇痛。曾在當地醫院多次口服西藥治療無效。查:患者腰部不能挺直,俯仰屈伸轉側困難。腰部疼痛以右側為甚,局部微腫,腎俞穴處壓痛明顯,并向兩脅下放射。X線攝片示脊柱側彎。西醫診斷:急性腰扭傷。中醫證屬氣滯血淤。即采用站立位,雙足略分開與肩同寬,常規消毒后取雙側后溪穴透合谷穴直刺,進針后雙側同時行針,強刺激3~5min后患者感覺酸麻脹。此時,令患者前后左右活動腰部,動作由慢到快,幅度由小到大,活動10~30min,其間間斷行針,直至腰部活動時聽到輕微“喀噠”聲為止,瀉法出針。出針后患者取俯臥位,在腎俞(雙)、命門、委中(雙)穴處針刺得氣后行留針拔罐,留罐10min起罐出針。當時患者就能站起彎腰走路等正常功能活動。1次而愈無復發。

4討論

急性腰扭傷是因腰部劇烈運動或負重不當、跌仆牽拉以及過度扭轉等外傷所致。本病發病急驟,局部淤血內阻,氣行不暢,絡脈不通或兼夾濕熱之邪。發病部位多在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病機的重點是淤血內阻絡脈不通。治宜活血行氣,通絡止痛。本療法采用后溪(雙)穴透合谷(雙),是因后溪穴為手太陽小腸經之輸穴,手太陽與足太陽為同名經,同名經脈氣相通“輸主體重節痕”[2];后溪穴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督脈,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之原穴,原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原氣導原于腎間動氣[2],腎與膀胱相表里,“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故針刺后溪透合谷穴,能使氣至病所,行氣血而通經絡,使受傷組織功能恢復正常。腎俞、命門治腰肌強直;腰陽關助陽散寒化濕;阿是穴是病變部位在體表的陽性反應點;委中疏通足太陽經氣是治療腰背疼痛的要穴[3]。諸穴相配、針罐并用、相得益彰,更能加強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4]之功,從而使腰部痙攣的肌肉得到緩解而疼痛消失。

【參考文獻】

[1]戴慎,薛建國,岳沛平.中醫病癥診療標準,第1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971.

[2]揚甲三.腧穴學,第1版[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9.

[3]揚長森.針灸治療學,第1版[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1.

[4]石學敏.針灸治療學,第1版[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