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滋藥制備和創新論文
時間:2022-07-24 09:03:00
導語:膏滋藥制備和創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膏滋藥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劑型中的一種,是傳統醫學的精華,名醫臨床經驗的結晶,膏方補虛療疾經久不衰,改進其原劑型,不僅方便患者服用、貯存,而且能控制質量,提高療效。
Abstract:NotifyingGreasemedicineisoneformulationcomedownfromancientChina,anessenceoftraditionalmedicineandthecrystaloffamousdoctors’clinicalexperience;thegreaseformulanotifyingdeficiencyisdurableforlongtime.Improvementofformulationisnotonlyconvenienttopatientstakingandstorage,butitcancontrolqualityandimprovecureeffect.
Keywords:NotifyingGreasemedicine;preparation;creation
膏滋藥是傳統醫學的精華,名醫臨床經驗的結晶,它是中醫根據個人不同的情況進行“辨證施補”,具有個性化“一人一方”滋補方,在不同的人體發揮不同的作用,使無病者早防、有疾者早治,救偏除病,祛疾延年。膏滋藥組方嚴謹,藥多不雜,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和理法方藥的傳統特色,深受人們的歡迎。
1膏滋藥的制作
1.1基本條件(1)場地的面積和空間應符合GMP要求,能防止交叉污染。煎熬膏方的場地應大于25M2,涼膏場地須大于10M2;有除濕、排風、降溫和安全防火設施。(2)設備:煎藥機常壓煎煮中藥飲片;選用40目、120目的不銹鋼篩過濾藥汁;竹制攪拌片攪動藥液;液化氣灶具濃縮收膏;冰柜冷藏嚼服型膏;數控包裝機真空包裝成品。
1.2傳統膏滋藥的制備(1)藥料前處理:將處方中桂圓肉等藥料洗凈;貴重藥品(冬蟲夏草、人參、藏紅花、熊膽、珍珠等)研粉;果實取汁或去泥;核桃仁鹽炒;芝麻清炒研碎。(2)煎煮:把藥物放入大容器內,冷水浸泡1夜(12h以上),用水量以超過藥面10~20cm為宜,第2天用文火煎煮,使藥得到充分膨脹,再用大火力煎沸1h以上,過濾取汁,共反復3次以上,以藥味淡薄為度,將殘渣壓榨,用雙層紗布過濾渣出液,然后把煎汁與壓榨液合并,靜置沉淀2h3h后用120目不銹鋼篩過濾。(3)烊膠:取上述濾液,用武火煮沸,加入膠類(阿膠、龜板膠、鹿角膠等),不斷地攪拌以防焦化,待膠烊化后,放入冰糖、黃酒后,改用文火,10min后冰糖溶解,趁熱過120目不銹鋼篩,濾液待用。(4)濃縮收膏:取濾液先用武火煮沸,然后改用文火,直到藥汁表面結皮時,同時不斷地攪拌以防焦化。適時放入前處理過藥料(桂圓肉、冬蟲夏草、人參、藏紅花、熊膽、珍珠、核桃仁、芝麻等),取少許膏滋藥汁滴于能吸水的紙上檢視,以不滲透紙為度,可取一滴滴入冷水中,能成珠狀,即可停火,并倒入已洗干凈干燥的容器中。
2膏滋藥制備創新
2.1制備創新的必要性。膏滋藥啟用后要及時存放冰箱,若發現有霉變,則不宜服用,服用劑量以一湯匙為基準,存在攜帶之不便、劑量之模糊、質量之無法控制弊端。如何使膏滋藥方便服用、貯存;穩定性又好;單劑量準確;是藥學人員面臨的重大課題。
2.2劑型創新。為降低膏滋藥含水量,改善口感,準確劑量,科學攻關,制備出易服用、貯存,穩定性好的嚼服型膏劑。藥料前處理(核桃肉:去衣炒香研碎。黑芝麻:用水淘去泥屑,瀝干,炒至水分蒸發盡,微聞香氣,待冷研碎)→煎煮→烊膠→濃縮收膏(適時放入前處理過藥料)→涼膏(涼膏室內溫度控制在20℃以下,相對濕度控制在55%~75%)→冷藏(溫度控制在2~8度,時間12h。)→切片機切膏(每塊重25g)→質量檢查(檢驗膏劑應無焦臭異味、冷卻后和貯存期應無糖結晶析出,同時對膏劑進行不溶物檢查)→真空包裝(日用量獨立分裝,具有劑量可控制,不受污染、攜帶方便的優勢)。
【參考文獻】
[1]范碧亭.中藥藥劑學[M].上海科技技術出版社,1997.
[2]沈慶法,沈崢嶸.中醫膏方[M].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2004.
[3]汪文娟,莊燕鴻,陳保華.中醫膏方指南[J].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5.
- 上一篇:苦參藥理活性研究論文
- 下一篇:醫藥人才培養新模式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