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血管病變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30 03:41:00

導語:糖尿病血管病變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糖尿病血管病變分析論文

【摘要】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在于它的血管并發癥,包括大血管病變和微血管病變,痰濁瘀血互結貫穿于糖尿病血管病變的始終,亦是造成糖尿病血管病變的主要原因,治以化瘀通絡,益氣養陰為原則,方用抵當四五湯治療糖尿病血管病變療效肯定。

【關鍵詞】糖尿病;血管病變;痰濁瘀血;化瘀通絡;益氣養陰

糖尿病(DiabetesMeuitus,DM)是胰島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島素作用障礙所致的一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1]。臨床常表現為:多飲、多尿、多食及疲乏、消瘦等。久病可引起多系統損害,導致眼、腎、神經、心臟、血管等組織的慢性進行性病變,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糖尿病是一種最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疾病,具有遺傳易感性,在環境因素的觸發下發病。

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在于它的血管并發癥,包括大血管病變和微血管病變。糖尿病大血管并發癥主要是指腦血管、心血管和下肢血管的病變。糖尿病患者不僅并發心腦血管病的幾率要遠遠高于非糖尿病患者,而且與無糖尿病的心腦血管患者相比有更嚴重的表現,目前的研究認為糖尿病引起的大血管病變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致死和致殘的主要原因[24]。全球,每10秒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70%~80%死于心腦血管疾病),每3秒就有1人因糖尿病而截肢,在發達國家,糖尿病已成為失明的主要原因,在發展中國家,35~64歲的年齡段,每10人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糖尿病致殘率、病死率和對健康總體危害程度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中居第三位。

痰濁瘀血互結貫穿于糖尿病血管病變的始終,是造成糖尿病血管病變的主要原因。隨著痰濁瘀血互結的加重,糖尿病血管病變病情也隨之加重。糖尿病血管病變與中醫痰濁瘀血互結有著共同病理改變[5]。血流緩慢,痰濁瘀血滯留在脈絡(血管)腔和互結于脈絡(血管)壁,管壁增厚,管腔狹窄,血管閉阻。血管病變與痰濁瘀血互結的分布,均按陰虛火旺,氣陰兩虛,陰陽兩虛而遞增,病情也隨之發展。糖尿病以氣陰兩虛為本。氣虛運血無力,血流緩慢致瘀;陰虧液少,血液黏滯,不能載血暢行致瘀,血液滯瘀。郁久生熱或消渴燥熱,煉津為痰;抑或脾虛失運,水濕內生,聚而為痰。脾虛氣弱,健運失司,無力輸布運化飲食精微各歸其所(脾不散精),精微蓄積而為濁(糖濁、脂濁、蛋白濁)[6]。痰濁與瘀血滯留在脈絡(血管)腔,日久在持續性糖濁(高血糖)的影響下,痰糖濁與脈絡(血管)基膜膠原蛋白結合形成痰膠原蛋白糖濁[6]。在此基礎上痰濁瘀血互結于脈絡(血管)壁形成固定不移、有形可循的脈絡癥瘕[6],致使管壁增厚,管腔狹窄。脈絡(血管)閉阻(阻塞),臨床變證叢生。“痰滯濁積則阻礙血行,而致血瘀;血液滯瘀則濕聚為痰,精微蓄積為濁,而致痰濁”[7]。如是痰濁瘀血相互影響,互為因果,惡性循環,致使糖尿病血管病變進行性發展加重。

糖尿病血管病變臨床表現常見:形體多肥胖或消瘦,倦怠無力,少氣懶言,口干欲飲,頭暈眼花,心煩失眠,局部沉重麻木疼痛,舌體胖,舌質暗紅,舌下靜脈紫暗曲張,舌苔濁膩。脈細澀或細弦或細滑。痰濁瘀血互結往往纏綿遷延,久治不愈。痰濁瘀血互結閉阻脈絡部位不同,臨床表現也有異[8]。

中醫學雖無DA概念,但臨床依據癥狀將該病歸屬“脈痹”“血痹”“痿痹”“消癉”“雀目”“尿濁”“中風”“心悸”等范疇進行辨證論治,大多采用活血化瘀,益氣養陰,祛濕利濁等治法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尤其是在糖尿病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及心腎病變的防治中取得了可喜進展。《丹溪心法》:消渴病日久可出現骨節酸疼。屬中醫學“痹證”范疇,病機為氣陰兩虛、血行不暢、痰瘀互結、經絡痹阻,為本虛標實之證。主要病機由于消渴日久,陰虛燥熱,煎熬津液,血黏成瘀,阻滯筋脈,或陰損及陽,寒凝血滯,氣血不能通達四肢,肌肉筋脈失于濡養所致。臨床以腎虛血瘀、筋脈失養為主要病機[9]。從諸多臨床療效的反證中得出痰濁瘀血內阻、氣血不通是DA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認為陰虛生內熱,耗傷營血或氣虛血行無力,或陽虛生內寒,寒則血凝均可導致血瘀。分析認為氣陰兩虛,絡脈瘀阻是糖尿病后期的主要病機[10]。糖尿病血管病變與中醫痰濁瘀血互結有著共同的病理改變。血流緩慢,痰濁瘀血滯留在脈絡腔和互結于脈絡壁,管壁增厚,管腔狹窄,血管閉阻。以化瘀通絡,益氣養陰為原則,抵當四五湯以張仲景抵當湯、四逆散、黃芪桂枝五物湯化裁治療糖尿病血管病變的經驗方,在初步的臨床觀察中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抵當湯君藥有黃芪、生地黃、白芍,臣藥大黃、水蛭、桂枝,其中水蛭、虻蟲為蟲藥,具有破血逐瘀通絡之效,大黃活血破瘀瀉熱,合用具有破血逐瘀通絡之功,原治瘀熱在里的太陽蓄血證;四逆散原載《傷寒論》少陰病篇,由枳實、芍藥、柴胡、甘草4藥組成,柴胡疏肝解郁,白芍斂陰養血柔肝,枳實理氣解郁、瀉熱破結,甘草調和諸藥、益脾和中,4藥共用宣通氣血,兼能解除痰、食、濕、熱諸郁,為治四肢逆冷之名方。黃芪桂枝五物湯是《金匱要略》治療“血痹”病的主方,由桂枝湯去甘草,倍生姜加黃芪而成,旨在溫通陽氣,驅風散邪,調暢營衛,而通血痹,現代被廣泛用于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三方合用,宣通氣血,化瘀通絡,為治療糖尿病血管病變的良方。當代中醫借助于血液流變學、微循環觀察以及血脂檢查等現代化的檢測手段,認識到糖尿病中的“瘀”在血液流變學的改變,主要表現在血液處于濃、黏、聚的病理狀態;在微循環障礙早期,一般表現為血液流動異常,以微血管血流量增加、壓力增高為特征,以及糖尿病的血瘀同脂質代謝紊亂密切相關等,諸多與“瘀”有關的問題。現代中醫對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認識與治療,不限于宏觀的臨床癥狀上,還深入到了微觀世界。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血瘀患者一般血液有“濃、黏、凝、聚”傾向,血液濃度和黏性增加。體內血液凝固系統和纖維蛋白溶解系統失調,血小板黏附聚集,血流速度緩慢,血液處于高凝狀態,纖溶酶活性降低。蟲類藥以走竄見長,善疏通經絡壅滯,可活血通絡,有報道在對34種傳統活血化瘀藥對血液流變學作用的比較觀察中發現,蟲類如土鱉蟲、水蛭、虻蟲等作用顯著,在糖尿病血管病變的治療中舉足輕重。認為水蛭素有增加心肌營養性血流量的作用;體外實驗表明,水蛭水煎劑有較強抗凝血作用。藥效學研究表明,生地黃有止血和促進造血細胞功能的作用;有增加小鼠心肌血流量及降壓和降血糖作用。白芍醇提物體外能抑制ADP、膠原、花生四烯酸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其中所含的芍藥甙能明顯擴張冠狀血管和外周血管,降低血壓。上述研究為抵當四五湯治療糖尿病血管病變奠定了理論基礎,因此該方是治療糖尿病血管病變的理想方藥。

雖然糖尿病血管病變的確切機制還尚未完善,但與諸多因素有關。糖尿病血管病變還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內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有關。現代醫學研究認為糖尿病患者首先出現糖代謝紊亂、糖基化異常和脂質代謝障礙等多種代謝異常,繼而隨著病情的進展發生血管內皮功能障礙損傷血管。高血糖所引起代謝紊亂,通過多元醇代謝旁路活性增高、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AGE)形成、蛋白激酶C(PKC)激活、己糖胺通路活性增強、氧化應激等途徑作用于身體的各個部位,使血液黏稠度增加,細胞因子釋放,血管內皮損傷促進糖尿病血管并發癥發生。大、小血管病變中與諸多因子有關。為臨床預防診斷和治療糖尿病血管病變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如何進一步突出中醫特色,發揮中醫優勢,積極探討和研究以尋找更為理想的治療方法和藥物,更有效的指導臨床治療,是當今對糖尿病研究的主要課題。

【參考文獻】

[1]呂海洋.淺談活血化瘀法在糖尿病微血管病變中的應用[J].黑龍江中醫藥,2006(3):57.

[2]姜文娟.糖尿病的診斷與藥物治療[J].中國臨床醫藥研究雜志,2006(2):158160.

[3]艾文靜.糖尿病的特征與早期診斷[J].中國校醫,2006,20(5):553555.

[4]時德.糖尿病性大血管疾病(1):特征[J].內分泌外科,2007(1):6364.

[5]李振中,尹翠梅.糖尿病血管病變探討[J].亞洲醫藥,2001,12(4):47.

[6]尹翠梅,季育才,丁學屏.痰濁與糖尿病胰島素抵抗[J].世界衛生,2004(5):4.

[7]尹翠梅,王德修.痰瘀互結與糖尿病血管病變[J].中華新醫藥,2002(1):24.

[8]劉亞麗,尹翠梅.糖尿病血管病變研究進展.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5,3(5):432433.

[9]李振中,尹翠梅,丁學屏.痰濁與糖尿病微血管病變[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3,10(11):72.

[10]李振中,尹翠梅.痰濁瘀血與糖尿病血管病變理論探討[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5,3(1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