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美性疾病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21 05:14:00
導語:損美性疾病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根據中醫“有諸內必形于諸外”的理論,容顏的榮衰與人體五臟六腑、氣血經絡密切相關,在五臟之中肝、脾與皮膚美容關系非常密切,肝、脾的功能失調,是導致損美性皮膚病及容顏早衰的重要原因。因此,對損美性疾病的治療,有必要重視調理肝脾。
【關鍵詞】損美性疾病;肝脾;辨證治療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美容意識越來越強,中醫理論以辨證論治,整體觀念為特點,在皮膚美容方面受到更多關注。中醫美容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運用傳統的藥物、食膳、針灸等多種手段治療損美性疾病,對人體皮膚進行養護、調理,從而達到防病、治病、抗衰、駐顏的目的。但從整體來看,“有諸內必形于諸外”,容顏的榮衰與人體五臟六腑、氣血經絡密切相關,若臟腑功能正常,經絡通暢,氣血旺盛,則肌膚健康、美麗,才能青春常駐;若臟腑功能失調,則肌膚出現晦暗、粗糙、皺紋、痤瘡、黧黑斑等。在五臟之中肝、脾與皮膚美容關系非常密切,肝、脾的功能失調,是導致損美性皮膚病及容顏早衰的重要原因,因此,中醫美容以及對損美性疾病的治療,有必要重視調理肝脾。筆者就此探討如下。
1肝、脾與皮膚美容關系的理論基礎
1.1脾主升清,為氣血生化之源,是皮膚美容的基礎中醫美容觀是以臟腑精神氣血充盈為基礎的整體健美觀。美的不一定健康,但健康的就會給人以美感。《靈樞·陰陽二十五人》曰:“氣血盛則髯美”,并可“美眉以長、耳色美”、“氣血和則美色”。脾位居中焦,脾主升清,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則飲食水谷得以化生精微,精微得以升散,營養五臟六腑、五臟精氣充沛則兩目炯炯有神,面色紅潤光澤;營養四肢百骸、皮毛、筋肉,則筋骨強健,肌肉滿壯,膚如凝脂[1]。所以脾胃功能正常是皮膚美容的基礎。
1.2肝藏血,主疏泄,是皮膚美容的保障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之功。《素問·五臟生成篇》云:“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于諸經,人靜則血歸于肝臟,肝主血海也。”肝血充盈,則面色、爪甲紅潤,雙目明亮,關節活動靈活,體態健壯。肝主疏泄,主要關系到情志和人體氣機的調暢,人的情志活動除心所主之外,還與肝密切相關,肝氣調達,則心情舒暢,氣血平和,肌膚細膩、光澤[1]。肝主疏泄與脾的運化功能密切相關,脾運化水谷精微,化生氣血,均依賴于肝的疏泄。肝的功能正常則能調暢人體全身的氣機,使氣機暢達,又可協調氣血運行和水液代謝;促進消化吸收;調節精神情志從而維持整個人體臟腑陰陽氣血的協調平衡,對美容極為有益,是皮膚美容的保障。
2肝脾功能失調與損美性疾病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個有機的整體,肌膚的健康與否可直接反映臟腑功能的盛衰。特別是當肝、脾的功能失調時,就會出現一系列體表的反應。
2.1脾的功能失調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在五行屬土,主黃色。飲食不節、勞倦過度等,均可導致脾的功能失調,生化輸布障礙。若脾的功能失調,運化失常,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氣血化生不足,營養物質缺乏,則臟腑、肌膚失于濡養,使人面色枯黃無澤,皮膚粗糙,肌肉瘦削,精神萎靡或形成黃褐斑[1]。《外科證治全書·面塵》認為黃褐斑乃“憂思抑郁,血弱不化”而成;脾運化水濕功能失調,導致水濕停滯,出現顏面浮腫,皮膚腫脹,或濕淫肌膚生瘡,如面部濕疹;如果水濕停聚化熱上沖,熏于顏面可致粉刺、酒渣鼻等疾患;如水濕凝而為痰飲,溢于肌膚,則可化生肥胖癥;素體陽虛,或過用寒涼,損傷脾陽,陽不達表,或寒凝氣滯,陽氣郁結于表,導致面色黧黑,形成粉刺、黃褐斑等疾患。
2.2肝的功能失調肝藏血,主疏泄,開竅于目,主筋,其華在爪,在五行屬木,主青色。疏泄正常,可以協調全身氣血的運行,也保證了顏面氣血的暢通運行。如果長期情志過極或情志不暢,導致肝失疏泄,氣滯血淤,則皮膚失養,會變得晦暗無光;若進一步導致脾失健運,氣血生化、輸布障礙,則皮膚顏色會失其濡潤而彈性減弱或出現皺紋;肝氣郁結,“暴怒傷肝”,氣機逆亂,氣血不能上榮于面,則生黧黑斑[2];肝郁血氣不和,氣滯血凝,阻于肌膚,則生疣瘡;《眼科集成》云:“氣郁血滯,伏火邪風,挾淤血而透于眼胞眼堂,隱隱現青黑之色氣”(即目胞黑);郁怒傷肝,氣血凝滯,阻澀絡脈,體膚失養,則生白斑;情志失調,肝郁橫犯脾胃,脾胃運化水谷及水濕障礙,或影響膽汁功用,則膏脂痰濁內蓄而肥胖;肝郁化火,氣火上逆,則青風內障、綠風內障;氣阻血淤,則口唇紫暗。肝血不足,則雙目無神、干澀不舒,爪甲蒼白無華,上胞下垂;血不養臟,肝火內動,或血枯生燥,風邪熱毒內侵,傳于肌膚,則生扁瘊;血虛陰傷,肌膚失養,則生面游風(即胞輪振跳);血虛不能上滋于唇,則唇色蒼白;血不足,毛發失于濡養,則頭發花白或早白;血虛毛根空虛,風邪入侵,則成油風(即成片禿發);陰血不足,肌膚不榮或血虛生風,則肌膚甲錯,干燥脫屑;肝虛血燥,血不養筋,則生疵目;血虧四末不得榮,則生皸裂瘡;血虛失養,則牙跟淡白,復感風邪,則齦肉縮露;血虛不能榮發,則發變黃,毛發稀疏,干燥易折。“肝腎同源”,肝藏血,腎藏精,精血相互化生,肝腎不足是使人衰老的重要原因,同時也可導致面生黧黑斑、目胞黑、目偏視、唇瞼相邀、油風等損美性疾病。
3調理肝脾,美容皮膚
肝為剛臟,主疏泄而藏血,性喜條達,體陰而用陽,故要保證肝的功能正常,首先是疏肝,使肝氣條達而不抑郁;其次養肝血因肝體陰而用陽,肝血足,肝體得養,肝之疏泄才能正常。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運化功能主要依賴脾氣,故治療上要健脾益氣為主,其次可健脾利濕,溫陽健脾。概括而言,根據不同疾病,針對不同病因,采用不同方法,辨證治療。
3.1健脾益氣主要用于治療因飲食失節、勞倦過度,導致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不足,不能榮于皮膚、毛發、唇、齒、爪甲所致之證。如黃褐斑,癥見面斑淡褐,倦怠乏力;油風,多在病后、瘡后、產后和久病氣血虧虛而作,脫發漸進加重,范圍由小到大,頭暈唇白;上胞下垂,癥見上胞提舉無力,掩及瞳神,晨起或休息后較輕,午后或勞累后加重;胞虛如球,癥見胞腫喜按,喜熱熨,食少神疲;毛發干燥易斷,或萎軟纖細;肌膚枯癟無澤,榮華頹落,彈性降低,干燥粗糙,皺紋增多等等。常用方劑: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加減。
3.2健脾利濕主要用于飲食、勞倦、久病纏綿,導致脾胃虛弱,脾虛不行津液,痰濕內停所致之證。如面游風,癥見發病緩慢,皮損淡紅或黃,有灰白色鱗屑,便溏;目胞黑,癥見胞瞼周圍皮膚黯黑,胸痞,納呆;肥胖癥,癥見肥胖,水腫,四肢困重,疲乏無力等。常用方劑:參苓白術散、防己黃芪湯、苓桂術甘湯等加減。
3.3溫陽健脾、通陽發表主要用于素體陽虛,或過用寒涼,損傷脾陽,陽不達表,或寒凝氣滯,陽氣郁結于表所致之證。如粉刺、黃褐斑等疾患,伴面色黧黑,或無華,手足畏寒,易感風寒,女性常伴月經推遲,舌淡苔白,脈沉細等。常用方劑:麻黃附子細辛湯、理中湯等加減。
3.4疏肝理氣、活血化淤常用于肝郁日久,氣滯血淤所致之證。如黧黑斑肝郁氣滯型:證見胸脅脹痛,急躁易怒,口苦,納差,斑色黃褐,形狀似地圖或蝴蝶,女性常伴月經不調、痛經,經前斑色加深,乳房作脹,苔薄白,脈弦。治宜疏肝理氣、活血化淤。常用方劑: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加減。
3.5疏肝健脾,養血活血主要用于長期情志過極或情志不暢,導致肝失疏泄,氣滯血淤,進一步橫逆犯脾導致脾失健運,氣血化生、輸布障礙之證。如黃褐斑,主要表現在面頰或面部其他部位出現大小不等的黃褐色斑疹,無明顯的瘙癢,但嚴重影響美觀。中醫傳統認為與肝腎功能失調有關,但通過臨床觀察,本病的發生與肝脾二臟關系密切。肝郁失其疏泄,橫逆犯脾,日久脾失健運不能生化精微,氣血兩虧,不能升清降濁,濁氣上泛,不能運濕,濕郁化熱,濕熱濁氣熏蒸,發生黃褐斑。采用疏肝健脾,養血活血的方法,用逍遙散加減,有較好的療效。
總之,多種損美性疾病的發生或人的早衰,多與人體肝脾功能失常密切相關。因此,中醫美容以及對損美性疾病的治療,有必要重視調理肝脾。
【參考文獻】
[1]張湖德.實用美容大全[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7:15.
[2]彭慶星.美容中醫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37.
- 上一篇:半夏與水半夏鑒別研究論文
- 下一篇:生脈制劑含量測定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