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手足口病治療論文
時間:2022-01-14 11:38:00
導語:小兒手足口病治療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阿昔洛韋
阿昔洛韋為一種無環的嘌呤核苷酸類似物,其抗病毒作用為藥物進入皰疹病毒感染的細胞后,與脫氧核苷競爭病毒胸腺激酶或細胞激酶,藥物被磷酸化成活化性阿昔洛韋三磷酸酯,然后通過兩種方式抑制病毒復制:①干擾病毒DNA的多聚糖,抑制病毒的復制;②在DNA多聚糖作用下,與增長的DNA鏈結合,引起DNA鏈的延伸中斷。治療劑量為20mg/kg,加入10%葡萄糖液100mL靜滴,1次/d;或者口服阿昔洛韋5~10mg/(kg·d),3次/d。阿昔洛韋作為一種高效廣譜的抗病毒藥物,具有明顯縮短發熱及皮損愈合時間,減輕口腔皰疹疼痛,且在治療期間未見任何副反應[1]。
1.2更昔洛韋
更昔洛韋又名丙氧鳥苷,是繼阿昔洛韋之后新開發的廣譜核苷類抗病毒藥物。抗病毒作用與阿昔洛韋類似。治療劑量為5~10mg/kg,加入10%葡萄糖液100mL靜滴,1次/d,療程3~5d。用藥期間酌情使用抗生素及退熱藥。黃世雄[2]研究表明更昔洛韋治療手足口病的療效優于利巴韋林,熱退及皰疹消退的時間顯著短于利巴韋林。但是,更昔洛韋對骨髓的抑制作用及遠期毒副作用尚需進一步研究。陳云健[3]的研究表明使用利巴韋林注射液聯合更昔洛韋治療小兒手足口病效果優于單獨使用上述任一種藥物。
1.3干擾素
干擾素作為一種強有力的抗病毒制劑,對多種病毒感染性疾病有明顯療效,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劑量為100萬IU肌肉注射,1次/d。其治療機制是通過在細胞內阻斷病毒mRNA的翻譯,抑制病毒核糖核酸合成來阻止病毒復制,同時也能通過增強自然殺傷淋巴細胞毒素的活性而加強宿主免疫力。足量應用干擾素能提高機體的細胞免疫力,達到抑制病毒、促進機體康復目的[4]。胡恭等[5]研究表明干擾素聯合中藥制劑如小兒清熱寧治療手足口病具有明顯療效。
1.4利巴韋林
利巴韋林作為抗病毒的常用藥,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療效肯定。治療劑量為10mg/kg,加入10%葡萄糖液100mL靜滴,1~3次/d,療程3d;或者口利巴韋林含片1/4~1/2片,4次/d。用藥期間酌情使用抗生素及退熱藥。副反應是罕見的出汗,食欲不振及低血糖等。本藥目前在一些大醫院不再作為治療手足口病的首選藥物。但因其總體上副反應少且價格低廉,安全可靠,療效高,適用于基層醫院推廣使用[6]。
1.5思密達
思密達的有效成分是八面體蒙脫石微粒,具有層紋狀分子結構,對消化道的病毒、細菌及其產生的毒素有較強的固定、吸附和清除作用,對消化道黏膜有很強的覆蓋能力,能與黏液蛋白相結合,提高黏膜屏障對攻擊因子的防御功能,能促進上皮組織恢復和再生。對于手足口病的患兒特別是口腔潰瘍嚴重的患兒以適量思密達用溫開水攪成糊狀,4次/d,分別于早、午、晚飯后及睡前涂于口腔潰瘍局部,可明顯縮短小兒口腔潰瘍的愈合時間,未出現明顯毒副作用。且思密達口味香甜,患兒易于接受,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7]。
2中藥方劑治療小兒手足口病
本病屬中醫“濕溫”、“時疫”等范疇。病因為濕熱疫毒,多因內蘊濕熱,外受時邪,留于肺、脾、心三經而成。外邪自口鼻而入,侵襲肺、脾二經,肺主皮毛,故初期多見肺衛癥狀,如發熱、流涕、咳嗽;脾主四肢,開竅于口,手足口受邪而為水皰,口舌生皰疹、潰瘍。目前中醫藥治療本病,主要采用辨證分型、辨病分期、專方加減三種基本方法。可達標本兼顧,減輕癥狀、縮短病程之功效。
筆者對近5年國內報告的以中藥為主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病例進行分析,很多醫者都是以清熱解毒祛濕為主要原則,采用自擬方或成方為基礎,隨癥加減治療本病,效果很好。張敏濤[8]治療本病采用以清熱解毒、清心瀉脾為主的清熱瀉脾散共治療50例,痊愈36例,有效13例,無效1例,痊愈率72%,總有效率98%。龔人愛[9]自制銀翹導赤散治療本病76例,治愈58例,有效16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97.37%。藥方中銀花甘寒,善清肺經熱邪;黃芩苦寒,善清肺熱及上焦實熱;連翹苦微寒,長于散上焦風熱,有清熱解毒之功;導赤散瀉心利尿,引熱下行;麥冬清熱生津;加用三葉青、生石膏苦寒,增強清熱作用;加用蟬蛻、鉤藤、燈心草瀉心平肝;食積停滯加焦山楂、麥芽、神曲、雞內金消食助運。臨床用該方加減施治本病,療效快,療程短,副作用少,不失為經濟、安全、可靠的治療方法。丁惠玲等[10]運用上海市名中醫徐蔚霖的經驗方雞黛玉湯治療本病,療效顯著。此外還有學者用莪術油注射液治療本病,因莪術油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減輕口腔潰瘍的疼痛,促進皮疹及口腔潰瘍部位的血液循環,加速皮疹和潰瘍面的愈合。又因莪術油有抑制病毒作用,病程早期應用可以抑制病毒的復制,防止病毒的播散,減少對心肌的損害[11]。在臨床工作中,雙黃連注射液、穿琥寧注射液等中成藥,以及導赤散、葛根芩連湯、瀉黃散等祖國傳統方劑及其加減方,也被用于治療小兒手足口病,并且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西藥治療小兒手足口病尚無特效措施,主要是對癥處理,服用維生素B、C,抗病毒藥物(阿昔洛韋、干擾素等),解熱鎮痛劑。而中草藥也是以清熱解毒化瘀為主要治療原則,在傳統方劑的基礎上加減調整。但從臨床報告上來看都可以達到一定的療效。本病還應以預防為主,避免大范圍的爆發,相信隨著科學發展,更有效的治療方法會被醫學工作者發現。
【參考文獻】
[1]李占忠.阿昔洛韋治療手足口病臨床療效觀察[J].兒科藥學雜志,2004,10(4):3435.
[2]黃世雄.更昔洛韋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07,11(14):3435.
[3]陳云健.更昔洛韋聯合治療手足口病療效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07:23(12):1791.
[4]許嵐,王莘,張紅星.干擾素在皮膚病中的應用[J].天津藥學,2002,14(2):16.
[5]胡恭,胡國華.α2b干擾素聯合小兒清熱寧治療手足口病[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5(11):14751476.
[6]張寶華.病毒靈治療小兒手足口病臨床觀察[J].中華現代兒科學雜志,2007,4(3):254255.
[7]范世慧.思密達治療小兒手足口病口腔潰瘍療效觀察[J].實用全科醫學,2005,3(5):418.
[8]張敏濤.清熱瀉脾散治療小兒手足口病50例[J].中醫兒科雜志,2007,3(5):3637.
[9]龔人愛.銀翹導赤散治療小兒手足口病76例[J].中醫藥臨床雜志,2007,19(5):463.
[10]丁惠玲,李雪瑞.加味雞黛玉湯治療小兒手足口病40例[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4,38(6):3738.
[11]盧映紅.莪術油治療小兒手足口病20例[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13(7):430.
【關鍵詞】手足口病
- 上一篇:中藥制劑研究論文
- 下一篇:新春地板營銷策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