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誤吃毒菌中毒護理體會

時間:2022-03-05 04:41:00

導語:探討誤吃毒菌中毒護理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討誤吃毒菌中毒護理體會

摘要:目的:探討毒蕈中毒的臨床特征及其治療和護理。方法:對12例毒蕈中毒患者的臨床表現、實驗實檢查、臨床療效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10例痊愈出院,2例死亡。結論:早期催吐、洗胃、解毒、保肝、血液灌注、血液透析及綜合治療,可減少器官功能衰竭發生,提高搶救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關鍵詞:誤食;毒蘑菇;中毒;護理體會

毒蕈俗稱毒蘑菇,其主要有毒成分為毒蕈堿、類阿托品樣毒素、溶血毒素、肝毒素、神經毒素。因每種毒素的毒性和毒理作用各不相同,毒蕈中毒的癥狀也比較復雜.臨床表現各異,重者可危及生命。

一、資料與方法

2009年2月-2010年9月,我院共收治誤食毒蕈中毒患者12例,經積極治療與精心護理,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臨床資料:本組12例,男8例,女16例,22~65歲。均為食用了自采的野生蘑菇4-29h后相繼發病,所有患者診斷依據充分,論斷明確。潛伏期4-29h,平均10.3±7.6h。輕度中毒患者5例,僅有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頭暈、全身乏力、出汗、胸悶。

1.2臨床癥狀:中毒患者中主要臨床癥狀有嘔吐、腹痛、腹瀉,劇烈惡心、流口水、流淚、出虛汗、精神不安、心血管擴張、心率加快、耳鳴、虛脫、發冷、小便色黃、肝區叩擊痛(+)鞏膜及全身皮膚黃染。急查肝腎功能、血常規、尿常規、電解質、心電圖均正常。總膽紅素97-128UMOL/L,A/G1.52-1.84:1,GOT210-260U,GPT226-285U。

1.3治療患者入院后給予解毒(血液透析排出血液中的毒素)、利尿(靜脈滴注葡萄糖注射液增加尿量促進毒素的排出)、護肝(靜脈滴注維生素C、ATP、肌酐、肝泰樂)、護胃及保護腦細胞(能量合劑+CYC30MG靜脈滴注),氧氣吸入2-3L/MIN,絕對臥床休息,嚴格記錄24H出入量,復查肝腎功能,根據病情變化及時調整醫囑。

二、護理體會

2.1早期建立靜脈通道,進行血液透析,促進毒物排泄:患者入院后迅速建立靜脈通道,根據醫囑補充液體,糾正脫水及電解質平衡,促進毒物排出。血液透析用碳酸氫鹽法,血泵100ML/MIN,肝素40MG,超濾0.5KG,補充碳酸氫鈉250ML。公務員之家

透析過程中注意觀察血壓、面色變化,透析前講解治療的目的、意義、方法,使患者配合治療、消除顧慮。透析后觀察針刺處肢體末梢血液循環,12H后放松止血帶。

2.2根據中毒各期的不同表現制定護理計劃

2.2.1胃腸炎期本組病人5例在院外耽誤時間長,未進行積極洗胃,入院后表現在內臟損害期,但胃腸炎癥狀仍然很重,在整個護理過程中對嘔吐物、排泄物的顏色、量、性質的觀察非常重要。

2.2.2內臟損害期病人絕對臥床休息,告病危,遵醫囑給予護肝、解毒、利尿藥,嚴密觀察肝區痛,鞏膜黃染、轉氨酶升高、出血傾向等。預防腎功能損害,觀察尿量變化,及時查腎功能。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給予營養腦細胞藥物,預防心衰。經過嚴密的觀察與護理,為病情的診斷及預防性治療提供了可靠的基礎。

2.2.3恢復期病情穩定后協助病人逐漸增加活動量,合理飲食,做好衛生宣教。

2.3心理護理:患者由于中毒后癥狀明顯,病情危急,大多產生恐懼、悲觀、厭世心理,加上部分患者家庭貧困出現悲觀情緒,不配合治療。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交談,耐心開導,語言親切,動作輕柔。同時給予物質及生活上的幫助,使患者感受到大家的關愛,鼓起戰勝疾病的信心。

2.4健康宣教:保持口腔和皮膚衛生,協助病人進行口腔護理和翻身按摩,保持皮膚完整清潔,避免搔抓皮膚。由于患者反復嘔吐、腹痛,鼓勵患者進食高熱量、高維生素流質飲食,少食多餐。堅持服用護肝藥,注意休息合理飲食。加強對有毒蘑菇的宣傳,預防同類疾病再次發生。

三、結論

通過積極地治療與護理,中毒患者得到了有效地救治。毒蘑菇中毒在我國的農村,尤其是偏遠地區時常出現,早期催吐、洗胃、解毒、保肝、血液灌注、血液透析及綜合治療,可減少器官功能衰竭發生,提高搶救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參考文獻

[1]黃韶清,周玉淑,劉仁樹.現代急性中毒診斷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454-455

[2]丁茂柏.蘑菇中毒的診斷與臨床處理[J].中國臨床醫生,2001,29(9):15-16

[3]遲明娟.毒白傘蕈中毒的搶救與護理.實用內科學,1996.9.407

[4]邱厚興,蔣召倫等.小兒中毒與急救[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385-389

[5]方克美,楊大明,常俊.急性中毒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219-223

[6]柴湘平.中毒性肝炎型毒蕈中毒[J].華中醫學雜志,2002,26:286-287

[7]陳亦江.急性中毒[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