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服務處方分析運用認識

時間:2022-06-04 11:22:00

導語:藥學服務處方分析運用認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藥學服務處方分析運用認識

當前醫院正在開展藥學服務的工作模式,作為醫院的重要窗口之一,中藥房的工作質量直接關乎到醫院的整體醫療質量,根據藥學服務的要求,中藥房的工作應該由傳統的簡單藥品調配,向以確保患者合理藥物治療為目的的全方位藥學服務模式過渡[1],其中,做好處方分析是中藥房藥學服務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本次研究選取在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間我院中藥房接收的本院中醫科、骨科門診及病房的1224張中藥處方進行統計分析,旨在了解本院近期中醫治療中藥物的使用情況,探討其臨床用藥特點及發展趨勢,從而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此研究選取的1224張中藥處方均從本院中藥房計算機系統中獲得,包括處方數目、用藥種類以及用藥頻率等。

1.2統計分析

將1224張中藥處方進行統計、歸類以及分析。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所得結果采用χ2檢驗。

2結果

本組1224張中藥處方中,共涉及79種中藥材,其中30多種中藥材較為常用,使用頻率最高的12種中藥材詳見表1。

3討論

本次研究顯示,我院處方中丹參、當歸、赤芍、紅花、桃仁、三棱等活血化瘀類藥物使用頻率明顯高于其他類藥材。究其原因,本院骨科門診及病房患者中需要應用此類藥物進行活血化瘀治療的比例較高。另外,具有溫陽益氣功效的黃芪使用頻率也較高,其次即是羌活、杜仲、寄生類補益肝腎的藥物,提示臨床常以活血化瘀、培補肝腎為主要的治療原則,再根據患者具體病情,靈活選用具有生津舒筋、理氣健脾、滲水利濕等功效的藥物。當前,中藥藥學服務的現狀距離醫藥現代化的標準還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就更需要進行科學的管理。相比于西藥以及中成藥,當前臨床對于中藥某些成分的潛在毒性了解不深,中藥湯劑沒有藥品說明書,因此在服藥時間、用藥頻次、注意事項以及可能的不良反應方面均無明確的說明,加之存在同名不同物、同物不同名、產地、采收時間及儲存條件的差異等,這就需要藥房工作人員在把好藥材質量關的同時,還應學習用藥、服藥等知識,確保藥品調劑工作質量的同時積極開展藥學服務。因此,要做到良好的藥學服務,就需要藥房工作人員對處方進行科學的分析,在確保煎藥質量以及避免不必要的藥材浪費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患者在體質、病情等方面的個體差異性,對不同的患者實施個體化給藥、服藥方案,進而為患者提供科學、準確的用藥指導,保證患者的合理用藥[2]。

處方分析可保證藥品調劑工作的質量。在進行藥品調劑工作之前,應從三個方面對處方進行分析,首先分析患者的臨床診斷與處方藥物是否對應,如出現方證不符的現象,則應返回處方醫師處核實;其次分析處方配伍是否得當以及是否存在“十八反”、“十九畏”等的配伍禁忌;最后分析藥品的用量、用法,對于存在劑量風險的藥物應核查其用量是否在安全范圍之內,對于兒童、孕婦以及老人等特殊群體,應分析處方是否存在用量過大等現象[3]。處方分析可指導患者進行科學煎藥。中藥的煎服應在常規的煎藥方法上根據不同的處方采取相應的煎服方法,常規中藥宜采用文、武火交替煎煮的方式,此法有利于將藥物的有效成分充分煎出,首煎時間控制在25~30min,次煎15~20min即可;以解表藥為主的處方應采用武火進行快速煎服,首煎10~15min,次煎5~10min;以滋補調理藥為主的處方應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慢煎,且煎藥時間宜長,首煎35~40min,次煎25~30min。另外,對于有諸如先煎、包煎、另煎、烊化、后下或者沖服等特殊煎服法的藥物,需進行逐個標明并一一對患者進行講解[4]。

處方分析可指導患者正確服用藥物。服藥時間應參照病情與藥品種類而有所不同,如慢性疾病應按時服藥以維持體內相對穩定的血藥濃度,解表藥應趁熱空腹服用,瀉下藥和驅蟲藥也應空腹服用,滋補類藥物與刺激性較強的藥物應在飯后服用,安神類藥物宜臨睡前服用等等。在服藥頻次方面,中藥一般每天3次服用,對于咽喉類疾病,可多次頻服,以增加病變部位與藥液的接觸時間。另外在服藥期間,應慎食生冷、肉類、油膩等食物,服用清熱類藥物的患者應忌食煙酒、辛辣、魚肉等食品,服用溫補藥的患者應慎食綠茶、蘿卜等食品。作為醫院藥學服務工作的最后環節,藥劑工作人員需面對患者提供直接的藥學服務,這就要求藥劑人員在工作中努力提升自身專業素質,提高綜合業務水平,通過科學的處方分析,將藥學服務工作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