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鏡手術對遠端胃癌患者淋巴結的影響

時間:2022-12-16 09:07:23

導語:腹腔鏡手術對遠端胃癌患者淋巴結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腹腔鏡手術對遠端胃癌患者淋巴結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右側前入路腹腔鏡手術遠端胃癌患者淋巴結清掃數目及術后恢復情況的影響。方法選擇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64例遠端胃癌患者,根據入路方式不同分為兩組各32例。觀察組采用右側前入路腹腔鏡手術治療,對照組采用左側后入路腹腔鏡手術治療。比較兩組的淋巴結清掃數目、術后恢復情況及術后1年復發率。結果觀察組的淋巴結清掃數目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下床時間、術后首次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術后隨訪1年,兩組的復發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右側前入路腹腔鏡手術治療遠端胃癌患者的效果顯著,可明顯增加淋巴結清掃數目,有效促進患者術后恢復。

【關鍵詞】胃癌;腹腔鏡手術;右側前入路;左側后入路;淋巴結清掃數目

胃癌是臨床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疾病,多由胃黏膜上皮細胞病變引起,主要臨床表現為上腹痛、消化不良等,嚴重時還會出現嘔血、惡病質等癥狀,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1]。遠端胃癌主要發生于胃竇、幽門等部位,需要進行胃遠端切除治療。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手術因其創傷小、安全性高等優勢,逐漸成為遠端胃癌的主要治療手段[2-3]。基于此,本研究選擇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4例遠端胃癌患者,探討右側前入路腹腔鏡手術對其淋巴結清掃數目及術后恢復情況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64例遠端胃癌患者,根據入路方式不同平均分為兩組。觀察組男21例,女11例;年齡37~76歲,平均(55.39±6.12)歲;腫瘤直徑2~8cm,平均(4.31±1.16)cm;腫瘤位置:幽門24例,胃底3例,胃體部5例。對照組男20例,女12例;年齡36~75歲,平均(55.32±6.15)歲;腫瘤直徑2~8cm,平均(4.28±1.14)cm;腫瘤位置:幽門25例,胃底3例,胃體部4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1.2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胃癌規范化診療指南(試行)》[4]中遠端胃癌的診斷標準;②經病理檢查確診;③接受遠端胃切除手術;④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術前接受放療或化療;②非首次治療;③合并重要臟器功能不全;④既往有胃部手術史。1.3方法兩組均行腹腔鏡遠端胃癌根治術,患者取仰臥位,全身麻醉,常規消毒鋪巾,建立氣腹,壓力為12~15mmHg,檢查腹膜及肝臟情況。觀察組采用右側前入路,即大彎側淋巴結清掃后,優先離斷十二指腸球部,具體操作如下:使用超聲手術刀沿橫結腸邊緣切開,進入網膜囊,隨后切開結腸脾區大網膜并擴展,清理網膜組織間粘連,暴露胰尾,根部顯露后切斷胃網膜右動、靜脈,清掃No.4sb及No.6淋巴結;以結腸血管為標志進入胃十二指腸,打開胃胰韌帶,裸化并切斷十二指腸,將殘胃向左下側牽引,以十二指腸動脈為指引向上清掃No.5及No.12a淋巴結,剝離結腸系膜至胰腺,下壓胰腺,拉直胃左動脈,暴露脾動脈,清掃No.11P淋巴結;以脾動脈起始部為發動點,進入胰腺區淋巴結與血管神經間隙,沿腹腔動脈向上,結扎胃左動、靜脈,并清掃No.7及No.9組淋巴結;挑起肝左葉,從腹側至背側清掃No.1及No.3淋巴結。對照組采用左側后入路,即主操作醫師站于患者左側,大彎側淋巴結清掃后,暫時不離斷球部,先掀起胃體,清掃胃后方淋巴結,最后再離斷十二指腸,而術中其他操作與觀察組一致。兩組術后均行抗感染治療,留置引流管。1.4評價指標比較兩組的下床時間、術后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及淋巴結清掃數目。術后隨訪1年,比較兩組患者的復發率,復發判斷依據《胃癌規范化診療指南(試行)》[4]中相關標準:血液學檢查提示癌胚抗原(CEA)異常升高,腹部CT或超聲為陰性,胃鏡下發現新生腫瘤或原發腫瘤復發,并經局部胃組織活檢檢查確診。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5.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術后恢復情況觀察組的下床時間、術后首次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2.2淋巴結清掃數目及復發情況觀察組淋巴結清掃數目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術后隨訪1年,兩組的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現階段,遠端胃癌采取以手術為主、放化療為輔的綜合治療方案。與常規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切口小,術中出血量低,安全性較高,利于患者術后早期恢復。但部分遠端胃癌患者術區解剖結構相對復雜,手術器械操作受限,難度較高,可能導致淋巴結清掃不全,影響手術治療效果[5]。因此,外科手術入路的選擇尤為重要。左側后入路方式在淋巴結清掃完成后再切斷十二指腸,因術中保留了十二指腸,可有效保證十二指腸的韌帶張力,利于開展淋巴結清掃,但該方案手術要求較高,對解剖層面較多的胃底部淋巴清掃效果較差,不利于患者預后[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淋巴結清掃數目高于對照組,下床時間、術后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表明右側前入路腹腔鏡手術對遠端胃癌患者淋巴結清掃效果較好,可有效縮短患者下床時間、術后首次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分析原因為:右側前入路要求大彎側淋巴結清掃后,優先離斷十二指腸球部,故該手術入路方式可更容易獲得較好的手術視野,可有效暴露中央區,便于No.7及No.9淋巴結清掃,同時離斷十二指腸能幫助醫師更易獲得符合手術需求的張力,減少淋巴結清掃障礙,減少術中損傷,縮短患者下床時間[7]。此外,先離斷十二指腸再進行胰腺區淋巴清掃,助手無需將胃向頭腹部掀起,可降低助手操作難度,僅需夾持胃左血管蒂并下壓胰腺,即可使胰腺上緣充分暴露,方便主刀醫師進行淋巴結清掃,增加淋巴結清掃數目,同時避免反復翻動胃部,減少對胃腸功能的影響,利于縮短患者術后首次排氣時間,促進其術后恢復,縮短住院時間[8]。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術后隨訪1年,兩組的復發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分析原因為:右側前入路手術方式優先切斷十二指腸,以胃十二指腸動脈為指引清掃,有效改善手術視野,利于減少操作器械損傷,尤其對于肥胖或腫瘤較大等病癥復雜患者,能有效降低手術難度,提高淋巴結清除率,進而降低術后復發風險。綜上所述,右側前入路腹腔鏡手術治療遠端胃癌患者的效果顯著,可明顯增加淋巴結清掃數目,促進患者術后恢復。

參考文獻

[1]高德海.右側前入路與左側后入路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的效果比較[J].河南醫學研究,2021,30(7):1219-1221.

[2]黃光鉞,陳華敏,吳煌福,等.腹腔鏡輔助遠端胃癌D2根治術的療效及安全性探討[J].疑難病雜志,2017,16(12):1252-1256.

[3]胡占軍.分析腹腔鏡手術治療進展期遠端胃癌的臨床療效及患者術后隨訪生存質量的影響[J].系統醫學,2020,5(17):84-86.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胃癌規范化診療指南(試行)[J].慢性病學雜志,2013,5(10):47-51.

[5]李靖鋒,朱志賢,唐俊,等.腹腔鏡輔助遠端胃癌根治術的臨床療效及對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J].實用癌癥雜志,2017,32(11):1824-1827.

[6]程元光,文剛,汪毅,等.遠端胃癌第12組淋巴結廓清術不同手術入路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分析[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9,44(6):721-724,728.

[7]沈云賦,何永生,周萃階,等.不同手術方式在腹腔鏡輔助根治性全胃切除術治療超重胃癌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9,24(9):1003-1006.

[8]林立,王振發,曾學慧,等.基于膜解剖的右側入路腹腔鏡手術對進展期遠端胃癌胰腺上區系膜清掃的可行性分析[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8,21(10):1142-1147.

作者:李敬敬 李明莉 單位: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膽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