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頸椎關節解剖學論文

時間:2022-04-17 10:22:46

導語:經頸椎關節解剖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頸椎關節解剖學論文

一、方法

1.材料

實驗于2013年4~5月在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疼痛科、病理科、影像科、連云港市臨床醫學實驗中心與神經外科實驗室完成。健康清潔級三、四月齡家兔8只,雌雄各半,體重2.5~3.1kg,由徐州醫學院動物中心提供[許可證號:SCXX(蘇)2003~0003]。動物置于安靜、溫暖(15~20℃)、避強光的環境下正常喂養48h,禁食24h后進行實驗。實驗中對動物的處置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頒布的《關于善待實驗動物的指導性意見》的相關要求。儀器與試劑:單層螺旋CT機(SiemensEmotion)、CM1100冰凍切片機(Leica,Germany)、ZX-004熒光顯微鏡,PM-30照相系統(Olympus,Japan)、丙泊酚(商品名:得普利麻;200mg/支,AstrZeneca,UK)、氯胺酮(0.1g/支,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核黃(Sigma,USA)。

2.實驗方法

核黃逆行神經追蹤8只家兔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經耳緣靜脈注射丙泊酚(2mg/kg)和氯胺酮(2mg/kg)麻醉家兔后,在CT引導下經雙側C3/4關節突關節分別注射熒光逆行神經追蹤劑核黃50ul(1g/L),進行神經追蹤。組織標本制備及形態學觀察:分別于術后18、36h再次麻醉家兔,經心臟依次灌注生理鹽水300~400ml、20g/L多聚甲醛和12.5g/L戊二醛的0.1mol/L磷酸緩沖液(pH7.3)500~800ml、含50g/L蔗糖的磷酸緩沖液(4℃)500ml。隨后分別取雙側頸胸椎脊神經節、雙側頸胸交感神經節、腸系膜下神經節、脊髓、頸椎間盤纖維環、頸椎間盤髓核、頸椎關節突滑膜、肩關節滑膜,在含200g/L蔗糖的磷酸緩沖液(4℃)中過夜后,行連續冰凍切片,分別做成2套,一套20um蒸餾水貼片,直接在OlympusZX-004熒光顯微鏡下觀察,拍攝光學相片。另一套7um行蘇木精-伊紅染色后置于熒光顯微鏡下,觀察有無新的發現。

3.主要觀察指標

尋找各組織熒光標記的神經細胞、熒光標記密集的神經末梢部位。

二、結果

1.神經逆行追蹤18h組在雙側頸、胸脊神經節、雙側交感神經節及腸系膜下神經節發現標記細胞;在脊髓前、后角未見到標記細胞;肩關節滑膜、頸椎間盤纖維環、頸椎間盤髓核、頸椎關節突滑膜發現明顯的熒光密集區;蘇木精-伊紅染色可見上述部位熒光強度明顯增強,各熒光密集區與直接在熒光顯微鏡下所見相同。

2.神經逆行追蹤36h

頸胸脊神經節標記神經細胞明顯減少或消失,交感神經節及腸系膜下神經節標記神經細胞與18h基本相似,頸椎間盤纖維環、頸椎間盤髓核、頸椎關節突關節滑膜、肩關節滑膜熒光密集區的部位與神經逆行追蹤18h時基本相同,但熒光強度增強。

三、討論

實驗模擬臨床在頸椎關節突滑膜注射核黃觀察臨床上經頸椎關節突滑膜感受器治療頸肩痛的神經通路。實驗進行神經通路研究的依據是核黃可被神經末梢特異性吸收,并沿軸漿運輸到達神經元的細胞體,使細胞核在一定條件下呈黃色的熒光,而胞漿無熒光,同時可沿軸漿流順行到達整個軸突網絡。為保證給藥部位的準確性本實驗在CT引導下將藥物準確注入頸椎關節滑膜,并且注藥后延長注射針頭留針時間,以保證取針后核黃不外漏。感受器通路的實質是長軸突神經細胞的軸突通路,軸突有多個分支,刺激其中一個分支可帶動整個軸突網絡,或從一個軸突末梢感受器給藥,藥物可通過逆行軸漿流到達神經細胞,再通過順行軸漿流到達整個軸突網絡從而達到內病外治,深病淺治的效果,如經皮內注藥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經腰椎關節突滑膜和椎板骨骼肌附著點感受器通路給藥及銀質針導熱治療頸肩腰腿痛等。臨床上運用感受器通路理論,經關節突滑膜和椎板骨骼肌附著點感受器通路給藥及銀質針導熱治療頸肩腰腿痛效果顯著,目前已明確腰椎關節突滑膜的感受器通路,為了進一步明確其治療頸肩痛的臨床效果,探討頸肩痛治療的神經形態解剖學機制,因此,本實驗對頸椎關節突滑膜感受器通路進行了研究。本實驗發現核黃注射18h、36h后均在雙側頸胸脊神經節及交感神經節,腸系膜下神經節發現標記細胞,說明頸椎關節突滑膜感受器神經通路網絡主要由頸胸脊神經節、交感神經節及腸系膜下神經節組成。核黃注射后18h、36h在頸椎間盤纖維環、椎間盤髓核、關節突滑膜、肩關節滑膜均發現明顯的熒光密集區,且36h熒光強度較18h增強,說明上述部位均有標記的神經末梢分布,上述部位均為頸椎關節突滑膜感受器通路的作用靶點及靶器官。頸椎關節突滑膜及肩關節滑膜均發現熒光密集區,說明神經元末梢分布到頸椎關節突及肩關節滑膜,這與既往研究結果相同。目前多數觀點認為這種神經投射是通過DRG周圍突分支或交感神經節(干)與DRG之間聯系后投射到頸椎關節突關節或肩關節,本實驗進一步說明脊神經節及交感神經節與頸椎關節突滑膜及肩關節滑膜之間存在一定聯系。在頸椎間盤纖維環、髓核這兩個部位發現熒光密集區,說明有神經末梢分布到椎間盤纖維環及髓核,這為解釋盤源性頸肩痛的發生和經頸椎關節突滑膜治療盤源性頸肩痛提供了神經形態解剖學方面的理論支持。此外,臨床上針對頸椎關節突滑膜治療頸肩痛部分患者效果欠佳的原因可能與給藥劑量、部位、施術者對解剖掌握程度、患者的心理狀態等均有關。感受器通路系列研究的宗旨是尋求治療復雜疾病的簡單方法,主要用于末梢分布在體表的一線神經元的上、下行神經通路網絡給藥,從神經層面治療疾病、調節神經功能障礙,并已得到推廣。頸椎關節突滑膜感受器神經通路網絡的明確,將進一步推動這一宗旨的實施與推廣,同時理論上可解釋經頸椎關節突滑膜進行治療可緩解頸交感神經受刺激后引起的上肢冷,頸部肌肉僵硬、痙攣,肌膜增厚,皮膚增厚等癥狀,這同時證實人體存在自身修復系統,而神經末梢密集區如頸椎關節突滑膜感受器是自身修復的靶點,只要神經末梢工作狀態正常,便可即時修復受損組織。因此,現代臨床治療應加入整體概念,從神經層面調節、治療疾病。

總之,實驗發現頸椎關節突滑膜感受器通路神經網絡由頸胸脊神經節、交感神經節及腸系膜下神經節組成,作用的靶點分別在頸椎間盤纖維環、頸椎間盤髓核、頸椎關節突關節滑膜、肩關節滑膜等部位。臨床經頸椎關節突滑膜治療頸肩痛的神經形態解剖學機制可能與此通路有關。

作者:崔吉正耿祝生趙志斌章云海許新堂謝禮平雷玲張小寶劉乃和徐德明朱品武勇單位: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