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貧困農村醫療衛生現狀分析
時間:2022-04-16 03:40:12
導語:山西貧困農村醫療衛生現狀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現狀
2003年啟動的山西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如今已全面鋪開,全省115個涉農縣(市、區)已全部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現了100%全覆蓋。2004年,山西省制定《關于建立農村醫療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建立農村醫療救助制度,要從當地實際出發,醫療救助水平要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財政支付能力相適應,確保這項制度穩定運行。農村醫療救助從貧困農民中最困難的人員和最急需的醫療支出中開始實施,并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完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并提出農村醫療救助的主要對象是農村五保戶和特困戶及不享受公費醫療待遇的重點優撫對象中因病需要救助的家庭,救助對象應當是持有《農村五保戶供養證》、持有《農村特困群眾救助證》(低保證)及優撫對象有效身份證件的人員。各地要認真規范五保證和特困救助證(低保證)的發放工作,為實施農村醫療救助創造必要的條件。救助對象的具體條件由縣級民政部門會同財政、衛生部門制定,報縣級人民政府批準。制定詳細救助辦法: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縣(市、區),資助五保戶和農村特困(低保)戶及不享受公費醫療待遇的在鄉重點優撫對象繳納個人應負擔的全部或部分資金,參加當地合作醫療,享受合作醫療待遇。因患大病經合作醫療規定補助后個人負擔醫療費用仍然過高,影響家庭基本生活的,應再給予適當的醫療救助。醫療救助對象全年個人累計享受醫療救助金額,原則上不超過當地規定的醫療救助標準;對于特殊困難人員,可適當提高醫療救助水平。醫療救助金由鄉(鎮)人民政府負責發放,也可以采取社會化發放或由縣級民政部門定期統一核銷的發放辦法。2011年山西財政醫療衛生支出為1596209萬元,其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支出為435416萬元,農村醫療救助支出為24611萬元,鄉鎮衛生院支出88991萬元,基層醫療機構衛生機構支出21011萬元,建成6971個村級衛生室。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山西省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享受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差距較大,說明在農村地區公共產品與服務的供給中,公共財政的“公共性”特征并不突出。農村醫療衛生經費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投入總量不足。相對于農村居民巨大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來講,目前財政資金的投入只是杯水車薪,同時,政府對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也偏低。由于經費不足,造成醫療機構的補償機制不健全,人員經費標準過低,農村醫療衛生機構不得不依靠基本醫療服務的微薄利潤補充人員經費的不足,“以藥養醫”的現狀依然存在,從而造成群眾看病難、看病貴。醫師在看病用藥上沒有過多考慮農民的支付承受能力,尤其在縣級醫療機構治病費用過大,在治療過程中存在過度檢查、過度用藥情況,農民難以承擔醫療費用,更住不起院。同時公共衛生經費投入不足,工作經費缺口較大,疾病控制、愛國衛生、健康教育等公共衛生職能履行比較艱難。二是財政醫療衛生事業經費的投向結構不合理。第一,全省的醫療衛生事業經費投入主要是向城鎮居民傾斜,據測算,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醫療衛生事業經費的比例大概在4∶1,衛生資源的分配極不合理,差距過大。第二,目前的經費支出主要是向縣級大醫院傾斜,而對基層醫療機構的投入嚴重不足,許多鄉鎮衛生院、村衛生所負債經營,設備老化,危房長期無力改造,嚴重制約了基層醫療機構的可持續發展,弱化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在三級醫療服務體系中的作用。盡管山西省各級政府十分關注農村醫療衛生事業,農村醫療衛生占政府醫療衛生投入比例不斷提高,但由于城鄉醫療衛生資源差距過大,農村基層醫療衛生資源依然薄弱。
作者:趙松工作單位:山西省會計服務中心
- 上一篇:陜南農村醫療服務調查研究
- 下一篇:山西農村醫療資源配置問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