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發達地區農村醫療完善措施

時間:2022-04-20 10:28:01

導語:欠發達地區農村醫療完善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欠發達地區農村醫療完善措施

一、完善欠發達地區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和諧社會意蘊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1]科學發展以人為本,人以健康為本。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由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構成,集預防、保健、醫療、急救、衛生應急、健康教育于一體,旨在為農民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是促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與健康屏障,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健康屏障。

1.完善欠發達地區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是提升新農合整體績效的迫切需要。由于制度設計的初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立足于農村,也服務于農村,構成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支撐;新農合的進一步發展,離不開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配合與支持,兩者相互制約又相輔相成。新農合的制度效能發揮,主要依賴于縣、鄉、村三級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來實現,其實現程度受制于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完善程度及服務遞送能力。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因其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相對粗糙,新農合實施的整體績效也將大打折扣。

2.完善欠發達地區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是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是農村衛生事業、社會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基本醫療與公共衛生服務的重大使命,直接關系到廣大農民群眾生命健康的保障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直接關系到農村人力資本的積累和農業生產力的保護,構成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因素。

3.完善欠發達地區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是以衛生公平促進社會公平與和諧的內在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1]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是政府責任踐履的展示,是政府形象的窗口,是政府與廣大農民群眾聯系的重要橋梁與紐帶。廣大農民群眾往往通過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發展狀況,來評判政府對群眾利益的關心程度,評判社會和諧與公平的實現程度。衛生是關系到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問題,衛生公平是社會公平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善欠發達地區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推進農村衛生事業發展,有利于實質性重塑城鄉二元醫療格局,實現衛生公平,進而促進社會公平與和諧。

二、欠發達地區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現狀———以贛州為樣本的調查

贛州市是原中央蘇區的主體區域,也被稱為贛南蘇區,是一個典型的欠發達地區。其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發展現狀如下:

1.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初具規模,但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滯后。截至2011年,贛州基本實現了村村有衛生室、鄉鄉有衛生院、縣縣有達標醫院的目標,初步建立了一個覆蓋城鄉居民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居民健康水平顯著提高。從國際公認的綜合反映健康水平的三個重要指標來看,全市居民人均期望壽命(74歲)、孕產婦死亡率(13.9/10萬)、嬰兒死亡率(7.06‰)均好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然而,現行農村衛生網絡的服務能力提升滯后:一是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略顯粗糙。2011年全市有老年人109萬、兒童205萬,但沒有專門的老年病醫院和兒童醫院,很多患者需到外地診治。二是衛生基礎設施比較粗陋。全市每年約12萬產婦,但婦幼保健醫院產科病床僅640張;2011年全市縣級醫院總床位數8777張,平均每所醫院床位僅有115.49張,難以滿足農民“大病不出縣”的要求;村衛生室業務用房基本依托鄉村醫生的家,且村衛生室的主要診療設備依然是“老三件”(體溫表、聽診器、血壓計),還有297個行政村沒有衛生室和固定村醫。

2.衛生投入快速增長,但衛生資源總量依然短缺。近年來,贛州市不斷加大衛生投入,2011年全市財政決算衛生經費由2002年的11563萬元、2010年的238052萬元增加到320721萬元,為2002年的27倍。然而,由于戰爭創傷、自然稟賦、經濟落后等因素制約,加之人口多、底子薄、自身發展能力不足等,衛生資源總量仍然短缺。2011年全市每千人口醫療機構床位數為2.49張,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3.81)的65.35%,全省平均水平(2.72)的91.54%,湖南郴州市平均值(3.9)的63.84%,東鄰福建龍巖市平均值(4.78)的52.09%。

3.運行管理機制及人事制度漸趨靈活,但衛生技術人才依舊緊缺。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下,贛州初步建立了“定編定崗不定人、能進能出全員聘”的用人機制;重新核定了全市鄉鎮衛生院人員編制8220個,比醫改前增加了1338個;全科醫學教育培訓、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衛生管理干部輪訓實現經常化;面向社會公開招聘鄉鎮衛生院執業醫師實現機制化;財政補助與績效考核緊密掛鉤、醫務人員福利待遇與績效鉤掛實現常態化,極大地激發了基層醫務人員的積極性。然而,農村衛生技術人才依舊緊缺。一是衛生技術人員總量不足。2012年全市每千人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99人,分別是全國(4.8人)、全省(3.99人)平均水平的62.29%、74.93%。二是農村衛生技術人員素質不高。縣級醫院高級職稱人數僅占總人員的4.19%,鄉鎮衛生院基本沒有高級職稱人員。三是鄉鎮衛生院大多缺乏周轉住房、生活條件較差、發展空間不足,對醫學人才的吸附能力弱。

三、完善欠發達地區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對策

綜上所述,欠發達地區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雖已草創成型,但畢竟其網絡還比較粗糙、衛生設施還比較粗陋。完善欠發達地區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除了要繼續完成打基礎“、鋪攤子”的遺留任務外,要更加注重衛生資源的積累,更加注重衛生服務能力的提升。

1.繼續增加衛生投入,加大對農村衛生事業的傾斜力度。農村衛生事業是一項重大衛生惠民工程,理應加大“民生財政”的惠澤力度。衛生事業經費或專項建設是一種投入,政策傾斜也是一種投入。健全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籌資渠道、補償機制以確保其公益性的彰顯,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基本醫療設備的添置及更新換代,提高基層醫務人員福利待遇等等,都需要增加資金與政策的投入,也需要啟動更多的專項建設來帶動。除了希冀地方政府增加投入外,國家和省級政府尤其要對欠發達地區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與此同時,提高投入效率,實行投入力度與衛生機構的服務效能掛鉤,確保有限的衛生經費適得其所。

2.創新運行管理體制,提升農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完善和強化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建設,實現對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全覆蓋;積極開展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探索新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監管機制和補償機制;全面推進鄉鎮衛生院內部改革,實行鄉鎮衛生院綜合目標考核和院長任期目標責任考核,大力推行全員聘用制;實施雙向轉診制度,促進市、縣、鄉三級醫療機構的優勢互補、功能互補;嚴格臨床路徑管理,促進診療過程規范化。總之,通過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運行管理機制,來達到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水平和服務能力的目的。

3.加強農村衛生人力資源建設,提高衛生技術人員素質。人才是農村衛生事業發展的第一資源。一要盤活現有衛生人力資源。改革分配制度,擴大單位分配自主權,實現好醫務人員有好收入;提高基層醫務人員福利待遇,健全進退走留的競爭機制、評價機制和用人機制,真正形成一支穩定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農村衛生技術人才隊伍。二要優化基層衛生隊伍結構。做好從業人員結構調整,擴大農村公共衛生、中醫中藥、全科醫學人才的比重,嚴控非衛技人員比例并做好有計劃清退。三要優化衛生隊伍知識結構。借助定向醫學生培養計劃,大力培養全科醫學人才;加大現有醫務人員的培訓力度,促進其專業發展;以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高等教育醫學畢業生下沉、扎根農村一線。

作者:陳匡明張小健工作單位:贛南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