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學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4 15:30:4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理學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實驗教學動物生理學論文
1動物生理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
1.1動物生理學實驗教學內容的改革
動物生理學實驗內容多為傳統的驗證性重復實驗,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偏少,極大地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因此,結合動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向,改變教學觀念,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將實驗內容進行優化整合,側重于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1.2動物生理學實驗教學手段的改革
動物生理學實驗具體設置包括家兔呼吸運動的調節、動脈血壓直接測定、離體腸管運動觀察、蛙腓腸肌標本制作及肌肉收縮等內容。實驗內容較難理解,原理抽象,操作繁瑣,實驗課教師講解得枯燥,學生聽課較費勁,印象不夠深刻。筆者實踐表明,依靠傳統的教學方式很難達到理想的實驗效果。針對以上問題,采用多媒體技術將實驗的原理、操作步驟以動畫形式展現出來,能夠圖文并茂,補充實驗內容,進一步激發學生進行實驗的興趣。為了節省教師實驗講解和課堂演示的時間,筆者利用課余時間親自操作實驗,把實驗手術操作過程全程拍攝,在課前播放給學生,以達到使其很好地對實驗進行預習的目的。通過多媒體技術可有效地提高學生在做實驗時的效率,同時也可避免在對家兔手術中可能出現的錯誤導致意外死亡,以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筆者通過運用多媒體與傳統方式的結合,對教學效果進行了對比,結果表明,實驗組的實驗考核成績、實驗的成功率高于對照組,說明多媒體教學能提高實驗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更能得到學生的認可,使學生對實驗產生濃厚的興趣。
1.3動物生理學實驗體系的改革
生理學教學論文10篇
第一篇:直觀圖示法在解剖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1直觀圖示教學法的應用
1.1要化抽象為形象
在學習靜息電位的特點是“內負外正”時,學生覺得很抽象,難以理解和記憶。教師先用白粉筆在黑板上畫個圓,表示細胞,再引導學生說出膜內K+濃度高于膜外,膜外Na+濃度高于膜內。教師隨著學生的回答,把K+和Na+分別標在細胞內和細胞外,然后強調安靜狀態下細胞膜對K+的通透性最大,再提問:“K+在安靜狀態下如何流動?”學生答“:從高濃度一側轉移到低濃度一側。”這時教師用箭頭將K+從膜內指向膜外。接著教師講授:隨著K+外流,有機負離子A-也隨著外流,但細胞膜對A-不通透,所以K+流向了膜外,而A-被阻止在了膜內,因此靜息電位表現為‘內負外正’的極化狀態。
1.2要化靜態為動態
機體細胞代謝需要的O2通過呼吸系統從外界環境獲得,而細胞代謝產生的CO2又可以通過呼吸系統排到體外。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單純的講述學生難以理解,但以畫圖的形式動態展示這部分內容時,可化難為易,使學生輕松掌握該知識點。通過對呼吸系統代謝過程的演示,學生掌握了肺換氣和組織換氣,教師在邊講解邊畫出箭頭的過程中,學生注意力隨著教師的語言和手中的粉筆而轉移,使氣體在肺部和組織處的氣體交換動了起來,而將O2和Hb的化學結合和解離過程寫在表示血管的地方,不僅使學生明白了這兩者在何處結合何處解離,而且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也一目了然,CO2運輸也是如此。這樣化靜態為動態,學生不僅輕松掌握了組織細胞如何獲得O2和排出CO2,而且將含O2豐富的血管畫成了紅色,含CO2較多的血管畫成了藍色,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植物生理學實驗教學論文
植物生理學實驗是沈陽農業大學農科類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它是一門獨立的實驗課程,以植物生理學課程為理論基礎。實驗教學能輔助學生理解、消化和鞏固理論知識,突破理論學習難點,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能力。近幾年我們在植物生理學實驗教學中進行一些改革和嘗試,力求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服務。
一、改革實驗教學內容,改善實驗教學條件
植物生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因此合理安排植物生理學實驗的教學內容尤為重要。我們對原有實驗內容進行整改,將方法陳舊的內容剔除,保留經典實驗項目,增加先進技術的實驗內容,構建新的教學體系。實驗項目覆蓋了理論課的各個章節,使學生在實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的基礎上理解理論知識。實驗教學內容的改革必然要依托新型儀器設備的更新,我們購入了大量先進儀器設備滿足實驗項目的要求。實驗條件的改善和硬件設備的更新,使學生掌握先進儀器設備的操作方法,登上更高的平臺,有更廣闊的視野,培養其具有創新意識。這與社會對當代大學生的要求和期待相契合。
二、引入新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
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具有嚴謹的科研思維,我們改變了教師講學生按要求操作的教學模式。每班學生成立實驗小組,通過小組討論,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準備實驗試材,配制實驗藥品,完成實驗操作,提交實驗報告等。在此過程中,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學習興趣,也為進一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們也注重科研與教學相結合,要求各實驗小組在與植物抗性相關的實驗項目中所用試材處理相同,并寫一篇科研論文,其要求與正式發表科技論文寫作規范相同。在試材的處理、數據的整理、分析討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初步具有科研思維能力;在完成實驗的具體操作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實際操作能力;在查閱資料過程中,培養學生收集、閱讀、整理資料的能力,同時驗證了理論課上的學習內容;在完成科研論文攥寫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整理能力,提高了科研能力。
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教學改革臨床生理學論文
1將生理學知識點與臨床疾病的發病機制和治療原則合理鏈接
我們組織生理學老師走進教學醫院,與臨床教學的老師、有豐富臨床工作經驗的醫護人員、正在實習的高年級學生溝通,召開座談會,獲取生理學與臨床醫學鏈接的關鍵資料,選定主要的鏈接內容和鏈接的方式。之后通過集體備課,集思廣益,進一步明確鏈接的知識點和講課技巧,實現以臨床為導向來講授生理學的模式。比如我們在介紹后負荷是影響心泵功能的因素時,引出高血壓心臟病的產生機制、臨床表現、治療原則等臨床知識,通過兩門學科的交叉介紹,相互融合,同學們很快就掌握了心臟后負荷的變化是導致心臟高負荷工作的根本原因,心臟的長期高負荷工作會改變心臟的結構,出現心臟的器質性病變,從而出現高血壓心臟病,降低血壓就是治療這種疾病的最根本原則。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我們發現學生學習興趣有了極大提高,思維也活躍起來,特別是針對臨床疾病的思考越來越多,學生提問量明顯增加。任課老師為了順利解答學生的提問,更新自己知識,查閱文獻,向臨床一線醫護人員學習,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我們能夠感受到,一個良性循環在學生和老師之間悄然形成,并不斷強大。
2精選臨床病例,設計PBL教學課時
我們教研室在2013級“卓越醫生班”的教學中設計了PBL教學課時。學生4-5人為一討論小組,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①教師根據課程內容精選臨床病例。如患者李某,男性,75歲,間斷上腹痛10余年,加重2周,嘔血、黑便6h。10余年前開始無明顯誘因間斷上腹脹痛,餐后半小時明顯,持續2-3h,可自行緩解。2周來加重,納差,服中藥后無效。6h前突覺上腹脹、惡心、頭暈,先后兩次解柏油樣便,共約700g,并嘔吐咖啡樣液1次,約200mL,此后心悸、頭暈、出冷汗,發病來無眼黃、尿黃和發熱,平素二便正常,睡眠好,自覺近期體重略下降。既往30年前查體時發現肝功能異常,經保肝治療后恢復正常,無手術、外傷和藥物過敏史,無煙酒嗜好。查體:T36.7℃,P108次/分,R22次/分,Bp90/70mmHg,神清,面色稍蒼白,四肢濕冷,無出血點和蜘蛛痣,全身淺表淋巴結不大,鞏膜無黃染,心肺無異常。腹平軟,未見腹壁靜脈曲張,上腹中輕壓痛,無肌緊張和反跳痛,全腹未觸及包塊,肝脾未及,腹水征(-),腸鳴音10次/分,雙下肢不腫。實驗室檢查:Hb82g/L,WBC5.5×109/L,分類N69%,L28%,M3%,Plt300×109/L,大便隱血強陽性。這個病例涉及消化內科常見疾病,老師要求學生運用消化生理學內容對其進行分析,提出相關的生理學問題。這個階段要求教師要有足夠知識儲備、扎實的生理學和臨床醫學基礎以及出色的組織能力。
②查找資料,提出問題。學生獲得病例后,用一周的時間查找收集資料,分組提出各自的問題。比如,胃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這些成分對食物的消化有何作用?正常人胃黏膜如何保護自身免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蝕?消化性潰瘍的發病原因有哪些?發病的機制?幽門螺桿菌是與胃和十二指腸疾病的發病有何關系?有哪些藥物可以治療消化性潰瘍?其治療機制是什么?質子泵阻滯劑對消化性潰瘍的治療有何優勢?這個階段他們是帶著問題進入了自學階段,經歷了學習-疑問-學習的過程。
自主設計性實驗生理學論文
1設計性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方法
1.1實驗課題的選取脫離教學進度設計性實驗的選題是實驗成功最重要的前提。但是對于醫學基礎課教育階段,學生從未接觸過科研工作,且八年制醫學教育重點強調對學生臨床操作技能的培養,學生掌握的知識有限,自行設計實驗有一定難度,因此主動參與意識不強。有些學生不愿意動腦筋,找一些參考書東拼西湊或從網絡上抄一份資料交差,造成選題重復和雷同,甚至發生相互抄襲現象,缺少創意,很多只是驗證性實驗。在選定實驗項目后,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但部分學生查閱和篩選文獻能力欠缺,不能獲取更多、更新、更有效的相關資料,造成實驗方案設計不合理,科學性、可行性欠佳。而且很多學生選題脫離教學大綱,超出了教學進度,不能很好地保證實驗教學的順利完成。鑒于此,我們將學生對實驗選題的自主性調整為對實驗設計環節方面的自主性,實驗選題的主導權還掌握在教員手中。設計性實驗的選題要有根有據,題材不能太廣泛又不能拘泥于課本,在已掌握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的基礎上推陳出新,選擇學生自己感興趣的題目,要求貼近臨床,簡單實用,能充分運用所學的理論課知識,并加深理解。如果選題能結合教學進度,則可以讓學生更迅速地理解理論課的內容。因此教員在進行設計性實驗時可以自行安排時間,可根據教學進度,穿插在基礎性實驗之間。我校八年制理論課教學也進行了改革,以系統為單元授課。因此教員以學生剛上完神經系統的課程為依據,設計了實驗課題卵巢激素對大鼠痛閾的影響作用,既聯系了理論課,又在實驗項目上給學生很大的創造性空間,綜合了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等學科知識,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保證了實驗教學的順利完成。
1.2實驗方案的確定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實驗選題,在查閱大量文獻的基礎上設計出實驗方案,內容包括:實驗原理、所需的實驗動物和器材、主要的實驗步驟和方法、預期結果等。在實驗前1周展開設計方案討論會,各小組派1名學生介紹設計方案,教師和同學一起對其科學性、創新性、可行性進行驗證。這個環節對教員是一種挑戰,要求帶教老師不僅要有深厚的理論知識,還要有豐富的科研經驗。教員對每個小組提交的實驗方案進行批改,點評每個實驗方案的優缺點,并提出修改意見。設計性實驗涉及的實驗項目多,所用到的消耗品、動物、藥品和儀器種類繁雜,而實驗室缺少可自由支配的經費,不能及時滿足實驗對一些藥品、試劑的需要,儀器設備特別是先進的儀器明顯不足,有的學生雖然設計出新穎的實驗方案,但由于實驗室條件有限而不能實施,使學生的積極性受到打擊。另外由于帶教教員人數較少,很多時候都是一個班級選定一個實驗方案開展,各組學員之間實驗內容均有重疊和重復。依托于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的成立,對八年制實驗教學進行了試點改革。學校給予大力的支持,撥出專款用于八年制實驗,實驗器械得到了極大補充。而且實驗教學也得到了各院系的支持,從醫院借調了很多儀器設備,保證了實驗方案的順利實施。在實驗項目選擇上,教員都會從學生提交的方案中挑選出3-4個可行性較高、相關性較好的方案,這樣每組學員在一個大的實驗選題下,都可以有一個自己的小課題,相互之間的結果也可以得到驗證和借鑒。例如卵巢激素對大鼠痛閾的影響作用實驗中,我們就選定了去卵巢大鼠機械痛閾和熱痛閾的測定;急性給予致痛劑觀察去卵巢大鼠抬腿時間的變化以及去卵巢大鼠腹壁撤回反射等方案,將生理學、病理學及藥理學等多學科知識相結合,從立題、實驗方法和觀測指標的確定等,都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可操作性。讓每組學員選取一個方案進行實驗,即相互獨立完成,實驗結果又可以相互驗證和借鑒,不失為很好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方案。
1.3預實驗以往實驗方案選定后,都由帶教教員做實驗準備工作,并就實驗內容進行預實驗。但是這樣一來,學生缺少了一次對實驗儀器的熟悉機會,也缺少了一次科研思維培養的過程。因此此次實驗改革,我們將預實驗全部交給學生自己完成。學生根據自己初步設計的方案,進行實驗準備。在實驗教學任課老師及技術員的指導及協助下,學會正確使用精密儀器和常用儀器,掌握各種常用溶液的配置方法,熟練各種實驗操作。同時通過預實驗尋求最佳的給藥濃度、藥物劑量、最佳觀察實驗結果時間等,確定自己的最佳實驗方案,進一步完善實驗設計。在預實驗整個過程中,發揮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作用,要求學生合理分工,互相配合,團結協作,并做到仔細觀察、詳細并正確記錄實驗結果。如發現學生不按科學收集數據,操作不規范,要嚴肅批評并及時糾正。對于實驗過程中遇到的某些不可預料的情況盡量讓學生自行解決,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驗過程中如出現與預期結果不相符的現象,及時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找出可能的原因及其機制,如改用藥品的濃度、藥量或給藥途徑等,使實驗方案更加合理、完善。
1.4實驗分工之前的設計性實驗中,小組成員無明確分工,部分動手能力較強、興趣較濃的學生代替全組操作甚至單獨一人完成實驗,其他同學則在一旁觀望,很少甚至沒有任何實驗操作,達不到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及自主創新能力的要求。所以,這次實驗教學改革中,我們進行了細致的分組。以小組為單位,確定課題、制定方案、查閱收集并篩選獲取信息資料、實驗操作、數據分析、評價實驗結果,最后進行歸納總結與反思,形成小組內集體智慧的結晶。小組成員既要合理分工,又要密切配合、互相合作、共同探討和完成實驗。這樣既能保證每個同學都能得到應有的技能訓練,掌握豐富的實驗內容,又能培養同學間的動手能力、協作能力和自主創新的能力。我校臨床八年制專業每屆學員一般在20人左右,通常5-7人分為一個小組進行實驗。例如在卵巢激素對大鼠痛閾的影響作用實驗中,三個同學負責學習去卵巢大鼠模型的制備,另外兩個同學負責大鼠的術后護理和去卵巢雌激素替代組的給藥工作。正式給老鼠進行痛閾測定時,小組成員也是明確分工。例如急性給予致痛劑觀察去卵巢大鼠抬腿時間的變化實驗組中兩個同學負責給老鼠打藥,一個同學負責記錄老鼠抬腿次數,一個同學負責記錄抬腿時間。后期論文形成過程中,也要求小組成員都參與其中,有的負責數據的收集統計,有的負責文獻查閱,有的負責論文的撰寫。總之,我們結合學生的意愿和能力專長安排分工合作,明確職責,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實驗過程。同時,在這種目標明確、同舟共濟、共克難關的工作環境中,學生的團隊精神得到了升華。
1.5實驗考核方式生理學實驗課程總成績由平時成績、設計成績、實驗報告成績3部分組成,設計性實驗以實驗報告形式呈交,只占實驗總成績的10%,比例較小,且考核方式單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改革以后,設計性實驗不在以實驗報告形式書寫,而以小組為單位,撰寫一篇科研論文。論文中重點加強了學生對實驗結果的討論和分析。實驗結束后,老師指導學生用所掌握的知識解釋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以加深理解;鼓勵學生積極討論和分析實驗結果,并總結成功的經驗,分析失敗的原因,促進學生相互交流學習,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的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科研實驗思維。
生理學實驗課程改革論文
1傳統植物生理學實驗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學習態度不端正,對實驗課不重視
大部分學生對于生命科學教學中的理論課學習普遍重視,而對于實驗課教學卻缺乏足夠重視,草率地認為學好理論課就等于完全掌握這門學科的全部內容了[6-7]。傳統的實驗教學注重強調實驗是驗證理論的一種工具,一般安排在理論知識講完之后再進行,往往只是針對某一理論和規律進行的簡單驗證。這種教學方法最終會導致學生在實驗中只是機械地操作,沒有探索創新的意識與興趣,達不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也不能適應以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大學本科教育的要求,更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生物科學人才的要求。
1.2實驗內容相對陳舊,缺乏創新性,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喪失
傳統的實驗教學以教為主,使用材料單一,實驗方法相同。即使學生所得到的實驗結果與理論預期不符,他們也對理論預期深信不疑,甚至按照預期值對自己的實驗結果進行修改,導致實驗結果基本相似,實驗報告千篇一律。因此,這均不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相對陳舊的實驗內容,和缺乏新意的教學模式,最終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喪失[8-9]。
2模塊式教學在高校植物生理學實驗課程改革中的應用
實驗生理學論文
1.通過現象發現問題,提出科學假設。首先,指導學生選定小分子藥對小鼠肺癌LL/2細胞進行藥物處理,并設置對照實驗,對學生進行初步的實驗規范化訓練,培養學生的細胞學無菌操作能力。隨后,帶教老師通過引導學生運用已掌握的細胞凋亡相關理論知識,調動其思考問題的積極性,提出細胞出現凋亡的機制的科學假設。
2.設計相關實驗驗證科學假設。帶教教師協同學生依據凋亡相關理論提出檢測方法,學生自行設計相關實驗驗證假設,并論證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分析重難點問題,完善設計方案,并最終確定實驗的主要儀器(倒置熒光顯微鏡、凝膠電泳和成像系統)、流程和可能的結果。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重點關注學生設計方案的合理性及實施的可行性。在給予必要的協作基礎上,給學生留有積極思考的空間,注重訓練學生的自主創新思維、綜合運用知識解釋現象的能力。
3.按照預定實驗設計方案驗證科學假設。帶教教師協同學生依據預定實驗方案,對已經過小分子藥處理的LL/2細胞凋亡進行初步檢測。帶教教師采用引導和提示形式參與實驗過程,不過多干預學生的實驗流程和操作步驟,引導學生運用所掌握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驗現象和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其中LL/2細胞DNA的提取及瓊脂糖凝膠電泳是本實驗的重難點,為幫助學生熟悉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可以帶領學生觀看DNA提取和瓊脂糖凝膠電泳相關的教學視頻或幻燈片,強化學生對該部分實驗的操作規范化。
4.記錄實驗流程步驟,完成實驗,撰寫報告。帶教教師從實驗設計開始就要求學生做好實驗記錄,待實驗完成獲得結果后,協作學生總結實驗結果,并分析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合理解釋,最后撰寫并提交報告。完整的實驗報告應包括實驗設計方案、流程步驟、結果的呈現形式、分析與討論,旨在訓練和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素養,同時體會整個實驗過程的科學合理性與可行性,使其意識到科學素養的重要性。
總之,通過“科研早接觸計劃”進行的“小分子化學藥物誘導小鼠肺癌LL/2細胞凋亡檢測”這一探索式綜合設計性實驗,激發了醫學生通過現象探索機制的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其分析解決問題的主動性,提高了醫學生對科學實驗的興趣,同時對醫學生的科研素養的培養與提高意義很大,深受學生喜愛,達到醫學生科研早接觸計劃要求的探索式綜合設計性實驗目的。
作者:徐有志盧海妹李菲菲汪思應單位:安徽醫科大學
生理學教學方法探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生理學教學質量科研實驗
論文摘要:通過轉變教育觀念,采取多媒體教學手段,培養學生問題意識,重視實驗、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等方法,可以提高生理學教學質量。
生理學是生物科學中的一個分支,它以/I=物NL體的正常功能為研究對象。其任務就是研究這些生理功能的發生機制、條件以及內、外環境中各種變化對結構功能的影響,從而掌握各種生理變化的規律。’已是醫學的一門基礎性理論科學,是聯系基礎與臨床之問的橋梁,但隨著醫學科學及醫學教育的發展,為適應當前以創新教育為核心的索質教育的需要,改革生理學舊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已是勢在必行。
一、教學方法山呀由象性講理”‘形象性理角軍’轉變
生理學是醫學院校的一門#lL能學科。在其知識體系中始終貫穿一個}}rm.寧,講理就得講思維和方法,就得講邏輯的推理,這是’已自身所具有的特征。而生理學正是用抽象的概念來推論更深奧的原理。同學們感到實在是深小可測、難以理解,如若在講}}m.之前先用具體的思維方式,幫助他們理解生命現象的本質,恰當地應用聯想和類比的方法,就會使抽象的、難以理解的#lL理具體化、形象化,使教學生動有趣、氣氛活躍,從而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創新能力。(1)形象思維使抽象的機制具體化,有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正常生命現象均遵循著復雜的、抽象的內在#lL制。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多用聯想,比的形象思維使之具體化、簡單化。如在講‘`I}}’這一難理解而又必須掌握的概念時,可以類比到每位學生都親身經歷過的‘份數線’來理解就形象多了。從而避開了H_接說教,淡化了教育痕跡,使學生易于接受,達到了''''I=固記憶的效果。(2)形象思維使教學生動、有趣,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同志指出:‘環斗學的本身就是創新。創新是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田發達的動力。,,[”在我們的教學中,更應該采取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的學習山被動變為主動,加強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如在講肺容積的大小影響肺順應性這-原理時,光拿兩個大小不同的氣J求,讓學/I=自已向兩個氣球吹氣時,自己就會發現:小氣球小易吹大,而大氣球易吹大。自然會得出結論:容積大的肺易變形,順應性就大;反之,順應性就小。這樣就引導他們養成形象思維的習慣,并學會了從‘價別’,到“一般”,從‘俱體’到ttj}}R遍}}r內認識事物的規律和方法。總之,在生理學教學中,大量地應用形象思維方法,能使抽象的原理形象化、具體化,有助于學生創造性地把書本知識轉變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從而培養出創造刑v高索質的現代醫學人才。
二、合理利用多媒體課件,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愛好
學生生理學課程教學論文6篇
第一篇:研究型教學在植物生理學中的應用
摘要: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闡述植物生理學研究型教學的實施策略,探討了從理論教學到實驗教學如何在植物生理教學活動中開展研究型教學。研究型教學充分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讓學生在扎實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研究型實驗的鍛煉,培養科研能力,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科研素養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植物生理學;研究型教學;實施策略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通過研究性教學的開展可以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引導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得以實現教育的價值。本研究將研究型教學引入傳統植物生理學課程教學中,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從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兩個方面談談研究型教學在植物生理學課程中的應用的體會。
1理論教學方法體現研究型理念
1.1啟發式教學的應用
病理生理學微課設計論文
摘要:微課短小精悍,以視頻為主要形式,能夠對翻轉學習、移動學習、碎片化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提供支持,也能滿足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需求,是未來教學的發展趨勢之一。病理生理學教研室以微課為主體搭建實驗課程在線教育資源,現介紹制作和設計微課的一些體會。
關鍵詞:微課;教學資源;實驗課
一、微課設計和制作的基本原則
病理生理學實驗微課的設計和制作遵循以下原則:(1)學習對象:學生;(2)定位:學習資源;(3)使用方式:在線學習,主要用于學生自學,或配合翻轉課堂等學習方式使用;(4)主要內容:經典動物模型復制,基本操作技術等;(5)視頻時長:數分鐘左右,很少超過10分鐘;(6)微課特點:圍繞一個知識點進行講解,知識點顆粒度適中,內容精練,具有獨立性、完整性和擴展性。能夠獨立使用,也能與其他學習資源一起構成實驗課程體系。
二、微課設計和制作
1.微課內容的選擇和板塊劃分。選擇課程中最重要的知識點,搭建微課內容整體構架。病理生理學實驗課程中“缺氧”、“失血性休克”等動物模型復制是經典內容,“手術器械使用方法”和動物實驗中常用的操作技術如麻醉、頸動靜脈插管、股動脈插管等是機能學實驗必須掌握的知識,因此微課被分成了二大板塊:一個是基本操作技術板塊,一個是動物模型板塊。二大板塊的制作重心各有不同,基本操作技術板塊主要以實際操作演示為主,詳細介紹操作的正確方式和常見錯誤,操作規范以外科手術要求為藍本。動物模型板塊主要介紹動物模型復制原理過程和理論基礎,將實驗視為驗證理論知識的一種方式。如“缺氧-CO中毒”中實驗部分僅占44秒時間,這是實驗步驟經過充分剪輯的結果。對于實驗步驟中出現的技術性問題,如小白鼠的捉取等等,會作為單獨微課出現在基本操作技術板塊。這樣安排是為了確保一個微課中只講述一個主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課堂教學中不同知識點之間的相互干擾。2.微課設計技巧。教學設計是微課開發最核心的環節。微課是否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腳本設計起到關鍵作用。以“缺氧-CO中毒”微課為例,在動物實驗中,要求將小白鼠置入CO混合氣體環境中,觀察小白鼠皮膚顏色改變,記錄存活時間,并探討發生機制。傳統的多媒體課件以演示實驗步驟為重心,這不能滿足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模塊化教學以及創新性實驗的開展的需求,學生需要在沒有理論課程的支撐下獨立完成實驗,實驗的理論背景、臨床知識擴展和最近科研進展都是微課在腳本設計時需要考慮的。“缺氧-CO中毒”的腳本設計見表1。微課通過提出問題(患者為什么昏迷?皮膚顏色為什么改變?)—實驗驗證—回答問題(CO中毒導致HbCO形成)—擴展問題(CO中毒常見情況,CO中毒救護),將理論和實驗融為一體,確保學生瀏覽視頻后能夠對相關知識背景、臨床價值等有足夠清晰全面的認識。經過對微課內容精心設計和取舍,制作好的實驗微課用時一般在2—10分鐘不等。教育心理學認為,只有對外部刺激信息的關鍵部分進行持續的關注,學習者才能進行有效學習。微課培訓者在實踐中發現“微課的時間一般在3—5分鐘為佳”。第十四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評分標準要求視頻長度8—10分鐘。第二屆全國高校微課授課比賽將時間范圍擴展為5—15分鐘左右。這些時間長短上的差異和變動,實際上體現的是對微課選題和內容的重視,我們的體會是:微課的具體時長取決于內容表達的實際需要而非受限于時間本身。綜上所述,正確選題并精練內容、使主題條理清晰、一個微課只解決一個問題是確保微課的短小精悍的第一步。微課是教師,受眾是學生,如同教師和學生一對一地交流,所有的設計、互動都要從這個層面展開。3.微課制作。(1)圖片選擇。為了確保微課成品質量并合理減小視頻體積,選擇中高質量的圖片并使用圖片處理軟件如firework將圖片處理成合適大小。圖片背景要盡可能與視頻背景一致,如“缺氧-CO中毒”微課,視頻背景顏色以白色為主,圖片背景同樣為白色,這樣就可以通過“遮罩”等特殊處理將圖片與視頻更好地融為一體,動態效果更加自然。(2)視頻錄制。視頻錄制是微課素材搜集中最重要的環節,要注意視頻拍攝效果的統一性。視頻使用專業攝影機錄制,視頻分辨率設為高清,畫面比例16∶9。為確保視頻光線充足、均勻,錄制者沒有在自然光線下錄影,而是在攝影棚中通過多方位攝影燈照明,這樣可以使取景部位足夠明亮,減少陰影。攝影機機位固定,提前調焦。實驗操作過程經過正、側位反復拍攝和局部特寫拍攝,獲取最佳攝影素材。(3)聲音。為確保錄制效果的清晰、穩定,選擇的是后期配音。使用手機或計算機自帶的“錄音機”程序進行聲音錄制,制成獨立音頻文件。配音流暢清晰,語速適中,氣息穩定,使用防音罩避免雜音和爆破音。(4)后期處理。會聲會影是一款功能強大的視頻編輯軟件,提供的圖片特效和轉場方式,可以制作簡單的動畫和多樣化的圖片動態效果,并有豐富的配音、配樂和字幕效果。微課片頭、片尾盡可能地簡短。字幕清晰美觀,停留時間與配音相匹配,根據學生對信息的接受程度控制微課的節奏,制作完成的視頻格式為mp4或是flv,便于網上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