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學和外科護理學研究

時間:2022-01-10 02:59:55

導語:病理生理學和外科護理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病理生理學和外科護理學研究

摘要:課程整合是目前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通常是指將各門課程中具有內在關聯的相關知識通過一定的方式整合在一起,重新構建教學框架,以打破原有學科體系中各門課程之間的壁壘,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認知所學知識。外科護理學和病理生理學是高職護理專業兩門重要的核心課程,彼此聯系密切,教學內容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比較適合進行整合教學。本研究以提高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探討如何構建病理生理學和外科護理學課程整合模式,為后續進一步進行基礎醫學課程與臨床課程的整合提供參考。

關鍵詞:護理專業;課程整合;病理生理學;外科護理學

目前,關于醫學教育模式改革的相關研究正在興起,很多專家和學者進行了多方面較為深入的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在眾多改革實踐中,課程整合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課程整合是指將具有內在關聯的各門課程知識通過一定的方式整合在一起,以打破原有課程之間的壁壘,使學生能夠從整體認識所學知識[1]。目前,我國關于醫學本科教育課程整合原則及取得的初步成效等方面的研究較多[2],而高職院校學制短,課程整合尤為重要。本研究對高職護理專業課程整合進行探索,主要圍繞病理生理學和外科護理學這兩門彼此聯系緊密的課程展開。

1高職護理專業課程整合的重要意義

病理生理學和外科護理學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傳統以學科體系劃分教學內容,導致很多教學內容交叉重復[3]。例如,關于水、電解質代謝失衡的內容(包括體液組成與分布,水、電解質平衡及調節,水鈉代謝紊亂和鉀代謝紊亂等)在病理生理學課程中均已系統講授,而外科護理學教學中又要完整講授這部分內容。如果不加以整合,就會導致教學內容重復,不僅占用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而且也難以突出病理生理學和外科護理學特色與重點。傳統以學科為中心的醫學課程設置模式存在內容重復、銜接不好以及與臨床脫節等諸多問題,與現代醫學教育的普遍規律不相符。高職醫學院校由于學制短、生源層次低等原因,進行課程整合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2課程整合的思路和舉措

圍繞教學整合這個中心環節,首先,以專任教師和高年級學生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全面了解師生的實際需求,獲取第一手資料,為推行課程整合改革和制定課程整合方案提供理論依據及數據支持。例如,在調查中多數往屆學生反映病理生理學與外科護理學等臨床課程之間銜接不夠。然后,以行業專家為對象進行訪談,包括市護理協會專家、三甲醫院護理專家等,重點了解行業對高職護理專業人才素質的要求以及對課程整合的意見和建議,更深入地認識目前高職醫學教育模式的不足與基礎和臨床課程整合的意義。最后,通過中國學術期刊網收集有關醫學課程整合研究論文,通過Pubmed、google等網站收集國外課程整合最新文獻,梳理和分析后提取有價值的資料,為本研究提供整體思想和理論依據。通過這些研究,我們掌握了專任教師對課程整合的認識和看法,行業和學生對課程整合的需求情況等。原有課程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重視課程內容編排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使得各門課程之間經常出現重復內容。例如,外科護理學包含大量基礎醫學知識,尤其是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內容。前期調研表明,任課教師、醫院和學生都希望進行課程整合,將外科護理學和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知識點進行有機整合,做到既能夠保證教學內容的相對完整,又能夠減少冗余的知識,更利于教師課堂教學和學生課后自學。課程整合不是簡單的剪切修補,而是以崗位需求為重點,形成邏輯清晰、前后呼應的課程模式,培養學生系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圍繞課程整合我們采取了以下措施。(1)將原病理學、病理生理學和外科護理學相關內容整合如下:組織損傷及其護理,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及其護理,酸堿平衡失調及其護理,休克及其護理,炎癥、感染及其護理,腫瘤及其護理,顱腦疾病及其護理,乳房疾病及其護理等。(2)整合后課程采用模塊形式,分為疾病概述、病理生理(病理)改變、護理評估、治療護理原則及主要措施四大模塊,各模塊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彼此聯系。教師根據整合后的課程內容編寫講義。(3)每一模塊均要求錄制配套的微課。微課統一制作標準,短小精悍,突出模塊特色,符合整合需求,適合學生進行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4)整合后課程教學和師資要求:教學應面向臨床工作崗位,培養具有整體醫學觀念和護理思維能力的高職護理專業學生。①任課教師應具備基礎課程和臨床課程教學能力,最好是具有教師資格和執業醫師資格的雙師型教師。②教學盡量采用PBL教學、情景教學等方式,以病例貫通基礎和臨床教學內容。③基礎和臨床教師共同制訂教學計劃,編寫教學講義和教材,撰寫通用病例。采用集體備課方式,教師相互交流,取長補短。

3課程整合的效果

本研究主要在“3+2”高職護理專業學生外科護理學教學中實行,對參加教改學生的調查表明,82%的學生認為課程整合很有必要,對于系統掌握基礎和臨床知識有很大的幫助;74%的學生對于授課教師的評價為“優秀”,認為教師知識全面,教學經驗豐富,能夠較好地串聯起相關知識點,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思考。任課教師的反饋意見也表明,課程整合更利于貫通基礎課程、臨床課程和臨床實習教學,學生學習興趣更濃厚,課堂專注度明顯提高。

4關于課程整合的幾點思考

課程整合打破了原有學科體系的束縛,使得教學過程更加合理、有序。課程整合是否成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課程整合是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淡化了學科界限,解決了基礎與臨床知識銜接問題,提高了學生邏輯分析能力,進而提高了教學效率[4]。(2)課程整合是否有利于教學改革的開展。課程整合后應進一步進行相關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采用PBL教學法[5]、情景教學法等,將傳統灌輸式教學方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3)課程整合是否能夠促進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開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課程整合貫通了基礎知識和臨床技能,讓學生早期接觸臨床,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能力。但是,高職院校學生是否能夠達到這一教學目的,還有待進一步的檢驗。

5課程整合需要注意的問題

(1)課程整合對教師要求提高。傳統教學模式下授課教師常年講授一本書、一門課,而課程整合后增加了很多其他學科知識,這大大加重了教師的備課任務,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師首先要接受課程整合理念,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由于外科護理學和病理生理學整合是跨基礎與臨床的課程整合,因此基礎課程教師應該多到臨床進修學習,臨床教師也要增加基礎知識儲備。例如,上海健康醫學院要求各整合課程授課教師在掌握原有學科知識的基礎上,以聽課、進修和臨床實踐的形式對其他醫學基礎課程進行學習,同時聘請臨床專家定期為教師開專題講座和研討會,結合臨床實際進行教學指導,幫助教師快速適應綜合醫學基礎課程教學,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6]。(2)整合課程需要編寫專門的講義或教材。原有各門課程教材重復內容較多,整合后教材應注意避免相同內容的贅述,滿足工作崗位需求[7]。在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部分側重基礎和臨床之間的聯系,初步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而外科護理學部分應該側重外科護理臨床實踐,重視臨床案例分析與研討,開展PBL教學、情景教學和模擬教學。

6結語

課程整合作為一項重要的教改措施,越來越受到高職院校的重視。本研究針對高職護理專業進行了基礎與臨床課程整合研究,主要整合思路是將原外科護理學教學內容同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相關內容合并,作為疾病學基礎模塊,而將與臨床聯系更為緊密的部分作為外科護理學臨床模塊。同時,配合課程整合編寫了相應的教材,錄制了配套的微課。課程整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生學習模式轉換、課堂教學效果評價、教師素質提升和教材編寫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和分析研究來加以解決。

作者:郭 剛 蔣 剛 單位: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醫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