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醫療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

時間:2022-08-29 04:18:09

導語:衛生醫療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衛生醫療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遵循中央提出的“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衛生工作方針,遼寧在逐步建立了省、市、縣三級衛生行政機構的同時,以公有制為主,以工廠礦山為重點,普遍地建立了醫療衛生機構,并將個體營業醫務人員組織起來建立聯合診所。第一個五年計劃經濟建設時期,全省的醫藥衛生事業有了大規模的發展。1954年撤區并省,遼寧省衛生廳成立后,突出地把執行黨的中醫政策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使中醫事業有了較快的發展。根據遼寧工業比重大的特點,一度實行由地方統一領導衛生工作的試點工作。為便于群眾就近就醫,1957年遼寧省衛生斤制訂了《遼寧省劃區醫療服務行辦法》,以提高醫療質量,更好地為群眾服務。截至1957年,全省已有各類醫院173個,其中縣醫院54個,每院平均床位60.4張,療養院(所)121個,各級衛生防疫站(組)68個,婦幼保健站(所)423個,專科防治所(站)17個,藥檢所2個,醫學教育和科研機構也有相應地發展。隨著愛國衛生運動的開展,城鄉衛生面貌的改善,歷史上嚴重流行的傳染病有所控制,減少了發病和死亡人數。

一、1958—1985年遼寧衛生醫療服務體系初步形成

從第二個五年計劃及國民經濟調整時期(1958—1965)起到第九個五年計劃(1996—2000年)期間,雖因“”“”等的干擾,衛生事業受到沖擊,但也有一定進步。改革開放以后,遼寧堅定不移地把衛生工作的重點轉移到醫藥衛生現代化上來,首先調整領導班子,整頓衛生隊伍,平反冤假錯案,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把大批德才兼備的知識分子提拔到領導崗位上來。并實行黨委領導下的院、站、所、校長負責制和專業技術人員聘任制、崗位責任制、技術經濟承包、浮動工資等多種形式的責任制,打破了“大鍋飯”平均主義的弊端。同時,實行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辦醫,允許和支持個體辦醫。1979—1985年,除撥款400萬元加強城市醫院重點專科建設外,對農村投資1400萬元加強三分之一重點縣的衛生建設,城鄉全面地開展創建文明醫院活動,省內各級各類醫院陸續購置了電子計算機體層掃描儀(簡稱CT)、發射型電子計算機體層掃描儀(簡稱ECT)、核磁共振儀、彩超、B超等現代化的醫療器械,遼寧的醫療裝備水平大大提高。衛生防疫、婦幼保健工作不斷充實加強,使各種傳染病、地方病、職業病顯著減少,傳染病死因從建國初期第一位降至第七位。婦幼保健工作受到了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重視,1978年即普及了新法接生,兒童保健工作也有很大提高。醫學教育、科研工作以及藥政管理工作均有很大進步。1982年,遼寧全面建立分級診療制度,優化醫療資源結構和布局,明確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功能定位,建立管理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縣域醫療共同體、區域專科聯盟、遠程醫療協作等多種形式的醫療聯合體,提高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和整體效益,加快構建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全省藥政管理工作得到完全恢復和加強。1985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法》生效后,把藥品質量的監督管理工作完全納入了正規化、法制化的軌道。

二、1986—2000年遼寧衛生醫療服務體系逐漸完備

1986—1988年,遼寧衛生醫療事業有較大發展,居民健康水平穩步提高。1989年,全省80%以上的醫療衛生事業單位實行了院(站、所)長負責制、任期目標責任制或者黨委領導下的院(站、所)長負責制以及綜合承包等多種形式的責任制,實行超額勞動、業余服務等技術勞務政策,多渠道開發衛生資源,增加投入。全省有32家醫院應用CT,中國醫大附屬二、三院率先應用核磁共振,錦州市中心醫院等城市綜合醫院重視在衛生改革中加速技術建設,定向配套培養人才發展重點科室,引進人工腎體外碎石機、數字減影、彩色超聲多普勒等現代醫療設備,與著名醫院知名專家開展技術協作,提高了診療技術水平,擴大了服務能力。1993年,遼寧對基層衛生院要加強指導,提出“擴大衛生單位自主權,促進經營形式多樣化”和“進行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的新任務。1994年,全省城市大中型衛生機構普遍實行了兩級綜合目標管理,126家市級醫院中有59%采取了化小核算單位的形式,進一步強化了科室責任制,擴大了社會服務能力。1996年7月,正式啟動大連、鞍山兩市醫療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全省14個市也開展了本地的試點工作。各地還積極興辦衛生產業企業,分流消化富余衛生人員,在衛生資源普查的基礎上,開始研究制訂控制衛生事業總體規模、優化結構、調整布局的規劃和措施。1997年,啟動了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改革試點工作,覆蓋人口510萬人。同時,遼寧省政府確定的6個合作醫療改革試點縣(市),全省有22個縣、168個鄉鎮開展了合作醫療工作,受益人口達255萬人,占全省農業人口的11.4%。1998年,全省普遍進行社區衛生服務試點工作,尤其是沈陽、大連、鞍山、撫順、本溪、丹東、錦州等地試點的進度較快。1999年,將城市三級醫療框架調整改革為兩級,在省部屬醫院和各市中心醫院以及大型企業醫院加強內涵建設、實行各種聯合的同時,啟動社區衛生服務試點。

三、2001—2011年遼寧衛生醫療服務體系發展壯大

2001年,各地制訂符合本地實際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本標準、服務規范和管理辦法,并對各級各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予以重新審批或確認。2002年,全省已設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92個,服務站604個,投入人員1.14萬人。2003年,全省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以增加服務供給、滿足群眾需求為主線,積極探索體制創新,指導各地實行政府調控和市場配置相結合的方式,加快城市富余衛生資源向社區轉化,同時逐步規范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管理。全省已設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92個、服務站664個,配置人員1.2萬人,入戶調查152萬戶,建立健康檔案186萬份,簽訂保健合同30萬份,服務人口1100萬人,占全省城區人口的74%。2004年,開工建設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體系基礎設施項目111個,竣工57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基本形成。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啟動。2005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穩步推進,疾病控制體系和醫療救助體系不斷加強。2006年,遼寧投入3.2億元,提前兩年全面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合農民1813萬人,參合率84.3%,直接受益人口433萬人,核銷醫藥費3.6億元。2008年,城鄉公共衛生體系逐步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明顯提高。2009年,全面實施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住院補償標準不斷提高。新建97所農村中心衛生院、32所縣級醫院。新建73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啟動實施基本藥物制度試點工作;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全面展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不斷提高。2010年,國家基本藥物制度試點工作、鞍山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進展順利,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全面加快。2011年,遼寧實現了公立基層醫院基本藥物制度全覆蓋,基層醫療衛生體系、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鞍山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穩步推進。

四、2012—2018年遼寧衛生醫療服務體系全面升級

2012年,遼寧省醫藥衛生體系發展勢頭良好,包括基本醫療保障、基本藥物、基礎醫療衛生、基本公共衛生及公立醫院在內的五項重點工作的改革。全省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5%政府補助由每人每年200元提升至240元,全省新農合參合率也穩定在95%以上。2013年,城鄉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醫療保險籌資補助標準人均提高到280元,農村困難家庭常年病人托管中心覆蓋全省涉農縣區。2014年,在20個縣級公立醫院實施綜合改革試點;改擴建一批鄉鎮衛生院和標準化村衛生室,基本藥物制度覆蓋面進一步擴大;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提高到35元,農村免費孕前優生檢查使54萬個家庭受益。2015年,全省89家縣級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新改建52所鄉鎮衛生院和1007個標準化村衛生室,實現每個鄉鎮有1所政府辦衛生院目標;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實現全覆蓋;疾病應急救助制度基本建立。2016年,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推開,城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取得成效,分級診療試點順利。在全國率先啟動新農合跨省就醫聯網結報。基本藥物制度覆蓋所有鄉鎮和行政村。2017年,啟動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醫療保險異地就醫實現直接結算。2018年,遼寧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完成100家鄉鎮衛生院標準化改造,醫聯體覆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3670家,17種抗癌藥納入醫保目錄。

作者:汪旻 單位:旅順日俄監獄舊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