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教育在民族醫學理念中的運用

時間:2022-09-14 09:58:38

導語:醫學教育在民族醫學理念中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學教育在民族醫學理念中的運用

一、壯族醫學醫德思想的形成

在長期的民族融合過程中,中醫學《黃帝內經》給予壯族醫藥理論巨大的影響。例如,《靈樞•師傳篇》講述了作為一名醫生應該具備的職業道德素養和承擔的社會責任;《疏五過論篇》描述了醫生過錯的五種表現形式,同時指出好醫生應該具備的醫德內容和標準;《素問•徵四失論篇》從醫生的臨床實踐出發,總結出診療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差錯,以實例對醫生從思想上進行教誨。中醫學的醫德思想對壯族醫學醫德思想的形成起著推動作用,在一些廣西少數民族地方志、博物志以及地方文獻如《嶺表錄異》、《嶺外代答》、《桂海虞衡志》等中可以看到,中醫學的醫德思想以及壯族傳統文化、壯族醫藥理論中的道德知識相互交流、碰撞和沉淀,最終形成了和中醫學醫德思想相通而又保持著一定特色的壯族醫學醫德思想。

二、壯族醫學醫德思想的內容

壯族醫學醫德思想的形成過程深受中醫學傳統醫德的影響,因此,其內容和中醫學傳統醫德的一些方面是相互交融、共通的,但是,由于壯族具有自身的文化傳統和習俗,因而壯族醫學醫德思想有其獨特的內容。

(一)醫德基礎———持身正直。醫德思想基礎是持身正直。壯族醫家的重要品格之一是為人正直。在壯醫的心中,能為本族人祛病健身是神圣的工作,將此項工作作為謀財斂財的手段是不道德的。壯醫看病,并不注重診金,而看重內心的滿足和幸福感,因此,壯醫深受群眾的尊敬,是社會道德的模范踐行者。

(二)醫德原則———仁術愛人。中醫學傳統醫德思想推崇“醫乃仁術”,行醫目的在于為民解厄除疾,壯族醫學醫德思想同樣遵循這一原則,孟子“仁者愛人”、“民為貴”的思想在壯醫身上得到了體現。“仁”不僅包含了壯醫仁愛、仁慈的品格修養內容,也蘊涵著醫者救死扶傷的仁義道德觀,這就使得“仁術愛人”的醫德原則薪火相承,世代流傳,因此,歷代壯醫都躬親推行“仁術愛人”原則。

(三)以德治學,精研醫理。壯族醫學理論吸收中醫學的一些內容,并加入了壯族先民的醫療實踐經驗,形成了自己的理論基礎并用于指導臨床。將壯族醫學理論發揚光大使之造福壯族人民是歷代壯醫的心愿,因此,壯族醫家普遍都精研醫理,治學態度嚴謹,是良好醫德的重要體現。

(四)德行合一,尊重生命。壯族醫家以高尚的醫德思想指導自己的醫療行為,做到德藝雙馨、德行合一。在診病過程中關心患者,一視同仁,對于不能救治的患者,也如實以告,體現了對患者的尊重。此外,壯族醫家之間也相互尊重,以謙和慎言為處理同道之間的道德原則。壯族醫家的這種道德操守,使這一群體在社會上始終享有良好的聲譽。

三、醫學教育引入壯族醫學醫德思想的方法

現代醫學奉行“技術至上”,但醫學的發展讓人們逐漸感到單純的醫學技術并不能解決人們的疾苦,醫學面臨著功利主義、消費主義的不斷沖擊,醫學界不得不重新審視和思考醫學的內涵,在認同醫學技術的同時,也必須考慮醫學的人文社會屬性。因此,要在醫學教育中重視塑造醫學的精神價值,培育醫學人文主義價值觀,建立醫學教育的精神家園。下文以右江民族醫學院為例,探討醫學教育引入壯族醫學醫德思想的方法,以期對其他醫學院校(特別是民族醫學院校)有所啟發。

(一)重視教師隊伍建設。醫學的發展使專業更細,但研究成果的獲得強調要進行多學科交叉研究,因此,對個人的要求更高。醫學專業的教師要精通專業并具備高度的職業責任感,在重視本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還要涉獵壯族醫學知識、醫學倫理學和醫學人文學科新知識等,這是右江民族醫學院醫學教育引入壯族醫學醫德思想的前提。盡管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但從長遠來看,這有助于培養一支合格的醫學人文素質教育隊伍,有助于壯族醫學醫德思想的教育和傳播。

(二)將壯族醫學醫德思想融入人文學科。現代網絡信息資源豐富,關于壯族的醫藥理論和醫德思想,可先讓醫學生通過網絡進行收集,引導學生進行思索,這樣做的好處是既使學生在教師正式介紹前對壯族醫藥理論和醫德思想有一個認識,又能讓學生學會如何整理和總結文獻并提煉觀點。人文學科包含許多研究方向,可以結合人類學和醫學倫理學形成倫理人類學,因此,可在講述人類學或醫學倫理學或倫理人類學等內容時引入壯族醫學醫德思想,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三)開展內容豐富的第二課堂教學。教師除在課堂上講述壯族醫學醫德思想外,還應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教學活動,這有助于醫學教育的深入,即鼓勵學生以小組或班級為單位,在院系甚至全校范圍內舉行有關壯族醫學醫德思想的辯論賽或演講比賽;或者由人文社科部牽頭,邀請一些壯族醫家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有關的學術講座,通過這些壯族醫家的言傳身教,激發學生學習壯族醫藥醫德的熱情,這對于民族醫學院校繼承民族醫學有特殊的意義。此外,還可以通過寫聽后感或舉辦征文比賽活動這些方式,讓學生有表達想法和做法的機會。第二課堂教學的成功開展,將會在校園內形成一股學習醫德、提高人文道德素養的良好風氣。

(四)尋訪壯族醫家。民族醫學是傳統醫學的分支,都有本民族的名醫大家,右江民族醫學院地處壯族聚居地,不乏壯醫名家,可以利用每年壯族藥市(藥材集市)的機會,讓教師帶領學生去拜訪一些德高望重的壯醫名醫;或借助每年暑期大學生“三下鄉”活動,實地走訪或跟師學習,通過這些方式,學生既可以學到醫術又可以受到名醫大家醫德醫風的教育,可以和課堂教學方式相互補充。

在醫學人文素養教育中,有關醫德內容的教育是其中之一,對民族地區的醫學院校而言,將本民族醫學的醫德思想滲透進去,是一種嘗試,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本民族醫學的認識。壯族醫學醫德思想是壯族醫家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散見于一些漢文史料記載,對壯族醫學醫德思想的研究隨著更多史料文獻的發掘和整理工作的實現而不斷深入,其內容也不斷得到豐富,將這些內容豐富的醫德思想融入醫學人文教育,是提高民族醫學院校學生整體素質的一條新途徑。

作者:許世華唐漢慶農樂頒單位:右江民族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