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教育下醫學生醫學教育思考

時間:2022-09-14 10:01:35

導語:醫學教育下醫學生醫學教育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學教育下醫學生醫學教育思考

1原因分析

1.1宏觀因素教育的發展不是孤立的,受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我國現在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政治改革步伐緩慢、經濟發展區域失衡、文化發展缺乏整體規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和影響著我國醫學院校人文醫學教育的發展。

1.1.1醫學教育定位及培養目標偏離,人文醫學教育制度不健全目前對醫學生的培養往往只重視醫療技術方面,忽視了人文素質的培養。對醫學教育的定位不明確,將人文素質教育與人文醫學教育混為一談,認為加強醫學生的人文教育也就是開設一些基礎性課程,如文史哲、藝術欣賞等,完全背離我國醫學教育的實質。

1.1.2我國教育重理輕文,人文醫學教育未得到重視長期以來,重理輕文成為醫學教育中的一種普遍現象,這樣雖然培養了醫學生的理解、概括、抽象和邏輯思維能力等智力因素,但忽視了開發醫學生的意志、興趣、情感、態度等非智力因素。現階段的醫務工作者,既要有過硬的醫學技術,又要有一定的人文素養。

1.2微觀因素醫學院校人文醫學教育的發展,有賴于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和諧發展,同時也離不開本身的教育觀念、體制、經費投入、師資力量、學生自身因素等方面的影響和制約。

1.2.1教育觀念體制落后調查研究顯示,53.03%的學校其人文醫學教育的阻力主要是教育部門重視不夠、教育觀念落后、教育體制改革緩慢;51.62%的認為人文醫學教育的最大阻力來自學校決策者;進一步分析發現,53.48%的認為來自學校決策層的阻力,是他們在觀念上認為人文醫學教育不重要,46.5%的認為他們認為很重要,但認為教育體制改革太麻煩了,不易做到。這些數據說明,教育觀念、體制是影響醫學院校人文醫學教育發展的最主要因素。

1.2.2經費投入不足經費的不足使人文醫學教師外出進修的機會少,影響著與其他院校的交流與合作,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教師水平的提高與人文醫學的發展。

1.2.3師資力量缺乏由于人文醫學屬于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具有鮮明的跨學科特點,對教師也有特殊要求,一些院校雖然主觀上希望多開設一些課程,但因師資缺乏不得不放棄,師資力量不足是影響醫學院校人文醫學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1.2.4醫學生自身重視不夠現在青年學生受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他們對社會現象,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認識誤區,新聞媒體的話說得更為嚴重,如“傳統文盲”、“價值認同偏頹”、“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失衡”等,導致他們對人文課程缺乏必要的重視。

2必要性分析

2.1強化人文醫學教育是醫學發展、醫學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當前黨和國家提出“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無疑將極大地促進高等醫學院校人文醫學的開展、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人文醫學教育是高等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醫學發展、醫學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

2.2強化人文醫學教育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的必然要求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迫切要求高等醫學院校除了要對醫學生進行生物醫學教育,使其掌握精湛的醫療技術外,還要對醫學生進行人文醫學教育,提高其人文素質和思想道德修養。

2.3強化人文醫學教育是培養醫學生人文醫學執業能力的要求如果醫學生僅僅憑借自然科學的理論來診斷和治療疾病,往往只重視患者的生物屬性,忽略患者的社會學屬性,導致醫患矛盾的發生。由此我們認識到創新人文醫學教育模式,強化人文醫學教育,培養醫學生人文精神,提高醫學生人文素質,注重醫學生德性和智慧的培養,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在當今醫學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3強化人文醫學教育的路徑

3.1轉變人文醫學教育理念,明確人文醫學教育目標醫學院校開展人文醫學教育,政策導向和觀念轉變是很重要的,因此要貫徹“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提高人文醫學教育的感染力和實效性,使教育教學更加貼近實際、貼近醫學生的成長。明確具體的人文醫學教育目標,是開展人文醫學教育的指引,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參照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所制定的《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所強調的醫學生應具備的能力要求標準(醫學職業態度、行為和倫理;交流技能;具有人群和大衛生觀及相應能力;具備信息管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結合我國醫學教育的實際,確立我國醫學院校人文醫學教育的具體目標,為順利開展人文醫學教育提供保證。

3.2改革和完善人文醫學教育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醫學課程由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和醫學三大部分組成,人文醫學教育要持續貫穿其教學全過程,形成較為完整的人文醫學教育的核心課程體系,主要有醫學史、醫學哲學、醫學法學、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以及醫學社會學等。要求專業課教師在專業教學中傳授人文醫學知識,專業課教師應當具有廣博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開展實踐教學,擴展人文醫學教育的途徑。

3.3改革和完善人文醫學教育形式在人文醫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盡其所能采用各種教學形式和方法,包括課堂講授、課堂討論、課外閱讀、寫作訓練甚至是角色扮演等,改變人文醫學課程大班授課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采取以案例為基礎,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形式,以及交互式、小組討論式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情景分析的能力。將社會實踐納入理論課教學環節,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了解我國衛生事業發展的現狀、面臨的問題及對醫學生的期望,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增長見識、鍛煉認識社會的能力,激發學生承擔社會責任、履行社會義務的使命感。

3.4改革和完善人文醫學教育考核機制在考核中貫徹全程化原則,自始至終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細致的考核。首先,在考核的時間上實現全程化:即從入校學習的那天起,將考勤、當堂發言、論文撰寫、教學活動和期終考試等教學環節都納入考核范圍;其次,在考核的空間上實現全程化:不僅局限于課堂上的考核,也包括社會實踐場所的考核和平時表現的考核。

3.5強化后期臨床階段人文醫學技能教育在后期臨床教學中醫學法規、醫患溝通、心理咨詢應作為臨床培訓前的人文培訓內容,而且在教育方法上要與學校教育有所區別,應當特別注意學習方式的針對性,對相關知識的講授要密切結合臨床實踐,讓醫生在掌握臨床專業技能的同時,培養對患者人文關懷的意識及工作理念。臨床階段的人文醫學教學應以實用性為主,他們的學習不能是單純的理論體系為主,而應當是在今后的醫學實踐和從醫后真正實用的技能。人文醫學教育是一種素質教育,是一種能力的培養。醫學院校中的人文教育必須要與醫學相結合,人文醫學教育必須要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其所面臨醫療困境的能力為目的,這樣的人文醫學教育才能具有生命力。人文醫學教育鑄就的醫學生既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又要有廣博的人文知識,這樣才能在任何環境中都能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民。醫學院校人文醫學教育的完善是一個系統過程,需要領導的支持、師生的重視以及人文醫學工作者和相關機構的不懈努力。

作者:王成磊程樂森單位:濰坊醫學院衛生管理學院濰坊醫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