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形態學改造與環境重構分析

時間:2022-05-22 11:30:14

導語:中醫形態學改造與環境重構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醫形態學改造與環境重構分析

形態學是醫學的本質,是中醫、西醫及其他醫學賴以存在的生理依據。對中西醫來講,人體以及由人體而發端的生理病理和疾病現象都是共同的研究對象,這也是中西醫可以溝通的本質所在。一般認為,形態學包括形體和狀態兩個含義,從廣義來說,它包括研究細胞階段形態的細胞學的部分以及探討個體發生過程的發生學。狹義的形態學主要是研究生物個體的外形和器官構造(解剖學、組織學和器官學)。目前,中西醫并存是我國醫學的突出特征,兩種醫學有融合、有沖突。從醫學發源上講,中西醫都是依托于形態學而存在的醫學,但卻因發展路徑的不同而對形態學認知有了差異。

1中醫形態學發展的歷史脈絡

中醫形態學發展歷史悠久,個人認為應包括5個時期。1.1萌芽時期。這個時期特征與人類原始社會狀態相統一,也是醫學的最初形態,在人類荒蠻時代,原始人之間、原始人與自然之間發生著豐富的聯系。雖然原始人類沒有對自然生命的科學記載,但有男女性別的不同和老少弱幼的存在環境下必然刺激人們產生對生命形態的認識積累,特別是狩獵中對獵物的分食活動、戰斗中的俘虜處置等過程,必然產生最初的解剖學。1.2成熟完善時期。原始社會之后到奴隸社會時代,牲畜解剖以及奴隸、俘虜的使用普遍化,一直貫穿到了秦漢時期儒家學說的興起。在這個時期,解剖學基本完善,人類能夠認識的臟腑組織基本完備,并在經典著作《黃帝內經》《難經》中加以體現。《靈樞•經水》曰:“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1]。”《難經•四十二難》曰:“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指出了肺的質量,與現代解剖的心肺質量之間的比例相對照,結果十分近似。其他臟器如腎、肝、心、胃、小腸、大腸、膽、膀胱、子宮的毗鄰關系和形態結構的描述與西醫解剖學的同名組織器官是基本一致的[2],奠定了中醫形態學的基礎。1.3斷代改造時期。如果將《黃帝內經》《難經》形態學成果一直發展下去,中醫可能會走向純粹的自然科學范疇,但中醫發展隨著陰陽五行理論的引入以及董仲舒儒家學說的改造而轉變方向,這個方向就是對形態學的淡化從而將中醫學引向哲學化。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寫道:“及至秦漢,陰陽家之言,幾完全混入儒家。西漢經師,皆采陰陽家之言以說經……當時陰陽家之空氣,彌漫于一般人之思想中[3]。”從今天中醫狀態以及秉持理論來看,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是不能忽略的角色,儒家通過借助皇權的政治優勢而形成獨尊儒術的局面,然后在社會上形成了各行各業對儒家學說進行改造,而改造核心就是借助陰陽、五行來闡述君臣大義、闡釋天人合一。這些理論的形成對中醫的影響是根本性的,中醫的研究開始走向抽象思維、取類比象,進而在封建教義控制下,將前期中醫在形態學的研究成果基本上裹足或者否定了,這樣中醫與西方醫學本來同樣的探索卻走向了不同道路。這個時期的改造讓中醫走向了傳統哲學、儒家學說的模式而固化了內核,從此伴隨著封建社會發展和王朝更替而不斷豐富,到了宋代程朱理學使其進一步強化,到今天依舊是中醫重要的理論核心。1.4重新整理收集時期。中醫形態學研究在儒家學說影響下走向了哲學化,但中醫對形態學的探索并沒有停止,封建社會對解剖屠殺也沒有完全禁錮。一方面是對造反百姓的處置,在宋代出現了著名的《歐西范五臟圖》《存真圖》[4];二是牲畜宰殺成為常態化;三是一些醫家如清代王清任繼續研究。《醫林改錯》雖然存在著一些認識誤差,但中醫形態學的認識和探索卻獲得美譽。隨著西方醫學進入中國,中醫在與西醫交流過程中對形態學有了新的認識,在相同器官和主要臟器的認識上采用了中醫名稱,試圖建立中西醫公認的形態學。但當時政府和衛生管理部門極力推崇西方解剖學,對中醫形態學的成就淡化了,中醫處于被壓制時代。1.5新時展時期。新中國建立后,中醫發展空間得到了空前提升,、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中醫都做了明確指示,中醫處于積極的思想大解放的有利環境。在新環境下,中醫形態學的發展該如何呢?一方面,在封建社會儒家學說改造的砧木上繼續構建中醫形態學,利用新時代的理論來闡釋中醫。如姜春華系統研究中醫臟腑,他運用《黃帝內經》《難經》《千金要方》等經典著作論述了臟腑的形態、部位,這些成果是對經典認識的再認識,但對經絡的認知至今沒有得到確立。另一方面,對中醫哲學核心理念進行固化,形成不可改動的內涵,從而保留中醫的一種特征。再者就是對現代研究成果充分繼承學習,與中醫形態學的認識充分溝通,形成獨具特色的解剖學架構。

2近現代中西醫學交融對中醫形態學的影響

有學者認為中醫形態學在宋元以前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5],也有人認為中醫一直存在解剖行為但是沒有形成解剖學科[6]。薛益明等[7]認為中醫解剖落后與中醫理論相分離、自然科學滯后、社會倫理束縛、人文思想羈絆有關。筆者認為,其核心始于儒家學說對中醫的改造導致中醫“臟腑+陰陽+五行生克秉侮”的臟腑理論內核形成,加上封建倫理影響導致了中醫形態學被改造和停滯不前。后來在中西醫交流中,中醫術語被西方引用套用、西方現代解剖學的完善導致了中醫在具體臟器上喪失了話語權。在近代之后,中西醫的解剖溝通基本上被西醫解剖學完全取代,造成了中醫沒有形態學的假象。2.1西方醫學引進以及對中醫概念的利用。西方醫學進入中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也經歷了艱難曲折的過程。到明清時期,特別是鴉片戰爭之后才開始在中國落地生根發芽。西方醫學進入中國必須尋找發展的機會和空間,也需要尋找與中醫的溝通與合作。在這其中涉及生命認知和臟腑的翻譯問題,在翻譯西方解剖學名詞時大量引用了中醫的臟腑術語,這對中醫發展影響深遠。徐清華等[8]研究認為,中醫解剖知識關于脾、肺、腎、肝、心、胃、小腸、大腸、膽、膀胱、腦、髓、子宮的毗鄰關系、形態結構的描述與西醫解剖學的同名器官是基本一致的,關于胃、小腸、大腸、膀胱、子宮、骨、脈內容物的描述證明其功能來自中醫解剖學知識,并與西醫解剖學同名器官的功能相同。2.2中醫解剖學的完全被替代。從西方醫學對解剖學的引進開始,中醫的解剖探索基本上停止了。一是西方對組織器官的認識更加直觀明確,不僅僅局限于外部的研究,還有對臟腑深層的認識,而且隨著顯微鏡技術的發展,已經進入細胞分子學模式,而中醫依舊處于宏觀和藏象學說的傳統認知,從而導致社會對中醫在微觀領域空白化的認識。二是北洋、民國政府廢除中醫的錯誤政策導致中醫在近展困難重重,進而在大醫院以及外科手術領域被限制,這樣使形態解剖學的認識得不到發展的機遇。至今,除了中醫宏觀認識依舊停留在五臟學術之外,中醫對解剖學的認識和發展基本上沒有進步。

3中醫形態學現狀與現代認知的矛盾

中醫形態學歷史上是有成績的,在同時期比西方醫學認識早千年,但遺憾的是在《黃帝內經》《難經》之后基本上處于緩慢發展狀態。雖然經歷了王清任等醫家的修補和解剖實踐,但整體上沒有單獨形成解剖學科。這樣就讓現代社會群眾產生了兩個錯覺:一是中醫沒有很高的解剖學成就,形態學認識比較粗淺;二是中醫臟腑學說的抽象性引起反對中醫者的不認同。在中醫內部,因為形態學研究長期以來受到封建社會的禁錮,中醫很長時間以來是不研究具體解剖學的,而把取類比象和演繹作為重要說理手段,建立起來的五臟為核心的醫學體系與陰陽五行結合,徹底走上了一條思辯的醫學道路。另外,古代中國,“知識分子大都重道輕器,忽略甚至輕視實際技術操作,即使一般的技術活動也往往會被認為是匠人下作,雕蟲小技,人多恥之,毋庸說解剖這種腥手血刃的類屠活動”[9]。這種行為準則使古代醫生產生了對于解剖的回避心理。到了近代社會,中醫在封建社會環境下受到了西方醫學的沖擊,特別是在當權者和社會精英對中醫壓制的情況下,中醫被委屈地接受了改造,失去了自己架構的命名權,進而失去了話語權。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醫療制度的改革,中醫曾經試圖在發展中借助于現代醫學和技術的力量發展自己,但遺憾的是中醫在市場化大潮下西化嚴重,導致了中醫臟腑觀與西醫臟腑觀的沖突和矛盾。值得慶幸的是,這導致中醫內部的覺醒,從而引起了物極必反的效應,就是中醫人對中醫理論內核的堅定維護和闡釋,產生了一種極度排斥現代科學的思維而強調臟腑學說,為維護核心內核而錯失了中醫形態學對現代科學技術的繼續利用和吸收。結果是,反對者對中醫不理解,中醫則守著自己內核不接受改造,對社會大眾來講對臟腑認知處于迷亂狀態,在醫學領域也逐漸喪失了對臟器形態學的認知。一方面,西醫解剖學翻譯借用了中醫名詞,導致中醫在現代環境下失去依托。雖然近些年來翻譯界進行了一些探索,但是并沒有根本解決對應錯位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是以西醫解剖學建立的現代醫學模式又不能與中醫相適應。這樣,西醫試圖權威,但是不符合中醫;中醫試圖發展,但是失去話語權。

4新時代構建中醫形態學的緊迫性、可能性和思路

中醫最初發展立足于形態學,后來受到了儒學、陰陽五行等學說影響而進入了哲學化狀態。這一狀態不理清,中醫內核就會越發緊致而逐漸失去很多與現代科學技術進行交流和融合的機會,學術界難免就會出現對中醫的誤解,從而把中醫形態學定位在低端層次,或者依附于西方醫學。新中國成立后,封建時代的影響因素消失了,那么中醫能否再繼續從萌芽、雛形重新結合現代科技成果形成新的醫學呢?筆者認為“在中醫臟腑認知上,應該有一些時代精神”,可采取全面接受現代解剖學知識、中醫臟腑分類而行、無價值舍棄的原則,從而理順中醫的形態解剖學關系,構建新時代、新環境下的中醫形態學[10]。4.1正確處理好中醫經典形態學與現代解剖學的關系。西方醫學及一些學者誤解中醫,他們認為中醫形態學認知淺薄,但實際上中醫早期的認識十分超前并有很好的形態學基礎,只是隨著西方醫學全面進入,形態學內容很多被西醫借用或貼了標簽,從而導致中醫很難找到存在的生理依據。時至今日,如果我們不去研究新時代的中醫狀態,那么中醫就不能跳出哲學化的范疇,在發展中也會喪失自己在形態學方面的地位和影響力。如果不去努力,若干年后中醫的存在依據就有可能會消失,而存在于世的就可能只有圍繞陰陽五行以及藏象學說而存在的理論架構,而這個架構時刻面臨挑戰。因此,必須正確處理中醫形態學基礎和現代解剖學的關系。4.2中醫核心維護與中醫發展空間的拓展。時代在發生變化,中醫也會在時代中前進。我們在秉持中醫發展理念的同時,不能固守于內核的狀態,必須用發散思維去大膽接受現代社會發展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成果,要用中醫的理論覆蓋新的發展成果,這樣的中醫才能在未來的發展中具有真正存在的意義。不然,未來在涉及醫學本源以及存在依據的時候,沒了形態學的支撐,就難免尷尬和被動。每個歷史發展階段都有自己的特征,中醫在其中也要與之適應。我們研究中醫西醫的時候不能割裂歷史而存在,必須充分考慮當時社會、自然環境對中醫發展的影響。所以在新時代,這里的幾個問題需要解決:一是中醫理論內核與時代如何適應,是局限于中醫內部還是有新的理論闡釋;二是中醫既往形態學基礎該如何改造和利用,是廢棄不用單用現代解剖學成果,還是有序改造、繼承發揚;三是中國能不能產生自己的中醫解剖學,進而支持有特色的中國醫學架構。無疑,這是需要解決的時代命題。

作者:王治英 孟長海 單位:1.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2.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3.河南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