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的中醫處方方法學分析
時間:2022-10-20 02:58:10
導語:胃痛的中醫處方方法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發生疼痛為主癥的病證,亦稱“胃脘痛”。中醫處方方法學是研究中醫選藥處方規律的一門學科。運用中醫處方方法學分析胃痛的病因、病機及治法。圍繞虛、寒、食、郁、濕、瘀六大病理因素,以證候為中心,分析胃痛復雜的病因病機;以法為綱,把握胃痛的治則治法;以方為例,選定胃痛的處方用藥。從辨證論治著手,使理法和方藥有機結合,為臨床治療胃痛提供借鑒和指導。
關鍵詞:胃痛;中醫處方方法學;病因;病機;治法;基礎方;經驗
中醫處方方法學是研究中醫選藥處方規律的一門學科。該方法是在方劑學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形成,以處方方法為研究對象,從一定數量功用相近的方劑中總結提煉出共性規律。其特點是以證候為中心,剖析病機,據機立法,以方為例,依法遣藥。處方方法學上銜診斷,中握立法,下接方藥,使理法方藥有機地融為一體。對于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較為復雜的疾病,運用中醫處方方法學可以使臨床醫生遣藥組方的思路更加明晰[1]。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發生疼痛為主癥的病證,亦稱“胃脘痛”。胃痛屬中醫學脾胃系病證范疇,其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復雜,不拘泥于脾胃系,常與肝相關,是一種由多因素引起的常見疾病。運用中醫處方方法學分析胃痛的病因、病機及治法,可以充分發揮中醫學整體觀念及辨證論治的優勢。筆者采用中醫處方方法學分析胃痛的證候要素,明確病機,以此選藥組方,以便臨床醫生明辨病因、掌握病機、確立治法、依法立方,從而提高臨床療效。
1明辨病因,剖析病機
胃痛的病因復雜,主要有外邪犯胃、飲食不節、情志失調、脾胃素虛及藥物損害等;基本病機為胃氣郁滯,失于和降,不通則痛;病理因素以氣滯為主,并見食積、寒凝、熱郁、濕阻、血瘀等。胃痛的證型一般分為寒邪客胃證、飲食傷胃證、肝氣犯胃證、濕熱中阻證、瘀血停胃證、脾胃虛寒證和胃陰不足證等7個證型,但臨床中胃痛并非只表現為單一證型,常數證兼夾并現。運用處方方法學,以病因為基礎,以證候為中心,明確病機,確立治療大法,依法處方用藥,可使臨床醫生在治療胃痛時不局限于個別方劑、藥物。臨床上胃痛的病因可分為虛、實兩大類。正虛主要涉及脾胃虛寒、胃陰不足,中焦虛寒,胃失溫養,胃陰不足,潤降失司,不榮則痛。邪實主要由寒、食、郁、濕、瘀5個方面相互摻雜,邪實阻滯,氣機失暢,不通則痛。1.1虛。正虛主要是脾胃虛弱,無以運化濡養,使胃腑不榮,發為疼痛。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為水谷氣血之海,脾胃陽虛,陽虛則寒,脾胃虛寒無以化生水谷精微,水谷精微乏源則無以濡養脾胃,不榮則痛;脾胃陽虛,推動乏力,易生痰濕反困中焦,阻滯氣機,不通則痛;胃陰不足,潤降失常,胃失滋養,不榮則痛。脾胃虛寒的主要臨床表現有胃脘隱痛,綿綿不休,喜溫喜按,泛吐清水,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脈虛緩無力;胃陰不足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胃脘隱隱灼痛,嘈雜似饑,或似饑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脈弦細無力。胃痛虛證臨床常見證型有脾胃虛寒證、胃陰不足證、陽虛氣滯證、陽虛痰凝證及陽虛血瘀證。1.2寒、食。寒證、食積證常見,其起病多由外內侵襲所致。寒證乃寒邪犯胃,困遏中焦,凝滯氣機,氣血不暢,無以溫養所致。寒為陰邪,主收引凝滯,易困遏陽氣。寒凝血脈,氣血不榮,不榮則痛,故胃脘部寒冷暴痛。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胃痛暴作,拘急冷痛,惡寒喜暖,得溫痛減,遇寒加重,舌苔薄白,脈弦緊。食積證痛前常有暴飲暴食、飲食不節病史。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納腐熟水谷。食積于胃,停積難化,或胃氣虛弱,飲食不慎,停滯難化,導致胃失和降,氣機不暢,不通則痛。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胃脘疼痛,脹滿拒按,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減,不思飲食,矢氣及便后痛減,舌苔厚膩,脈滑。這兩個證型的主要病機均為外邪侵襲,阻遏氣機,導致胃氣不降,不通則痛。1.3郁。郁證是關鍵。胃痛的基本病機為胃氣郁滯,失于和降,不通則痛。脾胃為中焦樞紐,調節中焦氣機運行。肝氣主疏泄,暢達氣機,協調脾胃之氣的升降運動。情志失調,導致肝氣郁結,橫逆犯胃,胃氣阻滯,不通則痛?!堆C論•臟腑病機論》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胃脘脹痛,或攻撐竄動,牽引背脅,遇怫郁煩惱則痛作或痛甚,噯氣、矢氣則痛減,胸悶嘆息,大便不暢,舌苔薄白,脈弦。郁證的主要病機為情志不暢,阻滯氣機,不通則痛。1.4濕。濕證是重點。脾為中焦濕土,最易感受濕邪。外濕內侵,或因脾胃素虛,釀生痰濕,導致濕邪困脾,阻遏氣機;濕邪困脾,日久化熱,濕熱相合,共阻氣機;或因胃火熾盛,熱蒸濕動,導致濕熱困脾。濕熱蘊結,胃氣痞阻,不通則痛。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胃脘灼痛,吐酸嘈雜,脘痞腹脹,納呆惡心,口渴不欲飲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濕證主要病機為濕熱相合,困阻脾胃,阻滯氣機,不通則痛。1.5瘀。瘀證需重視。瘀血致病,病證復雜,最易阻滯氣機。因氣滯、血熱、血寒及氣虛等原因導致瘀血停胃,既阻滯氣機,又影響新血生成,使胃腑失養,引起疼痛。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胃脘刺痛,痛有定處,按之痛甚,入夜尤甚,甚或出現黑便或嘔血,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瘀證的病機關鍵在于瘀血既阻滯氣機又導致胃腑失養。
2據機立法
胃痛的病因病機復雜,其主要病理因素為虛、寒、食、郁、濕、瘀,這些病理因素相互交織,雜合發病。胃痛的治則應以補虛、散寒、消食、理氣、利濕、祛瘀為主,同時應結合臨床具體情況依法增減藥物。虛證時,以扶正為主,祛邪為輔。補虛重點在于溫補脾陽,滋養胃陰,兼益氣、化痰。實證時,以祛邪為主,扶正為輔。散寒之法主要以溫胃散寒為主,兼理氣止痛;消食之法主要以消食導滯、和中止痛為主,兼健脾養胃;理氣之法主要以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為主,兼舒緩患者情志;利濕之法以清化熱濕、理氣和胃為主,兼顧護胃陰;祛瘀之法以化瘀通絡為主,兼補氣養血。
3依法遣藥
首先,根據中醫處方方法學原理,以證候為中心,在深入研究并全部掌握胃痛的病理因素后,明確病機,據機立法,隨法選方;然后,從一定數量功用相近的方劑中總結提煉出共性規律,確定有效、適宜的經典藥物,再根據臨床患者的具體臨床表現,再次組成臨床實用的良方,據方施治。3.1補虛基礎方。根據溫補脾陽代表方———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理中丸、大建中湯,養胃陰代表方———益胃湯,以及治療脾胃陽虛導致的氣滯、痰凝及血瘀代表方劑———異功散、六君子湯及當歸桂枝湯[2],總結得出補虛的代表藥物。溫補脾陽常使用人參、干姜、茯苓、白術[3]、陳皮、半夏、當歸。人參可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養血。干姜溫中散寒,健運脾陽,為溫暖中焦之主藥;此外,干姜辛熱燥烈,主入脾胃,長于溫中散寒、健運脾陽,為溫暖中焦之主藥。茯苓味甘,入脾經,能健脾補中,治療脾胃虛弱;脾最惡濕,茯苓可利小便則濕自除,以通為補,《本草經解》謂其“甘平淡滲,所以能燥脾伐水清金”。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為“脾臟補氣健脾第一要藥”,《長沙藥解》謂其“補中燥濕,止渴生津,最益脾精,大養胃氣”。現代研究[4]表明:白術內酯I能刺激腸上皮細胞遷移和增殖,能治療胃腸黏膜損傷等疾病。陳皮、半夏常相須為用,其中陳皮理氣健脾,半夏燥濕化痰,兩者共助脾胃之運化。當歸補血活血,既善補血,又長于活血、行滯止痛,為活血行瘀之良藥。3.2散寒基礎方。根據溫里散寒代表方———良附丸、大建中湯,總結得出散寒的主要用藥為高良姜、青皮、肉桂、木香[5]。高良姜辛散溫痛,散寒止痛,為治療胃寒脘腹冷痛之常用藥,《本草匯言》謂“高良姜,祛寒濕、溫脾胃之藥也”?,F代研究[6]發現:高良姜總黃酮具有胃腸解痙、抑制胃液和胃酸分泌的作用,還具有抗潰瘍、抗炎、鎮痛的作用。青皮苦瀉辛行溫通、行氣止痛,暢達氣機,通則不痛?!独坠谥扑幮越狻吩?“桂在下,有入腎之理,屬火,有入心之義?!比夤鸺瓤尚翢嵘⒑雇矗挚梢婊鹧a土,溫腎陽,助脾陽,散寒止痛。木香苦泄溫通,芳香氣烈,能通理三焦,尤善行脾胃氣滯,故為行氣調中止痛之佳品?,F代研究發現:木香對急性胃潰瘍有顯著抑制作用,可促進生長抑素分泌,促進胃腸動力。3.3消食基礎方。根據消食劑代表方———保和丸、枳實導滯丸,總結得出消食主要用藥為山楂、神曲、連翹、澤瀉[3]。山楂可消一切食積,尤善消肉食油膩之積?,F代研究[7]表明:山楂能提高小腸推進率,促進胃腸蠕動,增加胃消化酶的分泌,增強酶的活性,達到消食開胃的作用。神曲消食健胃,擅長化酒食陳腐之積。連翹、澤瀉均可化食積之熱,其中連翹善于散結消積除熱;澤瀉甘淡滲濕,可使熱從小便分消。3.4理氣基礎方胃痛的氣機郁滯常為肝氣郁滯、橫逆犯胃所致,根據理氣劑代表方———五磨飲子、柴胡疏肝散[3],總結得出理氣的主要用藥為陳皮、沉香、香附、檳榔。陳皮辛香走竄,溫通苦燥,為治療脾胃氣滯之佳品,《本草經解》載“陳皮氣溫,稟天春升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飲食入味,散精于肝;溫辛疏散,肝能散精,水谷自下”?,F代研究[8]表明:廣陳皮具有促進小腸推進、增加腸蠕動的作用。沉香、檳榔辛溫,善行氣,常與木香、烏藥同用。《雷公炮制藥性解》曰:“檳榔甘溫之品,宜于胃家,沉陰之性,宜于大腸?!毕愀绞韪谓庥簦评砀螝庵艚Y并止痛,肝氣郁滯諸癥均宜,故為疏肝解郁之要藥,《玉楸藥解》謂其“開郁止痛,治肝家諸癥”。3.5利濕基礎方。胃痛常濕熱相合,根據清熱化濕代表方———清中湯、溫膽湯[9]、瀉心湯[2],總結得出利濕的主要用藥為黃芩、黃連、甘草、半夏[10]。黃芩、黃連清熱燥濕,其中黃芩尤善清中上二焦濕熱;黃連清熱燥濕之力勝于黃芩,尤長于清瀉中焦脾胃、大腸濕熱。甘草補脾胃不足而益中氣,緩急止痛。現代研究[11]表明:黃芩、甘草具有抗幽門螺桿菌的作用。半夏功善除濕濁而化痰飲,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藥,尤善燥化中焦痰濕,以助脾胃運化,《本草綱目》謂“半夏能主痰飲及腹脹者,為其體滑而味辛性溫也……所謂辛走氣能化痰,辛以潤之是矣”。3.6祛瘀基礎方?!杜R證指南醫案》曰:“胃痛……數年痛必入絡,治在血中之氣。”根據活血化瘀劑代表方———失笑散、丹參飲及理氣劑———金鈴子散,總結得出祛瘀的主要用藥為延胡索、五靈脂、蒲黃、丹參[2]。延胡索善行氣活血止痛,胃為陽土、屬燥土,延胡索可溫潤和暢以行血,使氣行血運而不燥?,F代研究[12-13]表明:延胡索具有鎮痛、抗潰瘍的作用,能抑制胃黏膜損傷,增加胃黏膜血流。五靈脂通利血脈、散瘀止痛,蒲黃行血消瘀,兩者常相須為用,共奏祛瘀止痛、推陳出新之效。丹參善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為治血行不暢、瘀血阻滯之要藥,《本草》謂其“破宿血,生新血……走及奔馬,行血之良品也”。
4小結
綜上所述,根據中醫處方方法學確定證候要素,明確病機治法,根據臨床癥狀,選擇最佳治療藥物,以強效、廣效、量少為原則組方[14];從方證對應的角度出發,隨著病程不斷地變化,及時調整君、臣、佐、使各組藥物種類、用量,依法組方;在針對胃痛虛、寒、食、郁、濕、瘀治療的同時,結合藥物的各自特點,在各病證對應的共性藥物中根據當前病機選擇具有個性、針對性的主藥、輔藥及次要藥物,組成新的有效方劑。如此,主次兼顧,方證對應,全面治療,可提高胃痛診療效率。
作者:毛慧芳 安冬 李璐 李萍 梁永林 單位:甘肅中醫藥大學
- 上一篇:高校館藏期刊資源建設與服務探討
- 下一篇:顱內靜脈竇的解剖學結構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