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研究生中醫經典學習探討

時間:2022-08-13 11:01:16

導語:中醫學研究生中醫經典學習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醫學研究生中醫經典學習探討

摘要:“讀經典,做臨床”是名老中醫的必由之路,也是當今中醫類研究生培養的短板。隨著目前醫療環境改變,社會對中醫類高級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各級院校應重視中醫類研究生階段中醫經典的學習和培養。文章系統總結中醫院研究生培養階段學習經典存在的問題,如學生對中醫經典學習的缺乏興趣、動手機會少,實踐形式較單一、師資力量相對薄弱、中醫人文教育缺失等,結合作者單位經驗并提出具體解決方案和建議,加強研究生中醫內涵建設、夯實中醫基本功底,提高中醫診療水平,以期中醫學子臨證中學用經典、會用經典、活用經典。

關鍵詞:中醫經典;研究生;人才培養

“不讀《靈》《素》,則不明經絡,無以知致病之由;不讀《傷寒》《金匱》無以知立方之法,而無從施治。”[1]中醫幾千年中涌現出不勝枚舉的著名的醫家和著作,但僅有對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建立起過重要奠基作用,或對辨證論治體系的確立有巨大貢獻的著作才能堪稱經典[2-3]。中醫經典對古代乃至現代中醫都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與研究價值,需要后世進一步傳承和弘揚,挖掘經典背后的現實意義,對于現代醫學的發展有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4]。除此之外,中醫經典是中醫臨床的基礎,是中醫課程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熟讀經典才能夠對中醫的四部經典著作有更全面的認識,建立中醫的思維方法和思路,同時學好中醫經典是成為“良醫”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文章將對中醫學研究生培養階段學習中醫經典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思考和建議。

1目前學習中醫經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對中醫經典學習興趣缺乏或重要性認識不足

文獻研究發現,絕大部分中醫類研究生都認為應該學好中醫經典[5];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然而實際調查中得出中醫類研究生對中醫經典學習只有少許興趣,多數原因歸結于畢業就業壓力大;中醫經典晦澀難懂,閱讀名家醫案醫籍不能完全深諳其道;中醫操作中,望聞問切四診水平,脈診能力弱,每次問診都需要借助現代醫學檢查,學習的自信心在平日臨床診療過程中嚴重受挫;部分研究生反苦于沒有古籍,導致涉獵范圍受限,心情煩躁,久之學習中醫經典的興趣銳減[6]。

1.2動手機會少實踐形式較單一

中醫類研究生分為學術型和專業型2種,無論哪種類型的研究生,學習年限均為3年[7]。學術型研究生多數參與基礎實驗方能申請學位,只有零散的時間跟師抄方,極少數有時間在病房;而專業型研究生要按照國家規培政策完成計劃內的臨床輪訓工作,承擔大量的住院醫師工作(病房接診、書寫病歷、查房值班、參與手術等),導師門診時間還需要跟師抄方,冗雜的醫療活動使得學生無暇去學習經典;中醫院臨床診療的中醫操作因科而異,同內科相比,外科普遍缺少中醫操作,更談不上中醫經典的學習,大環境下使得研究生對中醫經典學習缺少積極主動學習的動力[8]。

1.3師資力量相對薄弱

臨床上中醫經典帶教老師水平不一,多數為中青年醫師,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尚需要提升;平日帶教投入的精力和花費的心思較少,缺乏必要引導,難以引導研究生去挖掘中醫經典中隱性知識;除此之外,缺少教育方法,授課死板,互動環節少,把中醫理論和西醫醫學結合起來融會貫通的能力差,難以做到對某個疾病的癥狀、發展和傳變有更為系統和理性的認識[9]。

1.4中醫人文教育缺失

(1)當下中醫類研究生教育仍側重專業課,以蘇州市中醫醫院研究生為例,必修課程開設英語和自然辯證法等人文課,除了英語,自然辯證法結業考核簡單。(2)諸如中國醫學史、溝通的藝術與哲學等選修課或因感興趣人數少,或因中醫類研究生專業課業務繁重缺少機會選修,造成專業課和人文課比例嚴重失調[10]。(3)人文課堂講授依舊采用傳統教學方法,無法調動學生積極能動性,難以獲得足夠有用信息。(4)課余學生自身極難主動涉獵醫學以外的人文書籍,無形中導致廣大中醫研究生人文素養的缺失,與樹立人文情懷漸行漸遠,在臨床醫患溝通中表現尤其明顯,甚至部分研究生誤認為只需學好本專業知識定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臨床醫師[11]。

2研究生中醫經典學習科學培養的幾點思考

2.1合理規劃學習任務設置考核指標

基于規培生需要完成科室輪轉要求,結合研究生自身學習興趣,可參照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經典等級考試的設置模塊,定期進行晨起誦讀中醫經典,誦讀完安排課后作業,鞏固誦讀效果。中醫經典等級考試是由北京中醫藥大學組織設置的《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四大經典理論水平分級考試[12],共分3級,是北京中醫藥大學在總結“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悟妙道”的中醫人才培養經驗的基礎上,推出的“以考促學”“以考促用”的重要措施。考試旨在進一步“以考促背”“以考促學”,通過中醫經典等級水平的考級在業界形成學習經典、背誦經典的風尚,最終達到全面促進、提升中醫專業人才學術水平和臨床療效的目的。考試內容包括《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名著的一級考試范圍。經典考級共設1~3個等級:一級是熟練誦記經典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方證原文,并掌握其文義、醫理;二級是在一級基礎上,進一步掌握經典理論的系統性和主要方證間的聯系,并增加誦記相應原文;三級是在二級基礎上,進一步理解經典理論的學術原理和臨床應用思路,并增加誦記相應原文[13]。在考試激勵措施上首次將中醫經典等級考試納入到學生綜合量化考核體系中,對于提升中醫類學研究生學習經典的積極性起到重要作用。

2.2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實踐機會

古人云:“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醫院教育部門應進行宏觀把控,帶教老師需自身提高對中醫經典的水平;并在理論授課及日常教學查房中多穿插典型的古今名家醫案,采用多元的授課方式,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更好地幫助學生們建立理論指導臨床的中醫辨證思維[14]。除此之外,醫院教育部門可適時推出采用自媒體形式推出每周一穴(動畫形式尋找常用穴位的位置、主治及如何進行穴位操作等)、每周一藥(藥性、主要活性成分、主治范圍等)、每周一方(經典方劑的來源、功效、主治范圍、臨床加減等),每周一文(針對中醫經典,各家各派闡釋運用均不同,分享經典條文擴展閱讀),同時推薦相關的中醫名家醫案醫籍進行拓展(黃元御、張錫純、曹穎甫、胡希恕、彭子益等),幫助中醫類研究生鞏固、深化記憶,并拓展學習深度。此外,(1)在每周一次的教學查房或中醫經典工作坊中(高年資優秀中青年醫師用病例引出討論主題)可選取平日診療中采用中醫經典理論獲得臨床療效的病例進行討論,提高帶教老師的素質和質量同時,幫助研究生進行梳理總結,培養其中醫原創思維能力。(2)中醫和中藥不分家,聯合醫院中藥房和炮制中心,給研究生們提供藥房抓藥、戶外辨識中藥、膏方熬制的機會,綜合培育適應時代的中醫人才。(3)重視中醫古籍的保護和利用工作。中醫古籍是古代醫者臨床經驗的載體,古籍當中學術思想之精華會影響后世醫者,成為指導臨床實踐的重要參考,其學術思想的不足之處會得到后世醫者的批評和補充。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古籍內容和學術思想迥異,研究生在研期間適時梳理中醫古籍,有利于理解古籍學術思想的形成,亦有助于在宏觀上把握古代醫學觀念的演變軌跡,總結前人思想的得與失。2.3重視經典學習中細節師古不泥古四大經典學習,極少數人重視和思考過學習順序的問題;個人認為四大經典中應當重視《傷寒論》的學習,應作為首先學習的經典之一,首先市售許多有關解讀傷寒的醫籍,反復探討的也就一個中心法則:辨證論治。仲景的《傷寒論》是中醫學習的圣典,言簡意賅,緊扣臨床,把疾病從開始到結束的全部過程有序地加以揭示,以極其精煉的語言高度概括、歸納了疾病的發展規律,全方位地詮釋了辨證論治的思想,是中醫理、法、方、藥相結合的典范。研究生們每個人的理解能力和知識背景不同,造成對經典的參悟水平參差不齊,只有將經方派體系弄清搞明,鍛煉其中醫思維,熟悉中醫辨證論治的核心和靈魂,繼而參悟其他經典方能行云流水,一蹴而就。正如清末陸九芝所說:“學醫從《傷寒》入手,始則難,繼而大易;從雜癥入手,始則易,繼而大難。”中醫發展數千年,有精華肯定也有糟粕,研究生應當細細甄別;最后重視中醫經典的學習,但不要排斥目前主流的西方醫學,基于系統論和還原論的2套不同的學科系統,如何將中醫經典采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結合其固有的理論體系,更好地發揮自身的特色和優勢,也是中醫研究生們直面的問題。人工智能程序為學習中醫,縮短學習曲線間接提供較大的幫助,比如人工智能的神經網絡在名老中醫經驗和古籍中的的挖掘,CiteSpace軟件的可視化分析、貝葉斯網絡技術的隱結構模型等都適用于復雜的中醫辨證思維,然而目前現有數據挖掘研究多“重方法,輕理論”,研究的重點以疾病的用藥分析最多,基礎理論研究相對較少,對研究所得的結果缺乏深度的解讀分析,中醫研究生以此為著手點學習中醫經典也不失為一個學習手段。

3結語

中醫藥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又在人民健康事業中發揮獨特作用。中醫經典著作是學好中醫的關鍵,通過對經驗著作的熟讀及深入的研究,在實踐中反復的體驗,最終能夠得到其精要,為臨床工作奠定扎實的中醫理論基礎;陳修園指出學醫應找準入門,中醫經典為醫學的理論思想基礎及精髓,學醫之人必讀之。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學習中醫經典,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不斷研究和改進中醫經典教學方法,更新學習理念,讓研究生多方面發展,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充分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作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趙印濤,張樹峰,梁廣和,等.基于卓越醫生(中醫)人才培養模式的《內經選讀》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9,6(65):217-218,230.

[2]周仲瑛,吳勉華,周學平,等.溫經典,傳師道,重臨床,善感悟:略論中醫藥理論傳承與創新研究的思路與方法[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35(5):503-506,522.

[3]馮哲,郁祥,朱垚.名老中醫成才經典路徑解讀輔助中醫專業學生制定學業規劃[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9,17(18):1-5.

[4]胡鴻毅,舒靜,何文忠,等.中醫人才培養的思考與探索:以上海中醫藥大學為例[J].中醫教育,2019,38(4):3-6.

[5]劉建紅,蔡曉玲,張廣梅.綜合院校中醫經典教學調查與分析:青海大學[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A0):178-179.

[6]段建雪,周文,胡澤蓉,等.我校中醫藥專業學生對中醫經典認識和學習興趣度的調查分析[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9,28(15):118-119.

[7]侯曉暉.“雙一流”背景下醫科院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9,11(3):26-28.

[8]張慶祥,相光鑫.中醫學術型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的對策探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7,15(22):45-47.

[9]熊繼柏.談中醫經典的學習[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9,53(10):5-6,12.

[10]王萍,劉英鋒,黃利興,等.試論以“通人文、重經典、多臨床”指導中醫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12(3):3-5.

[11]吳哲,蘇新平,陳燕,等.“規培”基地醫教協同培養中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與探索[J].湖南中醫雜志,2019,35(9):105-107.

[12]丁吉善,楊淑慧.中醫經典等級考試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醫教育,2015,34(6):26-28.

[13]高磊.中醫經典課程等級考試初探[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7,26(11):119-120,122.

[14]鄭文龍.中醫文化傳承斷層的原因與思考[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9,27(5):1-2,12.

作者:郭靜文 夏燁 陳競緯 顏帥 單位: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蘇州市中醫醫院教育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