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品牌經營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01 11:44:00
導語:專欄品牌經營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3.1.1概述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團
曾對2002年中國入世后的中央及地方主要報紙的新聞評論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全面調查,調查報告提供的數字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評論的現狀。(注:論文中援引的相關數據大多出自該項調查)2002年,人民日報獲得過中國新聞名專欄獎的兩大典型群眾型評論專欄“人民論壇”“今日談”發表專欄評論共197篇,其中人民論壇114篇。“今日談”83篇。此外,在經濟版、社會版、法制版、軍事版、國際版、體育版、文藝版等眾多版面上還有不少的專業評論。中國青年報一直重視新聞評論,該報不僅刊發大量本報評論員文章,還開辟了不少發表評論文章的專版和專欄。如受到廣大讀者喜愛的“青年話題”專版,2002年共發表各種評論文章1141篇,“求實篇”刊發評論和雜文162篇。工人日報將評論版與綜合新聞版合為一版,評論版居于版面的上部,2002年一共刊發評論文章1186篇。地處武漢的省委機關報湖北日報一年共發“三楚放談”和“大家談”專欄評論158篇。武漢市委機關報長江日報發表“今日時評”、“邊鼓錄”和“長江論壇”等專欄評論160篇。自2O02年3月4日以來,南方都市報在國內日報中率先推出了每天一個整版的“時評”版面,并且首當其沖地把時評版放在了緊貼“封面”版的AO2版上,可謂是劃時代之舉。經過一年多的運作,時評版受到讀者與專業人士的好評。從2003年4月起,南方都市報時評版又從每天一個版擴充到每天兩個版并將兩個版的內容細分為“社評”與“來論”,使其功能內涵進一步明晰。還有南方日報、南方周末、羊城晚報、深圳商報、北京青年報、齊魯晚報、江南時報、現代快報、大河報等眾多報紙都開辟了每周一次或每周五次或每天一次的評論專版。檢察日報更是推出了由關注、法辯、時評和百姓四個版面組成的法治評論專刊。12除此,還有不少新近出版的報紙和新聞周刊,如21世紀經濟報道、21世紀環球報道、經濟觀察報、環球時報、半月談、了望、新聞周刊、南風窗等新聞報刊都辟有新聞評論版面,刊發了大量的新聞評論。除了新聞專欄和專版外,還有不少的報紙開辟了與讀者相互交流、溝通、探討問題的參與性專版。這類專版一般都有一個討論主題,提前預告,參與者十分踴躍,如長江日報的圓桌專版。可以看出,新聞評論已經漸漸的引起諸多媒體的重視,呈現蒸蒸日上的局面。但也不能否認,新聞評論的發展還不夠平衡,可以看出處于主導地位的仍是全國性報紙和全國知名的一些報紙。
3.1.2我國報紙評論專欄
目前存在的問題各家媒體紛紛設辦專欄已經是個大勢所趨,近年來,評論專欄如雨后春筍般瘋長起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讀者和作者的關注,特別是中國新聞“名專欄”的評選,更是讓一些媒體因入選而驕傲。但在這繁榮的景象背后,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首先是欄目定位的雷同。言論專欄,顧名思義是專門發表評論文章的欄目,評論的內容包羅萬象難以作出具體而精確的劃分。因此,很多言論專欄在定位上存在著大同小異的問題。追根溯源,專欄的設置是從副刊開始的,副刊最早的出現形式就是若干小碎塊的整合,正像我們的居室,只要有可能就會被人們分割成臥室、書房、客廳等一樣,無論我們打開什么報紙,只要有副刊就不會少了專欄。專欄實際上是一種歸納,而不是分割。報紙上經常會出現一些看似雜亂無章的豆腐干文章,正是專欄的設定,這些小碎塊就被訓練有素的集結在某一類選題所圈定的柵欄之中,并且自成體系。于是就有了時政評論專欄、經濟評論專欄、體育評論專欄、文藝評論專欄等等包羅萬象的言論專欄出現。專欄中的每一個單篇的文章既是一個獨立的單元,又和該專欄的其他文章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專欄的締造者應該是一位理性的設計與剪裁大師,善于分割也善于歸納,把一些看似散漫無邊的東西,用一個創意巧妙的貫穿起來。[10]但是事實上,很多媒體言論專欄的締造者都過于籠統和粗糙,經濟新聞版面就設置一個或多個經濟類言論專欄,要求對相關的經濟現象、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問題進行評述等,這樣的定位本沒有錯。可是全國有那么多經濟類報紙,有那么多報紙都有經濟類版面,也就有很多的經濟類言論13專欄,很多這類專欄的定位其實是大同小異的。同樣的,全國大小報紙都有娛樂版,大多也有各自的言論專欄,讀者可自由投稿對娛樂方面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投稿。但是,眾所周知,各報娛樂新聞都刊登的大同小異,娛樂評論的風格和內容也就可想而知了。一個好的專欄的定位,最基本的是要有一個好的專欄名稱。專欄名稱應該是而且必須是內容的凝聚與外化,讓人一看專欄的名稱就知道它的蘊含和框架。因此為專欄取名大有學問,從取名甚至可以看出編者的修養和審美取向。名稱顯示了一個專欄品味的高下,格調的雅俗,魅力的持久與短暫,以及影響的深邃與浮淺。已故老報人趙超構先生多年以林放的筆名在《新民晚報》上開辟言論專欄“未晚譚”。這個欄目就頗具匠心,未晚二字用在這里,顯示出作者或編輯的謙遜與自信。而“未晚”的“晚”又與“晚報”的“晚”相映成趣:晚乎哉,不晚也!最后一個“譚”字同樣是別具深意:譚者,談也。一個字既傳達出很隨便輕松的氣氛,又表面了這個專欄的性質是言論隨筆專欄,還告訴你這是談話而不是什么指示或教導。這個專欄名只有三個字,初看似很平常俗淺,卻越品越有味,在全國晚報評論專欄中,似乎是用得最巧最貼切的[11]。其次是評論專欄內容的趨同化。當今的報業時代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報業時代。通訊工具的發達,網絡的便利,使得地方報紙也不再是嚴格意義上的地方報紙,而是具有了更多的共性的東西。比如對重大事件的報道,大小報紙都會有所反映,特別是對于網絡資源的利用,一些報紙更喜歡在網上轉載一些他們所認為有用的文章。特別是體育和娛樂方面的報道,經常可以在一些不同的報紙上可以看到幾乎相同的報道。在新聞方面如此,在言論方面也會有類似的問題。對共同事物的關注反映到言論上來就是評論的由頭的趨同,也就是對同一個話題的討論。言論界也存在著一個逐大流的現象。相同的問題、相關的討論、相似的觀點等等屢見不鮮。這些不僅僅是對評論資源的浪費,也是對讀者的一種不負責任。再次是專欄缺乏對“專”的把握。專欄的最基本屬性應該是“專”,也就是說只有共同特性、共同風格的的文章才可以在同一個專欄類登出來,一個專欄內登出的文章是有共性的。專欄是一14個“瓶子”,卻并不是隨便哪種酒都可以裝,它只能裝一種特定味道和品味的酒——符合這個欄目定位的文章。不然讀者就會嗅出假冒偽劣來。專欄是一個“商標”,只能貼在內容與形式都作了若干限定的作品上,不能隨便給一個評論文章套上一個刊頭就行[17]。任何一個好專欄,都是具有強烈的角色性的,人物專欄、評論專欄、新聞專欄、副刊專欄等概莫能外。專欄的角色性是由對該專欄稿件內容、表現形式、文字風格的規范造成的,也就是說,專欄的角色取決于設計之初的精心規劃,正是因為這最初的種種規范,界定了該欄目的“空間”。目前的很多言論專欄,存在著“專欄不專”的缺憾,專欄文章的風格不統一,沒有自己的特色。實踐表明,專欄越“專”越有特色,越有可能吸引讀者,但也會越專也越不容易出新,稍有不慎就會是它流于一般化甚至重復累贅,使讀者感到厭煩,進而失去讀者。所謂“專欄是個筐,什么都往里裝”。所以,專欄對內容的包容必須有度,沒遮沒“欄”,包羅萬象不行,因為包羅萬象不著邊際,無論是作者編輯還是讀者都無法把握,很難辦出特色。過于“專”也不行,限定過死會減少讀者的興趣,也給組織稿件帶來困難。總之,專欄不專是個大忌。
3.2我國報紙評論專欄品牌經營的特色
3.2.1評論專欄品牌化特征
日益明顯一個名評論專欄可以成為一張報紙的品牌,它往往是報紙的重要“賣點”。名牌專欄不僅是一個版面的亮點,也是一張報紙的支點。要讓亮點亮起來,支點支起來,就要增強品牌意識,精心培養品牌。因此創辦名專欄,成了很多專欄評論的目標。名專欄不是自封的,是得到受眾的許可的,比如“人民論壇”、“求實篇”、“冰點時評”等之所以是名專欄,主要因為他們得到了讀者的認可。其內容是同受眾密切相關的,是受眾所關心的,能幫助讀者提高認識,開闊視野,排憂解難的。讀者的需求和認可,是專欄出名的最重要條件。作者的知名度也是名專欄的重要招牌。一個著名作者對專欄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南方周末》的評論之所以那么出名,是因為有一批全國有名的少壯派評論作者的加盟。“冰點時評”的作者也都非泛泛之輩。一些個人主筆專欄,其主15筆的知名度更是專欄的王牌,比如已故老報人林放的“未晚談”,范敬宜在《新民晚報》的個人專欄“敬宜隨筆”,儲瑞耕的“楊柳青”,閻卡林的“每周經濟觀察”等等。專欄當作品牌經營,不僅僅是講究文章的質量和作者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種長遠的計劃,把專欄經營下去。也就是要保證在相應的版面,相應的時間刊發相應風格的文章,只有這樣才能延續品牌的風格和特征,才能做成真正的名專欄。“今日談”、“人民論壇”、“楊柳青”等等,都是有著20多年歷史的經典名專欄,是我們辦專欄評論的典范。專欄評論作為報紙言論的一種基本形式,已經深入民心,但是要把專欄評論作為品牌經營,還要注重專欄評論的策劃定位。策劃出類拔萃的專欄評論,首先要遵循一切新聞言論的共性原則,也就是在輿論的導向上要堅定不移地做到正確,在思想認識上要盡心竭力地爭取深刻,在題材選擇上要想方設法達到集中。
3.2.2專欄評論的小型化
專欄評論突出地呈現小型化特色,選取事例由頭小,寫作篇幅短,四五百字,作者身份也不求級別多高,只求言之成理,持之有據。“小人物”、“小事件”進入評論寫作領域,成為評論內容的主體,與之相適應的是專欄評論風格的多樣和氣氛的民主。新聞評論向小型化發展,一方面是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了,相比篇幅較長而又空泛開放化的言論文章,短小精悍的言論文章更適合人們的胃口;另一方面也因為小型化適應了當代社會新聞媒體激烈競爭的需要。進入新世紀,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媒體之間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媒體都想通過短小精悍、清爽別致、言之有物的評論來爭取受眾有限的業余時間,評論小型化的趨勢會越來越強。當然,小型化也易犯言之無物、缺乏深度的毛病,因此,評論在小型化的同時要注意選取小角度,緊緊圍繞中心論點深入開掘。《湖北日報》“燈下漫談”專欄的稿件大題小做,小而精深。“燈下漫談”所刊登的文章很短,大都只有二三百字,但文短意不淺、文小主題大。“大題小做”是它的一大特點和亮點。該專欄是小評論,可是所議話題并非雞毛蒜皮的小事小問題,而是善于擷取生活中的熱點、冰點問題,然后從一個角度、一個焦點抓住精要,生發議論,議到深處。
3.2.3評論專欄更注重時效性
新聞評論區別于其他文字評論的最大特征就在于新聞評論是依賴于新近發生的事件、現象和問題,在這里時效性是十分重要的。早年徐寶璜先生在其所著《新聞學》一書中就說過:“社論須以當日或昨日本報所登之新聞為材料而討論之,此理甚明。”在報界更有“看完大樣寫社論”的說法,其意思就是強調評論的時效性。現代社會,網絡媒體迅速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通暢,越來越快捷。當一個新聞事件發生后,不同的人對它的認識和評價是不一樣的。誰能在眾多意見中提出新見或真知灼見,誰就能在眾多的媒體中顯示自己的力量;誰能在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議論中闡明真理廓清大義,誰就能起到引導輿論的作用。這對主流媒體來說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在突發事件爆發后顯得尤為重要[10]。因此,現在不少的媒體都開辟了“今日時評”、“新聞時評”、“時評”一類的評論專欄或專版,對新近發生的事件進行及時的評論,以強調評論的時效性。“文章合為時而作”,好的文章都是緊扣時代脈搏,反映當前狀態的。評論是報紙的靈魂和旗幟,奏響時代的強音是評論的功能之一。因此,好的專欄除具有時效性外,都具有時代性,體現時代的精神。正確理解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概括現實生活的本質,指導現實生活前進,是時代精神深刻的凝聚。以“人民論壇”專欄為例,它所刊發的文章,雖然都是個人署名評論,但是因為它是發表在人民日報的重要版面上,所以,讀者仍然會把它看作是中央精神的體現,具有導向作用,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民論壇”把貫徹、宣傳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作為重要的任務,其實這也是所有時評類專欄的重要任務。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評論都必須講究時效性,評論不同于新聞報道,新聞報道講究客觀真實,而言論是代表特定人群的聲音,需要慎重。一般來說,新聞評論既要講究及時性,也要講究時宜性,需要把握新聞評論發表時間上的度,“該不該發,該何時發”,寫作者和組織者都要因時因地因問題而宜。以2002年人民日報所發評論為例,可以看出,不同的評論在時效性上表現也不一樣。如社論和評論員文章,全年當日配發的文章有23篇,占17%,一周內的有18篇,占13%,一月內的有2篇,占1%,近期的有65篇,占有48%,無時間的有29篇,占21%。而《人民論壇》和《今日談》兩個群眾參與的評論欄目,涉及近期新聞而寫作的評論分別為63篇(占55%)和47篇(占57%),無時間的評論分別為51篇(占1745%)和36篇(占43%)。由此可以看出專欄言論的時效性要稍強于社論和評論員文章,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專欄言論是以群眾為主要服務對象,評論的話題也是大眾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重大敏感的問題等的機率不多,相對于社論評論員文章的嚴格慎重,專欄言論則輕松隨意了很多。
3.2.4評論專欄的論題內容豐富多樣
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人們關注和評論的話題越來越豐富了,不僅有經濟建設方面的話題,還有更多的人關注經濟生活和政治、文化、軍事、法律、國際等方面的話題。以國內的話題為例,現在不僅有了對經濟建設、經濟形勢的評論,還有對政府機構設置、精簡、轉變領導作風,反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和反對腐敗的評論文章,還有對人的權力、人的生存環境、人的醫療、保健、鍛煉和對弱勢群體保護等方面的評論。以國際方面的話題為例,原來內容不多,版面也少,而且對這個領域的報道和評論大都是新華社等幾家中央新聞媒體的事,地方媒體幾乎沒有介入。現在,專門設立了國際新聞獎,評獎范圍既包括消息、通訊,也包括新聞評論,既包括中央媒體,也包括各部門、各行業和各地方的媒體。就評論的內容來說,也比以前豐富得多,正說反說,各有所說,同時還包括分析研究探索一類的評論。如關于美國“9?11”事件、俄羅斯莫斯科人質事件、哥倫比亞號飛船的墜毀和伊拉克戰爭的爆發,等等,都有大批不同意見不同看法的評論文章出現。對世界杯、奧運會、奧斯卡獎也都有了各種各樣的評論。可見,評論的議題豐富多彩,五花八門,已經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除了議題的多樣性外,評論的內容和形式也越來越豐富,從內容上看,專欄評論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教、法制、國際等各個方面。它的選題大到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大計,小到尋常百姓的個人愛好;近至身邊的長短是非,遠至海外的形勢行情;旁及文章著作的利弊得失,影視音樂的時尚新潮,民工兄弟的喜怒哀樂等等。凡是與社會生活有關的話題,都是專欄評論的議論對象。選題的多樣性表明專欄評論與生活息息相關,體現了群眾的觀點和群眾路線,選題的多樣,也加大了評論專欄的社會覆蓋,拓寬了報紙工作渠道。從形式上說,歌頌、批評、闡釋、建議無所不包。就語言的風格來看,或高18屋建瓴、慷慨激昂;或樸實平易、娓娓動人;或尖銳潑辣、文采斐然。從文體風格來看,政論、散文、隨筆等,形式多樣,不拘一格。從編輯的樣式來看,以單篇文章為主,也有把主題相同的幾篇文章取其精髓,摘編成集納文章刊登的。總之,現在的評論專欄不拘一格,采用生動靈活的方式,反映多姿多彩的生活。
3.2.5新聞評論指向多元化
多年來,我們的輿論宣傳大都是一面宣傳法,即只按照領導機關和宣傳者的旨意進行新聞報道和宣傳,受眾接受的信息大都是一面的意見,而不知道和很少知道另一面意見和其他意見。這種方法對于現代社會的受眾來說顯然是不行了。人們需要知道外面的世界,需要了解各種不同的意見,需要通過相互的比較自己抉擇。新聞評論指向的多元化正好適應了民眾的這種要求。新聞評論指向的多元化,是指評論指向既包括贊美歌頌的,也包括批評譴責的,既包括闡釋說明的,也包括建議研究的,還包括探討、爭鳴、商榷的。總之,人們思想的活躍,觀念的多樣,是我們社會開放的表現。但是,不同的媒體由于自身宣傳宗旨的不同,在評論的指向上也有不同。以人民日報為例,2002年共發表社論、評論員文章137篇,其中——歌頌類36篇(占26%)批評類4篇[](占3%)闡釋類44篇(占32%)建議類46篇(占34%)其他類7篇(占5%)。《人民論壇》發表114篇,其中——歌頌類18篇(占16%)批評類15篇(占13%)闡釋類21篇(占18%)建議類34篇(占30%)爭鳴類3篇(占3%)研究類5篇(占4%)其他類18篇(占16%)《今日談》發表83篇,其中——19歌頌類9篇(占11%)闡釋類2篇(占2%)批評類27篇(占33%)建議類41篇(占49%)其他類4篇(占5%)通過上面的調查,我們可以看到:歌頌類評論、闡釋類評論的數量,由社論、大評論到小評論,呈下降趨勢;批評、建議類稿件數,小評論要比大評論和社論等要高得多。個中原因比較容易理解,因為社論跟專欄言論形式不一樣,其側重點也不一樣。即使是專欄言論,不同的定位不同的風格,其側重點也會不同。小言論靈活輕便,容易對一些事件現象作出及時的反應,提出批評或給予建議。而風格厚重一點的專欄評論,則比較長于對事物的深入分析和闡釋。《求實篇》是中國青年報的一個有著雜文性質的評論專欄。它以“關痛癢”、“言路寬”而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同時被評為首屆中國新聞名專欄。該專欄從1984年創辦,截止2002年已發表各類評論4000余篇。在這些評論中,幾乎沒有歌頌的,而2002年批評的評論有85篇,占了全年稿件的52%。這個比例遠遠高于人民日報的所有專欄和中國青年報的其他專欄。同時,該專欄還發表了45篇(占28%)爭鳴的評論,這也是其他報紙和專欄所沒有的[11]。通過上面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到:非黨報系統類報紙的批評、研究和爭鳴評論要高于黨報;雜文類評論專欄的批評、研究和爭鳴評論要高于一般報紙專欄。新聞評論指向的多元化,不僅包括指向不同的對象和內容,還包括對同一事件同一現象同一問題有不同的評論。為了滿足人們發表不同意見,不少的媒體還專辟“正方”與“反方”、“不敢茍同”、“有此一說”、“相關評論”等欄目。新聞評論指向的多元化,是我們時展進步的一個象征,各種媒體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各有側重,爭取做得更好。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注意,這種指向的多元化必須考慮有利于社會的穩定,有利于配合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越是人們的思想解放、活躍,我們的編輯在處理稿件時就更要謹慎從事,該發則發,該舍則舍,一切從全局出發,一切從有利于社會發展出發。
3.2.6評論專欄注重小處著手引出大話題
專欄評論往往從小處著筆,或者說以具體的時間或現象為切入點,由此條分20縷析,引發出一些有益的思考。一般地說,一個優秀的專欄評論作者,大多具有專家的功力、記者的敏銳、文人的辣筆,能融專業性、新聞性、指導性為一體,做到所謂“內行不覺淺,外行不覺深”。范敬宜同志曾呼吁要培養一批研究型記者,他們對本行業的業務非常熟悉,又能站在比業務更高的角度來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要做到以飄逸瀟灑之筆,論經文緯武之事。又說:報紙上的理論文章,要既不同于專家、教授的學術論著,既要有理論性,又要有針對性、通俗性。”做到“闡述理論不覺艱澀空泛,聯系實際又不覺瑣碎村俗”[12]。這些論述可以看作是報刊專欄評論的基本特點。[13]3.2.7評論專欄的“個性化”有人認為,評論要闡釋上級的指示精神,文章中包容這些“共性”內容的文字越多,權威性就越強,越能達到指導工作的效果。事實上,忽視新聞評論應有的個性表現,這種潛在的心理在某種程度上制約著新聞評論的業務實踐,導致新聞評論應有的“個性化”話語空間相對縮小。若從傳播效果方面考察,這是一些評論不受讀者歡迎的原因之一。《每周觀察》的編輯認為,“個性”是一種魅力,離開了個性化的追求,評論就會缺乏生動性。他們通過多年來的編輯實踐,大膽探索評論“個性化”的表現方式。《每周觀察》追求“個性化”的方式之一就是突出“自己的聲音”。欄目的作者一般瞅準自己的位置說話,談論的話題多與檢察業務有關。如2000年發表的《國企能引入股份制嗎》一文,作者從經濟學、社會學的角度對經理股票權制的社會作用和經濟地位進行分析,指出推行股薪酬制度是一個歷史趨勢,將孕育著一種新機制,有利于抑制職務犯罪等腐敗現象。一般說來,在新聞評論的寫作中,知識性的話題如果處理不好,不僅不會增加趣味性,還往往使文章過于生澀干巴。但編輯在話語處理中,注意把握其中的思想內涵,用風趣活潑的語言點染材料,這樣,評論就多了幾分情趣,也發出了“自己的聲音”。新聞傳播界認為,報紙原有的新聞傳播功能正受到新媒體的挑戰,作為平面媒體的報紙正由“新聞時代”向“分析時代”過渡。新聞評論是報紙媒體的優勢,而好的新聞評論,往往是評論者對于新聞事實的“個性化”思考和解讀。因此,新聞評論在報紙上的地位更加重要。如何把新聞評論寫得更有可讀性,成了近年來探討的重要課題之一。《每周21觀察》的編輯側重在新聞評論的思想發現上下工夫。1995年11月發表的《堂堂正正做人》算是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文章開頭便說,“人生在世,最大的課題莫過于做人”。乍聽起來,這不過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卻閃爍著思想的亮點——“人,做官再大,也面臨如何做人的問題”。接著,作者列舉了近年來一些重大的職務犯罪案件,分析做官與做人的關系,指出良好的精神追求是做人的根本。將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置于中國文化的背景中分析,其特殊的意義就凸現了出來:中國是一個官本位積習很深的社會。一做了大官,做人也似乎達到了完美的道德境界。這篇分析性的評論卻唱了反調,通過剖析當時職務犯罪的典型個案,把做官無止境,做人也無止境的道理講得很透。語言的單調、結構的模式化是新聞評論改革的一大難題。《每周觀察》的探索表明,療救這些弊病有必要求助于“人情味”,并使之成為“個性化”的表現手段。就選材來看,這個欄目的評論有一個固定的觀察視角,即以一個普通百姓的眼光,拾綴日常生活中的評論素材。再從這樣的角度去分析問題,把作者個人的體驗、觀察和知識積累調動出來。就傳播效果來看,文章會給人以很有“人情味”的印象。
- 上一篇:報紙專欄品牌經營管理論文
- 下一篇:報紙評論專欄品牌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