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營銷倫理問題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0 02:11:00
導語:企業營銷倫理問題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首先簡單論述了營銷倫理的概況,然后對企業營銷實踐中出現的倫理問題給出了自己的觀點,本文中把營銷倫理問題首次明確分為兩類,一類是“必須為之而不為”的問題,另一類是“切勿為之而為之”的問題。
[關鍵詞]營銷倫理義利并重誠信欺騙賄賂
營銷倫理就是營銷主體在從事營銷活動中所應具有的基本的行為準則。營銷倫理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虛假廣告、盜版、回扣、賄賂等倫理問題極大地困擾著我們市場經濟的有序運作。“誠信”成為當前大眾生活中被提及率最高的詞匯之一。在2001年有一本《大敗局》的書十分暢銷,作者通過對瀛海威、秦池、愛多、玫瑰園、飛龍等十家企業之敗局的分析,得出了他們共同的三大失敗原因: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關懷意識;普遍缺乏對規律和秩序的尊重;普遍缺乏系統的職業精神。而這三大失敗原因多與企業倫理因素有關。在企業營銷實踐活動中,由于營銷實踐情形的復雜性和人們倫理道德觀念的變動性,我們不可能具體地羅列出營銷中所有的倫理問題。本文中我把營銷倫理問題明確分為兩類,一類是“必須為之而不為”的問題,另一類是“切勿為之而為之”的問題。
一、必須為之而不為
1.沒有義利并重
義利并重,最起碼的條件是以正當經營為前提,在經營活動中遵紀守法,不損害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但我們很多企業卻連這點也做不到。在《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章中所列舉的各項不正當競爭行為,在現實生活中是屢見不鮮。例如,第十二條規定:經營者銷售商品,不得違背購買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條件。又如第十四條規定:經營者不得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義利并重也意味著企業賺錢的同時要為利益相關者帶來好處,并以某種方式回報社會,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例如廣告對社會價值觀的影響。一些批評者認為廣告對社會有深刻的影響,他們認為廣告促進了物質主義的橫行,是利用人的弱點來賺錢。廣告被指責為過分強調物質擁有,如擁有某輛名貴轎車或最新的消費電器對人的重要性。
2.不誠信
誠信原則是企業經營之本,除非只想做一錘子的買賣。因為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有賴于與企業利益相關者長期、可靠的合作。誠信原則要求講真話,不欺詐。例如,不做虛假廣告,不以次充好,不短斤缺兩、漫天要價,不偷稅漏稅,不做假帳,不虛報統計數字等等。誠信原則還要求一諾千金,說話算數。譬如,簽定的合同要千方百計的履行,對消費者許諾的產品和服務應不折不扣地達到等。可以說,每一項營銷倫理問題的存在都與違背誠信原則有關。例如,在市場營銷調研的幌子下進行銷售、夸大產品的功能、產品安全性、虛假廣告等都是我們經常見到的存在誠信問題的市場營銷行為。
3.不公平
公平原則要求機會平等,如消費者應該有均等的獲得產品和服務的機會,供應者應該有均等的提供資源的機會等等。任人唯親、性別歧視、種族歧視、不按供貨順序供貨、同一產品對不同的顧客實行差別待遇等都屬于違反這一原則的行為。公平原則也要求公平競爭,這是機會均等原則內在的要求。操縱價格、競爭對手信息的搜集、產品傾銷、不公平貿易、限制性供應、排外交易,這些都違反了公平競爭原則的要求。
4.沒有互利互惠
互利互惠原則的最低要求是“不損害他人利益”。例如,若是通過欺騙性廣告,竊取商業秘密等不正當手段搞垮競爭對手的,就損害了競爭者的正當權益。互利互惠原則的體現更重要的是在于,企業應該考慮與利益相關者之間利益的分享,在自己獲利的同時也要給利益相關者好處。不安全的產品、虛假的包裝、欺騙性定價、產品有計劃的淘汰、誤導性廣告等是對消費者利益的損害;競爭對手信息的搜集、操縱價格、掠奪性定價、產品傾銷等是對競爭對手利益嚴重的侵害;貨位津貼是對供應商利益的剝奪;污染環境、對社會價值觀的影響等是對社會利益嚴重的侵害。這些都違背了互利互惠的原則。
5.不尊重人
尊重人就是尊重每個人的尊嚴、權利和價值。尊重人就是要承認人的差別,承認他們的合法權益,尊重他們的愿望。尊重人就是要把其他人看作是目的,而不是實現自身目的的手段,即認真地對待他們,承認他們的合法權益,尊重他們的愿望。尊重人不僅是對企業內員工的尊重,還應擴展到對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尊重。而市場營銷人員在營銷調研中,在直接市場營銷中和網絡營銷中,卻經常的侵犯他人的隱私權。例如大多數消費者調查詢問年齡、職業和收入等分類數據,盡管多數是讓被調查者選擇年齡段或收入段,而不是要求具體的數字,但是有人認為這是對個人隱私權的侵犯。再比如電話市場營銷的時間和冒犯性,消費者常常抱怨不適時的促銷電話擾亂他們的生活。二、切勿為之而為之
1.欺騙
欺騙是指故意誤導他人,使他人陷入錯誤,并基于此種錯誤而為意思表示的行為。這種不誠實行為是違反商業倫理的最常見形式。欺騙包括對研究數據或會計數據進行歪曲或做假,做誤導性廣告,以及不真實地描述產品。它的表現還有如篡改花銷報告,剽竊其他產品的性能鑒定書,以及不真實地描述財務狀況等。欺騙的范圍從可能不產生危害或產生極小危害的小謊言到產生嚴重經濟危害或人身傷害的欺騙性陰謀。
2.賄賂
賄賂是指通過購買影響力而操縱別人。賄賂被定義為提供、給予、接受或要求有價值之物,以達到影響官員履行公共或法律職責時所做行為的目的。有價值之物可以是現金或其他資產,也可以是交易完成后的回扣。賄賂使受賄人與其所在的組織之間產生利益沖突。受賄人對其所在的組織有一種受托義務。而賄賂產生的個人利益很可能與組織利益沖突,最常見的賄賂目的是增加銷售、進入新市場、改變或規避公共政策等。雇用應召女郎或支付現金很容易被判定為賄賂,而送禮物的意圖有時則很難辨別。送禮可能只是在某種場合表示敬意的一種普通行為,也可能是以將來能影響商業決策為目的。關鍵問題是送禮的意圖和期望的結果。如果送禮的意圖是為了影響行為,那就是賄賂。只要禮物在事實上影響了行為,無論是否是蓄意的,禮物都起到了賄賂的作用。如果禮物沒有對未來的行為產生影響,則不構成賄賂。但是,有時候很難證明禮物沒有產生任何影響。
3.脅迫
脅迫是指用暴力或威脅控制他人,迫使某人做違背其意愿的行為。這既可以是實際的、直接的或明確的,諸如用武力強迫他人做違背其意愿的事;也可以是暗示的、合法的或推定的,諸如一方受另一方壓制,迫使其做依其本人意愿不會做的事。受脅迫的對象并不僅僅局限于某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個公司,例如強迫一個零售商經營某種特定的產品后,這個零售商才能得到其想要的產品。
4.偷竊
偷竊就是拿走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偷竊包括在內部交易中把內部信息當作自己的來使用,以及制造假冒偽劣產品和價格欺詐,還包括使用一個公司的專有信息達到另一個公司的目的,這些信息可能是通過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使用該公司的計算機或程序而獲得的。價格串通也構成偷竊,因為串通價格比正常高,因此買方要為商品交換付出多于實際需要的錢。在簽定和履行合同的時候作假也構成偷竊。因為被侵害方在未予同意的情況下就失去了有價物品。同樣,欺騙顧客、過度推銷以及不正當定價都是在未經財產所有人同意的情況下取得其財產,它同樣可以被視為是偷竊。
三、結語
企業營銷倫理是在企業長期營銷活動中逐漸形成的,它內受企業本身條件如企業文化、組織結構、組織制度等影響,外受宏觀環境制約,尤其還受到個人本身的道德素質高低的影響,因此,分析營銷倫理問題出現的原因以及對其治理應從這幾方面入手。本人將在其他文章中對此進行探討分析。
參考文獻:
[1]吳曉波著:大敗局[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2]陳寶庭劉金華編著:經濟倫理學[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3]陳向軍:論企業誠信營銷[J].商業時代,2003年第20期
[4](美)林恩.夏普.佩因著韓經綸王永貴楊永恒譯:領導、倫理與組織信譽案例—戰略的觀點[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
[5](美)戴維.J.弗里切著楊斌石堅郭閱:商業倫理學[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5月
- 上一篇:營銷戰略性質探析論文
- 下一篇:精準營銷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