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一般性和特殊性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3 11:45:00

導語:貨幣政策一般性和特殊性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貨幣政策一般性和特殊性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貨幣政策過度擴張是產生通貨膨脹和資產價格泡沫的必要條件,這是中外貨幣政策的一般性。我國現階段貨幣政策的特殊性表現在:貨幣政策應當更加注重信貸政策工具,對完善收入分配發揮積極作用;貨幣政策應當積極應對國際貨幣體系的沖擊,有效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關鍵詞:貨幣政策價格水平收入分配國際貨幣

在2008年,我國宏觀經濟政策從年初防經濟過熱到年末保經濟增長,貨幣政策也從年初從緊到年末適度寬松,一年之內發生逆轉,這在以往是極其罕見的,引發了經濟學者對貨幣政策和經濟問題的許多思考。本文從經濟學理論出發,對中外貨幣政策的一般性進行總結,對我國現階段貨幣政策的特殊性進行歸納,并試圖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對我國貨幣政策進行思考。

貨幣政策與通貨膨脹、資產價格關系的一般性

(一)貨幣政策與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無疑是貨幣現象,從貨幣政策來說也就是貨幣供給超過貨幣需求的結果。經濟發展到今天,信用貨幣本位貨幣制度早已確立,經濟運行常態由短缺轉化為相對過剩,貨幣需求越來越復雜,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也越來越多。一個明顯的例子是美國金融危機前后貨幣需求的變化。美國金融危機的“導火索”是次貸危機,次貸危機的源頭是美國多年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的美元泛濫,美元當時的通貨膨脹率很高,貨幣供給超過了貨幣需求,但美國解決金融危機的對策卻不是減少貨幣供給,而是史無前例地大規模向市場提供流動性,在貨幣供給超常增長的條件下,此后美元反而持續升值,石油價格跌到每桶50美元以下。

美國金融危機前后的貨幣政策也可以證明貨幣政策與通貨膨脹的一般關系是:貨幣供應量持續過大必然導致通貨膨脹;貨幣供應量與通貨膨脹的關系在時間和作用效果上并不同步,原因是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是極其復雜的;通貨膨脹是貨幣現象,但其根源有經濟運行更深層次的原因。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源,是美國多年來國內儲蓄不足,而格林斯潘的貨幣擴張政策扭曲和延緩了經濟調整的內在要求,國內儲蓄不足的問題被掩蓋、放大,最后總爆發,應對危機所采取的貨幣擴張政策又給將來埋下了不穩定的種子。

雖然我國經濟運行常態已從短缺轉變為生產相對過剩,但當經濟主體預期改變時,在信用貨幣制度支持下,需求仍然可能過度膨脹,從而形成通貨膨脹。2008年初達到頂峰的我國本輪通貨膨脹周期,同樣符合前述貨幣政策和通貨膨脹的一般關系:在2004到2007年以來實際上比較寬松的貨幣政策下,貨幣供應量長期過大必然帶來通脹;通脹的出現和消退,并不與貨幣供應量的擴張和緊縮同步,有一定的滯后性;貨幣政策只是必要條件,并不是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貨幣政策和通脹周期,都是由經濟運行更深的原因所決定的。

(二)貨幣政策與資產價格泡沫

與商品價格相比,資產價格與貨幣政策在時間和作用效果上的關系更直接。美國華爾街一百多年的歷史上,幾乎每次股市狂熱都伴隨著信貸過度擴張,貨幣供應量持續高速增長,而股市狂熱的結束,也幾乎都伴隨著利率飚升和信用鏈條斷裂。2001年美國網絡股泡沫破滅后,美聯儲采取了極具擴張性的貨幣政策,經過13次降息,到2003年6月,聯邦基金利率下調至1%,創45年來最低水平。寬松的貨幣政策支撐美國股市持續走高,也同時播下了次貸危機的種子。此后經過17次、每次0.25個點的調升,到2006年6月,聯邦基金利率從1%上調到5.25%,并持續到2007年9月,此間,2007年8月,美、歐股市開始暴跌,次貸危機也正式爆發。

我國股市從2005年7月開始了持續2年多的大牛市,與此巧合的是,我國2005年7月開始實行新的匯率機制,外匯儲備開始快速增長,貨幣供應量的快速擴張也正是始于此。同時,房地產的金融屬性開始放大,在首付20%的按揭借款政策下,銀行信貸最高可以四倍于首付款的比例進入房地產市場,房價開始加速上漲。

因此,貨幣政策同樣是形成資產價格泡沫的必要條件,貨幣政策對資產價格泡沫的破滅,更是具有決定性作用。

國內經濟發展問題與我國貨幣政策的特殊性

(一)我國經濟發展問題的根源在于收入分配

我國經歷的經濟過熱、通貨膨脹、股市大起大落,以及目前嚴峻的保增長、保就業等問題,背后深層次的原因,都可以歸結到居民消費不足。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在60%以上,而我國2004年41.9%,2007年為35%,可見我國居民消費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一直呈下降趨勢,2004年以來下降速度明顯加快。中國論文聯盟

居民消費的多少是由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多少決定的,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1992年占GDP的68.6%,2007年降為52.3%,企業可支配收入從1992年占GDP的11.1%上升到2007年的22.9%,政府可支配收入從1992年占GDP的19.1%上升到2007年的22.8%(樊綱,2009)。另有學者測算,我國居民最終實際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從1999年的63.34%下降到2005年的49.55%(徐平生,2006)。

因此,我國經濟問題的癥結并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內需不足、過度依賴外需,而是內需中消費和投資的比例失調、消費不足,而消費不足的原因在收入分配。

(二)信貸政策與收入分配

目前,我國貨幣政策工具應當特別注重信貸政策,不但是因為目前我國貨幣政策的市場化傳導機制不完善,而且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和政府經濟管理功能不完善,在快速的經濟發展和貨幣深化中,貨幣供應往往成為收入分配扭曲的“助推劑”,進而促成了經濟結構扭曲和通貨膨脹的“痼疾”。通過信貸政策工具,貨幣政策對完善收入分配是極其重要的。

1.信貸政策與房價。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之一而商品房住宅價格遠遠高于普通民眾的消費能力,絕對是不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模式。商品住宅價格的飚升,銀行信貸起了必不可少的推動作用。上海銀監局2008年初的《2007年度上海市房地產信貸運行報告》指出,2007年12月末,上海中資商業銀行房地產貸款余額占各項貸款余額的比重為32.2%。人民銀行應當將房地產信貸總量作為貨幣政策的監測目標之一,及時對商業銀行的房地產貸款進行信貸政策窗口指導,將房地產信貸總量納入貨幣政策的有效調控范圍之內。

2.信貸政策與農村金融。從經濟發展和宏觀調控的需要看,我國貨幣供應存在結構化失衡的問題,某些部門如房地產,供應過度,而廣大農村經濟部門則供應不足。農村金融一定程度上存在成本高、風險大的特點,如果貨幣政策對農村部門沒有特別傾斜,貨幣供應必然形成對農村部門的排斥,因此,應當有針對性地制定和實施針對農村經濟的信貸政策,將其作為貨幣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評估內容。

國際視野下我國貨幣政策的特殊性

(一)全球放松流動性競賽中的人民幣

回顧美國網絡股泡沫破滅以來的國際貨幣體系,由于美國一直執行十分寬松的貨幣政策,世界其它主要國家無論是否出于本意,都實際上也執行了寬松的貨幣政策,這一放松流動性的競賽,目前仍然看不到結束的跡象,除非能夠真正建立起各國貨幣政策的協調機制,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現階段我國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已經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既能應對外來因素的影響,又能解決國內問題,成為我國貨幣政策特殊性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人民幣走向國際化

積極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人民幣國際化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長,人民幣的物質基礎已經十分雄厚,人民幣把握機遇走向國際貨幣的舞臺,也應當提上我國貨幣政策的日程,成為我國貨幣政策特殊性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盛松成.現代貨幣經濟學(第二版).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2.樊綱.通過財稅體制改革緩解中國經濟內外失衡.中國金融,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