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如何管理資產發展思考

時間:2022-01-31 04:07:00

導語:銀行如何管理資產發展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銀行如何管理資產發展思考

銀行資產負債比例和風險管理是西方國家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進行定量控制和定性監督的一系列指標和辦法。它堅持計劃控制、總量平衡和結構對稱的原則,其目標是資產的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并促使這三大目標的協調均衡,以實現商業銀行自我控制、自我約束、自我發展,其實質是中央銀行有效地進行金融宏觀調控,維護金融秩序和金融穩定,保證商業銀行的“三性”有機統一,使商業銀行在競爭中有效經營、穩健發展的一種約束機制。

一、銀行資產負債比例和風險管理理論脈絡

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理論與方法。主要包括資產管理理論、負債管理理論、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以及為商業銀行比例管理提供了量化標準的國際公約——巴塞爾協議。

在商業銀行產生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由于其資本來源主要是存款,而資金運用比較單一,主要對企業發放貸款,因此,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重點主要在資產方面,通過對資產結構的合理安排來實現經營目標,由此形成了資產負債管理理論。1960年以后,西方國家社會生產流通的發展,要求銀行提供大量的貸款資金,通貨膨脹率的不斷上升加劇了這一要求;另一方面,中央銀行實施的各種法規和限制,使商業銀行通過利率競爭來擴大吸引存款資金越來越困難。面對這種變化,商業銀行尋求從非存款渠道即從貨幣市場引進資金,從而產生了多種新的融資方式。銀行交替地使用這些融資方式可以從國內、國外,民間和官方多渠道擴大資金來源,提高解決資金需求的靈活性,緩和流動性方面的各種壓力。由此,負債管理理論應運而生。

資產管理理論和負債管理理論在保持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方面,都帶有一定的片面性,資產管理理論過于偏重流動性和安全性,在一定條件下以犧牲盈利行為代價,不利于鼓勵銀行積極進取,促進經濟增長。負債管理理論能夠較好地解決資金流動性和盈利性之間的矛盾,鼓勵銀行家發揮進取精神,但它依賴于外部條件,隱藏著較大的經營風險。因此,銀行開始認識到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的重要性。

資產負債綜合管理把銀行資產和負債的管理相結合,既概括了資產管理和負債管理的優點和長處,又克服了各自的弊端。該理論以資產負債表各種科目之間的對稱原則為基礎,盡力達到流動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均衡統一。所謂對稱原則,強調資產與負債之間數量期限、利率的對稱,要求銀行以此為要求不斷調整其資產結構和負債結構,以謀求經營風險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國外商業銀行為了達到經營目的,逐步形成了一系列資產負債管理的方法。主要有資金匯集法、資產分配法、差額管理法、比例管理法。

1987年12月10日,國際清算銀行在瑞士巴塞爾召集12個西方發達國家中央銀行行長會議,專門討論加強經營國際業務的商業銀行的資本和風險的監管問題。會議通過了“巴塞爾建議”即如何衡量和確定國際銀行的資本標準和資本適度比率。巴塞爾協議確定了資本的組成以及資本與資產比例、計算方法和標準比例。協議將銀行的資本分為核心資本和補充資本兩檔。核心資本由銀行的股本和公開的儲備構成,股本包括銀行發行和實收繳足的普通股和永久性優先股;公開儲備指銀行公布的稅后留成收益。補充資本由未公開的儲備、資產重估儲備、普通貸款損失準備金、混合債務資本證券以及附屬定期債務構成,另外,商譽不能作為核心資本組成部分,且對從事銀行活動但并未納入該家銀行系統的附屬機構的投資也不能視為銀行的資本。協議對不同類型的資產和銀行“表外”業務進行風險加權計算。風險加權計算是根據不同類型的資產和“表外”業務的相對風險大小,賦予它們五種不同的加權數,即0%、10%、20%、50%、100%,風險越大,加權數就愈高。在此基礎上,巴塞爾協議簽字國的銀行必須保持資本對風險加權資產的比率至少應為8%,其中核心資本對風險加權資產的比率至少為4%,附屬資本不得超過核心資本,在1992年,簽字國應完全達到上述標準。巴塞爾協議對銀行的經營活動產生重大的影響,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許多國家對該協議的準則制定了有關規定,以風險權數衡量資產信貸風險,以用資本充足率加強約束。這不僅使各國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監督更為具體和嚴格,而且把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推向了更高的層次和水平。

二、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的現狀及原因

在我國,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如何盡快地向規范的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和風險管理過渡,是我國一個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和風險管理與國際慣例相比還存在較大差異,主要表現在:(1)資本充足率低,自有資金嚴重不足。根據巴塞爾協議的規定,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必須達到8%的水平,但我國對國有商業銀行撥入的信貸基金當初就不是按比例撥入的,而且隨著銀行業務的發展,資本金沒有得到相應補充,因而現有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極低,遠遠低于8%的水平。(2)存貸倒掛不平衡,超負荷運行嚴重。由于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信貸規模盲目擴張,信貸收支靠拆借和占用匯差來平衡,導致存貸倒掛、超負荷運行嚴重,與商業銀行存貸比例要求相差甚遠。(3)資產負債結構不合理,流動性差。流動性負債長期資產化十分嚴重,流動性資產與流動性負債比例失衡,國有商業銀行在很大程度上靠借款來維持其流動性需要。(4)資產結構單一,存量板結。銀行資產的80%以上都是信貸資產,且短期資產長期化十分突出,使國有商業銀行資產不能滿足流動性和多樣性要求。(5)資產質量低,安全性差。逾期貸款和“兩呆”貸款比例遠高于商業銀行資產風險比例的標準,資產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上述國有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狀況產生的原因,主要有:(1)從國有商業銀行內部看,首先是自我積累機制缺失。長期以來,國有商業銀行的利潤分配是金額上繳和少量留利,沒有建立起隨資產增長而補充自有資金的積累機制,部分國有商業銀行多年來信貸資金未能得到應有的補充,從而影響了自身的資金實力,這是目前國有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嚴重不足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缺乏資金運營的約束機制。存貸不講來源,期限不講對稱,盲目擴張信貸,爭規模上項目,不管期限長短和風險收益,這是造成國有商業銀行資產存量板結,超負荷運行的根本原因。再次是缺乏經營風險消化機制。呆賬準備金的提取和使用未能充分考慮自身經營風險,提取比例過低,且未能真正消化資產壞賬,使國有商業銀行資產風險有增無減。(2)從國家宏觀金融運作看,由于金融市場不發達,市場金融調控采取剛性辦法且松緊無常,使國有商業銀行資金營運缺乏主動性,在調控中處于被動狀態,從而給國有商業銀行資產帶來巨大的負效應。由于金融市場不發達,國有商業銀行資產結構單一,在資產的流動性方面缺乏必要的第二準備金,如短期證券投資,短期拆放,短期票據貼現等。而中央銀行對國有商業銀行采取規模控制辦法,調控時緊時松:松時敞口供應,國有商業銀行千方百計擴張規模,行成許多無效貸款;緊時“一刀切”,國有商業銀行只得犧牲好的企業壓縮貸款規模,這使得好的差的企業都不能搞活。中央銀行這種剛性控制使國有商業銀行資產質量每況愈下。(3)從社會經濟環境看,主要是政府職能轉換不到位,企業經營機制對國有商業銀行經營制約,政府直接干擾金融,企業吃信貸資金的“大鍋飯”等,使得國有商業銀行無法按照信貸資金的“三性”原則來運作。

三、創造條件,完善資產負債比例和風險管理

鑒于目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的現狀,如何向規范性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過渡,是個系統的工程。至少包括三方面問題:一是內部條件創造;二是外部環境改善;三是實行性操作方法。

(一)創造內部條件。(1)關于資本充足率問題。提高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有兩條途徑:一是充實資本;二是降低貸款風險。如何充實資本,要結合商業銀行管理辦法而定。其一是實行股份制改造商業銀行,可以采取擴大股份的形式增加自有資本,從而提高資本充足率;其二是國有獨立的商業銀行,可以從稅前利潤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自有資本金。在擴充資本的同時,最重要的是還要加強資產風險管理,建立嚴格的風險管理機制和責任機制,確保資產不再沉淀,降低資產風險系數,提高內涵資本充足率。(2)關于存貸比例問題。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的存貸比例遠遠高于管理要求,如何在近期內改善存貸比例,最根本的就是要狠抓存款負債和緊縮信貸規模。對嚴重超負荷的國有商業銀行貸款規模可實施“零增長”,盤活企業資產,實現資金的有效利用。就目前的情況看,對經濟的支持不是貸款規模不足,而是信貸使用效益不高,大量的貸款呆滯,企業貸款越多包袱越重。因此,通過盤活企業資金來支持企業發展,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信貸杠桿。這方面各國有商業銀行已經作過不少有益探索,走盤活資金、支持經濟發展的內涵式信貸杠桿效應之路,不僅是國有商業銀行自身的需要,也是經濟良性發展的需要,在緊縮規模的同時,負債要擺在“立付”的地位。(3)關于流動性問題。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要求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期限結構對稱,并保持必要的流動性,且今后商業銀行的資產要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要建立起諸如短期貼現、短期證券投資、短期拆入、短期抵押、擔保貸款等類似的流動性較強、可充當第二準備的流動性資產體系,這樣可以大大改善商業銀行的應變能力。另外,對固定資產貸款商業銀行要慎之又慎,對舊的固定資產貸款要壓縮、要盤活,要嚴格控制新貸款的發生。

(二)改善外部環境。就宏觀金融體制而言,首先,商業銀行應能夠通過金融市場來改善資產結構,滿足資產流動性需要,使其在中央銀行宏觀調控中爭取主動地位,避免產生負效應。其次,間接調控是央行進行宏觀經濟調節的主要手段,央行應取消規模控制,運用貼現、再貸款和準備金“三大法寶”,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調控貨幣供應量,從而實現對商業銀行信貸總量的間接控制。另外,中央銀行還必須擁有科學合理的資產比例,有效地加強對商業銀行的間接控制。再次,完善金融立法,明確銀行信貸資產在企業債務中的優先償還權。第四,建立商業銀行的風險防范與消化機制,提高商業銀行呆賬準備率,改進呆賬資金使用辦法,開辦金融資產和債務保險,防止金融風險。第五,逐步推動利率市場化,使利率發揮出應有的杠桿作用。

就社會經濟環境而言,首先要深化政府職能的轉換,減少行政對金融的直接干預,維護商業銀行的自主經營。其次,要加快企業經營機制轉換,徹底改變企業吃信貸資金“大鍋飯”的狀況,對瀕臨倒閉的企業該破產的要破產,該兼并的應兼并,該轉租的應轉租,對這類企業商業銀行不應再發放新的貸款。商業銀行貸款的重點對象應是產權明晰、債權明確、有發展潛力、有效益、講信用的企業。

(三)實行性操作方式。本文認為,可采取“總體部署,全面清理,確定基數,劃分類型,分線分層、區別考核”的辦法實施銀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1)總體部署。就是由各級人民銀行組成班子,對所轄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工作牽頭負責,包括制度制定、實施方案和組織實施。(2)全面清理。就是以會計年度為時點對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全面清理核實,包括項目、期限、風險系數的確定,徹底摸清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狀況。(3)確定基數。就是根據清理情況計算出各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項目的各項比例,以這些比例作為各行資產負債比例風險管理的起點基數,并建立監測臺賬,為監督考核打基礎。(4)劃分類型。根據起點基數狀況劃分為三個類型,分別是已達到標準的(一類)、近2年內可以達到標準的(二類)、和需要2年上才能達到標準的(三類)。(5)分線分層、區別考核。即對于一類的支行實行規范的資產負債管理,各項比例按余額考核;對于二類的支行,仍實行“限額控制下的資產管理比例”管理,即對增量實行比例管理,對存量實行指標管理,待條件成熟后轉為按余額考核;對于三類支行實行貸款的“零增長”以收定貸。三類行必須制定分期達標計劃,按計劃考核。分線考核的以縣支行為主體,總行掌握到分行,分行掌握到縣市支行,并通過二級分行直接進行監督。在分線考核的同時,還必須由同級人民銀行對同級商業銀行下達指導計劃。

總之,實行規范的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和風險管理是一項技術性和政策性很強的工作,也是國有商業銀行商業化改革的核心。因此,在推進商業化改革過程中,一方面應加強理論研究,并在實踐中開拓進取;另一方面要緊扣宏觀金融和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不失時機地加以推進,這個過程是發展和探索的過程,非常艱難甚至很曲折。因此,既要積極穩妥大膽實踐探索,有要不斷總結經驗教訓,認真加以完善,促進資產負債比例和風險管理的有效推進。

參考文獻:

[1]巴曙松:《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2]楊華書:《國有商業銀行實施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的難點及對策》,《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注:文章作者余秀榮的第二單位為遼寧大學國際金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