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經營信貸風險以及決策

時間:2022-12-06 04:24:00

導語:商業銀行經營信貸風險以及決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業銀行經營信貸風險以及決策

當前,隨著宏觀調控力度的不斷加大,商業銀行業務經營將面臨新考驗。為此,筆者擬對宏觀調控背景下商業銀行信貸經營所面臨的風險作一透視,同時,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一、宏觀調控背景下商業銀行信貸經營面臨的新風險

(一)“二高一資”行業風險加大

南通地區“二高一資”行業主要分布在印染、化工和鋼絲繩領域。相應客戶風險點在于:一是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弱。如南通鋼絲繩行業客戶大部分的年產量集中在1萬噸左右,銷售收入在8000萬元左右,均屬小規模企業,抗風險能力不強。二是產品結構欠合理,科技含量不高。生產工藝水平大多偏低,附加值不高。三是環保門檻提高,行業風險加大。如印染行業因其生產過程中廢水排放量大,廢水實際處理達標率低,被環保部門列為重點排污治理對象。盡管大多建有廢水處理措施,但處理工藝和操作管理普遍落后,一些產能較小的企業由于成本等因素難以做到達標排放,可能被勒令關停導致信貸風險

(二)退稅政策調整后外貿及出口加工型企業風險不斷積聚

南通市目前的出口商品仍以化工、橡膠制品和鋼絲繩等“兩高一資”產品和紡織、服裝、鞋帽、五金工具、玩具、木制品等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產品為主,退稅政策調整在短期內將使商業銀行客戶中那些利潤率低的中小型企業面臨生存風險。一些利潤率較低的中小企業,因其產品附加值不高,出口中的優勢主要依賴低廉的價格,其利潤幾乎是靠國家出口退稅來支撐,退稅政策的調整將直接導致這類企業失去利潤空間。南通市紡織服裝、板材、五金工具、玩具等行業的出口企業都將因此處于微利甚至虧損的地步,造成企業預期利潤落空。同時,出口企業產品轉內銷后將加劇國內同行業市場競爭風險,部分企業將會被淘汰。

(三)人民幣升值將造成授信業務的不確定性。從總體上看,因人民幣升值而明顯受益的行業相對較少,而直接受到不利影響的主要有三類行業:一是出口比重較大的行業,包括紡織、電子、家電、醫藥、造船等行業;二是進口替代型的行業,主要是石化下游產品;三是產品國際定價的原材料行業,包括氧化鋁、礦石有色金屬等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原材料銷售行業。隨著升值勢頭的加劇,受不利影響的行業范圍將進一步擴大,影響程度也將更加嚴重。隨著這些行業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的下降,將增大銀行在相關行業貸款的風險,對授信業務造成深遠的影響。

(四)貿易型客戶的經營風險變大。

貿易型客戶易受國家宏觀調控影響,在其上下游客戶資金緊逼時,此類客戶違約風險將逐步加大。

(五)多頭貸款風險隱患日益凸現。

這類客戶在國家銀根緊縮時,只要有一家銀行對其壓縮貸款,極易出現多米諾現象。

(六)存款準備金率頻繁上調影響信貸有效投入。近年來,央行頻繁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以回收過剩的流動性。每上調0.5個百分點,對銀行來說,都意味著潛在信貸投入空間的縮小,并進而影響整個盈利水平,挑戰傳統的盈利模式。

二、宏觀調控背景下化解信貸風險的對策與建議

(一)樹立科學發展觀,理性規避政策風險。

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好發展速度與發展質量、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要認真分析并理性判斷經濟金融大勢,順勢而為,堅決避免與政策博弈行為;要高度重視國家宏觀調控部門風險提示,把握好風險控制的關鍵點和貸款投入步伐;要深入研究當前熱點行業、敏感行業的發展變化,嚴格落實貸款投向政策,切實防范經濟景氣波動帶來的風險;要準確把握國家產業政策,制定行業授信政策,合理調整信貸資金投向;要適應國家經濟調控政策的變化,適時調整信貸投放策略優化信貸資源配置,強化信貸風險管理,切實防范經濟結構調整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二)堅持有保有壓,努力在發展中調整和優化信貸結構。

1、把好客戶準入關,確保信貸資產質量。

一是要選準載體,積極營銷優質客戶項目貸款。加大對投資主體實力強、項目科技含量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優、預期盈利加大的優勢產業和板塊經濟的有效投入,以優質項目貸款支撐全行貸款總量的增加。二是鎖定客戶,大力營銷優質客戶貸款。重點選擇承貸主體經濟實力強、行業前景好、管理水平高、產品有市場、經營效益優的客戶。三是本著“資產有效、信譽優良、比例適度、落實責任”的原則,有效支持小優客戶發展,特別是對繡品市場、布料市場、裝飾、建材市場、機電產品市場的個人優質客戶,實行信貸傾斜政策。四是要通過建立激勵機制,強化服務、提高效率、靈活定價等措施,在確保綜合效益的前提下,有效辦理低風險業務。

2、認真把握客戶實際信用需求,合理確定授信額度。

認真把好授信關,做到該支持或能支持的要保證授信額度足額到位;不該支持或必須壓縮的,確保壓縮、退出計劃到位。

一是優化信貸業務的行業結構和客戶結構。要把控制因人民幣升值引起的信用風險納入到全行授信管理的整體流程之中,確定信貸業務的行業結構調整目標時,切實考慮升值對各行業的不同影響,同時,從分析企業資產負債和收入支出的幣種匹配情況、原料和產品的定價能力、上下游企業的景氣變化情況等因素入手,預測人民幣升值對客戶經營和商業銀行的影響,適時調整授信業務的客戶結構。

二是把握客戶上年度經營性現金流結合客戶生產經營周期及年度生產、經營計劃和發展趨勢,合理預測客戶實際信用需求。

三是嚴格控制客戶非正常、非合理的流動資金占用。對客戶將流動資金用于固定資產建設、長期股權投資、拆借給他人或關聯企業等非生產經營周轉性使用的,一方面控制其新增信用需求,另一方面對存量信用制定壓縮計劃,確保流動資金貸款合理配置。

四是嚴格把握好授信額度的控制關:①對財務報表中出現流動資金倒掛的客戶,一方面要嚴格控制新增授信,另一方面對已有的存量信用制定切實可行的退出方案,確保授信合理有效;②對貿易性公司授信,原則上不得超過公司正常合理庫存量的兩倍;③對劣化的原優質客戶,上年度發生的增量信用,要求在新年內壓縮到位;④對一套班子控制,多個企業名義經營的關聯企業,限對其中一家核心企業進行授信。原已有多戶授信的,要實行扎口授信,且不得采取關聯企業保證擔保;⑤實行授信屬地扎口管理。原非屬地行存量授信項下用信到期要逐步退出,不得周轉使用。

3、嚴格授信擔保,確保第二還款來源合法、合規、有效、足值。

本著“能抵(質)押不保證,能保證不信用”的基本原則。在投放方式上首選以“兩證”齊全的房地產設定抵押,對核心資產抵押不足部分,考慮保證擔保和其他擔保方式。對保證擔保貸款,保證人必須是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產權明晰的非關聯企業,信用等級動態測評符合商業銀行AA級(含)以上信用企業標準,資產負債率不得高于70%,累計對外擔保總額不超過凈資產(動態),且與借款人不得互保。新增貸款原則上不接受設備抵押,且通用設備抵押值不得超過帳面凈值的40%。

4、加強項目貸款管理。一是嚴格客戶準入條件。對固定資產貸款要按規定先行評級、分類、授信,對達不到AA級及以上優良客戶認定標準的、授信空間不足的,原則上不予介入。二是嚴格貸款條件。原則上要求項目資本金先行到位,貸款不得先于自籌資金到位并使用。對項目、土地、環保等合法性審批手續不完備的,不予貸款。其他客戶也要取得相應的合規合法性審批手續。三是要把好貸時發放關。對貸款條件未落實的,堅決不予發放。對客戶、項目情況已發生重大變化的,原貸款理由喪失的,停止發放貸款。對大客戶、大項目要積極爭取組建銀團貸款等方式,防范貸款集中度和貸款無序競爭、貸后管理不力等風險。

(三)健全信貸退出機制,加快潛在風險客戶退出。

按照“多退比少退好、早退比晚退好、進入的比退出的好”的原則,把退出機制貫穿于信貸管理的全過程,把主動性退出放到與信貸有效投放同等重要的位置,要主動性、預見性地壓縮、退出潛在風險客戶,騰出資源用于“三大兩高一優”客戶,不斷優化信貸結構、優化信貸資源配置。

要明確潛在風險客戶重點退出對象。一是受人民幣升值和出口退稅下調影響大、加工貿易受管制的出口型企業,隨著用工成本、生產成本增加和銀行連續加息導致利潤率水平下降的企業,如紡織、服裝、鞋帽、五金工具、玩具、木制品等行業的客戶。二是環保不達標或環保設備運行不正常的客戶。對轄內化工、鋼絲繩、紡織印染、醫藥、水泥、造紙等高污染行業客戶進一步排查,抓緊落實支持、控制、壓縮和退出名錄。對環保手續不合法、環保措施不到位或形式合法但實質違規的高污染企業必須采取果斷退出措施。三是自身資金不足、負債過多,盲目投資,多頭貸款融資的客戶。四是自身積累少、技術含量和行業進入門檻低、主導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的客戶。五是擔保存在瑕疵的客戶,包括互保、關聯擔保、抵押資產變現能力差、擔保能力差的客戶。六是發展潛力和競爭力不強、高負債率、利潤轉移的客戶,如兩頭在外的外資企業。七是發展前景不明朗,經營下滑,產品利潤率下降的客戶。八是部分資金困難、銷售前景不好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對于一些資產負債率過高、土地收儲量過度的土地儲備機構也要加快退出。

在明確對象、分析排隊的基礎上,實行“名單制管理”,確保責任落實到位,臺帳管理,逐月考核,序時推進。

(四)構建風險防范與化解的長效機制。以資本充足約束為核心,建立以經濟增加值和風險調整后的資本收益率為核心的經營業績評價體系,逐步形成以價值創造為導向的資源配置機制,使風險防范與化解行為更為審慎、穩健、長效。要實行信貸結構調控行長負責制,將信貸結構調整實績與各級行行長年度考核掛鉤,根據完成調整任務的好壞兌現獎懲。同時,實行嚴格的責任管理,嚴格界定各級各崗位的工作責任及處罰規定,嚴禁信貸經營中的越權操作、違規經營、帳外經營、打擦邊球等不良行為。對潛在風險退出工作不力而形成不良貸款的,要逐筆落實貸款責任人,明確清收責任,限期清收,對因主觀原因而造成不良的貸款責任人一律實行下崗清收,并實行新增不良貸款“買單制”。

(五)加速發展中間業務,努力拓寬盈利空間。

為有效消化貸款規模緊縮對銀行盈利水平所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一方面,要合理擺布實體貸款與貼現貸款的比例,最大限度壓降不良貸款;另一方面,要積極促進經營轉型,加速發展中間業務,推進盈利模式的根本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