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商業銀行期限錯配現象產生緣由

時間:2022-12-18 11:26:00

導語:分析商業銀行期限錯配現象產生緣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分析商業銀行期限錯配現象產生緣由

一、銀行的資產介紹

近年來,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中出現了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存貸款期限錯配趨勢加強。即銀行資金來源減少,但是資金運用不減少反而增加,無論是平均的還是總體的,存貸期限對比,存款期限比貸款期限短,就形成存貸款的期限錯配。如果貸款總額中的中長期貸款占比多,存款中活期存款多,則中長期貸款依靠短期資金來支撐,存貸款期限錯配狀況加劇。存貸款期限錯配的主要特性是“短存長貸”,其中隱含了資產匹配不合理的風險。

央行在2009年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稱,2010年中長期貸款在新增信貸中占比應“較2009年(70%)有所回落,掌握在正常年份的平均水平”。但是,2010年3月中長期貸款占比卻高達約130%。

徐虹(2005)研究了銀行資產負債的期限結構錯配狀況及對銀行流動性的影響。鄧洪(2005)研究了如何通過負債管理,增加長期資金的來源以改善期限錯配狀況。對銀行業的期限錯配測度指標及影響因素的研究鮮見報道。田艷芬、邵志高在《銀行存貸款期限錯配影響因素實證分析》中構造兩個期限錯配測度指標,分析了期限錯配的變化狀況,運用基于無約束VAR模型的Johansen協整檢驗法分析了銀行存貸款期限錯配與影響因素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本文從近幾年的利率期限結構與存貸款期限結構角度分析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存貸款期限錯配問題,以及國家政策方向指引角度,進一步證明商業銀行因存貸款期限錯配而產生的潛在的流動性風險。

二、引起我國商業銀行期限錯配的原因分析

期限錯配,就是指銀行的資金來源多是短期性的居民儲蓄,而資金運用則多投向企業中長期貸款。在經濟繁榮期,這種“短存長貸”的負面影響會被掩飾起來,而一旦經濟陷入周期性低谷,則會放大銀行經營失敗的風險。

引起錯配的原因有:

(一)利率期限結構水平變化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的影響

近10年來,利率水平的不斷調整使我國存貸款利率期限結構都呈現出逐漸水平的趨勢。2004年10月29日調整存貸款基準利率后,各期限存款利率之間的差幅有所增大,但總體而言,利率期限結構水平化趨勢仍然相當嚴重。貸款利率期限結構水平化趨勢比存款利率更厲害,目前商業銀行6個月短期貸款的基準利率為5.22%,5年期以上中長期貸款的基準利率為6.12%,兩者之間相差僅0.9個百分點,如圖1和就居民存款來看,由于長短期利率之間差距不大,居民儲蓄存款結構呈現出顯著的短期化傾向。從企業貸款來看,由于各期限貸款利率之間的差距更小,企業偏好于申請更長期限的貸款,表現在銀行資產負債表上就是長期貸款比重不斷上升。銀行主導型金融機構受國家政策影響很大,近年來,國家政策的傾向就是投資于基礎設施建設、交通能源等周期長的社會項目,銀行仍服務于“準公共投資”。我國的各大企業還是以銀行貸款這種外源性融資為主要融資渠道,所以資金的長期運用加劇了問題的凸顯。如圖3、圖4顯示。

(二)金融體系改革過程中“金融托媒”趨勢的增強

我國金融市場近年來呈現發展飛速的勢頭,金融創新愈演愈烈,人們的投資渠道越來越寬,這就分散了流往銀行的資金。而銀行本身的管理體制雖然在改革,但是速度明顯很慢,這就導致銀行在金融體系中的競爭力很弱,慢慢就出現了“金融脫媒”現象。銀行“脫媒”既是我國經濟發展、放松管制和發展直接融資市場的必然結果,同時也對我國貨幣調控、銀行監管及銀行業務開展等,帶來一系列挑戰。

(三)政府政策導向加大中長期貸款的需求

一直以來,政府推行的巨額投資刺激經濟計劃需要配套資金,但信貸總規模卻受到監管層嚴格控制,令銀行放貸時很自然傾向“揚長避短”,多放中長期貸款,壓縮短期貸款。尤其是房地產市場,購房者居多數是按揭貸款,占據了較大比例的貸款。

(四)銀行考核系統迫使工作人員更傾向于放長貸

我國把不良貸款問題放入到了銀行貸款責任考核中,責任具體到個人,一度出現“貸款責任終身制”和“貸款本、息回收率必須達到兩個100%”等考核機制。嚴厲的考核使銀行負責人更傾向于長期貸款。同時,由于中長期貸款的發放和管理成本低于流動資金貸款,利率高于短期貸款利率,商業銀行從降低管理成本、增加收益等因素考慮,更愿意發放中長期貸款。

三、期限錯配之我見

(一)最根本的是銀行本身體制的改革

我國一直以來都是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伴隨著全球化的深入,這種銀行主導型的體系暴露出很多弊端,如業務的單一性。我國銀行主要靠吸收存款的發放貸款來維持其運行,必然導致在金融機構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要改,就要改變其業務結構。資金來源的多樣化是商業銀行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從增加存款的角度而言,銀行要采取積極主動的負債策略,降低負債成本,提高中長期負債的比重。積極參與人民幣衍生品市場的建設,規避風險。允許商業銀行發行長期負債工具,增加長期資金來源,提高主動負債的能力。從減少貸款的角度而言,一是要積極響應國務院提出的“嚴格控制中長期貸款”的號召,控制中長期貸款的增長。二是嚴格貫徹中長期貸款比例管理,要加大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的監管壓力。三是積極推動中長期貸款證券化試點,有效降低中長期貸款比例。

(二)政府和銀行的界限要分明

央行,是政府的銀行,這是我國一條鐵的紀律。央行是國務院的一個部門,當然受其管制和調配。而央行是銀行的銀行,國家間接地在管制和參與商業銀行的管理。這樣的管理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國家政策的執行和實現經濟穩定。但是,政府和銀行之間的行政管理體制卻使政府過多地干涉商業銀行自身的發展,商業銀行成為政府的一個工具,失去了改革的動力。

(三)推動資本市場穩定發展,改變中長期融資對銀行貸款過于依賴的局面

目前,嚴重依賴銀行貸款的融資格局增加了金融結構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因此,從融資結構角度考察,壓縮中長期貸款需要發展資本市場,在健全股權融資市場的同時,大力發展企業債券市場,拓寬直接融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