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網點設置個案剖析

時間:2022-08-21 11:34:27

導語:商業銀行網點設置個案剖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業銀行網點設置個案剖析

摘要:公平和效率兩者優先性問題歷來都是人類思想、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熱點話題,而于現實中往往通過暫時的減損一方而追求另一方,從而達到階段性的均衡,本文將以公平和效率的理念基石,在此之上概述以往學術界通常所賦予公平的四種不同的含義,并結合商業銀行經營過程中網點濫設行為,界定商業銀行其行為的性質,淺析在現今的社會的發展中、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商業銀行行為于公平、效率的視角下的合理性。

關鍵詞:公平;效率;優先性;商業銀行

一、公平和效率

在人類的發展史上,“公平”和“效率”是兩個不同層面卻又是相互關聯的概念。人們往往會用一些很通俗話的文字來形容,那么公平常常會被表達成公道、正義、平等等概念,而效益、效用則是用來闡述什么是效率。因為這兩個詞的含義很廣泛,所以也就很容易引起人們的爭議,因而對兩者進行一個詳盡的闡述是必要的。(一)公平。“公平”含有公正(也可以說是正義)和平等兩方面的意思,通俗地來說就是得其所得。早在古希臘時代人們就把公平正義看作是人類社會發展、追求的目標。柏拉圖認為在社會分工的基礎之上,人們按照每個人不同的才能和天性形成不同的等級來擔任適合其天性的不同職務;不同的等級各司其職、各守其序、各其所得就是正義。亞里士多德認為正義就是平等,服從法律并得其所應得,它包括分配正義和平均正義。前者指的是,人們根據其才能、地位、職務等特質按比例取得與之相稱的物品;后者指人們獲得同樣的對待或同樣的物品,既包括機會均等有包括結果上的平等。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洛克、盧梭等人將平等歸入天賦人權。他們主張人依照自然生來而具有平等的權利,即自然權利或天賦人權,其中包括自由生存權、財產權、追求幸福和反抗壓迫的權利。資產階級革命后,在傳統的法律體系中產生了一個全新的法律部門,現代生活中保障人權必不可少的憲法。天賦人權也就開始被寫入憲法中,平等也就被詮釋為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那么不難看出,公平常常被賦予的含義有:一是指在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這是一種具體競爭規則的平等;二是指機會的均等,由于自然以及歷史的原因,人與人之間在占有資源上具有天然的不平等,機會的均等也就意味著是國家干預為每個人提供相應的資源,讓他們從而可以享受到平等的機會;三是分配公平,即分配正義,不過這里是以第二層意思為前提即在機會均等的條件下,每個人可以獲得的收益與自己投入的資源在價值抑或是量上具有一定的相稱性;四是結果平等,也就是說人們參與活動后待遇、分配等具有公正性。(二)效率。“效率”的含義就比較清晰明了了,一般是指投入與產出或成本與收益之間的相關關系。這里的產出或收益是指對人有用的物品,因此效率也就成了投入與效用之間的最佳函數關系。還有一種指的是制度效率,即指整個經濟制度的安排是否促進生產效率,制度效率有時候也被籠統地稱之為經濟效率。

二、商業銀行的網點設置

按照現行流程,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網點設置由其分行籌建申請,其總行向擬設地銀監局提交,再由銀監局受理并初步審查,最終由銀監會審查并決定。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后,中國的經濟進入下行周期,截至今日,銀行業金融機構改革一直保持穩健地變革方式,看似風平浪靜,實則卻波濤洶涌。其中對于機構設置方面,關于審批權下放到地方銀監,這其實大大地降低了銀行網點設置的準入門檻。而根據《中國銀監會市場準入工作實施細則》之分則,對于境內商業銀行申報的新設網點是存在對網點的盈利狀況、資產狀況及風險控制等項目的具體審核,且商業銀行的網點設置數量必須滿足年度的境內新增機構計劃。誠然,分則中的審核內容并不經得起推敲,其審核的重點一直實在強調新設網點的盈利狀況及風險控制目標的完成,這就會導致各個銀行在看似公平的市場競爭大前提下,又關起門來只顧自家經營。加之,地方銀監在審核過程中出于地方優先發展的目標,也必定會出現一定的灰色操控空間,那么新設銀行網點機構的于區域市場內已有機構數量、區域內網點覆蓋情況及區域經濟發展三者的適應性問題,必定會被忽略。據相關數據統計,截至2016年末,全國主要商業銀行網點機構數量排名,第一是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擁有營業網點近4萬個;第二是中國農業銀行,境內分支機構有23682個;第三是中國工商銀行,設置網點16429家,自助銀行29385家;第四是中國建設銀行,設有分支機構14985家;第五是中國銀行,設有境內機構11556家。以上只是網點數量排名前五的銀行,也就僅僅這五家銀行網點總數已達10.6萬,于全國660個城市而言,平均每個城市160個物理網點,這是一個極為恐怖的數據。再者,銀行網點每年都在新設,也在160的均數上還在不斷得增,以至于很多城市的金融街上,三步一家銀行五步一家信用社這種現象并不少見。

三、商業銀行行為中公平和效率的關系

顯然,效率,其作為一個經濟詞匯,在法律的經濟分析過程中真切地占據了一定的地位。然而,過多地去強調經濟效率的導向作用,就像經濟分析自身一樣,會走入一種充滿假設、無法與實際接軌的困境,也會逐漸使得我們在分析現實問題的時候會不斷地陷入無法完美論證的困境,也會使得一些關于經濟性的法律法規不能享有其應有的法律規制屬性。在回顧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歷史發展中,也不難發現,由原先“大一統”,即中國人民銀行一家獨居市場到后來的四大國有專業銀行,再到交行作為第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建立,各類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興起、三大政策性銀行的開辟以及農村信用社在全國范圍內的遍地開花,如今的工行坐領世界第一行,而城商行、農商行于各地平分秋色。因歷史發展原因,決定銀行市場地位的獨特性,一家獨大的話語權一直在被稀釋,但卻從未被動搖。正如前幾年很受人關注的銀行協同提價行為,金融消費者作為信息享有的弱勢一方,在與銀行進行交易前,的確是一個意思自治的獨立人,但是在基于沒有其他任何不一樣收費標準的銀行機構或者非銀行金融機構可以作為選擇的情況下,面對銀行的協同提價,金融消費者就不得不買單,也就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意思自治,此時,顯失公平,更無效率而言。當然這是關于銀行壟斷行為的分析,于我們所要探討的其網點濫設行為中的公平和效率關系似乎并無太大關系。可當我們再進一步深入了解,就會發現,正是銀行在我國金融業發展中的獨特地位、其不可動搖性,導致了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銀行營業網點的業務很難以適應多變、復雜的環境,也正因為是這般,才會出現銀行網點設置頻繁增加。而這種通過網點增設來達到規模經濟的商業模式,是各大銀行于自身部門改革、業務創新等舉措中最容易去執行,也是保證自己收益穩定最容易出效果的一種措施,但網點的頻繁增設就會導致濫設,網點濫設往往會很容易引發各個銀行擅自提高利率,以超過存款基準利率上限的利率吸收存款;采用名義上為正常利率、而實際上為高利息的“陰陽合同”攬儲。以上的這兩種攬儲行為實際上都是銀行間同業機構為對抗同業網點增設來保持競爭力的一種方式。而這些抬價性質的變相“壓價”行為直接能夠起到排擠競爭對手的作用,加劇內部的惡性競爭,實有“壓價排擠競爭對手”之嫌。關于網點的增設,看似每個銀行機構都享有競爭機會的平等,實際上大型國有銀行在這方面反而較為劣勢,源于其制度的嚴格,而作為中小型的商業銀行來說,制度更為靈活,能夠用于市場開拓的資金更為寬裕。所以,網點的設置方面,大型國有銀行想要在原先基礎上增設網點相比于中小型銀行來說,是較為困難的。隨著網點數量增多,對于金融消費者來說,辦理業務的確是更為便捷、更為效率,此時經濟效率的優先性得到充分的證明,網點的選擇多了,競爭也就激烈了,同業網點的競爭機會以及作為第三方的金融消費者其享有的選擇機會的公平性也得到充分保障。對于整個銀行業來說,規模經濟暫時地提高服務效率的確是具有絕對的可行性。而長久地看待網點胡亂新設這一問題,對于維持金融存儲借貸秩序是非常不利的。具有成本優勢的銀行在網點增設過程中,更為自由地在城市中添置新網點,可獲得規模經濟,成本劣勢的銀行則會陷入業績突落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業務開展停滯、經營困難,以此惡性循環就會導致幾家銀行的寡頭壟斷。那么無論是站在銀行自身對于新設網點的邊際成本與實際帶來的邊際效益的大小對比,還是站在整個銀行業金融市場來說,與建立多元化、多層級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以維持金融環境的穩定相比較,幾家銀行寡頭壟斷,惡性競爭,其新設網點的效率與公平都是難以讓人茍同的。

銀行網點的頻繁增設,以導致濫設,實際破壞了原有的競爭秩序。銀行業金融機構以及金融控股集團下的銀行機構的確是存在跨度很大的社會資源不均等,而要保證長久的健康發展,卻通過減損公平來追逐暫時的利益最大,這并不是一個很明智、很正確的舉措。隨著時間的推移,網點濫設、變相攬儲等各個問題的交錯、融合,更會對銀行不良資產的形成產生很大、很復雜的影響。正如康德所說那般,要是某種東西在道德上成為善的,它不僅要符合道德法則還不夠,而且它還必須為了道德法則的緣故發生。這時候,我們再反過來想,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增設這一行為不僅不是為了保證、促進金融環境的穩定而采取的行為,更不符合金融環境穩定這一基本目標的實現。所以其該行為以出于全體的經濟效益這一目的是不存在的,而其在法理上其公平性、效益性也存在很大的欠缺,更不可能說這種行為是道德的,相反,時間一長,整個金融領域內的銀行機構都會受到不利的影響,也就是損人也不利己。金融環境的穩定是我國目前金融發展的一個大方向、大目標,我們必須以審慎的態度,去嚴格執行具體規章制度,不能為一時之利,采取一些投機的方法、方式,破壞長期效率和公平。也結合近幾年來,銀行轉型從1.0的硬件設備轉型到現在2.5的服務轉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改革也確實邁出了很大一步。不過,怎樣要在今后通過雙支柱調控引導金融穩健運行,以監管權對銀行市場優勢地位主體再塑造,地方政府對于地方性銀行政策支持,追求金融業穩定發展、市場化發展所要規制的重點與難點。而更要明了的是,必須時刻牢記,銀行業機構的發展,千萬不能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率,而忽視、輕視公平的重要性,將長久的競爭機會公平與分配公平拋之于暫時的利益之外。

參考文獻:

[1]陶廣峰.金融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楊松.銀行法律制度改革與完善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3]鄭文才.我國銀行業反壟斷法律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

[4]殷艷梅.法理學視野下公平與效率淺析.經濟師,2013(02)

[5]陳偉.商業銀行網點設置研究.云南社會科學,2013(05)

[6]曾才生.銀行網點密度與經濟容量的度量.求索,2013(03)

[7]劉勝,杜衛東.互聯網金融對傳統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探討.市場研究,2017(08)

[8]蘇心,劉柏霞,我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及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國集體經濟,2018(04)

作者:李鋮豪 單位:南京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