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資銀行監管

時間:2022-03-26 05:42:00

導語:內資銀行監管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資銀行監管

1我國內資銀行監管的現狀

1.1銀行的外部監管

銀行監管的法定機關,各國按照其自身的特點,有很多不同的規定,有的國家設立專門的銀行監管機構,有的國家則是將所有的金融部門的監管置于一個機構之下,另外還有些的國家實施多頭監管的模式。在我國,自從人民銀行退出人民幣的經營業務之后,其主要的職能之一就是銀行監督。隨著2003年銀監會的成立,銀行監管的任務就到了銀監會的身上。銀監會負責我國境內所有銀行的監管工作。由于我國的銀行監管體系是從計劃經濟的時代轉軌而來,很多方面還存在計劃經濟的烙印。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的規定》,由銀監會實施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商業銀行、城市信用合作社、農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眾存款的金融機構以及政策性銀行,在我國境內設立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托投資公司、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以及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準設立的其他金融機構的監督管理,另外,銀監會依照該法有關規定,對經其批準在境外設立的金融機構以及前述的金融機構在境外的業務活動實施監督管理。而銀監會在各地的分支機構,也幾乎是人民銀行分立之前所謂的四大銀行業監管局的合并獨立,每個省都設置有銀監局,依照地域管轄的原則,對于在該省范圍之內的銀行及其他相關的金融機構進行監管。

1.2銀行的內部監管

我國銀行的內部監管的傳統做法是由銀行內部的監管部門比如內部審計監督部門,信貸風險的評估部門,銀行內部的監事會等等。傳統的做法是注重對于貸款審批,注重于對申請者的個人道德風險和自身經營狀況的考量,沒有一個具體的措施和步驟,對重點客戶(即有多筆銀行貸款或者擁有巨額銀行貸款的客戶)沒有具體的風險連續評估和考量的措施。近年來隨著銀行業本身對自身的建設的不斷加強,部分銀行引入國際戰略投資者,并且在美國、香港和大陸的股市上市,其制度性缺陷有所彌補,但是仍然存在落實難的問題。銀行的審計監督和監事制度主要是審查銀行內部的報表的手續以及與具體的資金流量的相符性,總的來說,是一個銀行內部的審查制度,就其目的而言,防家賊更甚于防外賊。

2我國內資銀行業監管的不足

2.1立法上的缺陷

(1)許多銀行監管法規缺乏定量規定,可操作性不強,現有的許多銀行法規多停留在定性規定上,對于具體的操作標準沒有具體規定,而轉由實施辦法規定,這樣的立法設置雖然在操作上留有余地,但是造成了法律位階較低的遺憾。

(2)《中國人民銀行法》和《商業銀行法》等雖確立了我國銀行監管的基本法律框架,但仍不能滿足審慎監管的客觀需要。《中國人民銀行法》第5章“金融監督管理”(第30~36條)僅提出原則性規定,而沒有有關預防性監督管理、存款保護和最后貸款搶救行動等方面的詳細規定。

(3)配套法規尚不完備。當前,類似中央銀行監管條例、銀行業稽核法、外匯管理法等配套法規尚未出臺或未提出實質性內容。法制環境不完善,妨礙了銀行監管工作的法制化進程。

(4)現有的某些法規、條例尚需進一步完善,可考慮進一步修正。比如,中國人民銀行作為金融監管部門可行使行政處罰權,但法律規定央行對非銀行金融機構只有警告和3萬元以下罰款的行政處罰權,顯然,這些規定過于原則簡單,央行在實踐中不易操作,而且制裁力度太小,違法成本太低使得罰款數額遠低于違法所得。而且,在金融業務的融合化成為國際銀行業發展趨勢的背景下,在中國加入WTO后,我國銀行業的分業經營是否具有經濟可行性,都是立法者應該考慮的問題。此外,某些法律、條例之間還存在尚不能很好地協調和銜接等問題。

2.2操作上的缺陷

2.2.1外部監管流于形式

銀行的外部監管,包括審計監管,包括銀行監督管理部門的監管等待。最近幾年,審計風暴越刮越烈,確實暴露出了很多的問題,但是正如李金華審計長所說的,靠一次或者兩次由中央發起的審計風暴是無濟于事的。我國的立法也好、行政規章也好,往往有一個特點,就是概括性很強,很強的概括性雖然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起到預見的作用,但是與此同時也存在不能夠真實而快速地給所面臨的問題給出解決方案的缺陷。在我國基層執行能力不強,整體素質不高的情況下,有必要制定一個完善的解決機制,而且要嚴格地執行這種機制。在監管部門本身監管能力低下的影響下,監管的不力被放大,造成外部監管流于形式,沒有一個常態的有效監管。

2.2.2內部監管形同虛設

在我國的傳統模式下,銀行的內部監管是極為弱小的,而且在團體趨利性的影響下,內部監管更是被忽略。一切的監管數據都為最后的報表服務,其真實性大打折扣。而且傳統的監管模式顯得更加的行政化和非專業化。由于我國的銀行大多是國有企業,其監管的方法往往不是監事會對問題進行檢查,而是首先開黨委的會議,討論在某分支機構出現的問題,進而引出某員工的個人問題,進而對此問題進行排查,分析問題的專門的內部監管組織和手段匱乏。這樣一種行政性的手段,對于整個銀行體系的內部監管極為不利,沒有完善的公司治理體系,就達不到完善的內部監管的目標。反過來,由于長期的行政性的內部監管,導致了在理論上的落后,銀行的內部評級體系幾乎是以極為粗糙的線條來勾勒,所監察的文件極少,而且對于文件出具方的評級能力不足,所謂的內部評級方法,往往是以個人的看法和經驗為要旨。

3必須重構的內資銀行監管

多年以來,由于我國銀行系統的歷史特殊性,使得現在的銀行體系存在很多歷史遺留的問題。縱觀我國的監管歷史,先是人民銀行既行使銀行的功能,又行使監管的功能,還使中央銀行的功能,后來是人民銀行行使監管的功能和中央銀行的功能,最后隨著銀監會的成立,人民銀行的監管功能才告結束。但是從人民銀行分離而來的銀監會太多的繼承了人民銀行原先四大銀行監督司局的體系和構架。從漢語的語言學來說,監管本身是一個行政性質比較濃厚的詞匯,但是結合國際先進經驗,監管應該是一種監管當局和銀行之間的相互促進的機制,而不是警察與小偷的關系。監管當局給銀行開具罰單固然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監管當局制定出合理的制度。因此,重構銀行的監管體系顯得極為重要。3.1立法上的完善

從具體情況出發,建立操作性強的銀行監管的法律法規,對銀行監管的操作標準作出硬性的規定。在有關預防性監督管理、存款保護和最后貸款搶救行為等方面作出詳細的規定,進一步制定有關審慎監管的詳細的、切實可行的規章、細則、單項規定或條例,以適應我國防范銀行恐慌的需要,為其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據。建立配套的監管條例等法規,營造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協調已制定的法律和法規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進一步完善已制定的法律法規,明確含義,并且與現階段的社會以及國際情況接軌。

3.2操作上的完善

3.2.1完善內部監管

(1)建立完善的薪酬和經理人制度。我國銀行業的薪酬制度早先是很不完善的,領導者的薪酬水平與企業的盈利關系不大。近10年雖有改觀,但是還不夠,企業的效益與管理層的薪酬水平還是存在較大的差異,使得一方面國內的優秀人才希望到更高薪酬的外資企業去,另一方面留在國內企業的人員,想方設法通過別的途徑提高自己的收益,往往就這樣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銀行的貸款風險被人為的放大了,因此必須把銀行的薪酬制度跟國際一般同等規模銀行的薪酬制度接軌。

我國的銀行經理人制度具有很強的黨委一把手的特色,往往很多經營性的事情是黨委說了算,而不是經理人說了算,一個比較顯著的例子是建設銀行王雪冰案發生之后,經理層只開了1次會議,而黨委則召開了29次會議,對于張恩照的選擇也是在頃刻之間的事情,而不如國外的大型企業一般有全球性的甄選。銀行內部的一些泛政治化的制度,使得銀行從總體上而言,優秀經理人的選擇范圍比較小,也使得很多有抱負的經理人因為自己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而離開,因此在人事方面必須建立正確的經理人選任和決策制度,能夠讓經理人真正放得開手腳。

(2)明確和健全監管主體的職能。在我國現行的銀行監管體制下,最主要的主體是銀監會,但是隨著金融機構混業經營趨勢的發展,很多金融機構將不僅僅擁有銀行這一張牌照,而是在諸如保險、信托、證券等行業都擁有經營權,保監會、證監會、人民銀行在一些監管工作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匯率對風險的影響、頭寸的管理、反洗錢等方面,對于銀監會的監管工作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必須協調好銀監會和保監會、證監會、人民銀行的關系,使得各自發揮應有的效用。

(3)規范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的重點在于通過信息披露來達到市場力量對銀行的股東進行約束的目的。在過去,由于會計信息不完備、真實性不強等因素,中國的銀行業在信息披露的質量和數量方面,都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的要求,市場也缺乏足夠的動力和資料深入分析銀行的風險狀況。但是隨著我國銀行公司結構改革的深入和對存款者利益保護的需要增加,規范信息披露制度變得極為重要的。因此,在強化信息披露方面,既要確定銀行業需要定期及時披露的資料,也要引導市場強化對于銀行信息的分析,逐步提高市場約束的力量。

3.2.2外部監管的完善——對于最低資本充足率制度的重新認識

1988年的巴塞爾協議注重的最主要的就是資本充足率,在很大的程度上,資本充足率就是一切,這樣的論斷是基于只要資本充足率高,那么銀行相應的賠償能力、抵御風險的能力就強的邏輯。但是20世紀90年代所發生的銀行大規模破產事件說明,資本充足率并不是一切,資本充足率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銀行的抵御風險的能力,但是很多的財務技巧在銀行對于資本充足率的計算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巨額表外資產對于資本充足率的影響。新巴塞爾協議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并且在具體的制度上面,對舊的協議做出了改革,更加注重全面的監管,而不僅僅是看資本充足率,多管齊下,綜合治理一個銀行的風險問題。在我國對銀行的監管當中,認為資本充足率就是一切的思想在很大的范圍內存在,這樣也直接導致了人民銀行向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注資450億美元,直接把這兩個銀行的壞賬沖消掉,使得其資本充足率都超過了8%。但是事實上,這樣的效果并不好,在1年之后,建行和中行的資本充足率存在下降的趨勢,壞賬不斷增多,直接注資的弊端被放大。2006年工行的改革當中,人民銀行只擬注資120億美元,這也反映出我國監管思路的改變,從只考慮資本充足率轉向綜合地考慮資本運行能力和監管能力,從多角度下手,先解決資本治理的問題,再解決資本方面存在的問題,這樣的思路才是正確的道路。

參考文獻

1王兆剛.論巴塞爾協議與中國銀行業監管[J].海南金融,2003(9)

2張五鋼.《巴塞爾協議》與我國銀行有效的風險監管[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3(12)

3潘慧.王雪冰為何馬年落馬[J].金融經濟,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