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論文
時間:2022-01-22 11:36:00
導語: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銀行信用風險及其表現形式
國際清算銀行巴塞爾委員會對信用風險的定義為:由于債務人違約而造成的損失風險。對于銀行這樣的特定環境,信用風險即指貸款人因違約而對銀行造成的損失風險。銀行信用風險的具體表現形式為貸款人拖欠銀行的貸款或利息(一般是超過90天)、呆賬、死賬、違背貸款契約等,通俗稱為“不良貸款”。
信用風險是金融市場上最為古老的一種風險,信用風險管理也伴隨著它貫穿于商業銀行的整個歷史發展過程。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的趨勢銳不可擋,金融創新層出不窮。各國銀行業的監管措施、監管力度和商業銀行本身的信用風險管理水平受到很大挑戰。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對巴林銀行倒閉、亞洲金融危機等一系列重大的金融風險事件中存在的信用風險管理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它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理念和技術,而且促成了側重于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創新。加上《新巴塞爾協議》的出臺,這些都使得信用風險管理業已成為商業銀行所面臨的首要戰略問題。
二、中美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對比
(一)銀行法制建設比較
全國銀行貨幣及銀行法(1863~1964)是美國銀行史上第一個主要聯邦法;1933年銀行業法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格拉斯-斯蒂格爾法(Glass-SteagallAct)與證券承銷;在格拉斯-斯蒂爾法下創立FDIC,銀行控股公司法和修改法案(1995年、1996年、1970年);銀行合并法及其修改法案(1960和1966);1986年消費者信貸保護法;1974年平等信貸機會法;1977年再投資法;1987年頒布銀行業競爭公平法;1991年儲蓄真相法;1980年存款機構放松管制和貨幣控制法;加思-圣占曼存款機構法;1997年銀行破產和銀行業公平競爭法;1989年金融機構改革、復興和加強法;1992年美國財政部提議的改革法;1991年FDIC(FederalDepositInsuranceCorporation,聯邦儲蓄保險公司)改進法;1984年瑞格爾-尼爾跨州銀行和分業效率法和瑞格爾社區發展和管制改革法。通過這些銀行法的建設,美國銀行業的經營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銀行法的建設為金融業的穩定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相比之下,我國商業銀行法制建設很不完善。1986年1月7日,國務院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管理暫行條例》;1993年12月25日,國務院了《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1994年8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下發了《金融機構管理規定》;1994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了《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考核》暫行辦法。
(二)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組織體系
我國的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目前仍然是按照行政區域來設置其分支機構,從總行、省市分行,到地市分行、區縣支行,再到分理處、儲蓄所,共同構成了商業銀行的基本組織體系。就信用風險管理組織體系而言,我國商業銀行目前從事貸款管理的部門主要有客戶經理部、信用風險管理部、貸審會和稽核部。客戶經理部主要負責對貸款客戶資質的前期調查(包括識別客戶提供的虛假財務報表等),它是銀行信用風險的第一道防線。客戶經理的職責是向市場中的客戶直接推銷銀行的各類金融產品和服務,并通過其提供的優質服務,保持、發展與客戶長久、穩定的關系,從而占領市場。客戶經理通過調查發現銀行的優質客戶,做好客戶信用分析報告及備齊相關的貸款申請資料,并交送信用風險管理部門審批。信用風險管理部的主要職責是對各支行提出的貸款申請進行審查并提出反饋意見,然后將審查通過的貸款合并自己的審查意見提交給貸審會。貸審會是銀行審批貸款的最高權力機構,一般由銀行若干資深的專家組成。他們投票決定貸款的發放以及貸款的發放條件。稽核部是負責銀行各項工作的監督檢查機構,主要是從會計角度審查文件和憑證的齊備性。雖然對貸款也是一種事后檢查,但與美國商業銀行中的“復核部”有著本質的區別。
盡管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普遍實施了審貸分離制度,客戶經理部負責發放貸款,信用風險管理部負責審查貸款,通過信用風險管理部不直接接觸貸款客戶來回避貸款風險,但和美國商業銀行的貸審分離制度還是有著實質性的差別。
美國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鏈包括客戶經理制、信用部、貸款復核部、審計部和貸審委員會Committee。每個部門在信用風險控制中均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美國商業銀行在風險管理組織結構及部門職責上與中國銀行有著明顯的不同。比如,美國銀行一般都設有LoanReview部門(即貸款復核部),雖然該機構在名稱上與中國銀行的“稽核部”很相似,但其實際作用卻存在著巨大的差別。美國商業銀行的貸款復核部實際上是貸后的監控部門,它可以隨機地對原信用部評定的信用等級重新作出評定,對貸款文件進行抽查,并對貸款信用等級的調整具有最終發言權。如果客戶經理或信貸員不負責任地為貸款評定信用等級,他們將受到銀行的嚴厲責罰。貸款復核部在評級標準的制定以及貸款發放的監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影響整個銀行的信用文化。相對于中國商業銀行注重貸款發放和審查的獨立,美國商業銀行則更加強調信貸部門和貸款復核部的相互獨立性。
(三)商業銀行信用評級方法體系
目前,我國很多商業銀行的內部評級系統使用的還是簡單的打分模型。這種簡單的打分模型雖然同時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標,但其在指標的選擇和權重比例的分配上往往比較落后。此外,信用評級人員未能充分理解評估模型的內涵,只是機械地對客戶進行打分,并不能夠真正認識到借款人的內在信用風險。這樣評定出的信用等級不但缺乏準確性,而且銀行的監察和稽核部門也難以對客戶的信用等級進行復審和跟蹤。
我國的商業銀行一般只對企業進行評級,而美國商業銀行一般既對企業評級,也對債項進行評級。我國的評級一般采取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其中定性分析主要圍繞宏觀經濟形勢、行業和市場狀況、企業的經營管理、組織形式或有負債等;定量分析主要是針對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分析。
而美國的商業銀行,往往是通過專家的分析和判斷來為企業評定最終的信用等級。評級最初由信用分析師和客戶經理執行,然后送交區域經理或貸審會批準通過。企業財務分析是信用評級的核心部分,分為經營業績分析、財務狀況分析和現金流分析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相對獨立、互不重疊。并且銀行的信貸人員都是經過嚴格的培訓的,因此他們具備深厚的會計知識,能夠從財務報表使用者的角度去分析每個主要報表項目,并結合閱讀報表的附注和實地調查去分析企業的經營狀況、判斷企業的償債能力。
(四)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監管比較
銀行監管組織分為外部監管和內部監管。美國商業銀行按照現代公司制度組建,商業銀行有權自己決定產品的價格,利率=基準利率+風險補償。商業銀行在美聯儲制定的基準利率的基礎上,根據借款者的信用質量好壞來確定風險補償,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直接影響到金融機構的利益。因此商業銀行具有內在動力去建立內部信用風險管理機構,并且風險管理部門獨立于經營等部門,風險管理部門直接向董事會負責不受其他部門干擾,有權監管其他部門的工作。美國通過法律的形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外部監管體系。
我國商業銀行還沒有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無權決定其產品的價格,只能被動接受中央銀行規定利率。一方面,不管借款者的信用質量好與壞,都按照同一利率貸款。致使商業銀行缺乏信用風險管理的內在動力。不良貸款占總貸款的20%~30%;另一方面,我國金融業法制建設很不健全,還沒有建立一個統一的外部監管機構。上述兩個方面的原因,致使我國商業銀行缺乏信用風險管理的壓力。
三、改善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對策
(一)加強金融法制建設
金融法制建設是改善金融環境的保證,金融環境的好壞決定了商業銀行能否健康發展,甚至影響整個國家的信用質量。首先,應通過立法規范銀行業、信托業、證券業的業務。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金融體系比較完善,銀行業的管理制度健全,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打破了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分業經營的規定。而我國商業銀行歷史短,商業銀行內部各項管理制度很不健全。如果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混業經營勢必會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亂,所以應該以立法的形式繼續執行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分業經營,維持金融秩序;其次,要通過立法使銀行業的經營業績披露透明,完善銀行保險體系,保護存款者的利益。最后,通過立法建立銀行的準備金制度,并且建立一套統一的外部監管體系并規定監管者的權利和義務。
(二)建立科學的信用風險管理模式
1.培育信用風險管理文化
要使信用風險管理有效實施,除了制定適當的信用風險管理的決策與適時監督銀行整體的風險外,更為積極的一種方法就是促使信用風險管理的理念深植于商業銀行的組織文化中,即讓銀行這個組織中充滿著重視風險管理的文化。所謂信用風險管理文化是透過行動或文字的呈現,使全行職員隨時察覺到風險的存在。它是一種融合了現代商業銀行經營思想、信用風險管理理念、信用風險管理行為、信用風險道德標準與信用風險管理環境等要素于一體的文化力。培育信用風險管理文化,就是倡導和強化信用風險意識,樹立起涉及到各部門、各項業務的全方位的信用風險管理理念,從而推進信用風險管理文化的發展。
2.建立科學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
首先要建立起全面的風險管理的模式。商業銀行應將信用風險和其他風險以及各種金融資產與金融資產組合中包含的這些風險都納入到風險管理體系中,依照統一的標準進行核算并根據全部業務的相關性進行控制和管理。其次要構建完善獨立的、縱向式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應逐步建立董事會管理下的風險管理縱向架構,來適應商業銀行股權結構變化和新環境下發展的需要。
3.提高信息披露的質量標準,確保數據資料的真實性
因為信用評級主要根據的是公開披露的信息資料,評級對象能否適應外部環境和發揮內在優勢最終都集中在公司的財務狀況上。因此,財務因素分析在評級活動中處于核心地位。而我國目前資本市場上偽造、編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表現象非常嚴重,這必然會影響評級事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必須提高信息披露的質量標準,在制度上保證企業不得不將真實的數字告知銀行并由此獲得一個沒有水分的信用級別。另外,銀行評級人員也要提高識別真假數據的基本功,要培養自己“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能力,提高評級水平。
4.完善銀行內部信用評級體系
(1)加強銀行內部信用評級的立法,確立信用評級工作的法律地位。以立法的形式規定評級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及其他信用市場中所處的地位,使信用評級行為與評級結果得到有效的法律規范,實現評估結果的客觀性、公正性、科學性。
(2)建立健全科學的信用評級體系。建立銀行內部信用評級體系應堅持“三結合”:一是國際標準與我國國情相結合;二是定性方法與定量方法相結合;三是傳統研究方法與現代先進評級技術,特別是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就評級方法而言,內部評級法是《新巴塞爾協定》的核心內容之一,它體現了國際上現代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先進成果。我國商業銀行要學習其模型及其信用風險管理的理念,逐步建立起符合國際銀行業標準的內部評級系統。
(3)積極培育評級市場。市場經濟需要信用評級。而其規范和發展關鍵在于政府引導、培育和完善。一方面通過類似貸款證的規定來推動評級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鼓勵跨地區的評級,提高評級機構素質和評級質量,引導、培育和完善信用評級市場。
5.強化金融監管,提高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水平
通過金融當局的監督管理,提高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水平,保障金融安全是《新巴塞爾協定》的主要要求。在我國,一方面人民銀行要監督檢查各家銀行是否具備一套建立在認真分析風險基礎之上評估資本充足率的完善內部程序,是否妥善處理了不同風險之間的關系,以及銀行敏感性分析和壓力測試結果。另一方面,人民銀行要監督檢查各家銀行資本是否充足,確定監管資本各類方法需要滿足的最低標準。還有,人民銀行要制定具體的信息披露的規定,以此來提高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孫雪梅.關于完善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初步設想[J].新金融,2003,(8).
[2]閻小青.對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思考[J].經濟與管理,2004,(7).
[3]邱志會.關于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現狀的思考[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4).
[4]章彰,于雅寧.論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J].新金融,2002,(7).
[5]李宏凱.國際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新趨勢[J].業務管理平臺,2004,(7).
[6]朱劍峰,卜素.西方銀行業的風險管理經驗及對我們的啟示[J].現代商業銀行,2004,(9).
[論文關鍵詞]中美商業銀行;信用風險;比較分析;對策
[論文摘要]文章首先解釋銀行信用風險并列出其表現形式,進而從銀行法制建設、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組織體系、商業銀行信用風險評級方法體系及信用風險監管等方面對中美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進行對比,最后提出改善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對策。
- 上一篇:銀行資產負債管理論文
- 下一篇:商業銀行經濟資本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