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革新難題及策略

時間:2022-09-03 11:57:17

導語:商業銀行革新難題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業銀行革新難題及策略

持續多年的商業銀行改革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但隨著商業銀行改革的深入,集中在商業銀行身上的諸多矛盾逐漸暴露,如不擇機對其進行修正和調整,將對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和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帶來不利影響。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體系積累了諸多矛盾,究其原因,主要是商業銀行改革中存在著多種誤區,如戰略失當、激勵扭曲、教育欠缺、法制淡漠、內控乏力和創新偏頗等。修正和調整上述誤區,對優文劉元王亮亮化金融資源配置,防范金融風險,促進商業銀行轉型,提升商業銀行競爭力具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戰略失當

目前,以商業銀行為主導的銀行體系在我國已經確立,商業銀行的改革也進入深水區,如何使各個層次、各個類別的商業銀行充分滿足不同地理區域、市場主體、客戶群體的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發揮出與其市場定位相匹配的金融服務功能,已成為我國商業銀行改革的重要目標。但從這幾年商業銀行改革的實踐看,效果并不明顯,銀行業體系市場嚴重錯位,資金緊缺矛盾激化,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尤其是在特定金融服務領域表現更為突出,如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邊緣化,農村地區金融服務薄弱化,這種狀況制約了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上述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商業銀行的改革戰略失當,盲目追大求全,粗放經營、外延擴張嚴重。商業銀行在發展戰略中不考慮投入產出比、成本與收益,以拉存款為主業,擴規模為目標,全力追求“大而全”,無視銀行差異,逐漸偏離自身市場定位,追求同質發展,導致金融資源過度向大城市、大客戶、大項目集中,金融資源配置嚴重失衡。以近幾年發展勢頭迅猛的城市商業銀行為例,其最初定位是“服務地方經濟,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城市居民”,但在發展過程中,并沒有依托比較優勢,做深、做透、做強特色業務,在地方經濟和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方面精耕細作,而是采取“跨區域經營,綜合定位”的戰略模式。商業銀行高度同質化的發展戰略,致使金融資源配置扭曲、重復浪費、效率低下,形成“傳統業務競爭白熱化,業務創新形式化”,“大客戶競爭白熱化,小企業服務邊緣化”,“中心城市競爭白熱化,農村金融服務去市場化”等多種困境并存的局面。因此,要實現我國商業銀行既定的改革目標,關鍵是促進商業銀行的集約化、差異化發展,形成多層次、多樣化、多功能的銀行體系。

激勵扭曲

激勵機制是銀行公司治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科學、高效、完善的激勵機制可以有效振奮員工精神,凝聚員工力量,改善工作狀態,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銀行平滑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之間的矛盾,保證銀行業的長期穩健發展。但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改革中存在著較強的激勵扭曲,主要體現在不顧風險水平和管理能力,重規模擴張與短期利益,重任務壓力而脫離實際。簡而言之,存款數量成為員工激勵機制的核心,收入獎勵和職務升遷成為基本的激勵手段,單一而具有剛性。我國銀行業“重存款不重質量,重效率不重管理,重業績不重教育,末位淘汰與明星員工并存”的激勵模式導致經營過程中功利主義泛濫,機會主義盛行,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廣泛滋生,成為銀行業長期發展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的掣肘。在這種激勵機制下,沒有員工認真思考銀行的真實價值所在,沒有員工認真思考銀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沒有動力去研發創新性金融產品,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向市場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需求。多年來倡導的商業銀行轉型也只是限于口號,流于形式,轉型進程大有停滯和逆轉之勢。可見,我國銀行業的激勵扭曲問題亟需糾正,價值主導型的激勵模式亟待形成,“多元化考核,突出對風險、收益和合規的考量”替代“線性、單一的規模化考核”才是正解,唯有如此,才能夠滿足銀行業未來發展的需要。

教育欠缺

目前,困擾商業銀行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是人員流動速度快,銀行用自身資源培養出來的人才頻繁跳槽于各競爭對手之間,對銀行的穩定經營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其根本原因在于銀行教育機制的欠缺,在短期激勵模式下,商業銀行注重“使人”而不“育人”,以培訓代替培養,以教訓代替教育。每一名新入行員工在接受機械化的培訓之后,便上崗從事高負荷的工作,這樣的培訓方式忽視了員工“社會人”的屬性,以及對員工歸屬感和忠誠度的培養,不利于開發員工的長期價值。人才培養是提高商業銀行價值和競爭力的必備條件,尤其是面對國際同行的激烈競爭,塑造有競爭力的員工至關重要。從寬泛的角度來說,完善教育機制,注重對人才的培養就是在塑造銀行的企業文化。良好的企業文化對銀行而言意義重大,一是可以把銀行組成一個有機整體,形成一個高效團隊,使團隊內的每一名員工都有安全感、歸屬感、使命感和責任感,高度激發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便充分發揮智慧和才能,促進銀行發展;二是良好的企業文化促使員工遵守共同的價值標準和道德規范,實現員工的自我約束和自律行為,不再簡單依靠制度的約束,被動地接受管理,而是靠主動性、自發性和能動性進行自我管理。因此,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強化教育機制,已成為我國銀行業提高競爭力的重要選擇。

法制淡漠

近期,銀行業案件進入密發期,同質同類案件反復、頻繁出現,銀行從業人員違規常態化趨勢嚴重,給存款者權益帶來嚴重損害,對銀行體系的穩定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銀行內部的法制淡漠,知法犯法,有法不依,對內控管理和規章制度,經營者視若無物,管理者熟視無睹,管理人員過于注重速度、規模和物質獎勵,而忽視合規、風險和教育。在對法律、規章、制度的認識上存在著嚴重的思想偏差,執行起來“重形式,不重效果”,“重表面,不重實質”,“重輪廓,不重細節”,這種狀況致使銀行業內部的案件風險防范處于“有制度,無執行”的狀態,滋生了風險隱患。商業銀行內部應充分認識遵法守規的重要性,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視,在行動上要充分體現執行力,杜絕“人情大于法規,領導高于規章,信任代替監督”等不當行為,真正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良好工作局面。監管部門在執行規章制度時要“重過程、重具體、重細節、重落實、重質量、重效果”,嚴禁馬虎行事,蒙騙過關。同時,大力加強思想教育工作,增強員工的職業道德和遵法、守法觀念,提高員工的職業操守和合規經營意識,加大違法處置力度,增加違法犯罪成本,真正從源頭上杜絕各類風險事件的發生。

內控乏力

銀行業是高風險行業,容易發生各類風險事件。因此,內控建設在銀行經營過程中至關重要的生命線,是銀行防范風險、穩健運行的第一道防線。但在我國商業銀行經營過程中,內控卻明顯缺乏執行力,因內控不落實而誘發的風險事件頻頻發生。監管部門一直在強調內控制度的重要性,但在銀行業實際經營過程中,內控制度卻成為一種形而上的東西,成為裝飾和口號,無法約束銀行內部存在的各種潛在風險。分析我國商業銀行內控乏力的原因,一是銀行管理人員風險意識薄弱,對內控制度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內控制度的存在視若罔聞,甚至有的銀行基層部門將內控制度視為業務經營的枷鎖,規模擴張的羈絆,完全以一種對立的態度看待內控制度。二是內控制度嚴重滯后,現代銀行業與傳統銀行業相比,在金融產品種類、業務流程、商業模式等方面都呈現出新變化,但內控制度卻無法跟上銀行業快速發展的步伐。三是內控制度大而空,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商業銀行建設了名目繁多的內控制度,但仔細去看,沒有幾個內控制度具備可操作性,無法對其目標任務進行分解,這樣的內控制度只能以“花瓶”狀態呈現。四是內控制度只有形式,沒有執行,缺乏監督。“有內控、無執行”,“有要求、無落實”已成為業界常態,“簡單化執行、表面化執行、遞減式執行、選擇性執行、應付式執行“已成為業界規避內控的常規手段。內控乏力已經成為我國商業銀行各類事件頻發的一個重要風險源,因此,改變我國商業銀行內控現狀變得尤為迫切,必須從制度建設、思想認識、任務執行、監督管理等方面做足工作,做深做細做實,做出成效,全面提升商業銀行的內控管理水平,使內控制度真正成為防范金融風險的基石。

創新偏頗

創新是商業銀行基業長青的基石,不斷前進的動力源泉,也是商業銀行競爭力的核心所在。縱觀世界知名銀行,無不是“創新立行”,與之相比,我國商業銀行長期生長在政府的襁褓里,創新動力嚴重不足,“存款立行”已成為通用戰略,所謂的創新也只是服務于存款的創新或低水平重復創新,并非真實意義上的金融創新,不能提升銀行的真實價值。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后,資本監管標準的提升,息差收窄趨勢的顯現,直接融資比重的增加,金融脫媒趨勢的盛行以及利率市場化日漸提上日程,創新不足將嚴重制約商業銀行發展的可持續性和競爭力的提升。上述形勢迫使商業銀行必須在創新上下足功夫,轉變“高消耗,低成本”的發展模式,實現產品、渠道、商業模式等全方位的創新,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來源。在產品上,根據金融消費者和市場主體的客觀狀況,設計出真正符合市場需求的、高附加值的產品。在渠道上,充分利用現代IT技術和信息技術,改變傳統柜臺式的經營渠道,大力發展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新型經營渠道,使銀行業成為金融與信息技術相融合的經典領域。在商業模式上,不再盲目追大求全,充分發掘銀行業的內涵和外延,注重精細化管理,強調市場細分,實施錯位競爭,大力推廣專業化、特色化服務,力爭商業模式的快速轉變。商業銀行的全面創新會從根本上扭轉經營現狀,提高自身價值,增強話語權,在國內外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