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論文:商行經營轉型的戰略簡述
時間:2022-01-29 08:58:20
導語:商業銀行論文:商行經營轉型的戰略簡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張蘭工作單位:江蘇銀行蘇州分行
商業銀行盈利模式將面臨重新構建中國銀監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2011年總資產113.28萬億元,同比增長18.9%;商業銀行2011年凈利潤達1.04萬億元,凈息差2.7%,非利息收入占比19.3%,不良貸款率1.0%,在113.28萬億元總資產中,大型商業銀行總資產為53.63萬億元,占銀行業金融機構的47.3%;股份制商業銀行總資產18.37萬億元,占銀行業金融機構的16.2%⑧。在銀行的高額利潤中,存貸款利差收入是銀行高額利潤的主要來源,一般來說,息差收入占到銀行總營入的80%。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此間公布的數據,對各家銀行稱謂不同而內容實質一樣的產品和項目進行合并同類項后銀行中間業務服務產品和項目總計1076項,其中免費項目僅占21%⑨。獲得如此高的利潤得益于近年來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但輝煌業績背后亦有隱憂,商業銀行嚴重依賴利差收益和規模擴張的粗放式經營方式也遭遇到嚴重的瓶頸,特別是在經濟增速放緩和貨幣政策轉向的大背景下,各類矛盾凸現,高息攬儲、存貸掛鉤、表內外資產負債轉移和亂收費等現象頻出,再融資壓力不斷加大,中小機構案件頻發[2]。然而就在今年,醞釀許久的利率市場化、規范民間借貸、改善中小企業融資及深化銀行業改革開放等深層次金融機制改革或有新突破的情況下,對于存貸利差的內在機理,貨幣經濟學理論認為,提高存款利率,儲戶收益增加,將帶動存款上升,但銀行經營成本隨之增加;提高貸款利率,銀行收益增加,但貸款者成本增加,貸款需求將減少。反之亦然。[3]從短期來看,存貸利差的縮小將會減少商業銀行的利潤,但是從商業銀行的長遠發展情勢來看,利率市場化進程將考驗銀行差異化經營管理水平,銀行基本面分化的趨勢不可避免。投資者短期堅持防守,優選確定性高、風險低的大銀行,待市場消化了盈利預測的大幅下調后,轉換到估值最低的小銀行。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將會有助于資本市場的資金的合理配置,使得資金流朝健康的方向流動。
積極推行薄利多銷的經營策略面對彈性加大存貸浮動利率,各家商業銀行更加重視利率對于業務發展和對客戶吸引的重要性,新利率政策一公布后截至2012年6月11日的各銀行數據顯示,活期存款方面,除了南京銀行外,利率較央行基準均有10%的上浮至0.44%.但南京銀行也是唯一一家將2-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一浮到頂的上市銀行。同時,一年期以內的定期存款中,深發展銀行、興業銀行、華夏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1萬元人民幣以上客戶)和重慶農村商業銀行均選擇了一浮到頂⑩。在這種背景下,商業銀行選擇用足利率政策,適當降低貸款利率以及提高存款利率的策略是有利可圖的。從宏觀層面看,商業銀行要把穩增長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非但要增加市面流動性,而且要降低貸款利率,減輕企業成本。從商業銀行層面看,既然提高貸款利率的結果,將可能減少貸款需求,那么為了增加貸款,產生利潤,只有降低貸款利率;同時,為了能不使得存款流失,也必須適當提到存款利率。而能彌補由于存貸利差縮小帶來的影響,就是要通過擴大規模。客戶差異化管理銀行對大企業放款成本低、收益高,對中小企業放款成本高、收益低,因此商業銀行可以對不同的客戶應當實行差異化管理,對于不同類型的企業實行差別化管理,縮小銀行存貸利差,賦予存款利息彈性,實行差別利率,降低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成本,以促進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同時,商業銀行還應增加金融市場中可交易的品種,使社會金融資產多樣化,逐步降低企業對銀行貸款的依賴;此外,商業銀行通過非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化,形成與銀行存貸款利率的競爭,使銀行利率調整,最終形成市場利率體系。[4]當前商業銀行要積極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這是因為中小企業議價能力較弱,而資金需求卻是其發展的硬需求,商業銀行選擇貸款給中小企業可以獲得相對較高的利潤。
商業銀行應當利用所掌握經濟、金融信息,銀行技術,金融人才等優勢,不斷加強對金融工具的創新力度、積極引入科技創新手段、加大對計算機的應用努力構建無形網點、控制銀行固定開支費用以及對銀行員工數量適當進行控制,總之在存款利差逐步縮小的情況下,應竭盡全力壓低成本。加快中間業務發展過去主要以存貸利差收入作為商業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中間業務收入卻只占到商業銀行利潤的五分之一,在央行公布浮動存貸利率后,存貸利差縮水一半,因此,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提高中間業務收入水平也是商業銀行未來發展的一個必然的趨勢。為此,我們應當做好以下幾點:1.加大中間業務產品的研發和創新力度。商業銀行應加大中間業務產品的研發力度,產品的研發要以市場為導向,敢于突破傳統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經營范圍和模式,充分挖掘市場潛在需求,研究市場消費心理,分析市場發展趨勢,將國外商業銀行中先進的創新工具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設計、開發出符合中國消費特點的中間業務種類。2.加快金融電子化建設、為中間業務的創新提供基礎平臺。現代電子化技術的廣泛應用是中間業務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和強大的推動力量,可以說電子化程度的高低決定著中間業務的發展規模、速度和規范程度。因此,商業銀行必須借助科技對中間業務的支撐作用,依托科技進步,推進電子化建設,提升網絡運行質量和效率。此外還要在加強中間業務計算機軟件的研究開發,立足于高起點和長遠化目標,將中間業務的產品設計、科技開發與業務操作有機結合在一起,以金融電子化優勢提升中間業務的競爭力。3.加強經營管理,防范中間業務風險。雖然中間業務相對資產業務而言風險小,但中間業務的風險具有滯后性,其潛在風險大。對中間業務風險的防范應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應完善表外會計核算標準,使表外業務透明化,具體可采取表外會計核算由單式記賬法改為復式記賬;對不同種類的中間業務收入進行成本效益分析;變動因素分析;密切關注中間業務的風險變動情況;根據會計核算的穩健性原則,對中間業務會形成或有負債的可能性進行分析并加以關注。另一方面應健全中間業務內控機制,提高風險的防范能力。商業銀行應建立嚴密科學的崗位分工和明確的工作職責,各項業務的操作、監督及風險管理層必須分開,明確內部各層次管理人員的權限,實現對風險數量化、連續性的監控。4.建立健全中間業務績效管理考核體系。為推動中間業務的快速發展,必須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激勵機制、獎懲措施和考核辦法,成立中間業務管理決策機構,對全行中間業務進行統一組織和管理,定期不定期對中間業務的經營狀況進行督導、考核、獎懲,加強各項中間業務收入的考核,對中間業務的完成情況和市場需求變化進行分析研究,及時推出能滿足客戶需求的中間業務品種。切實防范利率風險商業銀行要加強對利率市場的監測分析,通過科學預測、快速靈活的反映來強化利率風險管理。根據巴塞爾委員會的監管建議,商業銀行應該建立定量化的風險評級系統,在制度上實行對利率風險的有效控制,一般采用衍生金融工具來實現對利率風險的控制。為了規避利率風險,商業銀行應該在戰略上重視衍生金融產品的運用,積極地參與到利率遠期協議、利率期權、利率期貨、利率互換等產品設計中,并且利用這些衍生金融工具進行套利或者套期保值,從而使得商業銀行積極主動地實現利率風險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