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優化銀行融資管理思考

時間:2022-05-08 09:29:39

導語:國有企業優化銀行融資管理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有企業優化銀行融資管理思考

摘要:我國經濟發展目標發生了變革,在新常態下國有企業的經營也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壓力。加強銀行融資的管理已經成為所有國有企業一項急迫的任務,需要多措并舉,完善內控管理,將銀行融資可能對國有企業造成的經營壓力或不良影響降至最低。本文從加強銀企溝通,合理確定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比例,加強銀行融資用途管理和以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政策的出臺為契機等方面,系統分析了國有企業如何優化銀行融資管理

關鍵詞:國有企業;優化銀行融資;融資管理

在國家結合國內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發展環境,確立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形勢下,國有企業的經營也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壓力,由一味追求規模擴張的粗放式經營邁向生態環保、資源節約的價值創造型經營模式,加之國家出臺的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目標,國有企業的引領作用越來越受到中央高層的高度關注。近年來,國有企業一直是銀行的重點目標客戶和優質客戶,特別是在融資業務上,無論是全國性大銀行,還是地方性區域銀行,都把主要的貸款資源投放到了國有企業,包括中央企業和地方國企。正因為眾多銀行的追逐,使得大部分國企放松了對銀行融資的內部控制和管理要求,造成付息成本居高不下、企業資產負債率持續攀升、貸款資金使用效率不高、貸款資金風險控制不嚴,甚至出現貸款到期無法及時償還導致全國性信譽受損,從而波及到社會各界對所有國企產生信用疑慮,拉低了國企長期以來積累的良好社會形象。因此在經濟新常態下加強銀行融資的管理已經成為所有國企一項急迫的任務,需要多措并舉,完善內控管理,將銀行融資可能對國企造成的經營壓力或不良影響降至最低。

一、加強銀企溝通,及時掌握銀行授信評估和貸款管理的最新動態

長期以來,由于國有企業多年積累下來的良好社會聲譽,一直是銀行發放貸款融資的最理想目標客戶。各銀行使盡各種招數引導國有企業提取貸款,并在放款條件上一讓再讓。只要國有企業提出了個性化需求,哪怕是不起眼的要求,也會成為銀行內部上上下下高度重視、想方設法予以解決的經營大事。這時銀行發放貸款是圍繞國有企業的要求運轉。而國有企業很少全面研究銀行的放款條件,尤其是個別銀行的放款要求,根本不去理會,因為一家銀行不予發放的貸款,其他眾多銀行會急于放松條件予以發放。但在經濟新常態下所有國企在經濟下行期間必須經歷的轉型調整,使很多企業的經營出現了困難,這種不利局面傳導到銀行,使銀行的不良貸款急劇升高,銀行撥備捉襟見肘,銀行的盈利能力急劇下降,經營目標的實現面臨越來越沉重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減少不良信貸資產,避免發生新的不良貸款,就成為各銀行經營管理的首選目標。為此,各銀行紛紛收緊對國有企業貸款融資的項目評估和授信審批條件,對貸款的提取條件和使用方向也提出了更為嚴格的控制措施。由于國有企業不斷出現貸款違約的事例,銀行放款條件收緊,不再對國有企業保留特別的優惠措施。這種形勢的變化要求各國有企業,特別是“三去一降一補”任務直接涉及的國有企業,一定要及時了解銀行信貸融資政策的變化,及時調整企業的應對策略。國有企業資金管理人員要主動加強與銀行的溝通,提早了解銀行放款條件的變化,對放款程序認真梳理,提早向銀行提出資金需求意向,以便銀行提前做出安排。否則,如果仍然按以往慣例坐等銀行上門營銷,在各銀行均收緊貸款發放條件的情況下,有些企業尤其是形勢變化后仍持強勢姿態的國有企業,便可能無法再獲得銀行貸款資金的支持。

二、合理確定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比例,確保適當比例的銀行貸款份額

隨著我國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公開上市、發行企業債等方式直接從公開市場融通資金,并將募集來的資金用于償還銀行貸款,或者減少向銀行申請新增貸款。企業直接融資的方式具有多方面的優勢,是國家一直力推的方向,可以有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在融資定價和程序安排上也處于主導地位。國有企業由于先天的聲譽優勢和雄厚的經營實力,率先走在了直接融資的前列,使得企業債市場如火如荼。然而,企業應該循序漸進地推動向直接融資的轉化,不宜采取極端路線只專注于直接融資。直接融資方式是在公開操作的市場運行,面對的是身份各異的社會大眾和規模不一的實體機構,這對通過公開市場融資的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規范化要求,企業經營必須保證公開透明,治理結構符合市場的預期。同時,市場又是瞬息萬變的,企業經營也在市場的劇烈波動中力爭尋找穩固的平衡點,難免會遭遇經濟寒潮或熱浪而必須進行回調,經營出現波動屬于正常的概率事件。一旦企業經營突發緊急事件,股票價格的巨跌、分紅的取消或者企業債的延期兌付便有可能發生。在我國經濟處于轉型期的新常態下,發生這些事件,對企業的傷害,對企業聲譽的影響是致命的。在一個公開透明的市場中發生違約事件,全社會都會盡數知悉企業的經營發生了問題,企業實力下挫,社會影響力會朝著不利的方向發展。由于直接融資的債權人或者股東是廣大的社會民眾和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往往被認定為社會的弱勢群體,拖欠這些主體和個人的資金為社會所不齒,因此協商展期或換股的努力往往很難收到預期的效果,這些債權人或股權人出于自身利益避險的考慮,也不會同意立即收回資金之外的其他解決方案,這就進一步增加了企業的轉型成本和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保持一定比例的銀行貸款,在企業發生經營困難時,銀行考慮到長期的合作關系,以及對企業長期經營趨勢變動的把握,出于履行社會責任的需要,可能會對企業采取相應的資金救助措施,對企業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或貸款展期,幫助企業脫困減虧。即使銀行方面不會主動采取支持措施,企業也可以主動與銀行進行直接溝通,爭取銀行方面的理解。無論企業有多少家債權銀行,銀行之間的協調一致很容易達成,企業與銀行的溝通成本和難度沒有與分散的投資人溝通那么高。總之,企業在直接融資和銀行間接融資手段的選擇上,不可偏廢任何一方,切不可一哄而上以直接融資方式替代企業全部或絕大部分銀行融資。

三、加強銀行融資用途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收益

由于眾多銀行機構對國企的追捧,以優惠的條件向國有企業提供融資支持,使得一些企業的銀行融資規模迅猛擴張,盡管監管部門對銀行貸款出臺了嚴格的受托支付規定,要求企業具備實際支付用途時方可提取貸款,但由于大部分國有企業均發展成為了規模大小不一的企業集團,分支機構眾多,通過關聯交易甚至內部交易的方式成功提取銀行貸款資金。在經濟擴張時期,國有企業也大舉擴張,以從銀行獲取的利率并不低廉的貸款資金擴建新的項目,收購兼并同行業公司,集團多元化經營初露端倪。更有一些資金充裕的大型國有企業,成立類金融公司,開展金融業務,以從銀行獲取的貸款資金作為資金來源向銀行體系之外的企業和個人提供融資,賺取利差,甚至直接從企業主賬戶支付資金向民間融資,收取介乎高利貸的利息。由于經濟轉型期的到來,經濟下行的壓力重創眾多行業內的企業,使國有企業對這些受影響企業的融資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國有企業自身投產的很多項目也面臨困頓的盈利壓力,資金收益急劇下滑。對于轉型時期仍能順利從銀行獲得貸款支持的大型國有企業,一定要加強銀行貸款的管理:一是控制銀行貸款的規模。由于很多傳統行業內的企業盈利能力不斷下降,新的行業尚處于市場培育期,企業巨額資金的項目投向選擇越來越困難,有些國企為此積聚了巨額的閑置資金。在這種情況下就應嚴格控制銀行貸款的規模,因為銀行融資成本無論多低,都是要按期向銀行支付利息的,而貸款資金投資的收益卻并不明朗。二是要加強貸款資金用途的管理。嚴控流向民間借貸、理財公司等各類非實體經濟領域。因為在經濟下行期,內控制度和措施嚴密的銀行業都不斷發生巨額的不良貸款,不良資產持續增加,對金融業務并不熟悉的國企面臨的風險則更大,稍有不慎,便可能出現資金血本無歸的情況,導致企業主業經營的資金失血。三是完善新增貸款決策機制。決策管理者避免拍腦門、想當然地接受銀行貸款,嚴格按照財務管理制度測算資金需求,進行本量利綜合分析,形成準確嚴密、環環相扣的貸款決策程序。

四、以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政策的出臺為契機,打通境內境外兩個銀行融資市場

2016年5月正式在全國推行的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政策,統一了內外資企業借用外債的政策規定。內資企業可以在本公司的所有者權益上限內,自主從境外銀行和企業借入本外幣資金,進一步拓寬了內資企業的融資渠道。這對國有企業來說應該是一大政策利好,大部分國有企業通過多年的經營,形成了金額巨大的所有者權益,可以從境外融入資金的額度很大。國有企業的境外認可度也較高,可以更容易地從境外銀行獲得融資支持,加之這些企業在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都設立了分支機構,與當地銀行的溝通也更為方便。在利用這一政策的過程中:一是要充分關注銀行融資的國際規則,按照境外銀行的要求提供全套申請文件,同時要更加關注操作程序的合規性,否則在更加透明的國際銀行界,國有企業申請融資操作上的任何小的紕漏和瑕疵都可能成為國際銀行界的公開事件,妨礙今后長期時間內國有企業在境外銀行業的融資。二是要關注利率風險的管理。境外銀行融資的利率是完全市場化的,利率水平隨著資金市場的交易隨時在發生著變化,盡管總體上來看,利率的波動在一段時間內是有規律可循的,在一定幅度內上下波動。但由于突發事件的發生,利率劇烈波動的可能性是始終存在的,而且已經多次發生。而我國國內的利率仍在市場化改革的進程中,基準利率的指導作用仍在發揮效力。這就要求國有企業在做出境內還是境外融資的決策選擇時,充分考慮兩種體制下利率管理的不同,防止出現境外融資利率的不斷波動蠶食國家出臺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政策帶來的政策利好,對企業財務成本造成更為不利的影響。三是考慮匯率的影響因素。一段時間以來,世界主要國家貨幣均出現了大幅度的匯率變化,我國的大部分國有企業對此也高度關注,在外匯融資上趨于謹慎。但有些企業認為自身具備相互匹配的外匯資金運用渠道和收入來源,也在嘗試申請處于負利率狀態的外匯幣種銀行融資。在此過程中一定要關注匯率風險的管理,盡量采取借入外匯后直接支付、還款來源為同幣種外匯收入的方式,減少不同幣種間的兌換,避免匯率風險。

作者:張新存 單位:中國工商銀行天津市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