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信用卡產業論文

時間:2022-09-17 02:53:00

導語:我國信用卡產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信用卡產業論文

摘要:目前在國外,信用卡以其高盈利性成為已成為各家銀行最重要的中間業務收入來源,而我國信用卡盈利性還很低,整體還處于虧損狀態。通過對信用卡盈利結構進行剖析,并同美國發達的信用卡業務相比較,對提高信用卡收入,降低信用卡成本的各個環節做出了說明,并對進一步完善當前信用卡市場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信用卡;盈利性;持卡人;特約商戶

1我國信用卡的發展歷程

我國信用卡產業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1979年中國銀行廣東分行與香港東亞銀行簽訂協議,開始國外信用卡業務,信用卡從此開始進入中國內地。1985年6月中國銀行珠海分行首次發行了國內第一張準貸記卡——中銀卡,標志著我國進入了準貸記卡年代,隨后農行,工行,建行,交行紛紛加入了VISA和MasterCard國際組織,1995年廣東發展銀行首次發行了國內第一張真正意義上的信用卡,標志著我國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信用卡時代。進入21世紀后我國信用卡產業開始了實質性的發展,各家銀行紛紛開展信用卡業務,2002年中國銀聯公司成立,同年工商銀行率先成立了自己的信用卡結算中心——牡丹卡中心,隨后各家銀行紛紛效仿,這一系列事件標志著我國信用卡產業開始了公司化運營階段。2003年和2004年是我國信用卡產業取得重大進展的年份。2003年被國內銀行卡界稱為“中國信用卡元年”,從此整個信用卡市場進入了全面競爭的時代。據中國銀聯總公司的最新數據顯示,2007年上半年,銀聯標準信用卡增長了1021萬張,同比增長近20倍,已經超額完成了發卡1000萬的指標。

2信用卡盈利模式分析

信用卡發行機構作為一種商業組織,其經營管理的核心目標同其他營利他組織一樣即利潤最大化,這就要求發卡機構提高收入、降低成本。其收入主要有:利息收入、年費、商家折扣及其它收入;成本主要有:資金成本、運營成本、營銷成本、壞賬成本及欺詐損失等。

(1)利息收入。信用卡的設計理念就是依靠收取未付款利息來獲得收入,所以利息收入應是信用卡收入的主要來源。現實中使用信用卡的客戶雖分為兩類:工具使用者和信貸周轉者。但實際上只有后者才能為銀行帶來這部分收入。因此信用卡利息收入的多少與這兩部分客戶的比例有很大關系。而這兩部分客戶的比例又取決于消費習慣。以中國人量入為出的消費習慣來看,短期內國內銀行的這部分利息收入應該不會很大,但從長期來看,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的發展,居民收入大幅提高,醫療教育體制改革以及年輕一代消費觀念的轉變,利息收入也必將成為我國信用卡產業收入的主要來源。

影響信用卡利息收入的另一個因素是利息率。目前國內信用卡的透支年利息率為18.25%,但這只是名義的年利率(APRannualpercentagerate),由于信用卡按月計復利,實際年利率(EAReffectiveannualrate)可達到19.86%左右,遠遠高于其它任何貸款利率,而且政府對此利率進行控制,幾乎不存在浮動的可能。在如此高的利率下,持卡人不會輕易地進行透支,這樣就直接影響信用卡利息收入的增長。從國外經驗來看,個性化的透支利率將是發展的必然。在國內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中,對信用卡的透支利率也應逐步放松管制,允許在一定范圍內進行浮動,并制定更具有彈性的利率政策。

(2)年費。美國信用卡年費收取大致經過了三個階段:早期各銀行為了搶占市場,采取的都是免年費的政策。但到了20世紀70年代,政府取消了對銀行儲蓄利率的限制,使銀行的利息收入變得更加艱難。于是1976年花旗銀行向那些在免息期限內還款的持卡人收取每月50分的費用,這一舉動震驚了整個行業。年費的收取標志著美國信用卡產業粗放式擴張階段的結束,也開始了美國信用卡產業的盈利年代。后來隨著資金成本的下降以及消費信貸的增多,發卡機構開始能夠獲取大量的利息收入,這樣美國各發卡行在激烈的競爭中開始逐漸減少年費,AT&T在1990發行了“終身免費的信用卡”,給整個行業造成很大影響,自此以后收取年費的信用卡開始逐漸減少。目前國內的信用卡整體還處于虧損狀態,但各發卡行為了搶占市場,追求發卡規模,競相采取了免年費的價格戰。在利息收入尚不能成為信用卡收入的支撐時,這樣的為了完成發卡任務而采取的免年費政策無疑給信用卡產業的盈利蒙上了一層更為嚴重的陰影,同時也造成了許多消費者辦卡不使用,睡眠卡,死卡大量存在,動卡率低等問題。根據央行的統計,我國目前的4000萬張信用卡中,已經有八成左右稱為睡眠卡。所以目前階段,為了擺脫整體的虧損局面,商業銀行應適時地考慮進入信用卡收取年費的階段。

(3)商家折扣。目前國內的商家折扣一般在0.5%~2%之間,與國外相比處于偏低水平。盡管國內已經對不同行業實行了不同的折扣率,但總體看來還缺乏靈活性。即使在同一行業內,由于各商家經營規模和經營狀況不同,對同一折扣率的接受程度也不盡相同。參照國外經驗,按市場規則來改善利益分配機制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也就是由銀行和各商家協商確定折扣率,允許其在一定范圍內波動。同時,還可以采取一些鼓勵措施如根據不同的交易額來確定折扣率,使折扣率與交易額相掛鉤,盡量采取基于多標準的差別定價方式。

(4)其他收入。

①越界銷售。銀行在每個月向客戶寄送的帳單中推銷其它商品和服務,這種做法的邊際成本很低,因為郵資已經付過了,客戶又是經過篩選,具有一定消費能力和信用等級的優質客戶。如果客戶的數量能過達到一定的規模,那么銀行的這筆間接收入也將是相當可觀的。

②信用卡資產證券化。1986年所羅門兄弟公司將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化的方法應用于無實物擔保的信用卡資產證券化上,成功地將信用卡應收帳款轉化為證券銷售給投資人,從此信用卡資產證券化就成了增加信用卡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并且拓寬了發卡機構的融資渠道,降低了發卡機構的資金壓力。

(5)降低成本的業務外包。從國外信用卡發展來看,信用卡市場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以后,各發卡行為了降低成本,均采取了外包的方式,將自己不擅長的業務(勞務,技術等)委托給第三者處理。據數據顯示,美國商業銀行70%左右的銀行卡業務處理工作由外包的專業金融服務公司承擔,這種運作模式產生的直接效益是節省了20%的經營成本,提高了40%的處理效率。通過外包,銀行可以集中有限的資源,發揮比較優勢,提高核心競爭力,大大降低成本和風險。

3提高信用卡業盈利能力的政策建議

3.1進一步拓展客戶市場

拓展客戶市場關鍵一點就是要做好消費者市場調查,合理的定位客戶群。目前國外發達國家和地區普遍存在著“高端客戶爭傭金,低端客戶爭利息”的做法,而國內,由于銀行對風險防控能力不強,對信用卡盈利特征把握不夠,往往將目標客戶定位于中等階層,但是這部分客戶并不是優質客戶,銀行既不能從他們身上賺取高額的年費收入,也不會取得利息透支收入,而那些收入不高的階層,特別是年輕一代,他們有很強的使用信用卡透支意愿,但銀行一般不予受理,這樣就造成了“低端客戶爭利息”難的局面。目前對信用卡客戶定位的“平民化”已成為一種需要,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對風險防控力度的加強。

3.2進一步發展受理市場(1)特約商戶。信用卡客戶的拓展離不開特約商戶的支持。特約商戶是信用卡交易的場所,是實現信用卡功能和服務的媒介,特約商戶的市場覆蓋率直接關系著信用卡市場能否良性發展。我國特約商戶覆蓋率低很重要的一點在于中小商戶數量太少,中小商戶受理信用卡的收益不能彌補其折扣成本,因此受理積極性不高,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還是受理市場和信用卡整體交易規模有限,刷卡交易暫時不能給中小商戶帶來銷售額的顯著增長。所以全面改善信用卡受理環境,使刷卡消費能夠給中小商戶帶來收益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2)受單行。2004年《中國銀聯入網機構銀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辦法》修改了跨行交易收益分配比例的規定,將發卡行,銀聯,受單行的利潤分配比例由8:1:1調整為7:1:X,X表示受單行的收益由其和商戶以談判的方式確定。可見,在利潤分配中傾向的始終是發卡行,而受單行的收益太低并且無法受到保障,這樣根本無法調動銀行開展收單業務的積極性。各家商業銀行也只是將重心放在發卡市場上,而無意于受理市場的開拓。要扭轉我國發卡市場和受理市場這種不平衡的局面,就必須利用市場化的方式去解決,根據消費者市場和受理市場的具體情況,選用收益浮動杠桿,靈活調節,及時適應市場的變化。

3.3細分化的市場營銷策略

信用卡營銷的對象是具有不同需求的消費者,而不同的消費者由于自身的收入、需求及偏好等差異,對信用卡的特性和性能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成功的信用卡營銷策略,要求把目標客戶進行細分,針對每種目標客戶的具體要求,設計出適銷對路的產品。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面對客戶市場越來越激烈的競爭,美國的各發卡行將競爭轉入了細分市場的方向,針對各個細分市場設計了不同的產品,目前,向客戶提供更多新產品和更精致服務的觀念逐漸取代了開發更多新客戶的想法,比如美國信用卡市場上客戶的類型就由10年前的3~5種增至現在的100多種。近幾年,我國在信用卡的銷售上也開始采取了市場細分化的策略,各家銀行根據不同客戶群需求和消費習慣,設計個性化卡種,同時在聯名卡的發行上也做了許多嘗試,如中行與聯想的“中銀聯想visa奧運卡”,招商行與中國航空的“國航知音卡”等。

3.4建立完善的征信體系

信用體系是否基本形成是衡量一個地區信用卡產業是否具備健康發展的社會基礎的重要指標。我國的個人征信系統始建于1997年,當時上海率先成立了全國首家個人征信機構——上海資信公司,2004年,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了征信管理局,使得征信工作有了一個專門的管理機構。2005年1月,實現了個人征信全國聯網運行。雖然我國在個人征信系統的建立方面邁出了很大步伐,但是在信用數據收集方面還存在很大問題,個人征信數據掌握在央行,公安,法院,工商,稅務,勞動保障,人事,保險等多個機構手中,處于相當分散的狀態,而且彼此間不能共享,不同的行業和部門之間還沒有有效的信息共享渠道,處于相對的封閉狀態。因此打破行業部門的限制,建立真正的跨行業跨部門的個人征信系統,提高數據的有效性已成為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林功實,林鍵武.信用卡[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董罡平.銀行卡業務的機制缺陷及監管策略[J].現代商業銀行導刊,2007,(7).

[3]李菁,黃煜斌.信用卡產業的扭虧為盈:基于收益成本分析[J].廣東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