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銀行業改革開放探析論文

時間:2022-02-28 02:27:00

導語:我國銀行業改革開放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銀行業改革開放探析論文

(一)我國銀行業改革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銀行業改革發展歷程大致走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92年)是金融機構多元化、金融體系初步建立的階段。這一階段的改革主要是中央銀行和專業銀行的分離,包括四大國有銀行的重新組建或分設,以及交通銀行、中信實業銀行等十余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也先后成立;在金融開放方面,開始接納外資金融機構在國內部分地區設立代表處。

第二階段(1992~1997年)是以商業化改造為核心的銀行體制改革的階段。這一階段的改革主要包括把中國人民銀行轉型為現代中央銀行,把國有專業銀行轉變為國有商業銀行等。并以市場化發展為導向,建立商業銀行自身“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的現代化經營機制,完善商業銀行的資本金制度,實行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風險管理和加強內部控制的內部建設等。

第三階段(1998年至今)是以推進股份制改革、完善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為核心的階段。在金融開放方面,我國履行加入世貿組織承諾,致力于為在華外資銀行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由于這一階段的改革觸及到以產權為核心的改革,也引起了理論界和實踐層面的熱烈討論。

十年前,海外經濟學界對我國銀行業的發展持有一種“技術破產論”的悲觀論斷。1997年底,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大約是3.5%,遠遠低于巴塞爾協議最低8%的要求。1998年底,四大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32.34%,賬面反映需要注銷的呆賬貸款約占全部貸款的2.9%。在這種形勢下,當時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我國主要的商業銀行呆、壞帳數目龐大,有些銀行的賬面資產已為負資產,從技術層面上講,銀行已經處于破產的狀態。進入新世紀的短短幾年內,我國銀行業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2006年,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達到了14.05%、13.59%和12.11%,資本回報率也分別達到了15.37%、14.06%和15.00%,不僅自身經營條件得到極大的改善,也保持了與國際大銀行同樣的經營穩健度和盈利能力。因此,盡管存在很多爭論,但是改革的大方向是不容否定的,我們必須充分肯定我國銀行業改革的歷程和取得的成績。

(二)我國銀行業改革開放后的主要經驗

從宏觀層面上看,我國銀行業改革開放最主要的經驗有兩條:

第一,銀行業改革的成功離不開中國宏觀經濟的持續增長。金融作為經濟的命脈,與宏觀經濟是密不可分的。商業銀行的運營績效與發展前景都與宏觀經濟形勢息息相關。銀行業的發展不僅受制于經濟發展周期,而且往往比經濟周期運行軌跡來得更加顯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增長速度,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加了近34倍,居民人均儲蓄存款增長到2007年的1.2萬元。2007年,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達到52.6萬億元,已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210.8%。公眾與國外投資者對我國商業銀行的信心在很大程度上來自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信心,穩定的宏觀經濟基本面是支撐我國商業銀行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證。

第二,銀行業的改革始終堅持市場化的方向,一邊對內改革,一邊逐步開放,在開放中求安全,在改革中求穩定。改革者從一開始就堅信市場的力量,堅信開放會給我國銀行業帶來的空間和機會,在這個原則的指導下,首先用財政注資的辦法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接著用股份制改造的方法培育出產權較為清晰的市場主體,然后逐步開放金融市場。從根本上說,優化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是我國銀行業改革開放取得的最成功、最重要的方面。辜勝阻教授認為,在開放過程中,我國銀行企業吸收借鑒了外國先進的技術、管理方法和經驗,有效地改變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官僚主義的“文化”,優化了銀行治理結構,增強了競爭力。健全的銀行公司治理結構有利于銀行集約化經營,有助于降低金融風險,提高金融市場潛在投資者對銀行的信心。

我國銀行業改革開放的發展方向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銀行已經達到并超過了國際標準,公司治理機制的框架初步建立,金融管理得到很大的改善,競爭力大大提高。雖然銀行業的改革開放取得了重大階段性成果,但是作為生產要素市場重要組成部分,銀行業市場化程度仍然相對較低,銀行業市場結構單一,市場主體面臨著公司治理、運營效率與金融創新等方面的難題。我國銀監會有關人士認為,我國銀行業綜合競爭力仍然相對較弱。國內銀行本身內控機制和激勵機制還不夠完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管理體系仍需要進一步健全,金融機構專業化水平還有待提高。因此,我國銀行業的改革開放依然任重道遠。對于我國銀行業未來的發展,辜勝阻教授給出了一個很好的建議:我國銀行業對外改革開放的下一個焦點應該是以自身功能性開放為主,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積極構建一個穩健合理的銀行體系和競爭有序的市場結構。在未來我國銀行業改革發展的方向上,應該堅持從完善體系、強化功能、保障安全三個方面著手,具體來說:

(一)逐步放寬行業限制,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

銀行業既要對外開放,更要引導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我國經濟的增長,促進了我國的體制轉型。然而在金融領域,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仍然困難重重。2007年,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五家國有商業銀行的總資產占全部銀行業總資產的54.28%。正如辜勝阻教授指出的,在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銀行體系中,民營中小企業不僅受到國有銀行“重大輕小”的“規模歧視”,還要受到“重公輕私”的“所有制歧視”。調查顯示,民營中小企業提供了城鎮就業人口75%以上的就業機會,研發新產品超過全國的八成,但獲得的貸款數額只有全部貸款的10%左右。北京大學徐滇慶教授甚至認為,應當相信民間具有極大的制度創新能力,開放民營銀行是我國經濟改革的關鍵戰役。引入民營銀行這一富有活力的因素,在給儲戶和投資者提供更多理財和投資機會的同時,勢必能逐步消化吸收金融系統內的風險,促進競爭,減緩國有銀行壟斷局面所帶來的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等問題。本文認為,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是一個“雙贏”的策略:從有利于民營企業發展的角度看,中小銀行在對中小企業進行融資方面具有比較優勢。辜勝阻教授認為,社區銀行或中小銀行由于資金少,無力為大企業融資,更愿意為中小企業融資。更重要的是社區銀行體制更加靈活,具有為本社區中小企業融資的信息優勢,更了解當地中小企業的情況,能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大力發展中小民營銀行,有利于解決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從有利于銀行業自身發展的角度看,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有助于增加產權清晰的市場主體,完善銀行的公司治理,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有助于提高配置儲蓄資金的效率,有利于防范金融風險。當前形勢下,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途徑有兩條:引進民營資本參與現有商業銀行的改造;放寬民營資本設立中小社區銀行的限制。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背景下,并考慮中小企業貸款困難的現實狀況,辜勝阻教授對開放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給出了兩個可供參考的具體方案:優先在高新技術開發區鼓勵民間資本試辦社區銀行,化解科技型創業企業融資難問題;在高新區外民營經濟發達地區,應放松金融管制,引導民間非正規金融發展成社區銀行,從制度上緩解中小企業創業融資難問題。至于如何實現民營銀行的市場準入,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前首席經濟學家湯敏教授則規劃了一條可行的路徑:可以讓一些做得好的信用擔保公司升格成民營銀行。國家可以考慮由國有銀行或者政策性銀行給予一些批發貸款,由小額貸款公司貸給中小企業。如果做得好的話,短期內可以讓其升格成民營銀行。

(二)堅持市場化改革,銀行業改革要以自身功能性開放為主

對于企業個體而言,自身功能開放(organicgrowth)也稱為內涵式發展,即通過財務狀況的改善、資產質量的提高、組織架構的調整、勞動生產率的提升等來提升銀行企業競爭力。對于整個行業來說,功能性開放不同于股權開放,前者是指鼓勵外資銀行在國內增設分支機構,引導外資銀行在國內提供多樣與創新的金融服務,而不是放開外資金融跨境的資本流動。我國銀行業的改革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才能完成制度轉型,采取功能性開放策略來主動尋求改革,用進一步的開放來促進變革,具有現實可行性。對外資銀行實行功能性開放,至少有以下優勢:外資銀行可以提供更多的金融產品,更好地服務于境內企業,提高國內儲蓄資金的配置效率;引入外部激勵與競爭,有效彌補國內銀行業改革的“制度需求不足”,從而推動和促進國內商業銀行的改革與發展;加大了管理、技術、人員的“外溢效應”,有利于為國內商業銀行吸收引進高水平的金融人才,有利于國內商業銀行吸收和學習外資銀行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相關技術。清華大學王一江教授與上海財經大學田國強教授認為,我國銀行業對外開放是提高銀行業效率、降低體系轉型風險、加速銀行業的改革進程的必由之路。

(三)構建合理的銀行體系和競爭有序的市場結構,保障金融穩定與安全

在金融業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既要堅持銀行業的開放方向,又要重視金融安全,在開放中求安全,在改革中求穩定。合理的銀行結構指國有銀行、民營銀行與外資銀行相互競爭,大型銀行與中小銀行相互補充;有序競爭指各個銀行都在有效監管的環境中公平競爭、優勝劣汰。有經濟學家認為,一個國家的金融安全需要有三個層次的保障:國家的金融政策;要有功能比較完善、運作規范、健康穩定的金融體系;國家對有影響力、單個的金融機構保持控制。銀行穩定是金融穩定的核心,完善的銀行體系是金融安全的基石。在全球化過程中,作為經濟安全、國家安全的基礎,金融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沒有金融的安全就沒有經濟的安全,沒有經濟的安全也就沒有國家的安全。

辜勝阻教授強調,和經濟領域的改革開放形成以國企為主,國企、民企和外企相互競爭共同發展的格局相比,我國銀行業仍然處于國有資本“一股獨大”的局面。如果不改變這種局面,銀行體系就不是穩健、安全的。對外堅持開放和對內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有助于改變金融風險高度集中的局面,形成結構合理、競爭有序的金融體系,也有利于保持國家對金融的控制。只有運行穩健、效率良好和結構合理的金融體系,才能增強我國銀行的發展能力、抗風險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為金融安全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辜勝阻.民營企業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探索[M].科學出版社,2008

2.楊再平.中國銀行業需在開放與安全之間尋找戰略平衡[J].財經界,2008

3.徐滇慶.金融改革的路徑選擇[J].經濟,2003

內容摘要:本文回顧了我國銀行業改革開放的歷程,總結了我國銀行業改革開放的主要經驗。文章認為,在當前金融危機尚未有效緩解的背景下,未來我國銀行業改革發展的方向,應該體現在堅持完善體系、強化功能、保障安全三個方面。

關鍵詞:我國銀行業中小銀行功能性開放金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