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市場規模與結構論文
時間:2022-07-22 03:12:00
導語:信用卡市場規模與結構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中國信用卡市場目前還處于其發展的初級階段,市場規模較小,市場結構呈現出兩寡頭主導的壟斷競爭格局,市場交易結構和收入結構還有待完善。從發展趨勢上看,中國信用卡市場的規模將實現實質性的擴張,市場結構將轉向多寡頭壟斷競爭的格局,市場交易結構和收入結構將不斷趨于合理。
關鍵詞:信用卡規模結構
theScaleandStructureofChineseCreditCardMarket
Abstract:ThedevelopmentofChinesecreditmarketisstillintheinitialperiod.ThereisalittlescaleandmonopolycompetitioninChinesecreditcardmarket,andmeasuresneedtobetakentobetterthestructureoftransactionandincome.Thedevelopmenthasshownsuchtendencyinthemarketthatsubstantialitygrowthwillbeachievedinthemarketscale,marketwillchangetothemorecompetitivestructure,andthestructureoftransactionandincomewillbebettered.
Keywords:creditcard,scale,structure
信用卡(貸記卡)是商業銀行或專營公司向個人和單位發行的,憑以向特約商戶購物消費或向銀行存取現金,并具有消費信貸功能的信用憑證。作為一項集資產、負債與結算功能于一體的金融產品,信用卡在發達國家已經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市場已經發育得相當成熟。中國信用卡市場由于發展的時間較短,目前還處于其發展的初級階段,市場規模較小,市場結構呈現出兩寡頭主導的壟斷競爭格局,市場交易結構和收入結構還有待完善。
一、中國信用卡市場的發展歷程
信用卡進入中國基本上是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同時進行的,但其后信用卡在中國的發展就一直落后于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從1995年到2000年五年的時間里,中國真正意義上的信用卡市場開始產生,并步入市場的初步啟動階段。2000年中國加入WTO后,面對中國信用卡市場開放趨勢的加速和外資金融機構的潛在競爭,國內主要商業銀行紛紛加大了在信用卡業務上的投入,中國信用卡市場開始進入實質性啟動階段。
1979年8月,在中國剛剛開始的改革開放政策的許可下,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與香港東亞銀行簽訂了國外信用卡協議,外國信用卡開始進入中國。外國信用卡進入我國以后,不僅使來華經商和旅游的外國機構、企業和個人,享受到了方便、快捷的服務,也使現代金融意識、消費觀念和支付方式深入到了長期封閉的中國社會,使國人對信用卡有了初步了解。
1985年6月,中國銀行珠海分行發行了中國首張具有購物消費、存取現金和透支功能的準貸記卡,此后,中國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都相繼發行了準貸記卡,這一時期準貸記卡的發展為今后中國信用卡市場的發展起到了奠定基礎的作用。從1985年到1995年的十年時間里,除了準貸記卡的發展之外,我國真正意義上的信用卡市場一直沒有產生。
1995年,廣東發展銀行發行了國內第一張真正意義上的符合國際標準的人民幣貸記卡和國際卡,開創了中國真正信用卡市場發展的先河。1998年,中國銀行發行了長城國際貸記卡,在上海、廣東進行了人民幣貸記卡試點發行。廣發行和中行的信用卡發行拉開了我國信用卡市場的序幕,譜寫了中國信用卡與國際接軌的新篇章。從1995年到2000年的五年的時間里,中國真正意義上的信用卡市場開始產生,并步入市場的初步啟動階段。
進入2000年來,面對加入WTO后中國金融市場開放趨勢的不斷加速,面對虎視眈眈的外資銀行的潛在競爭威脅,國內銀行開始大舉進軍信用卡市場,積極改進產品和服務,努力與國際接軌,中國信用卡市場開始進入實質性啟動階段。2002年5月17日,中國工商銀行在上海成立了牡丹卡運營中心,建立了較為獨立的信用卡專業化經營體系。同年7月,工行開始發行牡丹貸記卡。中國建設銀行于2002年12月18日開始發行貸記卡(國際卡),并于2003年第3季度發行了雙幣種貸記卡。招商銀行、深圳發展銀行也于2002年下半年開始發行貸記卡,上海銀行于2002年12月29日發行了人民幣雙幣種卡,是我國第一家且目前也是惟一一家發行貸記卡的城市商業銀行。
2002年以來,我國信用卡市場的競爭開始加劇,除了國內發卡行的增加外,中國信用卡市場也開始面對外資金融機構的間接競爭。外資銀行在耐心等待中國信用卡市場全面開放的同時,也未雨綢繆地積極與中資銀行開展信用卡業務合作。目前已有“美國系”、“歐洲系”、“澳洲系”以及“大中華系”的眾多銀行頻繁地和中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商討信用卡業務合作。一些已經獲得個人外幣金融服務執照的外資金融機構正在收購中國國內銀行的少數股權,希望以合作方式把其在信用卡審批、結算、積分計劃等方面的經驗轉讓到中資銀行,共同發展信用卡業務,中國信用卡市場的競爭主體更加多元化起來。
二、中國信用卡市場的規模
近年來,我國信用卡市場雖然已經初見雛形,但與境外成熟信用卡市場相比,我國信用卡市場的市場規模還很小。截至2003年12月31日,共有11家銀行發行了標準的貸記卡,分別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中信實業銀行、廣東發展銀行、深圳發展銀行、浦東發展銀行和上海銀行,共發行貸記卡400多萬張,成年人持有信用卡的比例開始接近3%,信用卡占持卡人日常支出的比例開始接近1%。
在信用卡市場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的國家和地區里,信用卡發卡量和交易量都很大,以消費信貸為主要功能的信用卡已經成為十分普遍的個人理財工具。據統計,美國信用卡的發卡量已經超過了10億張,成年人持卡比例超過80%,信用卡占持卡人日常支出比例為25%;在8000萬擁有信用卡的家庭中,未清償的平均欠款為6000—7000美元,并且只有40%的持卡人每月償清信用欠款而享受免息期待遇,其余60%的持卡人都愿意選擇最低還款方式承擔貸款利息。在我國臺灣地區,共有60家發卡銀行,發卡量超過了2000萬張,成年人持卡比例達到65%,信用卡占持卡人日常支出的比例為9%,每月有一半以上的持卡人使用信用額度。香港擁有600多萬張信用卡,成年人持卡比例達到71%,信用卡占持卡人日常支出的比例為18%,其中60%的持卡人最高貸款額度達到月薪的2—4倍。
表1:現階段中外信用卡市場規模比較
發卡量成年人持卡比例信用卡支出比例
中國大陸400.82萬張不到3%不到1%
美國超過10億張超過80%25%
中國香港600多萬張71%18%
中國臺灣超過2000萬張65%9%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信用卡》2003年各期及中國銀聯網站相關數據與資料整理所得。
從上述比較可以看出,我國內地信用卡市場的市場規模不但遠遠落后于信用卡市場最為成熟的美國,而且也較大幅度的落后于我國的臺灣地區和香港地區。綜合考慮市場規模、網絡建設和市場規則等方面,可以說我國信用卡市場還處于新興市場形成期向成長期過渡的階段,還處于其發展的初級階段。三、中國信用卡市場的競爭結構去年以來,國內商業銀行對信用卡業務的投入開始加大,有條件的商業銀行紛紛選擇將信用卡業務作為新的利潤增長點。2003年6月30日,國內信用卡市場還只有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廣東發展銀行、深圳發展銀行、招商銀行和上海銀行等7家銀行發行了標準的貸記卡,但到了2003年12月31日,在短短的半年時間內,國內信用卡市場就新增加了四家發卡銀行,分別是中國農業銀行、交通銀行、浦東發展銀行和中信實業銀行,市場主體數量增長異常明顯。雖然2003年中國信用卡市場發卡銀行數目明顯增長,競爭程度有所提高,但由于中國信用卡市場的規模還很小,仍處于新興市場形成期向成長期過渡的發展的初級階段,中國信用卡市場的競爭還不夠充分。通過對2003年年末中國信用卡市場的新發卡量、交易量、透支余額和累計發卡量的統計,通過對各發卡行信用卡新發卡市場份額、交易量市場份額、透支余額比例和累計發卡量市場份額的分析與比較,可以發現中國信用卡市場的市場格局呈現出明顯的兩寡頭主導的壟斷競爭格局。如表二所示,工商銀行貸記卡在發卡量、交易額及透支余額方面都居首位,廣發銀行居第二位,并且工商銀行和廣發銀行都處于了市場寡頭地位,在各指標上遠遠領先與其他發卡銀行。如表三所示,工商銀行和廣發銀行在發卡量、交易額及透支余額三個指標上的和都在80%左右,占領了中國信用卡市場的絕大部分。中國工商銀行之所以能夠在2003年的中國信用卡市場上能夠占據絕對領先的寡頭地位,要歸功于其2003年對信用卡業務的投入的加大、其信用卡業務獨立運作體制競爭優勢的發揮和工行遍布全國的強大網絡優勢。廣東發展銀行作為規模較小的中小銀行能夠在中國信用卡市場占據僅次于工行的寡頭壟斷地位,是與其對信用卡業務的定位和多年來在中國信用卡市場的勤奮耕耘分不開的。廣東發展銀行早在1995年就開始運作其信用卡業務,并把信用卡業務定位為該行的特色金融服務之一。其后廣發行又最早開始了信用卡業務的獨立核算,并在營銷機制上實現了中國信用卡業務的多項創新。除了工行和廣發行自身優勢的發揮外,其它商業銀行對中國信用卡市場的較晚進入、投入力度的不足和運作機制的欠缺也是工行和廣發行能夠占據寡頭壟斷地位的重要外部因素。表2:各發卡行2003年全年貸記卡發卡、交易情況行別工行廣發行招行中行上海銀行建行深發行新發卡量(萬張)137.150.023.1410.5820.951.146.4新發卡量市場份額54.99%20.06%9.28%4.24%8.40%0.46%2.57%交易額(萬)2860,000789,550115,042359,96816,63833716,000交易額市場份額68.79%18.99%2.77%8.66%0.40%0.08%0.38%透支余額(萬)97,70053,26211,69312,8003,75961.64,797透支余額比例50.36%30.58%6.71%7.39%2.15%0.03%2.75%累計發卡量(萬張)190.112521.715433.9920.951.167.9累計發卡市場份額47.43%31.19%5.42%8.48%5.23%0.29%1.97%表3:工行與廣發行在中國信用卡市場的市場份額之和市場份額指標新發卡市場份額交易額市場份額透支余額比例累計發卡市場份額工行與廣發行市場份額之和75.05%87.87%80.94%78.62%數據來源:同表1。四、中國信用卡市場的交易結構與收入結構為了能夠更清晰地展現中國信用卡市場發展的現狀,本文還對中國信用卡市場的收入結構和交易結構進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中國信用卡市場在收入結構和交易結構上與成熟市場都還有一定的差距,在交易結構上表現出取現比例高的特征,在收入結構上呈現出透支利息收入比例低的特征。
(一)中國信用卡市場的交易結構本文通過對以上七家主要發卡銀行信用卡交易的分析,考察了中國信用卡市場的交易結構。由于各發卡銀行信用卡交易方式的構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信用卡經營策略,因此不同商業銀行人民幣信用卡取現、消費、轉賬比例差異很大,信用卡取現比例最高的達48%。根據本文對以上七家發卡銀行信用卡交易的分析,中國信用卡市場的平均取現比例為34%,消費比例為50%,轉賬比例為16%。與國際成熟市場相比,我國信用卡市場的交易結構呈現出明顯的取現比例高的特征。例如,美國2002年末現金服務的比例為21.2%,日本2002年末現金服務的比重為25.7%,加拿大1999年末的比重為11.0%,澳大利亞1999年末的比重為13.3%。2003年我國發卡銀行現金服務平均比例為34%,顯著高于美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同時期的水平。我國信用卡市場取現比例之所以較高,與以下三方面的情況密切相關:(1)我國銀行卡受理環境與上述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差距,刷卡消費還不是十分方便,因此,取現的需求比較大。(2)一部分持卡人對信用卡的功能和作用認識不夠,往往把信用卡當作借記卡使用,把自己的錢存入信用卡再在需要的時候取出來,雖取現,但并未透支。(3)個別發卡機構對信用卡使用的一些政策不規范,如:某些銀行信用卡存款有利息,當地取款無須繳納手續費。
(二)中國信用卡市場的收入結構本文通過對中國銀行、廣發銀行、招商銀行、深發銀行2003年貸記卡平均收入構成的分析,考察了中國信用卡市場的收入結構。從各發卡銀行信用卡的收入構成來看,雖然由于各發卡銀行采取不同的營銷策略和風險控制策略,其收入構成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但都表現出年費收入所占比重最高的特征。通過對上述四家銀行2003年貸記卡平均收入構成的分析,本文發現年費收入是中國信用卡市場的最主要收入來源,平均比例高達55%;其次是利息透支收入,平均比例為22%,第三為回傭收入,平均比例達到16%,最后是平均7%的其它收入。相對于成熟市場來說,我國信用卡市場的收入結構還很不合理,主要表現為透支利息收入占的比例過低的問題。在信用卡市場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透支利息是信用卡業務收入的主要來源,基本上占到了一半以上的比重,例如,2002年美國末透支利息占總收入的比重為67%,日本達到了55%。因此,與成熟市場相比,我國信用卡市場的收入結構還有待完善。導致我國信用卡市場透支利息收入比例低的原因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我國信用卡市場發展的程度較低,社會上還沒有普遍形成透支消費的觀念;二是由于信用體系建設的落后導致發卡機構信用卡的營銷策略大多表現為穩健型的經營風格,高度重視高度穩定且風險低的年費收入,而對具有信用風險的透支消費的營銷力度不夠。表5:中國銀行、廣發銀行、招商銀行、深發銀行2003年貸記卡平均收入構成年費透支利息回傭其它55%22%16%7%數據來源:同表1。五、中國信用卡市場規模與結構的變動趨勢從信用卡市場發展的宏觀經濟環境來看,國內外研究都表明,中國宏觀經濟一直處在一個持續高速增長的時期,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經濟增長的持續性是能得到保證的。從發卡銀行投入的角度來看,由于信用卡業務可以高達20%的凈資產回報率,我國商業銀行對信用卡業務將會越來越重視,投入也將逐漸加大。從外部環境來看,為改善我國銀行業的經營現狀,為促進中國消費導向GDP的快速增長,我國政府近年來一直積極采取措施來鼓勵使用銀行卡,努力建立有關信用卡和銀行卡使用的法律環境、支付基礎環境、信用風險評估和征信管理體系,中國信用卡市場發展的外部環境正在不斷改善。綜合考慮到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我國信用卡市場發展的外部環境的不斷改善和商業銀行對信用卡業務投入不斷加大的趨勢,本文認為,中國信用卡市場的規模將能實現實質性擴張,市場結構將可能轉向多寡頭壟斷競爭的格局,市場交易結構和收入結構將不斷趨于合理。
(一)中國信用卡市場的規模將實現實質性擴張對經濟發展的相關理論研究表明,人均個人信貸與人均GDP的規模呈高度正相關性。高盛公司(2002)有關信用卡貸款與人均GDP的研究結果表明人均GDP與信用卡貸款額在GDP中的比重有較強的相關性,相關系數高達0.97,這一系數是通過對泰國、馬來西亞、臺灣、香港、澳大利亞、巴西、英國以及美國市場2001年的數據進行回歸后得到的,回歸分析的R2值也比較高,約為0.83。,人均個人信貸與人均GDP的規模高度的正相關性正說明了人均GDP的增長將能有效促進中國信用卡市場的發展,目前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趨勢為中國信用卡市場規模的實質性擴張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就現實條件來說,中國部分較發達地區目前的人均收入已經達到了信用消費的收入臨界點,中國的信用卡市場已經具備了在較發達地區大規模擴張的條件。根據國際銀行卡產業權威雜志《尼爾森報告》的相關研究,當一國或地區人均收入達到1900美元時,居民就達到了信用消費的收入臨界點。世界銀行2003年的一項研究報告認為,中國至少已經有16個城市和1個省份約1.56億人口的收入水平已經達到2000美元。這說明在中國收入較高的發達地區,信用卡市場已經具備了大規模發展的條件。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和居民收入的提高,未來幾年內將有更多的地區和人群達到啟動階段的收入水平,中國信用卡市場的規模必將能夠實現實質性的擴張。
(二)中國信用卡市場將可能轉向多寡頭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從2003年的數據來看,中國信用卡市場的市場結構是一種兩寡頭的壟斷競爭格局,隨著各商業銀行對信用卡業務投入的逐步加大,隨著信用卡市場的對外開放,中國信用卡市場的競爭度將逐步加大,中國信用卡市場將有可能轉向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主導的多寡頭壟斷競爭的市場格局。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只有中國工商銀行在中國信用卡市場上取得了不俗的業績,但這也正說明了與其相似的其他三大商業銀行在中國信用市場上巨大的發展潛力。隨著其他國有商業銀行對信用卡業務的重視和投入的加大,加上它們所擁有的中小銀行無法比擬的巨大客戶基礎和分支機構網絡,國有商業銀行的信用卡業務將有可能實現大的發展,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將有可能成為信用卡市場上的主要營運者。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將有可能成為信用卡市場上的主要營運者的同時,一些較小的更有活力的第二梯隊銀行,如浦發銀行、上海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將有更好的機會從信用卡業務中獲利,同時使其成為它們收入和利潤的重要構成部分。相對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來說,中小銀行的個人消費貸款業務可以更快速地成為其總資產和盈利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這些銀行也具有較好的靈敏度、集中度和市場技能,從而能有更好的機會從信用卡業務中獲利。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逐步開放,中國信用卡市場的競爭將越來越國際化。按照中國加入WTO的金融開放程序,2007年外資銀行將能從事居民人民幣信用卡業務。匯豐銀行、渣打銀行以及花旗等外資銀行憑借他們在信用卡運營、市場營銷和風險管理方面的專業技術和經驗,在中國以外地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都已經是市場中的重要經營者。因此,隨著中國信用卡市場的逐步開放,這些外資銀行將不可避免地成為中國信用卡和消費信貸市場的重要經營者。
(三)中國信用卡市場的交易結構和收入結構將不斷趨于合理目前我國信用卡市場的交易結構和收入結構還不是很合理,主要表現為提現比例過高的交易結構問題和透支利息收入比例過低的收入結構問題。在受理環境不斷改善、持卡人觀念與認識有效轉變、發卡銀行投入不斷增展的形式下,中國信用卡市場的這兩個結構問題將能得到有效解決,市場交易結構和收入結構將不斷趨于合理。在我國政府和眾多發卡銀行的共同推動下,中國信用卡市場的受理環境將不斷完善。持卡人持卡消費受理環境的改進將大大提高刷卡消費的比例,持卡人提取現金的動機和必要將大大減弱,同時,刷卡消費比例的提高也提高了持卡人利息透支的可能性。因此,我國信用卡受理環境的改善將為提現比例的下降和透支利息比例的上升提供有力的環境支持。與此同時,經濟的發展和輿論的引導將促使中國普通社會階層的消費觀念發生轉變,整個社會對信貸消費的認同將大大加強。同時,持卡人對信用卡功能和用途的認識也將不斷加深,觀念和認識的轉化將能有效降低提取現金消費的比例、提高透支消費的比例。因此,持卡人觀念和認識的變化,將為我國信用卡市場交易結構和收入結構問題的有效解決提供保障。同時受理環境的改善、信用體系建設的發展都將促使發卡銀行不斷增加在信用卡市場營銷和宣傳等方面的投入,發卡銀行的努力也將為上述兩個比例問題的解決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中國銀行卡產業發展研究》,中國銀聯,遠東出版社2003版。
(2)《中國信用卡市場發展思考》,劉力耕,《投資研究》2003年第六期。
(3)IMF,“IssuesinElectronicBanking:AnOverview”,IMFpolicydiscussionpaper,2002.3.
(4)EBG,“ElectronicBankingGroupinitiativeandWhitePapers”,BISpaper,2000.10.
- 上一篇:化學簡答題能力管理論文
- 下一篇:化學教學差生初探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