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子分析法研究銀行股份制改革論文

時間:2022-04-28 02:20:00

導語:因子分析法研究銀行股份制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因子分析法研究銀行股份制改革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銀行競爭力的評價分析;國有銀行競爭力變化趨勢對銀行股份制改革的啟示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評價指標多為銀行財務數據,缺乏無形資源、凡兩方或多方力圖取得并非各方均能獲得的某些東西時,就會有競爭、銀行競爭力的性質和決定因素與一般工商企業基本一致、銀行競爭力的評價同樣應當從銀行的資源、能力和外部環境三方面因素著手、因子分析是用少數幾個因子來描述多指標或多因素之間的聯系、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競爭力普遍較強、國有銀行綜合競爭力的變化趨勢不同、與競爭力全面提升的目標還有差距、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任重而道遠等,具體請詳見。

內容摘要:本文在銀行競爭力評價的多項指標基礎上,從資源、能力和綜合競爭力三方面,運用因子分析方法按因子得分對重慶市營業的13家銀行進行排名和分析,以期對我國銀行股份制改革有所啟示。

關鍵詞:國有銀行競爭力股份制改革

國內學者對于國有商業銀行與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競爭力比較進行了長期的研究,逐漸從定性到定量、從少指標到多指標、從少樣本到多樣本進行了相當數量的實證分析。李萱(2000)從市場份額、經營業績、人員素質三方面對國有商業銀行與國內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競爭力進行了數據的直接比較。范偉強(2001)從規模與效率、經營機制與發展戰略方面對國有商業銀行與新興商業銀行的競爭力進行了比較。段衛平(2002)從收益、經營成本效率和風險三方面對四家國有銀行與十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競爭力進行了簡單數據比較。趙昌昌等(2003)學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我國商業銀行競爭力進行了比較分析,實證分析所采用的指標包括股權收益率、自有資本率等五方面13個指標,均為財務數據。羅仲平等(2004)對4家國有商業銀行與1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2000~2002年的競爭力狀況進行了比較分析,采用加權計算的方法得到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基礎競爭力和環境競爭力三大指數,但權數如何設定不明確。

筆者認為,現有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評價指標多為銀行財務數據,缺乏無形資源、外部環境等方面的評價;實證分析大多采用簡單的數據直接對比,難以準確評價各銀行的競爭力。此外,對加入WTO后國有商業銀行競爭力的發展變化,研究較少。本文試圖通過研究過渡期間國有銀行競爭力變化趨勢的這個特殊歷史時間段來分析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是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基于詳細數據資料的可獲得性,本文以加入WTO后的過渡期(2001~2004年)為研究時間段、以重慶市銀行業的13家銀行為研究樣本。

1銀行競爭力的評價分析

《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這樣解釋競爭:“競爭系個人(或集團或國家)間的角逐;凡兩方或多方力圖取得并非各方均能獲得的某些東西時,就會有競爭”。企業競爭力的差異,既源于企業擁有的競爭所需的資源和能力的差異,也受著外部市場、經濟體制、社會文化、自然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競爭力強的企業其優勢最終體現在產品和服務吸引顧客。實際上,企業競爭力是一個包括資源、能力和環境的綜合體,缺一不可。

對于銀行而言,作為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金融機構,其競爭力的性質和決定因素與一般工商企業基本一致。但銀行作為金融企業,其競爭力有其獨特之處。首先,金融市場一體化已是大勢所趨,銀行無法通過市場的分割或壟斷來建立核心競爭力。其次,金融商品無法申請專利,金融產品易于模仿,金融產品創造價值的多少,不但取決于產品的設計,還取決于服務的構成及附加服務的質量,模仿者能夠依靠更優質的服務來戰勝創新者。再次,金融監管部門要求銀行所提供的金融產品的相關信息要公開和透明,便于監管者和客戶掌握和評判該產品的風險狀況,這同時也為競爭對手模仿帶來便利條件。

銀行競爭力的評價同樣應當從銀行的資源、能力和外部環境三方面因素著手。本文以重慶市的中資商業銀行為研究樣本,不需考慮所在的地區差異,為簡便起見,本文的銀行競爭力評價指標僅由資源和能力兩大類指標組成。根據銀行業的特點,并考慮指標的可獲得性及量化的需要,設計了以下指標用于評價過渡期國有銀行競爭力的發展變化:

資源指標。人均短期貸款、人均中長期貸款、人均固定資產、人均無形資產、人均總資產、人均短期存款及短期儲蓄、人均長期存款及長期儲蓄、人均單位存款、人均儲蓄存款、人均營業費用或業務費用、人均業務宣傳及廣告費、人均機構網點數、人均工資、本科及以上學歷職工比例共14項指標,反映銀行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的狀況。

能力指標。備付金比率、流動性比率、存貸比率、中長期貸款比率、資產負債率、存款資產比率、不良貸款比率、盈利性資產比率、銀行利差率、利息成本率、資產利潤率(稅前)和人均利潤額(稅前)共12項指標,分別從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三方面反映了銀行的組織效率及能力。

基于因子分析的國有商業銀行競爭力變化實證

因子分析是用少數幾個因子來描述多指標或多因素之間的聯系,以較少幾個因子反映原始資料的大部分信息,從而使所研究的多變量問題簡單化。因子分析的具體步驟如下:由于評價競爭力的各項指標的量綱不同,應對數據進行標準化,以消除量綱的影響;采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進行因子旋轉和計算各因子得分;以各因子方差貢獻率為權數計算各銀行的加權得分;按加權得分的大小進行排序,得分越高,銀行競爭力越強。

根據2001-2004年重慶銀行業樣本銀行各年度的原始數據計算得到14項資源競爭力指標、12項能力指標、26項綜合競爭力指標值后,按照上述步驟以這些指標分別作為變量并采用SPSS軟件進行因子分析,可得到資源、能力和綜合競爭力三方面的得分及排名。表1列出了各銀行的具體排名,限于篇幅,沒有列出各行的詳細分值。根據表1的結果發現,在加入WTO的過渡期國有銀行競爭力有以下基本特征:

四大國有銀行的競爭力仍較低。從表1中可看到,四大國有銀行綜合競爭力的排名基本上處于9~13名之間,僅2001年的建設銀行、2004年的中國銀行排名進入了前8名。從資源和能力兩項競爭力的排名看,除2004年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能力排名外,國有銀行排名均在8~13名之間,明顯低于大多數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排名。

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競爭力普遍較強。樣本銀行中有8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除深圳發展銀行排名靠后外,其余7家股份銀行的綜合競爭力、資源和能力排名基本上均處于前8名。

國有銀行綜合競爭力的變化趨勢不同。兩家股份制改革試點銀行中,中國銀行變化最為顯著,2001~2003年其綜合競爭力排名末位,2004年則升至第8名;中國建設銀行反而在股改啟動前的2001年競爭力排名最高,2002~2004年排名下降,始終在10~11名徘徊。中國工商銀行的競爭力綜合排名始終穩定在9~10名,沒有顯著變化。而中國農業銀行的綜合競爭力各年均列第12位,完全沒有變化。

2國有銀行競爭力變化趨勢對銀行股份制改革的啟示

對提高銀行業整體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實證結果表明,國有銀行的競爭力較股份制銀行的競爭力低下,證實了產權結構是影響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從根本上提高我國國有銀行的競爭力與效率,應對來自外資銀行的強大挑戰,關鍵是實施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我國政府著手對四大國有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革,對于提高我國銀行業整體競爭力和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無疑具有重要作用。

與競爭力全面提升的目標還有差距。以實證子分析結果為例,中國銀行2004年全面實施股份制改革后,其綜合競爭力從連續三年排名末位一下攀升至第8位,能力排名則從連續3年的12~13名躍升至第3名。同樣,從中國建設銀行看,股份制改革全面啟動后,2004年的能力排名也從連續3年的12~13名躍升至第7名。但進一步分析后發現還存在很多的不足。中國建設銀行2004年的綜合競爭力排名沒有提升,排名仍靠后。在資源競爭力方面,2004年中國銀行、建設銀行都只提升了1位,分別從12位和10位升至11位和9位,均在前8名之外。因子分析使用的資源競爭力指標多數是人均指標,這充分說明兩大銀行的股份制改革還需要進一步“減員增效”,從而提高資源競爭能力。

特別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上述綜合競爭力或能力排名的大幅度提升是在中央政府2004年分別注資225億美元的條件下取得的,如果剔出其中的政策性因素影響,很難說多大程度上是由于銀行自身內部改造所獲得的成效。尤其是,2004年中國銀行一舉扭轉了多年的虧損、建設銀行的利潤則創紀錄地達到新高,讓人不得不擔憂。兩大銀行的持續發展能力究竟如何,會不會出現我國股市發展中“一年績優、二年績平、三年虧損”的情況、出現所謂的股份制商業銀行“體制回歸”的問題(劉榮,2002)?這點值得進一步的關注。

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任重而道遠。實際上,對四大國有銀行而言,產權結構多元化的改革僅僅是必要而非充分條件。具有現代公司治理機制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尤其又是存在人問題的國有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其建立和完善過程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除了產權結構改革,提高國有銀行的競爭力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建設。對現有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來說,如何避免所謂的“體制回歸”和保持股份制體制的優勢是關鍵。總之,國有銀行的股份制改革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許多更加艱巨的任務還有待實現。

本文對國有銀行競爭力評價的研究不足在于:一方面是各銀行財務報表不統一造成的銀行財務指標可比性問題,尤其是建設銀行的報表格式比較特殊;另一方面是銀行競爭力評價的指標仍然不夠完善,尤其缺乏衡量銀行在獲得政府支持方面的外部環境因素指標和銀行管理制度方面的軟性指標,這需要進一步的深入探討。另外,以國有商業銀行的地區行衡量其整體競爭力可能會有失偏頗,獲取更詳細的整體數據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

參考文獻:

1.趙昌昌等.中外銀行競爭力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03(7)

2.羅仲平等.中國商業銀行競爭力變動態勢研究[J].經濟學家,2004(5)

3.(英)約翰.伊特韋爾等.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

4.彭麗紅.企業競爭力:理論與實證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5.劉榮.股份制商業銀行競爭力分析[J].金融研究,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