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銀行負債質量現狀與建議
時間:2022-07-13 04:36:09
導語:中小銀行負債質量現狀與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金融脫媒的深化以及金融科技的興起,商業銀行負債業務復雜程度日益上升,管理難度加大。部分銀行為追求規模擴張,盲目吸收存款,造成線上違規吸儲、線下高息攬儲等亂象,一定程度上擾亂了銀行業負債業務的拓展秩序,也給金融體系帶來風險隱患。在此背景下,2021年3月,銀保監會《商業銀行負債質量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制定了負債業務管理評價標準,構建了全面、系統的負債業務管理和風險控制體系,旨在推動商業銀行強化負債業務管理、夯實負債質量。相比大型銀行,中小銀行客戶基礎薄弱,資金來源相對受限,負債業務拓展策略相對激進;同時,部分中小銀行負債管理及風險控制體系尚不健全,在監管強化的背景下,相對于大型銀行將面臨更大的規范與調整壓力。我們通過分析中小銀行負債質量現狀,結合《辦法》中的負債質量管理要求,提出中小銀行完善負債業務管理的建議,以期為中小銀行加強負債管理、優化負債結構、提升負債質量提供參考。
中小銀行負債質量現狀分析
一般存款占比較低,同業負債占比較高,負債穩定性有待提升。中小銀行客戶基礎薄弱,網點機構布局普遍不及大型銀行,綜合金融服務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偏弱,存款增長通常面臨更大壓力。截至2020年末,37家上市城商行、農商行(以下簡稱“上市中小銀行”)存款占總負債的比重約為66%,低于16家國有大行及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存款(以下簡稱“上市大型銀行”)占比近9個百分點;上市中小銀行的同業負債(含同業存單)平均占比超過22%,相比之下,上市大型銀行平均占比僅為13.6%,反映出中小銀行的資金來源更加依賴同業負債,負債的穩定性有待增強。債券發行、向央行融資占比偏低,存款客戶集中度相對偏高,資金來源待豐富。近年來,中小銀行加快回歸主業,持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信貸增長較快的同時,資本加速消耗,資本補充壓力明顯上升。但與大型銀行相比,中小銀行在資本補充的渠道和手段方面,仍面臨諸多困境。受制于發行審批、信用分層、融資條件等方面因素,中小銀行運用金融債、二級資本債、永續債等中長期債券方式拓展資金來源的比例仍然較低,可轉債發行較少。國內銀行金融債、二級資本債發行量分別從2015年的2009億元和2698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6645億元和6113億元,但中小銀行發行量占比卻分別從60.2%和52%下滑到29.6%和14%;2020年,中小銀行發行永續債1284億元、僅占全部銀行永續債發行量的19.8%,僅有兩家中小銀行成功發行可轉債、募集資金合計95億元。從央行公布的中資銀行資產負債表數據看,截至2020年9月末,小型銀行債券發行占總負債的比重僅為4.76%,顯著低于中大型銀行的12.18%。同時,由于缺乏資質等原因,中小銀行直接向央行借款的規模偏小。截至2020年9月末,中資小型銀行對央行負債合計為2.2萬億元,僅占總負債的2.96%、低于中大型銀行的4.31%,且多集中于具備一級交易商資格的中小銀行,37家上市中小銀行中對央行負債余額低于400億元的多達28家。此外,以地方性銀行為主的中小銀行,地域特征更為突出,客戶基礎較弱,客戶的存款集中度往往相較全國性商業銀行更高。近年來個人存款占比提升、活期存款占比下降,負債成本相對更高,存款競爭激烈之下吸存壓力持續加大。2020年,37家上市中小銀行付息負債的平均付息率為2.6%,較上市大型銀行高47個基點。其中,中小銀行平均存款付息率為2.39%,較上市大型銀行高出38個基點。從存款結構看,近年來中小銀行加大零售業務轉型、加快個人存款拓展,尤其是2017年以來,上市中小銀行單位存款余額占比下降、但個人存款余額占比上升,2020年末后者已達37.7%,但在期限相同的情況下,個人存款付息成本率往往高于單位存款付息成本率,個人存款占比的提升,推高了中小銀行的負債成本。與此同時,交易銀行、結算類業務獲取低成本資金,需要依托科技系統支撐與平臺的搭建,這方面中小銀行的優勢弱于大型銀行,由于中小銀行在該領域的競爭優勢偏弱、競爭也日益加劇,2017年以來,中小銀行的活期存款占比呈下降趨勢,活期存款余額占比由2017年末的46.4%下降至2020年的39.9%。流動性比例較高、符合監管要求,但仍存在一定的期限錯配問題,凈息差波動較大。2020年末,城商行、農商行流動性比例分別為67.6%和65.2%,高于國有大行(55.9%)和全國性股份行(55.4%),符合監管要求。但中小銀行期限錯配問題較為突出,如通過融入短期批發性資金,配置于流動性較差的非標資產以及中長期限的項目貸款,存在資產負債期限錯配的隱患。同時,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率錯配問題,表現為中小銀行的凈息差波動性較大。例如,2020年,城商行、農商行的凈息差分別較2019年下降9個基點和32個基點,降幅大于國有大行(下降8個基點)和全國性股份行(下降5個基點)。負債質量管理體系尚不健全,部分中小銀行風險控制體系存在缺陷,前期出現不少違規攬存、高息攬存現象。目前,多數中小銀行尚未形成完整的負債質量管理體系,盡管多數銀行已在《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的指引下形成了流動性風險管理體系,但部分銀行在實際的流動性風險控制中仍然存在缺陷,個別銀行甚至爆發流動性風險事件;較多中小銀行在內控制度、考核管理、合規展業、信息披露等方面仍存在較大的改進空間。如在吸存壓力以及內部不當考核激勵下,個別中小銀行采取違規返利吸存、延遲支付吸存、以貸轉存吸存等做法,發行活期存款靠檔計息、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周期付息等“創新”產品,借助結構性存款、第三方互聯網存款等途徑高息攬存,擾亂了存款市場的競爭秩序,進一步抬升了整體的存款成本。
負債質量管理辦法的新要求
新近出臺的《辦法》共5章33條,從負債質量管理的內涵和業務范圍、負債質量管理體系、負債質量管理的“六性”要素、相關監督檢查和監管措施等方面,提出對商業銀行負債業務管理的體系性要求。具體來看,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內容。提出關于銀行內部負債質量管理的體系性要求,明確了九大方面的管理措施,注重對管理機制與管理制度的完善。《辦法》要求,商業銀行應確立與本行負債規模和復雜程度相適應的負債質量管理體系,包括建立健全負債質量管理組織架構、內部控制制度體系、內部控制體系,制定并執行負債質量管理的策略、制度、流程、限額、應急計劃,形成負債業務創新管理機制,將負債質量納入績效考評體系、內部審計范疇,建立規范的報告制度、完備可靠的信息系統等。九大方面的管理措施,能較為全面地指引商業銀行形成負債業務管理框架,有利于銀行依照辦法完善相關的管理體系、管理機制和管理制度(見表1)。提煉“六性”要素,在流動性風險管理、市場風險管理體現的負債質量要求基礎上,增加負債成本適當性、負債項目真實性要求,指明了負債質量管理的重點和目標。負債質量的“六性”要素,指負債來源穩定性、負債結構多樣性、負債與資產匹配合理性、負債獲取主動性、負債成本適當性和負債項目真實性。其中,既有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管理體系,已覆蓋對負債來源穩定性、負債結構多樣性、負債與資產匹配合理性的管理要求,并部分涵蓋“負債獲取主動性”要求。具體而言,現有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涉及“六性”要素中的“負債來源穩定性”“負債結構多樣性”以及“負債與資產匹配合理性”中的期限匹配問題;市場風險管理中,賬簿利率風險管理涉及“負債與資產匹配合理性”中的利率匹配問題,即由于資產負債重定價期限錯配導致的利率風險;匯率風險管理涉及“負債與資產匹配合理性”中的匯率、幣種匹配問題,即非人民幣資產、負債幣種錯配所產生的匯率風險。《辦法》第十一條指出,商業銀行負債質量管理體系與流動性風險等相關風險管理體系存在重復內容的,可不再單獨確立。此外,《辦法》也吸收了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近年來有關存款管理的監管思路,提出“負債成本適當性”“負債項目真實性”要求,旨在防止商業銀行因負債成本不合理導致過度開展高風險、高收益的資產業務,要求商業銀行的負債交易、負債會計核算、負債統計等合法合規。兩大要素傳統上并不屬于風險管理范疇,多數商業銀行對相關領域的管理方法、監測模式、管理體系等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作出四大禁止性規定,強調合規性要求,明確業務禁區。《辦法》列出負債業務的四大禁止性規定,要求合規開展負債業務。具體包括:不得以金融創新為名,變相逃避監管或損害消費者利益;不得設定以存款時點規模、市場份額、排名或同業比較為要求的考評指標,分支機構不得層層加碼提高考評標準及相關指標要求;禁止采取違規手段調增、調減負債或吸收、虛增存款。考慮到相關違規行為近年來多存在于吸存壓力較大的中小銀行,因而《辦法》中的禁止性規定對于部分此前負債策略較為激進、內部控制尚不健全的中小銀行具有較強的約束意義。
中小銀行加強負債質量管理的建議
加強負債質量研究,完善管理機制,形成管理體系。“負債質量”是新的監管概念,多數銀行尚未形成體系化管理機制。中小銀行負債質量基礎普遍較弱,在監管持續重視存款管理、加強負債質量監管的趨勢下,應盡快對照《辦法》要求開展研究,盡早形成與自身負債業務復雜度相匹配的負債質量管理辦法,制定穩健合規的負債業務發展策略,完善相關的管理框架、監管報告、信息披露、考核管理、內控審計等工作機制,推動強化負債質量管理。優化負債業務結構,加強中長期核心負債吸收,提高一般性存款的比重。一是制定負債業務的中長期規劃,通過合規的考核機制、資源配置機制,持續鼓勵一般性存款的吸收,穩步降低同業負債占比,加快負債業務回歸本源。二是主動申請獲取債券發行融資資格,拓展金融債券、二級資本債、永續債等中長期資金來源,加強一般負債來源的穩定性,并改善資產負債期限錯配。三是把握疫情后交易渠道線上化帶來的資金沉淀新場景趨勢,通過專業服務、與第三方機構合作、提供產品等途徑,嘗試拓展來自電商平臺、收單結算、預付消費等場景的存款。夯實客戶基礎,控制客戶集中度,降低負債波動。中小銀行應通過考核及資源配置等手段,鼓勵業務條線強化拓展客戶,尤其是對公有效客戶、零售雙卡等優質客群的拓展。通過有效的產品或營銷策略,結合實施效果,合力拓展客戶,進一步降低大客戶集中度。規范存款吸收行為,加大檢查監督,確保負債項目真實合規。中小銀行應通過完善考核引導、檢查監督、加大負債創新產品審核等方式,使業務前端在吸收存款過程中遵守相關監管規定。同時,中小銀行應建立跨部門工作機制和管理體系,根據會計準則要求,規范核算流程,開展手工核算治理,確保會計核算和科目真實、準確反映負債業務,保證各項負債統計數據的真實和完整。
作者:張吉光 陳舟楫 傅家范
- 上一篇:商業銀行經濟資本管理策略
- 下一篇:應用文寫作課程教學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