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站公共藝術塑造研究

時間:2022-11-14 10:04:05

導語:地鐵站公共藝術塑造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鐵站公共藝術塑造研究

1地鐵站地域性公共藝術概述

1.1公共藝術的產生與分類。公共藝術一詞最先在美國誕生,其從1930年至1950年這20年間開始萌芽發展。在我國,上世紀80年代以后由于經濟和社會的繁榮,文化建設也蓬勃發展,現代的公共藝術開始逐步受到大眾關注。公共藝術按照基本品類,可以分為:雕塑、壁畫、裝置、景觀陳設等;按照表現內容可分為:紀念類、象征類、標志類、陳列類、裝飾類、趣味類、商業類、寓言類等;按照表現形式可分為:立體式、浮雕類、平面裝飾型、復合形式等;按照藝術表現手法可分為:具象、意象、抽象、直觀、間接等等;根據展示空間和方式的不同又可分為:室內、室外,臨時、永久等多種類型。1.2地域性的含義及特點。文化形成的原因、背景和依據都是根據我們常用的“地域”這一概念,它所涵蓋的范圍較為廣泛,而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地域”一詞僅代表所在城市當地的地域情況和發展方向。所謂的地域性就是指在一定的地理區域內,與其周圍環境融合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性的一種文化氛圍。因此,所謂的地域性,指的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由各種歷史和文化因素而形成的,并被社會所接受和認可的各種文化現象。并且,它也是會隨著城市的發展而有所變化的,并不是一直墨守成規的。因為城市的地域性特征和文化內涵往往都有著相似之處,所以在研究的時候,往往都會把地域性當作一個有機的整體來研究,而不是只看其中的一個方面,造成以偏概全的情況。在城市的發展之中,地域性會有著各種新形式的變化,會給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環境帶來不同的作用和效果。1.3大連地鐵站地域性公共藝術設置的必要性。城市地域性的傳承,既能夠體現出一個城市文化的多樣性,又能夠表現出文化多樣性的發展的進程。因此,想要深入了解地鐵站公共藝術設計需要涉及的文化內涵,就需要深入地認識城市的地域性,尊重地域性。眾所周知,大連正是一個在多種地域文化影響之下而發展起來的城市,所以則更應該重視其特有的歷史文化,重視對其特有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大連的城市地域性,有其獨特的歷史意義和時代特征,作為體現城市特征公共屬性的地鐵站公共藝術,則十分有必要注重其地域性的表達。“忘卻歷史就等同于背叛”,以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大連是一座帶有強烈地方色彩的沿海城市,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因此,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中最為璀璨的一顆明珠,大連的歷史文化傳承和地域文化發展具有跨時代的意義。自古以來,大連就因為優越的地理位置被賦予了不一樣的社會地位。特別是在近現代以來,中日甲午海戰和日俄戰爭等近代戰爭的遺跡成為了大連特有的歷史文化遺產,如何更好地將這些具有愛國主義教育意義的歷史遺跡與城市地鐵站的公共藝術相結合,對于現今傳承紅色歷史基因,構建高品質特色地域性公共空間具有重要意義。其實,地域性所呈現的內容不僅僅體現在歷史方面,大連的獨特地理環境也造就了其特殊的城市地域特征。將地鐵站作為展現城市公共藝術的窗口,充分利用大連的自然景觀優勢,凸顯海洋文化,也是傳播城市地域文化的有效途徑。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大連市擁有著全國最長的海岸線,其地域性特征也通過這獨特的海洋文化而體現出來,作為一座主打海洋特色的城市,如何在地鐵站公共藝術當中體現出海洋情懷和海洋文化,也是設計者所要思考到的重點層面之一。

2地鐵站地域性公共藝術案例分析

2.1斯德哥爾摩地鐵站。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地鐵站被稱作是“世界上最長的藝術博物館”,在其100多個地鐵站內散布著百余位藝術大師的展覽作品。自1950年起,各類的藝術品,如壁畫、裝飾畫、油畫和雕塑,如夢如幻、絢麗多彩,每一組都與地鐵站的環境相互輝映,形成了一道與眾不同的風景線,富有驚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斯德哥爾摩的藍線采取的開采方式是爆破式鑿洞,因此許多的站點都保留了起初最原始的巖洞的界面特征,這樣不僅盡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人為的裝修痕跡,還充分展示了當地獨特的地域環境特征。在其各個地鐵站的主體空間,無論是售票大廳還是站臺,都有各自的設計主題,并與周邊的環境相映成趣。在地鐵站中,其公共藝術中所涉及的種類繁多,形象生動,既有卡通人物,又有壁畫、彩虹等設計感十足的裝飾,琳瑯滿目,目不暇接,將地鐵站打造成了一座充滿想象力和趣味性的藝術殿堂。和莫斯科、平壤地鐵強調恢弘氣勢不同,斯德哥爾摩地鐵更注重乘客的旅途體驗,因此裝飾地鐵站的瑞典藝術家們用極富個性、異想天開的造型和色彩,達到了這一效果。在斯德哥爾摩的地鐵站中,即使是記不住站名的外國人,仍可以通過特色鮮明的色彩和造型來確定自己的位置。斯德哥爾摩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地鐵站內的藝術使空間變得越發的美麗風趣,也讓乘客更方便辨別道路和方向。”能夠把地鐵站修建成這么“高大上的藝術范兒”,同時還加強了基本的使用功能,著實令人驚艷。從地鐵站公共藝術的精心設計之中,便能看出這個城市和這個民族的生活情趣和文化底蘊。2.2重慶地鐵站。重慶地鐵6號線上的五里店站用24根“文化柱”來展現其公共藝術的地域性。這24根代表“巴山渝水”文化的藝術立柱使用了多種加工工藝,包括烤漆、藝術噴漆、金屬絲網印刷、手工款彩等,其所組成的藝術柱面面積可達400多平方米。乘客經過地鐵站時,可以充分體會到巴渝文化的深厚魅力。藝術文化柱上既有書法佳作又有水墨丹青,所繪制的景色包括以白帝城、小三峽、白鶴梁為原型的山水國畫,還書寫出了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等人的經典名句;書法作品涵蓋魏晉南北朝到清朝時期19位詩人共22首古詩,其中耳熟能詳的就有《登高》《夜雨寄北》《早發白帝城》等經典詩篇。整個地鐵站的站廳給人感覺特別的文藝,國畫和古詩烘托出了濃厚的文化氛圍,既傳播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又能夠體現出巴山渝水的地域魅力。重慶地鐵一號線小龍坎站就成為了國內首個涂鴉藝術地鐵車站,其涂鴉的主題也充分表現出濃濃的地域性氛圍,小龍坎地鐵站內的涂鴉面積也是令人嘆為觀止,多達兩千多平方米。涂鴉形式多樣,既有六百余平米的兩片巨型的噴繪涂鴉片,還有一些重慶的典型元素體現在其中,包括葛樹葉、銀杏樹葉、桂花樹葉等等組成的進出口通道墻,整體地鐵站公共藝術氛圍籠罩著濃濃的“森林重慶”意味。地鐵站臺的12根立柱被打造成涂鴉柱,分成四組,分別涂上不同的圖案;乘客可以通行在草坪梯田形式的上下兩層樓梯間,地鐵站的天棚是藏藍色,還搭配著深綠色的樹冠,打造成了“人造森林”的感覺;涂鴉柱和“人造森林”相互映襯,使乘客在地鐵站之中,好像置身在大自然之間。在車站的站廳內,墻壁被打造成S型,涂以橄欖綠色;整體的小龍坎車站有著大自然的氣息,藍天白云籠罩著車站頂部,周圍飄落著各式樹葉,長江之上飛翔著自由自在的“江鷗”,以及東墻面上斑駁的樹干,一起構成了具有明顯重慶特征的符號。

3國內外優秀案例對大連地鐵站公共藝術的啟示

3.1地鐵站公共藝術的表達需注重地上與地下空間對接。目前大連市的地鐵站相對來說并沒有在地上和地下形成空間上的銜接,都是相對獨立的存在,識別度和歸屬感較弱,乘客們無法在地鐵站中輕松的識別和定位,容易在不同站點之間產生空間混淆。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每個地鐵站沒有和地面上的空間形成特定的對應關系,如果在公共藝術之中引入地域性特征,能夠有效地幫助乘客消除這種困擾。可以將地面上的標志性事物變相地體現在地鐵站公共藝術之中,形成固定的空間對接,使地面上信息準確無誤地傳遞給乘客,增加其對地下空間的認同感。在大連地鐵站公共藝術的設計層面,應該借鑒國內外優秀案例的長處,在地鐵站地上和地下空間中做到合理的銜接。公共藝術作品包羅萬象,會涉及到的社會生活、歷史事件、民俗風情、人文歷史、自然景觀、科學技術、國家政治、宗教信仰等的各個方面,以此作為立足點,或概念、或意象、或具象、或抽象的引入地域性特征,既能夠展示城市的精神風貌,又可以為城市地鐵空間起到修飾的作用,這種做法更會無形中為過往的乘客帶來強烈的歸屬感和直觀的地域感知。通過合理的將地域性元素運用到地鐵站公共藝術之中,可以將地鐵站地上和地下空間進行有效的對接,能夠使乘客直觀地獲取到地面上的空間信息,并且使地上地下的情景延續和交匯。在地鐵站中將公共藝術與城市歷史文化特色加以結合,使每個站點的特征能夠明確地表現出來,增加其可識別性,這樣才會做到將地上的地域性特征與地下公共藝術有所呼應。3.2地鐵站公共藝術表達需注重與城市特色相結合。在城市的發展進程之中,往往都是通過街區來呈現一座城市從古至今的發展脈絡,而地鐵站作為使用率最高的城市地下空間,注重其公共藝術的地域性表達,不僅是在地域文化在地下空間中的延續,還更能展示出城市歷史發展脈絡。雖然有些地鐵站的站內空間相對狹小,卻也應該強調必要的空間定位和公共藝術的獨特性,如果忽視了這一方面,則會降低乘客乘坐地鐵的樂趣,使地鐵站內部環境氛圍顯得枯燥呆板。把文化歷史典故和城市的自然環境景觀融入其中,利用多種方式體現城市的地域性。地鐵站的公共藝術可以作為記錄城市印記,發展城市文化的一種有效手段,只有將當地的人文氣息和地理特征引入到封閉單一的地鐵站空間時,城市的地域性和深厚底蘊才能夠顯現。大連地鐵站的公共藝術創作可以在時間上結合城市的歷史信息,在空間上融合城市的特色地標,減輕乘客在地下空間中的沉悶和壓抑感,為其帶來多元化的感受活力。

4結論

通過研究國內外具有典型代表的一些城市地鐵站的優秀公共藝術作品,了解其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以及其公共藝術所涉及的相關城市歷史文化背景、城市特色和人文環境,可以分析得出地鐵站地域性公共藝術的塑造是非常必要的。出色的地鐵站公共藝術作品不僅可以提升城市的整體文化品位,展示城市獨有魅力,還可以加強乘客的空間辨識與定位,增加其對地下空間的親切感和認同感。本文對大連地鐵站地域性公共藝術塑造所提出的啟示和設計構想,期待對未來大連地鐵文化的形成和特色化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作者:陳巖 艾瑜 胡沈健 陳昂 單位:大連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