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專業實踐教學思考

時間:2022-01-02 10:41:12

導語:公共藝術專業實踐教學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藝術專業實踐教學思考

近年來公共藝術作為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如何讓公共藝術設計作品服務于地方經濟與文化,并進一步構建地方特色的文化生態,成為各大高校相關專業教學中的探索課題。不難發現,要達到服務地方文化產業的目的,作為培養公共設計人才的高校,就必須具備良好的設計實踐教學體系。但當前關于公共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大多數任教的老師實踐落后于理論。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改革,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這一任務迫在眉睫。但實際教學模式卻多沿襲了舊有的觀念與教學方式,常常不能達到馬上就職的要求。究其原因大致有兩點:當前設計教學的“重藝輕技”,以及不完善的實踐教學與市場產業發展的脫節。針對這種現狀,許多高校加大了對設計教育的資金投入,例如進一步建設相應的實訓室、精工室、材料操作間等。這些硬件雖然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但被動執行的實踐過程中卻忽略了公共藝術實踐教學中的自主性和綜合性等問題,缺少設計創造力和能動性,更多只是模擬制作教學。這樣的設計實踐教學培養的學生,也許可以應付傳統制造業的需求,但對于要服務于地方文化產業的遠景規劃就會產生很多不利因素,無法與市場接軌。因此,在當下要推進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進程,必須加快“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快速轉型,具體落實到教學中就是需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更好地將地方文化與公共藝術專業的發展相結合,強調實踐能力培養在現有的教育模式中的重要性;創建具有實踐型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拓寬教學渠道,靈活設置實踐性訓練課題;加大實踐、實習和畢業設計等實踐訓練環節,以期更好地服務于地方文化產業。

一、適應地方文化產業發展需要,探索與地方文化相應的教學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成功的文化設計作品都具有讓人產生認同感的思想理念。這種認同多來自于文化的特色,其作品也許不是使用最先進的材料與工藝,但通過更新設計為其注入新的活力,就能使其擁有好的表現方式。針對這一設計特點,在公共藝術實踐教學中就必須讓學生學著運用市場規律來調整設計思維,避免僅僅強調某一工藝或制作方式的單一模式。要增加有思想主題的綜合性的設計內容,使其成為公共藝術實踐教學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進行對接的重要步驟。但是目前的設計課程的版塊都是根據學期、學年用單元課程來進行課程類型和性質的單元構架。這些版塊看似層層推進,但各單元課程之間缺少連貫性。尤其是專業基礎課和專業理論課,雖有案例的設計和制作分析,卻更多時候難以與專業實踐聯系起來,導致較難進行實際應用。因此,在不同學期的特定階段的人才培養方案設定中,可以結合地方特色,改變教學中傳統單純的實踐制作方法,根據課程內容設定具有地方特色的鮮明主題,做系統的實踐訓練。例如:我們可以根據對課程及地方文化設計的需求進行理解并確定設計的主題方向,而這個主題不僅應該涵蓋所學的課程知識,還應論證課程的科學性和應用性。在不限定任何表現形式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自主收集、整理設定設計的內容,根據其表現形式,確定作品的材質及制作過程。采用這樣的教學實施方案,大多數學生都能進行自主深入細致的調研、思考及設計,再結合課程要求逐一展開設計實踐。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又解決地方文化產業服務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我院曾經以“武漢商學院校史館”為教學主題對學生進行教學嘗試,為了使場館空間的展示布置更具有學校獨有的文化特點,任課教師帶領學生走訪了各大院系及過去的老校區,充分了解了各院系的歷史背景、當前特色和遠期規劃,并收集了相應的大量資料。又經各小組分析討論、整理并綜合不同的設計思維,每個同學依據自己得出結論,做出了多種具有可行性方案的設計版塊。然后進行項目實施,最終成功投入使用,達到了與地方文化實踐教學的預期目標,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贊譽和認可。

二、培養專業應用能力,注重創新精神和實際應用能力

要真正服務于地方文化產業,就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際應用能力。這個觀點并不是現在才提出來的新觀點,只是在過去的實踐教學中,多采用手把手相授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在實際動手方面產生了很大的依賴性,這對實踐課程的創新有很大的阻礙。但從地方文化產業的需求出發,設計實踐教育的根本講,應該培養學生對市場的開拓和創新,不只是盲目地跟風,要學會在設計上有明確的定位和準確的捕捉。當今經濟是市場經濟,有特色的作品是以設計的實用為基礎,通過與藝術相結合進行再設計的成果。作品的研發設計涉及科學、經濟、心理、生態環境等各個方面,作品的制作過程包含市場調研、設計構思、設計制作等諸多環節。因此高校只有通過培養既有創新素質又能引領市場需求動向的設計人才,才能把握現在及未來的社會文化風向。從這個層面來講,高校藝術類專業的學生應了解實際設計需求、接觸實際生產過程、積極接受社會反饋,才能掌握創新設計的方法,提高創新設計的能力,使作品使用功能的豐富性得到盡可能地提高。運用到實踐教學中,就是要基于實際的問題,緊緊圍繞地方特色文化進行教學設定,達到地方特色文化與現代大眾文化并存、兼容的效果。并對地方文化特色及地方傳統工藝進行創新,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實際動手能力。比如:在武漢地鐵4號線關于楚文化的公共空間中,將傳統故事中的黃鶴、俞伯牙和鐘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越王勾踐、編鐘以及歷史文化中辛亥首義、張之洞主政湖北20年等元素,結合現代公共展示的審美理念,提取出故事情節的圖案樣式作為設計元素進行運用,既拓展地方文化,又拓寬了創新思路。使實踐設計在立足于本土文化創新的基礎上,服務于地方城市建設產業,讓地方特色文化與現代空間設計融為一體,可呈現出和諧的美感,同時也可使地方文化得到了生態回歸,開發出既具有現代審美觀念又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共設計。

三、改變單一的教學環節,發展藝術與技術結合的培養理念

一直以來我國都是以“制造大國”著稱,側重于加工、貼牌等低技術含量的產品輸出,近年來開始注重產品的自主開發設計,這個現實轉變勢必會影響到設計專業教育的發展。所以,應結合地方文化、改變現有單一的實踐教育環節,實現發展“藝技并重”的培養模式。高校可通過對地方文化的挖掘,探索服務于本地區文化發展的方向,讓學校資源與社會資源進行有效的結合,通過形成產、學、研、用等多方面結合的應用層次,實現高校與企業深度結合的實踐模式。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可結合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方向,聘請企業及社會專業人士指導實踐教學,讓學生了解設計市場最前沿的需求,快速與市場接軌;可建立校企合作實驗室,與地方中小企業合作,把企業的實際項目放到實驗室里的實踐課程中實施,在專業設計公司的引導下,以新的設計思路和工藝技術為依托,更快地使學生將設計理念通過技術轉化為設計作品;可與地方專業研究機構開發地方文化特色作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設計品牌,并隨時根據地方市場的需求調整實際課題中實踐課程模式,在專業人員及教師的帶領下,提高學生對地方文化產業未來發展趨勢的了解。以上這些多層次、動態的實踐教學方法,必將激勵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實踐方法相互滲透、轉化,培養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藝術與技術并重發展,當學生走出校門,用從學校所得來的知識很快就能接受市場的挑戰。此外,在實施本節實踐教學的方案中,地方文化也在隨著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發生著變化。為了讓學生能更快、更好接受設計前沿的資訊,更好地服務于地方文化產業,在實踐教學中可增加一定學分的課外專業閱讀,擴展他們的視野;可要求學生結合自己不同時段的實踐案例,通過分析、總結,最終以匯報的形式交流學習心得,并評定分數,考察效果;可鼓勵學生打開思路,創造新工藝、新材料,大膽提出自己的設想,參加各種專業性競賽、展覽賽事,并將所獲得的成果記入課外實踐學分,以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

當今高速發展的社會中,大眾文化讓人們眼花繚亂,地方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影響。缺乏內涵的文化信息讓人們迷失了方向,人們對地方文化越來越懷念。作為輸出設計人才的高校,應重視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為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技術保障,滿足人們對地方文化的心理需求,給人們的心理需求留下的一點期待。所以,要培養服務于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合格設計人才,關鍵是要讓學生了解地方文化的屬性,有目的地利用相關知識與技術去設計作品。一方面,在新型教學模式中引入了地方文化與新實踐方法的環節,改善了學生動手能力差、無法自主設計的問題。使課程的最終成果具有地方特色,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達到設計市場對相關專業人才要求接軌的目的。另一方面,學生在校企合作實驗室、專業型設計公司的實踐過程中,所做出的設計產品,也應符合當下萬眾創新,發展民族工業的時代要求。因此,建立一套能夠服務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公共藝術實踐教學體系,有針對性地培養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設計人才,不僅是高校公共藝術專業實踐教學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高等教育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周斌,文化創意產業視野下的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思考[J].裝飾,2010.

[2]馬昌永,藝術設計課程體系中實踐課題的切入——以環境藝術方向為例[J].裝飾,2012.

[3]潘登福,長江師范學院美術學院藝術設計教學改革與實踐[J].裝飾,2012.

[4]鄧嶸,工業設計交叉課程體系實踐型創新教學模式研究——智能產品開發課程在新模式中的教學實踐[J].裝飾,2016.

作者:朱雯 單位:武漢商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