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空間規劃研究

時間:2022-06-15 11:00:21

導語:公共藝術空間規劃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藝術空間規劃研究

【摘要】海洋蘊藏著獨特的魅力,海洋文化更是中國幾千年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濱海區作為濱海城市建設中最富有魅力的空間,是供民眾休閑娛樂的公共開放空間,也是公共藝術的主要工作對象。作者從當代公共藝術的內涵探討出發,將對公共性的界定置于文化、社會和城市語境之中,提出幾點自己的思考,以期對當代公共藝術研究思路的擴展有所助益。

【關鍵詞】當代公共藝術;價值內涵;濱海空間;公共性

美國景觀設計師、教育家和環境學家約翰•O•西蒙茲認為,當代人出于人性本能地在某個程度上,與祖先一樣迫切地、不自覺地趨向居于水邊。中國人自古代便有臨水而居的人居觀念,更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情結。濱海區作為一種特殊的濱水公共空間,它的規劃設計已成為一種全球化的趨勢,然而濱海地區在高速發展中也同時面臨著土地規劃不合理、公眾活動空間不足、地域性特征不明顯、歷史與現代傳承的矛盾、生態破壞等問題。因此,濱海空間規劃在具體設計中要運用可持續設計策略,從微觀界面、景觀系統和城市形象等方面研究、分析并學習國內外成功的濱海區設計案例,以緩解濱海區域矛盾、塑造可持續發展的濱海空間,為各階層人群創造更好的共享環境。

一、濱海空間規劃概論

濱海區是一個很獨特的空間地帶,它包括陸域、海岸線以及海域三部分,大自然賦予這個特殊空間足夠的神秘感,吸引著人們對其進行探索。全球海岸線眾多,其是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有些海岸線沒有經過人為改造,展現出令人無法親近的一面,如南非的狂野海岸;有些海岸線與城市連接,成為城市的一部分,有著明顯的人文氣息。受不同城市地理位置和歷史文化的影響,城市濱海區的地貌特征、文化特色、環境及濱海公共空間等不盡相同。本文所說的是與人類生活有重要聯系的城市濱海空間規劃,其構成原則除了要遵循城市規劃的一般原則之外,還有其特殊性。首先,城市濱海空間屬于城市的一部分,規劃時要考慮其與城市的關系。從大眾需求來談,要創造出一種開敞空間體系以聯結濱海區和城市,海岸線后方用地規劃理論上應盡量減少與港口工業及生活關聯度較小的用地布局,為城市居民創造一個近海的生活空間。根據不同的地理位置,海岸線形態可分為平直型海岸、海灣型海岸和島嶼型海岸,不同的海岸形態帶給人們不同的空間感受,合理的濱海空間規劃也會豐富城市天際線。其次,濱海空間規劃要考慮到陸地與水體的關系、濱海地區的防災設施建設及環保問題、濱海地區的交通組織問題。在城市濱海空間環境景觀的規劃中,濱海地區往往會受到臺風、海嘯、水平面上漲等威脅,及遇到災害后的交通疏離問題,這些都要結合城市生態學、海洋工程學、景觀生態學等多學科綜合研究。最后也是本文要重點研究的:濱海空間的公共性。濱海空間是城市中最富有魅力和吸引力的空間,作為公共空間,其同樣承載著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人們的集體記憶等,因此,在規劃時確保濱海地區的開放性是一個重要原則。

二、當代公共藝術的價值內涵

公共藝術作為一個當代的文化概念,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同時作為社會學研究的對象,它的發展過程揭示了公共藝術決定權的轉移。從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宗教掌控權力到文藝復興出現的市民社會的公共性,從現代時期康德的形式主義美學壟斷到后現代主義時期出現的互動和人文關懷,都體現了公共藝術權力之變遷。從少數神權貴族手中到今天的公眾參與,公共藝術的內涵已隨著社會發展被重新定義。社會發展改變了藝術為少數人服務的狀態,公共藝術也推動了社會發展。“當代”作為一個時間名詞,被社會發展建構出來。當代藝術更多地表現出一種入世的人文關懷,通過一定形式的表達來體現出社會問題,諸如種族、性別、生態環境問題等,特別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抽象藝術家探索出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觀念藝術、大地藝術、場所藝術的創作為當代藝術增添活力。當代公共藝術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演變出的一種必然趨勢,它是開放共享、可持續發展、充滿社會責任,以及跨學科研究的領域。當代公共藝術包含藝術學概念、社會學概念和科學技術手段,公共藝術既是實踐問題又是理論研究對象。正如美國學者麥肯•邁爾斯提出的,無論作為一個實踐范疇還是作為一種研究對象,公共藝術勢必延伸到都市公眾與文化的多元性、公共空間的功能和屬性、權力的運作以及專業的空間營造者與非專業的都市居民間的關系與其扮演的角色等數個相互交叉的議題,在研究上要借助多學科、多方面的理論或研究方法來省思檢視藝術機構以外的實踐成果與公眾對放置于戶外空間中的公共藝術作品的回應。可以說,人們要在全球化語境下理解當代公共藝術,只有了解這個時代的發展,才能對社會變遷帶來的新思想、新觀念做出最快的反應。

三、濱海空間規劃的公共性特征

與古典主義藝術和現代主義藝術相比,公共藝術最顯著的特征在于公共性,而公共性是以一定的市民社會的形成和公共領域的建立為基礎的。公共領域不僅是一個物化的實體,更是一個由公共性建構的行為和觀念空間。就濱海空間規劃而言,除了研究空間、景觀的規劃之外,還要對受眾的心理和特殊人群的需要進行相應的研究,以最大化地滿足人和自然和諧相處。首先,人文主義是公共性的思想沃壤。人文主義產生于古希臘時期對宗教神權的反對,歷經文藝復興的思想啟蒙及至全球化趨勢下的轉變,開放、互動、共進成為公共性的重要思想來源和價值取向。其次,公共領域是公共性的建構前提。它為公共藝術提供了存在和展示的空間,必須是開放共享的空間,提供給各個階層的人群,展示著公共藝術帶來的人文關懷和藝術價值。再次,公共精神是公共性的價值核心。公共性作為一個當代社會的概念和意識形態,在實踐中,話語系統是聚合的,積極行動的力量是在內在價值的意蘊中凸顯出來的,它指導和規范著人們的公共藝術實踐。基于當代公共藝術公共性的研究,濱海空間的規劃也有了理論依據。

四、當代公共藝術在濱海空間的應用

隨著全球城市化進程步伐的加快,城市公共藝術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受到重視,濱海空間可以作為公共藝術的特殊展示場所。濱海空間除了要遵循城市空間規劃的原則,也要展現美學價值和受眾的心理訴求。特別是近幾年社會學領域的場所精神和集體記憶理論開始與當代公共藝術結合,對場所精神予以升華,使其成為了公共藝術的全新切入點。公共藝術對公眾同樣有教育意義,其通過壁畫、雕塑、景觀小品這些強制性的視覺呈現,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本文重點從微觀界面來闡述當代公共藝術在濱海空間的應用。微觀層面包括濱海空間的形態要素,即水平界面、垂直界面及模糊界面。在考慮色彩、尺度、質感、造型、基礎設施等構成要素的時候,如能夠豐富微觀層面的構成要素,能給整個濱海空間的塑造帶來畫龍點睛的作用。沿海岸線的步行道是吸引公眾的基本因素之一,國內外許多濱海規劃案例的步行道都直接沿著海岸線開辟,讓人們近距離體驗濱海的魅力。濱海步行道作為水平界面的設計要素,鋪裝設計尤其重要,可供人們互動、停駐、體驗以及進行各式的活動,還有作為標志空間、限定空間和增強視覺識別性的作用。西班牙Benidorm海濱蛇形步道顯眼的顏色和動態形式吸引了很多游客匯聚于此(圖1)。高低形式不同,高處為漫步的人設計,可實現動態觀景;沿著蜿蜒的坡路下到木質行道為跑步的人提供了空間,沙灘則用來進行各種活動。這種濱海空間的層次化設計非常新穎,在滿足設計為人服務的同時,也為當地的濱海空間增添了特色。在一定視距下,一般認為垂直界面是一道風景線,它被認為是海岸空間的輪廓和背景。天際線作為宏觀的垂直界面能呈現一個城市獨特的視覺景觀,例如青島、香港、巴黎是一種“海——城——山”的天際線組成,給人浪漫的心理感受。當公共藝術通過物化的形式融入濱海空間,墻體可以作為微觀垂直界面最好的切入點。景圖1西班牙Benidorm海濱蛇形步道圖2西班牙微型海灘觀墻的運用對傳達深刻思想、教育公眾具有重大意義,它們關注當下時代的社會問題、環境問題、生存問題。環境心理學認為,人的心理、行為和環境三者間有著緊密聯系和互動關系。挖掘濱海空間中物質性的公共藝術與大眾心理和行為之間的聯系,目的在于積極推動健康的公共參與。除此之外,作為生態景觀的建設離不開岸邊防護林,防護林可以防風、過濾海水鹽分、防止海水入侵;景觀裝置等物化形態設計在垂直界面可以豐富濱海空間的形式感。西班牙微型海灘采用一個不同水平的尺度概念(圖2),設計師按照人類的尺度構造了六角木平臺,這些處于不同水平面上的立體造型元素豐富了海濱的垂直界面,給人們一種能接近、體驗海岸的方式。哥本哈根Brygge島在海水之上建造的溫泉浴場,把水作為水面上的一個功能性元素,構建了一個有趣的景觀,在垂直界面與海灘共存。

當代公共藝術已經朝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不僅局限于城市公共空間,在不同的語境下也會呈現出不同的形式。公共藝術的公共性,可引發大眾與藝術之間最廣泛的參與、對話及體驗。濱海空間在概念和應用方面的規劃設計中體現的公共性已成為趨勢,當代公共藝術的價值內涵和公共性特征是對濱海空間規劃的升華。未來的公共藝術設計將涉獵更多領域,也會為人類社會發展提出更多可供參照的理念和方法。

參考文獻:

[1]李釗.濱海城市岸線利用規劃方法初探[J].安徽建筑,2001(2).

[2]鐘遠波.公共藝術的概念形成與歷史沿革[J].藝術評論,2009(7).

[3]麥肯•邁爾斯.藝術•空間•城市:公共藝術與都市遠景[M].簡逸姍,譯.臺北:臺北創興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

[4]何小青.公共藝術發展路徑的向度分析[D].上海大學,2011.

[5]符琳琳.城市濱海空間設計初探[D].長安大學,2011.

作者:林柯霏 史鐘穎 單位: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