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元素在服裝設計的運用

時間:2022-12-13 10:32:27

導語:公共藝術元素在服裝設計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藝術元素在服裝設計的運用

公共空間主要是指供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室內與室外空間,室內空間有學校、圖書館、餐飲場所、娛樂場所等,室外空間有街道、廣場、公園等。公共空間的設計對于居民生產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公共空間設計》一書是融合了公共空間設計的基本理論與工程實例,并綜合當代公共空間的設計理念的學術著作。該書從公共空間的概念人手,對公共空間設計的原則和設計內容等予以論述。本書包括公共空間的概論、發展、分類以及公共空間設計的原則、環境和程序等,每章安排實例分析,另設“小貼士”欄目,補充公共空間設計的關鍵要點。總的來說,本書將公共空間設計的基本理論與工程實例相結合,融入當代公共空間的設計理念,每章安排實例分析,理論與案例并重,是一本公共空間設計的重要參考書籍。《公共空間設計》一書提出,公共空間設計包括公共藝術設計,而公共藝術即為在開放性的公共空間所進行的藝術設計以及相對應的環境設計。公共藝術設計的空間涵蓋了廣場、車站、機場、道路等室內外公共場所。

公共藝術設計空間的載體是公共活動區域,主要受眾對象為公共大眾。公共場所是所有人都可以前往的區域,但是公共藝術設計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化屬性。從廣義界定來看,只要有公共空間就必然存在藝術作品,就有公共藝術的存在。然而,當前公共藝術主要是指狹義的公共藝術,是伴隨著城市化發展進程,涵蓋了繪畫、雕塑等形式在內的藝術創作活動。從美術館等制定場所拓展到公共開放區域。因此,公共藝術是城市化進程的產物,在這一過程中除了人們對環境美化的需求在不斷增長外,政府的文化宣傳需求也催化了當代公共藝術的出現。公共空間的藝術作品與私人空間的藝術作品相比有著較大的差別。例如,繪畫的畫框與雕塑的底座不僅被去掉,在作品的風格、材料、形式等方面的選擇與使用需要與城市的周邊環境相呼應。《公共空間設計》中的公共藝術設計的相關內容強調,公共藝術設計不僅涵蓋了工作室對藝術作品的設計部分,同時還要對周邊環境進行調查,對公共藝術作品的規則、位置進行考察,并且預估公眾的反應以及可能產生的各種影響。公共藝術不僅是藝術創作,更加是與建筑、規劃、環境緊密聯系的設計行為。

公共藝術元素不僅美化了公共空間,也給服裝藝術設計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靈感。服裝設計中的雕塑感就是服裝設計汲取公共藝術元素所開展的服裝設計行為。服裝設計中的雕塑感塑造是充分利用了二度空間與三度空間的人體,從空間上實現了服裝塑造雕塑感的媒介,通過靈活的立體剪裁方式,融合雕、刻、塑等方式,融合公共藝術元素中雕塑感的塑造方式。同時,人體固有的三維結構與衍生形態也給打造服裝雕塑感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源泉。服裝設計要融合雕塑藝術元素,就需要從前后左右4個空間方位來進行考慮,以形成具有立體雕塑感的服裝作品。而服裝要實現三維立體造型,就需要依靠人體,以人的身體作為載體。服裝設計中雕塑感的實現需要利用立體構成的基本原理,借助前與后、上與下、左與右的關系,考慮到面料、材質、肌理、色彩等元素的空間分布。服裝設計所要營造的“雕塑感”空間性與雕塑作品所具備的空間性是十分接近的。以著名雕塑作品—維納斯為例,這一作品中圍裹下肢的唯美衣裙呈現自然下垂的樣式,與下肢渾然一體,和諧自然。正是由于雕塑人體展現出了衣裙所具備的凹凸不平的縱深感,大大豐富了衣裙的空間韻律,看似慵懶松散,但卻具有活力動感。服裝設計的空間性是二度空間的面料與三度空間的人體的結合,這也是服裝存在的特殊性,是平面服裝設計效果圖無法展現的。在服裝設計中立體剪裁是造型設計的重要手段之一,服裝設計師可以靈活地利用立體剪裁呈現出萬千的變化以及豐富的層次感,使得服裝的立體/惑更加突出。

例如,2009年著名服裝設計師維果羅夫在秋冬巴黎時裝秀中以希臘羅馬雕塑為服裝主體,通過立體褶皺來塑造具有雕塑質感的服裝;被服裝設計界譽為“服裝界雕塑大師”的瑪麗•尼納在模特身上直接使用面料進行立體造型,使服裝變幻出萬千形態的紋理,服裝整體造型擁有雕塑般的優雅氣質。公共藝術中的雕塑在設計時需要高度關注幾何體的立體空間感并強調人體的健壯美。服裝三維立體造型需要顯露出人體的形態,將人體的曲線展現出來。例如,文藝復興時期女性著裝以束腰、裙撐為主,使得裙子能夠在細腰下鼓脹起來。這種通過人為方式對人體局部特征進行夸張處理的方式轉變了人體曲線的外觀表現方式,同時還豐富了服裝的立體效果,進一步強化了人體塑造服裝的雕塑感,進而以人體為基準獲得更多具備“雕塑感”的服裝設計。

作者:孫月 單位:中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