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間藝術發展研究

時間:2022-12-13 10:35:47

導語:公共空間藝術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空間藝術發展研究

[摘要]公共空間廣義是指具有開放、公開特質的,由公眾自由參與和認同的公共性質的空間。公共開放空間中的藝術創作與相應的環境設計行為被看作公共空間藝術。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今天,不難發現公共空間藝術已經遍布我們的生活。

[關鍵詞]公共空間;人文;發展;生態環境;美學

一、公共空間藝術的界定及特征

公共空間是城市的重要職能,在英語單詞中,“城市”這個單詞是“city”,是從拉丁語的“市民”發展來的,這也解釋說明了我們所生活的城市與市民之間共同建立了一種物理意義上和文化空間上的“共同體”。城市中正因為有了人的活動,才有了公共空間的需要,城市公共空間的建造具有公眾性和開放性,它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公共空間的活動場所,如廣場、公園、車站等人流稠密的室外空間;二是指對于觀眾而言欣賞藝術品的開放性。公共空間藝術往往是藝術家對于環境、政治、城市以及當下社會的問題或現象甚至自身感受的體現,這就意味著公共空間藝術要面向不同社會群體的審美而作,是溝通環境與人之間的重要的媒介。1.公共空間的藝術形式。公共空間藝術的含義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同時它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不同時期的公共空間藝術,體現和表達出不同的文化背景,構建出不同的城市形象,傳達出不同的文化理念。公共空間藝術最早是被作為城市環境美學的一部分來加以發展的,早期主要形式為景觀藝術,如皇家園林、蘇州園林等園林藝術都能折射出古代私人或帝王對景觀藝術的追求。而隨著所屬權發生了改變,這些景觀藝術供大眾參觀游玩,從而具有了公共性質。這種在過去只屬于一定階層的藝術,在今天才真正意義上具有了廣泛的公眾性。由此可見,公共空間藝術是可以改變的。物理的公共空間,如街道、廣場、草地、海灘等是通過城市設計而形成的。公共空間中的雕塑與建筑可詮釋出特定的意識形態觀念。從古代到當今的許多公共藝術都體現了其藝術形態,如古代時期的雕塑、壁畫、史前巖畫、雕刻、宗教藝術、陵墓藝術,它們都是意識形態的表現。因為政治和歷史文化發生了重大的改變,所以在文化和美學的語境中,這些藝術可以看作一種處于象征性的公共空間中的藝術。社會的公共空間可以被看作是互動性最強的一種公共空間藝術形式,它存在于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每一種對空間的改變都會賦予城市空間新的意義。在社會公共空間中,藝術家與觀眾之間交換彼此的價值觀,建立一種新的交流方式。裝置藝術、燈光、投影、互動藝術、新媒體、表演形式等都是公共空間藝術的新形式。2.公共空間藝術形式的表達。公共空間藝術不僅包含了對傳統藝術的繼承和領悟,也包含了藝術的創意與想法。公共空間藝術代表著對某個特定地點的理解和文化傳承,更是建立在傳統文化之上的共通性的審美意識。這不僅建立在個人的喜好之上,更表示了一個社會的小縮影及其對藝術作品的欣賞,既不失生動、新穎和特別,又符合大眾的審美層次。公共空間藝術面對的受眾群體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并不是特定的人群,他們有著不同的身份背景、不同的教育程度、不同的民族成分、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國籍。因此在公共空間藝術的表達上,要通俗易懂,符合大眾審美,與周圍環境相融合,從而為整個城市帶來新的活力與生機。3.公共空間的綜合性。公共空間藝術具有極強的開放性,既包含呈現形式上的多種手段和視覺角度的多種層次,也包含對觀眾的審美開放性。綜合這些不同的切入點,公共空間藝術在選材上也要符合對空間綜合功能性的考慮,包括題材選擇、對周圍環境的包容性以及材質的選擇、對觀眾情感上的分析等。此外,藝術造型的美學考究、材料的美學、光學、環境因素、可實施性、色彩學、宗教信仰等因素也都是公共空間藝術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

二、公共空間藝術的發展演變

公共空間藝術的發展演變,可以折射出人類文明的演化歷史,它與人類文明息息相關。從藝術角度看,公共空間藝術是被美學的認知和人類文明共同創造的產物。公共空間藝術作為一種符號,在各種表現形式下,都與周遭的環境形成獨特的對話,并且起到改善這一環境空間的作用,釋放出無限的可能。1.我國公共空間藝術的發展。洞穴壁畫應該算是我國最早的一種公共空間藝術,再以后,是距今約2000年的漢代標志建筑—石闕。石闕是古代宮廷、寺廟、陵墓建筑上對稱分布的建筑物,分布在道路的兩側,起著引導前進的作用。極其符合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色,代表著建筑師對“天人合一”思想完美的體現,與自然景觀相結合,給建筑本身增色。我國的公共空間藝術后來逐漸增加雕塑、石碑、墓紋、壁畫、浮雕、園林等形式,藝術表達手法以寫實為主,但這些藝術形式出現在中國古代則是權力的象征。所以說,公共空間藝術在發展初期,具有比較鮮明的時代性特征和中央集權制的體現,表達方式較為直白,寓意多為吉祥如意,題材單一。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有許多以紀念碑為主題的公共藝術,如人民英雄紀念碑等。這些紀念碑式的公共空間藝術,承載著許多古代名人、神話和傳說以及近現代的英雄代表,主要表現出人們對自由的渴望與對和平及英雄主義的渴望。因為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人們的生活還很艱難,對藝術的需求很少,所以展現公共空間藝術的風格和材料仍然相對傳統,而且無法很好地展示出區域特性。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得到改善,不再局限于追求物質,而是更多追尋精神需求。因此,受發達國家和地區公共藝術的影響,中國的公共空間藝術表現方式開始多樣化,主題也更加廣泛,娛樂性得到加強,且開始受到重視。公眾的參與性明顯得到了強調,公共空間藝術表現形式也更加多樣化,反映了當代公共空間藝術對公共空間的探究和對區域發展的需求,以及受眾對公共空間藝術的參與度和美學感受。公共空間藝術的范圍不再僅限于美化城市和政治訴求的目的,公眾參與、區域主義、藝術啟蒙和娛樂的特征已經開始出現。由于國家重視藝術的發展,所以在每個城市都有標志性的公共空間藝術,在我國的一些一線城市還設有特立獨行的藝術專業展區。例如北京的798藝術區,就會經常展出當代藝術家的公共空間藝術裝置,每年會吸引大量游客和藝術愛好者的關注。這些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對當今社會問題或環境、材料本身可持續發展性的探索,從而更好地去體現公共空間藝術。2.國外公共空間藝術的發展。同我國一樣,國外的早期公共空間形式也是洞穴壁畫,在英國發現的巨石陣(stone-henge)也可能是較早的公共藝術。文藝復興時期,創造理想城市是人們精神感情生活和城市環境的完美融合,藝術家將雕刻、建筑、城市規劃都融合在公共空間藝術中。歐洲工業革命以后,人口大規模向城市集中,引發城市空間的巨變,打破了原有的城市格局,隨之引起巨大的社會反思,公共空間藝術也帶動了整個空間的再生。由于美學的介入,對公共空間產生了新的支配能力和創造性的作用,人們能更好地感知和體驗城市。這種改變不僅體現在外表上,更為公共空間注入新的元素,與空間對話、與人對話。現代藝術運動興起后,人們摒棄了傳統的藝術形式,打破了傳統的刻板印象和思維模式,注重對環境的思考和對新技術、新材料的探究。人們逐漸意識到公共空間對人文和連續性發展的重要性。3.現代公共空間藝術的發展。現代公共空間藝術的發展注重與自然環境相結合。“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和追求順其自然的人生哲理,使越來越多的藝術家意識到,我們不僅要用發展的眼光看世界,更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然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1982年卡塞爾文獻展期間,藝術家約瑟夫•波伊斯主導的《給卡塞爾的7000棵橡樹》公共藝術計劃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這一計劃由藝術家約瑟夫•波伊斯作為引導,在廣場上種下第一棵樹,此后數年,包括藝術家、政府工作者、民眾都參與在內,先后在卡塞爾的各個角落種下7000棵樹。這成為卡塞爾最偉大的公共藝術,基于一種樸素的手法,卻締造出各種含義。它不僅真正意義上做到了在公共空間實行的藝術行為,更包含了民眾的參與成分,體現了公共性,賦予了時代對藝術的審美和對環境藝術的保護意識。它不僅停留在空間上的開放性,還包括社會民眾的參與,體現了分享才是公共性的核心。現代公共空間藝術注重價值觀的傳遞。當今社會高速發展的全球化經濟,使公共空間藝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藝術家也把藝術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將空間與美學審美相結合,把景觀與交互空間相聯系,塑造出實用美術與城市空間美學的完美融合。這種“日常生活審美化”代表一種新的美學,藝術家開始使用可回收的循環材料,從材質本身出發,力求保護自然,做到循環可回收,不浪費資源。美國波普藝術家奧登伯格的公共藝術作品,從題材到形式無一不是對日常生活的體現。他將巨型漢堡、羽毛球、衣夾、回形針、唇膏、冰淇淋這些日常生活常見的小物品,通過放大至幾千倍甚至數萬倍,放置在公共空間中。他的作品在宣誓,公共空間藝術是對物化審美的一種體現,也是對消費主義的一種諷刺。人們在欣賞公共空間藝術的同時,會在作品呈現方式的指引下,去思考更多當今社會存在的一些問題。環境美學、日常生活化的審美,以及對公共空間的定義、對文化的傳承和理解都是組成公共空間的重要部分。這種藝術形式不僅追求自己獨特的品格,更關鍵的是能凸顯出與整個空間和人的對話。當藝術置于公共空間中,它不僅僅是在做材料、空間上的文章,而且是以和觀眾、關系、溝通等想法為主,從而體現出“共同價值”。公共空間藝術的出現,衍生出了和觀眾有互動參與的價值,更體現出人們對公共空間藝術的理解。在其中融入了社會、融入了新的人文景觀的美學含義,對公共空間也有了更多元的詮釋。將藝術性、社會性與公共性的綜合一體性都介入公共空間的藝術,在與環境密切融合的過程中反映出空間的獨特性,解構了整體空間的藝術性,促成了美學品質,這也是一場全新的啟蒙運動。美國藝術家卡普爾在2007年為美國芝加哥的格蘭特公園設計的《云門》,外殼采用了無縫不銹鋼塑形,可以映像出四分之三的天空和芝加哥的城市輪廓,與此同時會因其橢圓形的外形而發生扭曲。當游客走近時,映像也會發生變形,被稱為哈哈鏡。這一公共空間藝術因造型獨特很快成為芝加哥的熱門景點,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藝術愛好者。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公共空間藝術對城市文化、經濟以及旅游業都起到了推動的作用,而這種藝術又激發了觀眾與作品的互動。因此,公共空間藝術是最富有建設性與革命性的藝術形態。在我們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公共空間藝術更能呈現一種新的、敏銳的思考方式和對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思考。

綜上所述,公共空間藝術的發展與演變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不斷發展的,無論是從空間藝術的象征權利性演化到公眾性,還是從政府集權性到現代的公眾參與性,都折射出人類文明進程的演化。當今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市環境與城市美化程度也在不斷地完善和提高。作為藝術家或研究公共空間藝術的人,如何把握時代的脈搏,跟上時代的步伐,將自己的藝術創作真正用于社會、服務于社會,為我們的城市環境與公共藝術發展做出貢獻,在當下應該是所有藝術家共同思考的問題。公共藝術作為最能貼近人們日常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更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為我們的社會文明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嵐.淺談中國公共藝術的發展趨勢.大眾文藝,2016

2.楊文會.論現代城市中的公共空間藝術.河北大學學報,2004.4

3.李建盛.公共藝術與城市的文化空間建構.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17.1

4.孫欣.基于互動的公共藝術.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論文,2010

5.吳士新.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論文,2005

作者:張法 單位: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