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媒體下的公共藝術應用研究
時間:2022-04-09 03:33:27
導語:數字媒體下的公共藝術應用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計算和網絡的發展,現在很多的藝術形式已經與數字媒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公共藝術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在世界范圍內越來越流行和普遍,它在實現其功能時應充分考慮公共空間的裝飾性和地方文化。同時,公共藝術與數字媒體的結合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也越來越緊密,公共空間與數字媒體的結合點燃了藝術家的創作火花。在公共空間的地域表現和效果上,數字化顯示出了巨大的潛力。由此,本文主要探討了數字化公共藝術品的相關研究和應用案例。
關鍵詞:數字媒體;公共藝術;創意
在信息無處不在的今天,數字媒體作為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數字通信技術和文化、商業、藝術等領域融合的產物,已經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1]。在藝術領域,當現有的藝術形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代社會人們的精神滿足,新的藝術形式就開始滋生了,比如數字媒體藝術。這種嶄新的藝術形態,是以數字科技和傳播技術為基礎,將我們人的理性思維和藝術的感性思維融為一體的新藝術形式。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一切利用數字技術的藝術實踐和作品都可以稱為數字媒體藝術。所以數字科技手段是數字媒體藝術區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關鍵點,而公共藝術作品正是由于融入了這樣的數字科技手段才給人們帶來了全新的感受和體驗。數字媒體的“無界”融入,不僅增加了人們的感官體驗,而且還使常規的藝術作品變得更具有創意性。
1公共藝術概述
公共藝術的定義比畫廊或博物館的藝術要寬泛得多。簡單地說,公共藝術是指藝術家專門在公共空間創作的任何藝術作品或設計作品。并且公共藝術需要兩個存在的必要條件:公共空間與公眾參與。公共空間中的藝術為人們傳遞著一些信息,包括城市地域文化、民俗風情和地方風土人情,也傳遞著作品本身的功能結構、表現形式和風格、象征內容以及信仰。另外,公共藝術可以創造一種創意文化,有助于提升創意城市的形象,它還可以創造一個視覺刺激的環境和具有獨特的活躍的動畫空間。公共藝術還能夠激發市民的公共空間意識,激發他們的智慧,把他們的生活變得更為溫馨并營造出更加奇妙的環境。因此,公共藝術對城市的影響是無價和不可估量的。它可以是雕塑、裝置、壁畫甚至其他視聽藝術,如3D全息投影、行為藝術、投影藝術、多媒體影像藝術甚至還有觀念藝術等等前衛試驗性藝術為載體來進行表現,它的這些包容性是隨著時展而不斷成長變化的[2]。公共藝術作為城市規劃及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主要在于:一是能夠體現出公共空間的有序規劃;二是能夠帶動城市旅游經濟;三是代表了當地的文化特征;四是營造了良好的公共環境。并且公共藝術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城市先進程度的一個參考,在國際上也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重視[3]。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在理論和實踐研究上都更早的關注到了該領域,并且認識到了公共藝術對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其著重要作用。
2數字化公共藝術的應用
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之下,計算機技術越發成熟,使得公共藝術創作的形式也越來越豐富和多樣化,藝術家們擺脫了技術的束縛,他們的藝術創作和設想現在都可以依托于計算機來實現,其中數字化在公共藝術領域的應用就越來越成熟和普遍,并且成為一個重要的手段之一。《TheBrainIndex》是哥倫比亞大學公共大廳里的一個交互式數字裝置。此作品由空間藝術家勞拉•庫爾根和馬克•漢森創造。勞拉•庫爾根(LauraKurgan)是哥倫比亞大學建筑規劃與保護研究生院的建筑學教授,并負責指導空間研究中心(CSR)和視覺研究課程。她的研究領域包含了藝術、科學和可視化。馬克•漢森(MarkB.N.Hansen)是杜克大學文學課程和杜克大學藝術、藝術史與視覺研究系講席教授,他也是該大學計算機媒體藝術與文化課程的聯合創始者。他的研究領域包含了從新媒體到藝術以及人類和機器之間共享美學的可能性。這兩位藝術家都在自己的領域里有一定的影響力,他們將故事、信息、藝術、數據和科學有機結合而進行設計。在這個作品中讓參與者從不一樣的視角去研究大腦并探索神經科學家的最新研究。參觀者主要通過交流和選擇相關的故事以及內容,然后以互動的方式來呈現。這種不同于傳統的單向輸出模式,而是以雙向互動的方式來激發人們的好奇心,開創大家的想象力。而LED屏幕則是去指引觀眾通過選擇不同的大腦模式,去細化相關的大腦研究部位。該數字化作品主要通過參觀者的編輯然后顯示在大廳屏幕上,其他參觀者也可以參與并其互動的方式,來共同探究對大腦的認知、自我學習的記憶、各種感官反應等和神經網絡相關的信息甚至是DNA的測序。這種互動性的公共藝術裝置已成為一種“吸睛”潮流,在帶給觀眾不一樣感官體驗的同時,也潛移默化的向觀眾輸送了該作品的內涵或想要傳達的精神。(如圖1所示)和傳統裝置藝術不同的是這個作品融合了最新的科學技術,以數字化的方式呈現出來。我們以往看的較多的空間藝術作品都是靠不同的材料來組建或呈現出來的,而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公共藝術作品的種類和形式就越發的多樣化。欣賞者不僅僅是視覺的欣賞,還可以從觸覺、聽覺甚至是嗅覺等感官的方式更加智能化的來讓觀眾感受。讓觀看者全身融入其中而非僅僅在遠距離觀看,與系統和作品產生互動,最后出現全新的影像、關系、思想與經驗。森大廈是東京領先的城市開發商,而TeamLab是一位來自東京大學的研究生成立的工作團隊,他們致力于探索藝術、科學、技術、設計和自然世界的交融點。該作品是兩者合作所創作出的火花,它告別了傳統藝術展陳列式的展示,用數字技術將光線、影像和聲音編織了一場超越空間置身其中的沉浸式體驗。該博物館擁有1萬平米的沉浸式展覽空間,并且包含多個3D裝置作品還使用了520臺電腦和470個投影儀。許多裝置作品都是用電腦制作出來的,比如3D“山脈”、“花森林”等各種逼真場景的打造,讓觀眾完全沉浸在這樣的交互式的數字化藝術作品中。(如圖2所示)森大廈致力于將藝術融入城市,而TeamLab則持續摸索數字藝術所帶來的藝術與人類之間嶄新的關系。一個是著名的文化藝術支持者,一個是利用數字技術進行表達的創意團隊。可見現如今,純粹的藝術家是需要有一定技術或團隊的支撐,才能打造更加絢麗和大型的藝術作品。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的藝術表達形式已慢慢用數字化的呈現方式來表達,多媒體技術開始快速融入藝術創作當中,藝術與科技、藝術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也越來越密切。該作品是二氧化碳太陽能公共藝術裝置,它由522個太陽能發光二極管組成,頂部使用可重復使用的廢棄塑料瓶。它是由一群藝術家利用一個有趣的廢棄公共空間創作的,他們的目的是提高人們對全球變暖的認識。這個臨時組建的公共藝術作品,恰如其分地命名為《CO2LED》,由美國藝術家杰克•桑德斯,羅伯特•蓋伊和布奇•安東尼設計,藝術家們是考慮到阿靈頓的環境而倡議的。他們還指出,這個作品旨在喚起人們對促進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同時也為新能源技術和可再生回收材料的再利用提供了借鑒。這是公共空間藝術對大家生活所帶來的積極影響,通過作品將這種精神傳達給每一個人,使作品更有價值。但同時,也需要數字技術的參與才能讓其更加完善的展現出來,其通過智能化燈光控制系統實現了不同藝術場景的展現。因此,公共空間中的藝術如果賦予了公共藝術不一樣的內涵,就會給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3數字媒體在公共藝術中的發展優勢
公共藝術是城市形象重要的的視覺傳播載體,但由于“城市公共藝術”這一詞引入到中國的時間較晚,我國大約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使用這一名詞,所以目前在中國的公共藝術領域,數字化應用到作品本身的案例并不廣泛。但近年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劇,市民意識的快速增長,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活的品質,公共藝術在我國已然被公眾關注和重視,并且能夠改變公眾的生活環境以及打造獨特的場所風貌。公共藝術以其多彩多樣、富含創意的樣式激活了城市空間的生活氛圍。而數字媒體的融入不僅能提升它的豐富性還能延展它的表現形式。數字媒體的“無界”融入是提升公共藝術質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公共藝術主要是通過所在的公共空間與公眾進行互動,而公眾也需要通過評價和參與公共藝術來表達對此作品的看法與價值。而縱觀我國大多數的公共藝術作品,基本都是停留在公共藝術品所在的物理空間對整個區域所發生的影響和改變,觀眾的參與性遠遠不夠。一件公共藝術作品與周邊民眾的參與度越高,該作品對該區域民眾精神狀態和城市性格的塑造程度也越高。在這樣的趨勢下,公共藝術與數字化的結合就顯得尤為重要。從數字化的角度來看,數字媒體的發展打破了原有相對獨立的時空,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并且這種互動是沒有時間、地點限制的,這個就與公共藝術所需要的參與性所契合。從上述應用案例中也可以看出,數字化的融入能夠增加公眾的參與性、積極性和熱情。但需要注意的是數字媒體在公共藝術中的的融入不能破壞其原有的設計創意構思。數字媒體藝術參與城市公共藝術的塑造,都不應違背創新與互動的理念,并且創新設計要因地制宜,體現該城市區域的特點[4]。將數字藝術理念融入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研究對未來城市發展規劃都是具有創新和開拓意義的。
4結語
新時代下,公共藝術存在于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多元,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公共藝術不僅具有裝飾城市、展示地域文化和時代精神的功能,還起到傳播美學、提高市民審美水平的作用。數字媒體時代下的公共空間藝術不僅要考慮“藝術之美”,還要結合綜合性的空間環境、歷史、文化、城市精神等元素進行設計,并充分借助新媒體的力量使藝術品的內涵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公共空間也是一種社會語境,而不是一種獨立的、私人的象征性空間的主張,因此應該得到廣大公眾的理解和接受。
參考文獻:
[1]張銘芮.數字媒體導論[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7.
[2]董羽,丁文霞.數字媒體技術在公共藝術設計中的應用[J].甫昌師范學院學報,2018,39(6):51-52.
[3]孫一丹.城市公共藝術與城市形象相關性的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13.
[4]趙文博.新媒體藝術在公共藝術設計中的跨界融合研究[J].傳媒論壇,2020,3(14):30-31.
作者:王雨晨 單位:四川電影電視學院數字媒體藝術系
- 上一篇:優質護理干預在產科護理的應用效果
- 下一篇:新技術下公共藝術設計形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