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下公共藝術設計形式探究
時間:2022-04-09 03:37:23
導語:新技術下公共藝術設計形式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社會智能化步伐的加快,作為新時代的標志,新技術將為公共藝術設計形式的發展帶來巨大的變化,不僅契合當代人們的需求,還有利于城市的整體規劃與項目建設。另外,作為城市設計的一部分,公共藝術設計在城市建設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對新時代背景下公共藝術設計形式進行分析,并就新技術對公共藝術設計形式產生的影響進行探討。
關鍵詞:新技術;公共藝術;設計形式
一、公共藝術與技術發展的介紹
進入新時代后,在科學技術與社會經濟的推動下,藝術設計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毫無疑問,技術的進步將推動相關行業、領域的發展,尤其是符合新時代需求的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它們的產生與發展將會推動藝術設計形式的創新步伐加快。值得一提的是,公共藝術在社會文明的發展進程中發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藝術不僅是一座城市成熟發展的重要標志,還可以滿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盡管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表現形式繁多,但其設計形式無一不彰顯著當地的身份特征與文化價值觀,往往表達著市民們對其所在城市思想、文化的認同。很久以來,公共藝術的形式一直是在藝術的傳統形式下進行的,例如雕塑和景觀的設計多種材料的嘗試,形式的豐富化表達,所有這些都是基于藝術傳統模式的公共性應用。人們對于城市公共藝術的認可和存在還處于一個藝術的創作層面,更早的是基于藝術家將藝術在公共空間中的一種表達,而藝術的形式往往是藝術的社會環境呈現。公共環境設計已經不滿足于功能化需求,視覺藝術對于公共空間的影響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進步變得尤為重要。進入到21世紀,人們對于新技術的應用逐漸增加,公共藝術的形式增加了互動性,在材質方面也多樣化,聲光電的應用成了技術實現的一種方向。技術的應用也是城市不斷發展的脈絡與形象重塑的需要,藝術與技術的整合成為公共藝術發展的一種趨勢。
二、城市公共藝術設計
1.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傳承。(1)“意境說”的傳播與繼承。對傳統的藝術設計者而言,他們最為關注的無非是作品呈現的意象與塑造的意境,這在以新型藝術作品為主的城市公共藝術設計中,體現得更為淋漓盡致。因此,可以說城市公共藝術設計更傾向于表達作品的美,并且其真實性、情感性和獨創性三大特點也更直觀地體現了這一點。(2)“格調說”的傳播與繼承。究其本質,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就是對城市進行空間上的設計。為保證設計與布局的合理性,設計者必須統籌把握全局,平衡好設計中各參與者的關系,在把握繁與簡、虛與實關系的基礎上,協調發揮好各要素的作用。從這方面來說,城市公共藝術設計更多地體現了“格調說”的理念。2.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形式的整體設計層面。(1)城市文化層面。城市文化的特點主要表現為以下三點:一是集聚性。眾所周知,正是城市的出現加快了各方面的集聚,從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目前,我國經濟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城市化發展進程也愈演愈烈,使得人口由鄉村到城市的大規模遷移。各個民族的人在同一城市聚集,不同的文化理念不斷碰撞、融合,新型的社會形態由此產生。與此同時,新的城市文化得以構建,新的城市形象得以重塑。二是多元性。由于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商品經濟的影子在社會的方方面面均得以窺見,受益于勞動分工細化的安排,人們的就業形勢更為明朗,發展的機會也將更多。三是地域性。從城市的文化發展足跡可以看出,一座城市的文化是在其獨特的地域文化和地域特色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由于所處地域的不同,各個城市在氣候、習俗、生產等方面均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因此產生的文化氛圍和地域特色也不甚相同,這造成了各城市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蘊。(2)城市規劃層面。由于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城市的形象與文化,并且占據著城市的公共空間,這就不得不考慮城市大眾的利益需求。因此,為避免公共藝術品的無序擺放、管理散漫、隨意擱置等問題對城市公共空間的品質造成不利影響,必須提前做好城市空間規劃,合理控制城市公共藝術設計,以推動公共藝術品更好地發揮社會價值。另外,為進一步體現公共藝術品的空間價值,還應考慮城市空間布局的合理性、城市空間的建設條件和城市空間的綜合性需求。綜上,為充分發揮公共藝術品在城市空間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在設計前應綜合考慮城市文化、城市布局、城市規劃、城市景觀等各個方面的需求,在城市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這不僅提升了社會大眾對城市公共藝術品的品質要求,還加大了城市整體規劃與建筑設計的難度。
三、新技術對公共藝術設計形式的影響
1.“人工智能”對公共藝術設計形式的影響。人工智能是現代信息技術的一種,它是從計算機科學分離出來的,是通過模擬人類的思維過程來實現智能的,是計算機技術與互聯網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產生的新興學科。從人類智能的發展軌跡可以看出,在人工智能技術加速發展的情況下,人類智能最終可能會被人工智能超越。同時,人工智能將會帶來數字化、智能化等領域的變革,人類的生活也將進一步提升。人工智能的產生有利于公共藝術品的設計與創造,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在人工智能對公共藝術設計專業知識“理解”的基礎上,以及在設計目的和設計思路的指引下,人工智能與公共藝術設計的融合,將使得公共藝術設計更為快速、準確;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程序化優勢,也將促進創新理念,最終形成完整的設計思路,并迅速完成產品轉化。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革新,我們有理由相信,人工智能極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展現出一些與公共藝術設計相關的特殊才能。比如,在產品設計上,設計師可以不用再自己作圖,而是由人工智能系統直接將設計師的理念、方向、需求等指令轉化為設計圖紙,再由設計師進行修改完善,這不僅將提升設計效率,還能加強設計效果。同時,在創新方面,相信人工智能也將幫助設計師發散思維,給予設計師更多的靈感和幫助。2.“大數據”對公共藝術設計形式的影響。同樣是現代信息技術,大數據則主要通過運營模式和思維方式對公共藝術設計產生影響,并且引起了社會經濟樣態的改變,從而推動經濟實現轉型發展[1]。大數據思維可以從三個層面理解:第一,要對隨機抽樣的數據進行初步分析,了解數據的復雜程度和相關性,以確保準確率。第二,要重視數據的內在價值,充分對其進行研究,不能隨意擱置、丟棄。第三,對數據的潛在價值進行挖掘,充分發揮其現實功能作用,以推動價值鏈條和價值基礎的轉變。大數據的作用至關重要,通過轉變思維方式,不但帶動了公共藝術設計領域的革新,而且將會給整個行業帶來變動。在新的思維模式的沖擊下,不能再局限于傳統的設計理念,而應該加快創新步伐、推動創新轉化,構建新型的公共藝術設計體系。3.“互聯網+”對公共藝術設計形式的影響。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其對各行各業的技術、服務、創新和研發等的影響不斷加深,從而引起了社會行業的重大變動。在當前情況下,藝術設計行業也無法“置身事外”,“互聯網+”同樣對設計師的思維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而使公共藝術設計的表現模式和設計內涵均產生了相應的變化。作為一種新興的媒介,“互聯網+”最大的特點在于互動與互聯的特性,這也是其相較于傳統大眾媒介的優勢。網絡與計算機產生的交互性,幫助人們得以共享全球范圍的信息,不再受制于地理位置和時間的影響。同時,“互聯網+”也為公共藝術的信息共享提供了有力支持,促進公共藝術的設計形式在全世界范圍內快速地傳播,為世界各地的人們搭建了溝通的橋梁。
四、數字媒體技術在公共藝術中的表現
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計算機數字媒體發展非常迅猛。數字媒體藝術應用于各種領域也是迎合這個時代對于數字化發展的一種需要[2]。數字媒體也不局限于一些影視以及屏幕的局限性,應用范圍更廣泛。城市公共藝術作形式長久以來比較單一化,多年以來沒有太多的發展變化。數字媒體藝術的多領域高效展示引起了設計家的關注。在公共藝術的存在形式上,很多藝術家和設計師嘗試著用數字媒體藝術應用于公共藝術當中。這種應用讓人耳目一新,又存在著豐富的變化,也是城市時代演變的一種產物。1.數字化輔助技術。城市公共藝術發展的過程中,為提升藝術作品創新和價值,將數字化技術作為輔助工具介入城市藝術的實際實施中,是文化藝術表達含義的一種創新和進步。談道數字化,人們就想到了應用技術[3]。在數字化介入過程中,技術起到了一個輔助性的作用,藝術的創新、創意依舊是靈魂所在。數字化使設計變得更為豐富,在作品的實現過程中更換為一種方便性[4]。表現素材更加廣泛,形式變化更加豐富,文化的多元性更體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在人們習慣了傳統公共藝術形式的背景下,采用數字化表達使公共藝術的內容更有創新性。應用數字化作為一種合作形式使城市公共藝術作品表達的內容準確度更高,可塑性變得更強。通過計算機的演化,可以使所表達的內容充滿了多種形式的混合。文化的兼容性和藝術性的高度追求也變得尤為突出。這種技術的輔助性最終實現了公共藝術一種是新的突破。2.數字控制燈光技。術隨著燈光技術的發展。燈光技術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公共藝術的創作中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豐富的變化設計,使公共藝術的形式變化更加豐富。傳統的城市公共藝術作品展示形式只有在靜態表達和作品本身才能感受到公共藝術的存在性,而在夜晚,表達形式就變得微乎其微。而數字燈光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數字化的介入也變得更加迅速。將燈光的豐富變化應用于公共藝術的表達得更加有獨特性,同時也突出了科技感。燈光的豐富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渲染和烘托了作品的固有主題。冷光和暖光的交替表達,使藝術作品所體現的主題變得更加具有豐富變化和挑戰性。多種光源的一種輔助綜合表達是藝術作品所營造的氛圍更不僅僅局限作品本身,也是城市夜晚的一道風景。3.影像裝置技術和數字投影技術。[5]影像裝置藝術在藝術領域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期。藝術家們試圖通過新的技術手段來實現對于藝術的一種理解,嘗試著將新的藝術形式表達不同于傳統藝術范疇的一種追求和挑戰。而在公共藝術當中將影像裝置藝術和數字投影技術運用到具體的作品中就需要將藝術的形式更加升級。同時在城市公共藝術的范疇之內,使藝術的形式更加新穎,吸引觀者的形成一種新的認識。因為技術和數字化的實現相對更加具有可控性,內容的豐富性也較傳統藝術形式具有更多的可變性。所以在表達過程中創作實施都可以進行多種演變,這也是藝術服務于城市環境的新形式。通過這些技術的實現,使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對于藝術和技術的統一而形成的最終一種結果得到了一種新的再現。藝術形式的多元化將藝術技術結合的思想變成了一種實現,更加富有時代化的表達。在這種表達中,人們對于數字化藝術的認識變得更加適應,形式的豐富性和新穎性更為突出。同時,對于內容的更替以及人們對藝術作品的共鳴都能體現在時代的對這種價值的理解中。4.數字時代的互動性。在數字化時代,人們溝通的方式變得更加迅捷和多樣化[6]。數字時代的發展使人們已經適應這種互動的方式,在公共藝術當中融入數字化的技術,增加人與作品的互動性是尤為重要的。內容上和形式上增加互動的環節和因素,使人們更愿參與其中,也使這種“公共性”的含義深刻,這種互動性不再是簡單地與環境中的固有形態進行互動,而是將多種技術形式應用其中,讓人們通過多種方式來實現從視覺、感官上的立體互動,這種互動可能是不斷變化的。在這種參與互動中,實現了技術與藝術的一種結合,將藝術更好地服務城市群體,從而實現其存在的價值。
五、結論
實際上,公共藝術設計形式是一種“擴大的設計思維觀念”,它通過對新技術的運用,幫助設計者們快速地將設計的理念和設計目標具象化、產品化。從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發展可以看出,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進步,城市公共藝術發展面臨機遇,同時也存在諸多挑戰。城市公共藝術在傳統藝術形式的基礎上,慢慢地過渡到以新技術形式為代表的新的藝術形態上。目前,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影像裝置藝術、數字媒體、數字控制燈光技術等多種新技術設計形式都可以嘗試應用在城市公共藝術的設計中。這種多元多維化的設計形式介入到公共藝術當中,使公共藝術變得更為新穎,更富有時代感。人們可以通過手機、電腦以及其他的多媒體形式與公共藝術產生互動、互融,使公共藝術的表達及影響力都逐漸擴大。而這種藝術形式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公共藝術形式,以新技術為背景的公共藝術形式完全顛覆了傳統的公共藝術所帶來的局限性。同時也是公共藝術設計形式的一種新的革命,在未來技術的與藝術結合是一種趨勢。在人們的生活環境當中,通過藝術和新技術的結合來實現城市公共藝術對人居環境的影響。這就要求行業學者、專家加強溝通交流,積極探索創新,使得公共藝術設計適用新技術的發展、契合新時代城市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羅丹.數字信息在城市公共藝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0(11):61-62.
[2]趙文博.新媒體藝術在公共藝術設計中的跨界融合研究——以寒地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為例[J].傳媒論壇,2020,3(14):30-31.
[3]莫恩澤.數字媒體技術在公共藝術設計中的應用[J].營銷界,2020(42):77-78.
[4]朱芳.數字媒體技術在公共藝術創作中的應用研究[J].新聞傳播,2019(11):63-64.
[5]張丹.視覺影像在公共藝術設計中的多元化表現[J].美術文獻,2020(08):116-117.
[6]薛蓉.城市公共藝術的互動性設計[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0(09):56-57.
作者:劉巖 單位:大慶師范學院
- 上一篇:數字媒體下的公共藝術應用研究
- 下一篇:淺析“城市雕塑”與公共藝術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