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在鄉村改造的應用

時間:2022-06-02 11:28:06

導語:公共藝術在鄉村改造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藝術在鄉村改造的應用

摘要: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舊村落亟待改造,以促進鄉村與城市繁榮共生。公共藝術是一種文化形態,包含多種藝術形式。文章通過國內外兩個案例,闡述了公共藝術在鄉村改造中具有美化環境、文化導向、促進經濟發展、改善大眾生活的作用,探索了公共藝術在鄉村改造中的應用可行性。

關鍵詞:公共藝術;鄉村改造;甘川洞文化村;江門市彩虹村

近年來,我國城市化發展迅速,進行鄉村改造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工作,城中村的改造是重中之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現出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的特點,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鄉村在村落建筑外部空間的改造手段上向公共藝術靠攏,打造符合現代大眾審美需求的、功能性強的、藝術氣息濃厚的公共空間,以改善民生,創造新的地區文化,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從而與現代化城市接軌,讓舊城再次擁有生命力。

一、公共藝術和鄉村改造的概念

(一)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是一種文化形態,是藝術家為特定的某個場域創作的藝術作品,既增加了城市的精神財富,又積極地表達了當地的身份特征與文化價值觀。但是,公共藝術的存在意義遠不止于此,它能夠通過改變所在地點的景觀、突出某些特質來喚起人們對相關問題的思考與認識,表達社區或城市的歷史與價值。公共藝術包含墻繪、雕塑、生態景觀等藝術形式,最大的特征是公共性,大多數學者對公共藝術的研究,都是從“公共性”出發。孫振華在《什么是公共藝術》一文中提出,公共性是公共藝術的基本前提,即公共藝術首先應滿足并服務于公眾的審美需要和功能需求,強調與公共空間環境及公眾生活的融合,且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應注重公眾的參與意識。公共藝術同時也具有可變性,它不再局限于物理的外部空間,也不局限于物理形式,即使是建筑的內部空間性質改變,如光影的變化,也能創造藝術作品。所以公共藝術存在的空間可以是物理層面的空間,也可以是有象征意義的空間;存在的形式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公共藝術沒有特定的風格、流派和形式,更像是屬于大眾群體的生活喜好,是大眾為了改善生活環境的手段,是具有公眾參與度的,同時公共藝術也影響著大眾的審美和社會文化。本文探討的公共藝術就是藝術家在固定的場域為了改變區域面貌而應用的一種改造手段。

(二)鄉村改造

舊村落相對于城市發展中的新區來說,發展相對滯后、功能衰退、建筑與設施老化。舊村落的改造離不開對原有建筑物的外觀、色彩的改變,還要對建筑的結構和村落的基礎設施進行整改,使配套設施更完善。在對舊村落進行改造時,要在聽取原居民的意見以后,合理融入改造理念,提升區域空間的質量,擴大區域容量,激活區域活力。鄉村的發展有利于文化的發展,文化的發展也能促進鄉村的發展,使村落的有效性在城市化進程中再次得到發揮,并與改造后的村落有更緊密的聯系。

二、公共藝術在鄉村振興中的應用案例

(一)韓國釜山甘川洞文化村

釜山甘川洞文化村是把公共藝術應用于舊城改造的典型代表。甘川洞藝術文化村原本是一個貧民窟,地勢陡峭,居住環境相對惡劣。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藝術家和當地群眾共同努力下,它成為藝術氛圍濃厚的文化村,逐漸發展成了著名的旅游景點。甘川洞文化村有覆蓋了整座村的大面積墻繪,每一個轉角都有可能是一個主題的創作,有小王子、海賊王、海洋世界、愛麗絲的鐘表等,可見墻繪已經從單純的局部美化發展成為具有整體性的空間裝飾,是公共藝術的元素之一。當地居民、地方公務員和藝術家等共同創造了“甘川洞文化村運營協會”作為統籌協調機構,開展了“美好迷路”項目,項目利用地區內6處空房子進行藝術文化創作活動,還在胡同各處設置了豐富的藝術作品,在胡同墻壁繪上了箭頭和路標。這里的墻繪不僅具有美化裝飾的作用,而且具有實用性。甘川洞文化村還有許多雕塑作品,最有名的就是眺望遠處的小王子和狐貍的雕像,是游人必到的景點。裝置藝術隨處可見,有圍墻上裝點細節的人面鳥、斜坡上以褲子形態整齊排列的盆栽等。村落不同的區域都有不同的元素,但是因為用相同的細節裝點,分割開的區域變成了整體,營造了統一感和有趣的氛圍。甘川洞文化村還邀請藝術家進駐,有繪畫的、有做手工藝的,增添了村落的藝術生命力。豐富多彩的美學元素,使舊村落的面貌煥然一新,往日的蕭條景象不復存在,在增加了趣味性的同時,還給當地帶來了大量的游客,促進了經濟發展。

(二)中國廣東省江門市彩虹村

江門市彩虹村本名為橫坑里,是江門市鄉村振興戰略的改造項目之一。在江門市著名景區白水帶牌坊右側,周邊新建了兩個公園和游樂場,還種植了大片桃花林。原村落中的公共環境較差,基礎設施落后。村子經改造以后,民生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村容村貌得到了美化,由于建筑物被粉刷得五彩繽紛,村子被當地人稱為彩虹村。彩虹村同樣具有大面積的彩色墻繪,而且彩虹村的墻繪色彩純度非常高。墻繪主題有“叮當”“龍貓”“動物園”“彩虹”等,充滿了童趣,又給人以美感。建筑的形態相似,均呈矩形錯落分布,墻面多使用同類色、對比色,就像一幅幅蒙德里安的作品。彩虹村目前正在改造中,公共藝術設施沒有甘川洞文化村那么多彩,公共藝術主要以墻繪為主,如一些公共設施如自動售賣機上的彩繪,在村落中也有一些小型裝置作為點綴。彩虹村借助白水帶風景區的天然地理優勢,將村子打造成親友聚會、假日休閑的“網紅”打卡地,煥發了新活力,促進了旅游經濟的發展,使村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

三、公共藝術在甘川洞文化村和江門市彩虹村中應用的異同

(一)公共藝術在甘川洞文化村和江門市彩虹村中應用的相同點

1.趣味性甘川洞文化村和江門市彩虹村在墻繪的色彩選擇上都是明度較高的顏色,墻繪的面積較大。創作主題都是貼近生活的,具有趣味性的,例如“叮當”“小王子”“海賊王”“喜羊羊”等,或者是一些日常可見的動植物,深受各年齡段的受眾喜愛,提升了大眾參與度。2.多元性公共藝術的藝術形式不是單一的,甘川洞文化村和江門市彩虹村都應用了墻繪、景觀和裝置等。每一個主題都有自己的區域,具有元素、形式和主題的多元性。3.功能性甘川洞文化村和江門市彩虹村都通過公共藝術的應用,使村落的外部空間得到了美化,并和當地文化、藝術創作和旅游經濟結合,服務于大眾,帶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大眾參與的過程中提高了大眾審美水平,塑造了積極的社會形象。

(二)公共藝術在甘川洞文化村和江門市彩虹村中應用的差別

甘川洞文化村是舊村落改造的典型案例,已經十分成熟,而江門市彩虹村尚在建設中。甘川洞文化村面積較大,藝術品的區域劃分更清晰,藝術形式更豐富,有主題明確的雕塑作品,大型的裝置散布于村落,采用細節裝飾的小型裝置遍布整個村落,提高了村落的整體性,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甘川洞文化村還會邀請藝術家進駐村落開工作坊,既營造了藝術氛圍,又促進了藝術經濟發展。江門市彩虹村和甘川洞文化村相比,公共藝術的發展尚不夠成熟,村落面積較小,道路更窄,很難放置大型的裝置與雕塑作品,裝飾性的小型裝置也較少,藝術主題不清晰,暫無導向功能。純色的墻面比例較大,使用的色彩純度和明度更高,同類色和對比色應用較多。彩虹村周邊環境更為秀麗,設施結合得更好,還有大型的空中綠道,具有實用功能,打造了休閑旅游地,促進了經濟再生。

四、公共藝術在鄉村改造中的作用

(一)美化環境

在鄉村改造中公共藝術最明顯的外部作用就是美化環境,包括建筑外觀的改造、公共空間的布置、私密空間的再利用,為公共設施增添了藝術性,為改造后的村落增加了美感。

(二)文化導向

不同的地區都有自己的文化,公共藝術對大眾具有文化導向的作用。有些地區文化底蘊厚重,但呈現衰退趨勢,可以借助公共藝術的設計和放置重新激活其文化活力。

(三)方向指引

公共藝術在鄉村改造中具有方向指引的作用。如甘川洞文化村墻體上的繪畫指引箭頭、魚形的指示牌、斜坡上的上坡的褲子盆栽,都屬于村落的導視系統,是對方向、位置和空間的指引,能夠讓受眾在陌生的環境中不會失去安全感和方向感。

(四)提高審美

人們身處藝術氛圍濃厚的環境,受到藝術的耳濡目染,時間久了審美觀就會發生變化,能夠正確識別美丑,對藝術產生共鳴。

(五)促進經濟發展

改造好的鄉村環境得到了美化、生活設施得到了改善,可以吸引人才進駐和商業投資,同時也解決了村落中部分居民的生計問題,使村落擁有了再生能力,協同周邊地區經濟共同發展。

五、結語

本文通過研究釜山甘川洞文化村和江門市彩虹村兩個案例的公共藝術實踐情況和產生的實際效果,公共藝術的應用對周邊的場所具有藝術輻射作用,有助于創造出新的地區文化。把公共藝術應用于鄉村改造中,要因地制宜、合理規劃、科學管理,這樣才能美化環境、改善居民生活條件、促進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宋鍵.公共藝術介入社區景觀營造的實踐與探索[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8.

[2]魏寒賓,唐燕,金世鏞.“文化藝術”手段下的城鄉居住環境改善策略:以韓國釜山甘川洞文化村為例[J].規劃師,2016(2):130-134.

[3]業百科.公共藝術[EB/OL].[2021-02-18].

作者:鄭哲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