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藝術課思政思想創新路徑

時間:2022-07-08 02:47:49

導語:高校公共藝術課思政思想創新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公共藝術課思政思想創新路徑

摘要:思政思想的融入是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實現高等教育“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高等教育公共藝術課思政融入要把握好素材、手段與效果等主要內容,切實保證思政思想融入的效果。同時,要持續踐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緊隨時代,著眼于興趣學習、終生學習。在視野、素材和價值等方面不斷引入創新思考,更好地實現課程思政教育總體目標。

關鍵詞:公共藝術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教育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堅持立德樹人,全面推進教育改革。總書記在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形成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長效機制”。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引領和“三全育人”的要求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不單是思政課程的事情,而與各專業、各課程、各授課教師都密切相關,公共藝術課程也包括在內。

1思政融入高校公共藝術課的重要性

1.1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重要手段

公共藝術課的思政思想融入是實現高等教育“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重要手段。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每天都會接收各類信息,接觸到不同的觀點和思想。在這種情況下,做好學生的思想引領工作十分重要。“藝術教育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發揮其教育作用,在寓教于樂、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和藝術修養,梳理人們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1]”相對于藝術專業課程,公共藝術課所面對的學生更為廣泛。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樣,公共藝術課中思政思想的融入也是高等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補充。“德智體美勞”是一個綜合的育人目標,在“課程思政”工作中,“德育”為目標之首,其重點內容是倡導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而美育對塑造人的品格和素質有著廣泛作用,可以提升人的藝術素養,還可以提升人們對于品德美的意識[3]。應該說美育對德育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是對人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受教育者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寓德于美,以美養德。美育與德育是“理性+感性”的結合體,二者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缺少了美育這個環節,高等教育立德樹人就陷入“語句式”“填鴨式”的困局,缺乏美育教學的生動案例,教育效果也會打折扣。以美育人,是高等教育美育探索的落腳點,與立德樹人二者有著邏輯上的必然性。

1.2公共藝術課程是提升自身內涵的重要途徑

高等教育公共藝術課程的思政思想融入有著非常廣泛的切入點。比如,很多藝術與工藝美術內容都與中國傳統文化密切相關,學習這些公共藝術課程,本身就是對中華文明優秀傳統的繼承。對于那些近現代相關的教學內容,更加離不開思政思想的引領與提升,以“紅色文化”最具代表性,很多以“紅色文化”為底色的文藝作品都反映了黨和國家波瀾壯闊的革命史,包含著大量仁人志士、愛國先烈的奮斗事跡,是非常貼切的思政素材。目前,國家正處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公共藝術課教學需結合優秀案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新時代各類思政要素創新融入課程之中。同時,經典的藝術作品都是用勤奮的思考和辛勤的汗水換來的,優秀的工藝美術產品還需要創作者具有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些公共藝術案例對于提升學生的意志品質與精思細研精神都是大有幫助的。可以說,把握好公共藝術課程涵蓋各個歷史時期和相關范疇的思政屬性,對于提升課程內涵是非常必要的。

1.3高等教育多種類型課程的粘結劑和助推力

在“新工科”“新文科”和“新藝科”等前沿教育理念的要求下,公共藝術課要與每個學校其他各專業課程有機融合,打造高等教育各專業教學多維立體、互補互促新局面。要實現這個目標,重在改變高等教育,特別是理工科教育“重專業、輕文化”的現象。相比于其他專業課,公共藝術課是否能夠真正發揮作用很多時候還要劃上一個問號。做好“思政融入”工作,要發揮其粘結劑和助推力的作用,將思政要求和課程授課很好地連接起來,助推高等教育實踐育人的改革嘗試,切實保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正能量始終貫穿高校教育各環節。學生亦可以在公共藝術課程之上以相對輕松的心態學到知識,收獲信心和動力,打造“專業+藝術+思政”三方融合的良好學習狀態。

2思政融入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主要內容

2.1思政素材:廣泛梳理、深度挖掘

思政要素的挖掘要在對思政要素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之上,用敏銳的藝術與思政意識做到融會貫通。思政要素的種類非常多,包括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與漢字美術、民間美術;與“紅色文化”相關的黨史、新中國史、領袖人物與仁人志士的故事;改革開放的當代中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勞動模范、體育健將所體現的拼搏精神與意志品質等。有些思政要素是顯而易見的,有些則需要教師主動挖掘,這其中包括地方文化、地域情感、勞動人民智慧等多個方面,還包括一些時事新聞中體現的新鮮內容。要整理利用這些素材,授課教師需要用“思政”這把尺子去深度挖掘、巧妙對接,使其體量得當、難易適當,易于大學生理解接受。

2.2思政手段:巧妙對接、德藝相融

有了思政的素材,就需要教學方法的合理介入。“對于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往抽象的理論教育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以具體的個案作為切入點,結合課程特點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4]”在公共藝術課的授課過程中,要善于對思政要素巧妙對接,充分激發藝術德育的浸潤效果。一方面,對于公共藝術課程中體現中國悠久歷史文化、中國人民勤勞勇敢的優秀品質以及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走上了強國富民之路的相關教學案例,對學生的鼓舞和啟迪是直接性的,也極富感染力。另一方面,對于一些比較專業的藝術內容,同樣需要教學上的巧思。以中國美術相關課程為例,講到為敦煌藝術研究作出重大貢獻的藝術家常書鴻在經費中斷的前提下,繼續留守敦煌,信念從不動搖,是對藝術的執著追求,也是對祖國的無比忠誠;講到文人畫作品,可以適時提到文人操守,淡泊明志,學習藝術宗師的人品、藝品,蒙以養正,這對大學生來說也是一種人生重要階段起步的價值觀教育;講到中國園林,可以向同學們介紹崇拜自然、順應自然、親近自然的思想,進而提升到與時偕行、與時合序的人生哲理,也是向同學們介紹國家發展所強調的生態文明的契機;講到民居形態,還要挖掘出“以和為貴”等精神內核,這些案例無一不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可以看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根與魂,是課程思政的重要資源,也與馬克思主義高度契合。在中國書畫欣賞的模塊中,可以提到一些作品所包含的“精氣神”,做到分別從客觀物質的屬性和精神層面中去尋找美的根源,探討主觀和客觀的統一體———物質和精神的完美和諧,借此進一步弘揚人與環境和諧統一。

2.3思政效果:自然合理、潤物無聲

合理的素材挖掘和巧妙的思政引入是公共藝術課思政效果的有效保障。除了教書育人的總體目標,還要確保思政要點的契合點和引入方式合理自然,避免出現“兩張皮”的現象。公共藝術課中講到的很多藝術品不單是一種視覺表象的呈現,還是藝術家對于人生、對于世界的深刻思考。比如羅中立的油畫《父親》,大部分學生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個勤勞、貧困的農民形象,臉上布滿皺紋,手中瓷碗里的水也很渾濁。藝術家毫不遮掩作品主角的辛酸,是為了反映中國這片土地上,很多這樣勤勞樸實的“父親”在撐起人們的生活。無論時代如何改變,學生應不忘養育之恩,這種恩情自然就上升到中華大地對世世代代中國人的養育之恩,從老父親臉上的皺紋也能感受到黃土高坡深深的溝壑感,這種藝術感染力是自然的,同時也是無比震撼的。此外,很多藝術門類也是當代文化藝術的創作源泉,借古開今,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獨一無二的價值。比如,講授瓷器相關章節時,可以很自然地提到《青花瓷》這首音樂作品,一起賞析歌詞,找到與青花瓷制作及藝術價值相關的字句,體會客觀技術如何融入主觀藝術創作之中,自然喚起學生對于青花瓷器的重視與喜愛。

3高校公共藝術課思政融入創新思考

3.1視野創新:緊隨時代、實踐擴展

新媒體時代,要善于利用新技術、新產品來擴展公共藝術課的思政融入方式,要充分地利用各類新媒體授課手段的附加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持續打造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新模式。比如講解《韓熙載夜宴圖》的時候,可以向同學們介紹故宮為這件作品開發的互動式APP,讓同學們在課余時間安裝瀏覽,畫面上吹奏樂器的人物可以動起來,驚嘆之余可以讓學生對這件國寶作品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和體會。而對于視頻拍攝類型的公共課,限于課時體量和學生的專業基礎技能,可以重點圍繞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中思政特色鮮明的作品進行講解,同時鼓勵學生進行短視頻賬號的創建與嘗試,多拍一些反映校園生活正能量的視頻作品,激勵自己,鼓舞他人。此外,還可以借鑒美術教育思政創新方法,適當強化公共藝術課外社會實踐教育,開展“課程思政”社會實踐教學新模式,通過多種激勵機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實踐中來[6]。

3.2素材創新:著眼身邊,強調在地

目前各個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所依托的教材以及思政融入的案例大多類似。這種情況下,學生學習時雖然也能夠有所感受,但案例真實性不夠,繼而產生強烈的距離感。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每名授課教師創新教學視野,適當把目光投向身邊的人和事,做到就地取材,并和所在院校的歷史、地域、專業特色結合起來。比如,“戰疫”時期,就可以講一些當地以及本校醫務工作者的優秀事跡。本校學生的自豪之情就會油然而生,會取得明顯的愛校、愛專業的思政教育效果。講到美術作品,也可以盡量收集一些本地藝術家的作品與觀點,善于捕捉他們言行中的思政亮點用于課堂的教學。

3.3價值創新:教育播種,終生受益

公共藝術課的思政融入是一項綜合性工作,學生不只局限于當下的了解和學習,實際上埋下的是思政教育與公共藝術這朵“并蒂蓮”的種子,是伴隨學生一生的寶貴財富。公共藝術課的思政思維要不斷凝聚這種持續的教育力和精神力,著力將思政感悟融入學生將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讓同學們養成在未來人生之路不斷陶冶美育素養、不斷堅定理想信念的習慣。另外,很多非藝術專業畢業的同學在學習、工作之余乃至晚年時光都是有機會繼續從事音樂、書畫等藝術類創作的,如果能將思政品格自覺融入創作行為中,公共藝術與思政教育就能真正實現持續育人的目標。

4結語

藝術相關人情,可以輔助道德。藝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相連,公共藝術課程思政融入的教學改革意義重大,有著豐富的教學素材與實施方法,也有著很大的提升空間。限于研究水平,本文仍停留在公共藝術課思政思想融入的基本層面,還未能針對不同類型的課程提出具體實施策略,同時創新視野仍有待拓展。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7]。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從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生動事例中得到感化、從不同時代藝術的變遷中謀求進取、從新時代課程思政的新要求中不斷革新、進步,思政與藝術教育在立德樹人這個教育目標上高度一致。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共藝術課授課教師重視思政思想,與公共藝術思政融入相關教研工作已經初具規模,成果頗豐。在充分把握思政素材、思政手段和思政效果的前提下,高校公共藝術課教師要緊隨時代,不斷調整思政融入的素材選擇視角,更加明晰公共藝術教育的本質特征,常思常新、常教常新,為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思政教育總體目標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蔣娜.對近年來高校公共藝術課堂教學研究的分析與反思[J].大眾文藝,2020(18):168-169.

[2]應君,張曉靜,張一奇.風景園林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實踐[J].現代園藝,2020,43(23):189-191.

[3]霍楷,王宇蒙.面向國家戰略的高校美育素質教育理論研究[J].湖南包裝,2020,35(6):133-135,148.

[4]段靜鵬.“潤物細無聲”式的“課程思政”研究:以“藝術學原理與美術鑒賞”課程為例[J].藝術品鑒,2019(14):335-336.

[5]程士元,滕躍民.“美術鑒賞”課程思政元素的教學設計[J].藝術評鑒,2020(22):133-135.

[6]黃三艷.“課程思政”視域下地方高師美術教學范式的實施策略研究[J].湖南包裝,2020,35(6):153-155.

[7]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總書記“7·26”重要講話體現的理論品格和思想方法[EB/OL].

作者:劉立偉 陳曉菲 單位:大連科技學院設計藝術學院 大連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