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堂教學傳播效果
時間:2022-10-19 09:56:37
導語: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堂教學傳播效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普通高等教育的有效補充。高職院校在重視職業能力提升培育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公共藝術課程是人文素質培育的有力抓手,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堂效果能否實現培養目標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通過對公共藝術課程建設的重要性、高職公共藝術課堂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分析和整合資源,對公共藝術課堂教學傳播效果提出建議,達到研究的目的。
關鍵詞: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改革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人才和促進人才全面發展的重任。公共藝術課程在高職課程體系中屬于公共選修課程,是一種限定性選修課,屬于通識教育課程。雖然各個院校都有涉及公共藝術的課程,但是每個院校課程建設、師資要求、評價方式等都不一樣,因此公共藝術課程的教學傳播效果良莠不齊,要想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就要深入研究,改革課程方式、評價體系,達到人才培養的目的。
一、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公共藝術課程是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設立的限定性選修課程,對于提高審美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藝術課程與高等學校其他公共課程一樣,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是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的建設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必要性。音樂課堂教學是公共藝術類課程的組成部分。音樂對提高大學生審美能力、豐富人文素養具有特殊意義。音樂是一門特殊的學科,以聲音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以一種無形的東西存在。音樂課程通過對音樂知識的講解、音樂作品的聆聽和分析,在鑒賞的過程中影響學生的精神氣質,將作品的思想內涵、人文精神潛移默化地傳達給學生,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在建黨100周年之際,各高校和單位、社區和組織都在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為感恩祖國、獻禮建黨100周年,其中就有拉歌活動,通過歌唱紅色歌曲和贊美祖國、贊美黨的歌曲宣揚愛國情懷。在歌唱過程中,同學們不僅能感受歌曲思想,還能激發愛國情懷,增強民族自豪感。2020年一首《我和我的祖國》傳唱大江南北,甚至海內外,這就是音樂的力量、藝術教育的力量。公共藝術課程的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二、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堂教學傳播效果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從學校層面上看,高職院校的教育目的是培養以“職業”為主的建設者人才,“職業”二字在高職院校的培養中占據主要地位,公共藝術課程即選修類課程,是培養的次要目的,因此重視程度不足。通過調查了解,公共藝術、人文、體育、數學等都由通識教育中心統一管理,師資力量的配置不夠。一門學科專職教師只有1—2個,大部分是兼職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思路參差不齊,影響學科的教學效果。從教師層面上看,專職教師人數較少,但是課程需求量大,因此大部分教學任務會落到兼職教師身上,兼職教師由校內行政人員、輔導員及校外人員組成,這部分人的主要任務不是教學,在教學研究上投入的精力不能與專任教師相比,特別是校外兼職教師,流動性強,不利于完成持久性的教學任務,有的班級在一個學期內換幾個老師。教師的專業能力、教學思路、信息化教學手段運用能力都是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之一。專任教師少,兼職教師眾多,培訓外出學習機會少是許多高校公共藝術課的現實問題,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從學生層面上看,通過問卷調查研究發現,高職學生的音樂素養知識不足,在的有效問卷中,只有少部分學生學習過五線譜、簡譜知識,接觸樂器的更是少之又少。部分高職學生來自農村地區,而農村地區對音樂等藝術類教育不是特別重視,一星期一次的音樂課、美術課被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霸占,且農村地區藝術課程師資不足,存在藝術類教育斷節問題。學生對公共藝術類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一些學生參加課程多為完成學分要求,在課程學習過程中不細致、不認真、不作為,影響公共藝術課堂的教學效果。
三、探索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堂教學傳播效果對策和途徑
通過以上分析發現的種種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探索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建設的新思路,包括學校層面、教師層面、學生層面等。(1)深化思想認識,轉變對公共藝術課程原有的思維模式。用通識教育的方式將公共藝術課程納入公共必修課程,提高公共藝術課程的課程地位,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和學生的重視程度。學校自上而下大力發展藝術類活動,豐富學生的藝術類知識,從側面提高學生的課程參與度,達到最佳的教學傳播效果。育人先育心,育心必扶志。思想上的建設和培育是解決問題的源頭,只有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才能達到最佳目的。要想改變公共藝術課堂的傳播效果,必須改變教師和學生公共藝術課程意識,從思想上提高對公共藝術課程的重視程度,不斷更新思維意識形態,從根本上深化對公共藝術課程的認識。(2)建立科學的課程標準。科學的課程標準是公共藝術課程發展的基石,所有課程安排和課程學習都是在教學大綱指導下進行的創新性教學。只有一套完整的、符合本校學生實際情況的課程標準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首先,教師可以在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的指導下,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比如我校公共藝術類專任教師只有1人,學校有1萬多學生,所有學生需要達到2個學分的藝術類選修課程要求,如果按照大課標準200個學生為一個班,一周2節課,一學期2個周期的課程至少需要25位老師才能勉強達到要求,因此需要科學地安排課程和限制選課,達到學生的需求,達到培養目的。其次,成立公共藝術教研中心,對全校學生進行抽樣分析,了解學生的藝術素養,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職業院校的教學時間一般是兩年課程教學,第三年學生外出實習,需要在第二年完成公共藝術學分,否則將影響學生畢業。通過三年的教學過程,筆者發現,有很多工作后返校重修學生是由于公共藝術課程學分沒有按期修滿導致不能如期拿到畢業證,反映了現在公共藝術類選修課程選修制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應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革。對于只有三年制的大專學習而言,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基本只有兩年,因此,大一就應該放開選課的限定,使所有課程都具有選擇權力,最終是否選擇由學生自己決定,學生可根據學習壓力、專業必修課程的量及對學習接受能力選擇,更科學地規劃在校兩年的課程學習規劃。(3)注重培養和完善師資隊伍建設。一個學校的辦學能力除去硬件設施、校園環境外,最核心的競爭力在師資隊伍上。強大的師資力量是人才培養和課程建設的基石,任何事情的推進和發展都離不開“人”。師資力量關系著人才的培養和課程建設標準,公共藝術課程建設的科學化、規范化、人性化離不開教師隊伍對課程的研究,因此需要培育人才隊伍。第一,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整體素質。在教師隊伍中選拔青年人才多參與外校交流研討,學習其他學校好的做法,結合本校實際,調查研究學生的基本情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優化教學結構。為學校教師提供學歷提升的有效途徑,通過專項培養、定向培養、委托培養等方式提高本校師資的綜合業務能力。第二,加強合作共享,定期組織教研活動。各教研室定期開展教學沙龍,分享教學案例,集中討論學生對公共藝術課程的需求,廣泛收集學生意見;各小組開展集體備課,分享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制訂統一的教學計劃,提高教學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第三,引進博士、高端技術人才。一個學校的發展和建設離不開人才的推進。一個有能力、有素質、有知識的人才,不僅是學校師資力量的基石,還是學校學生的財富。通過引進人才、加入新的思維方式,改變原來固化的課程教學,比如在課程中加入研討,將學生從被動地聽課轉變成主動地講解,增強學生在課程中的參與感,并能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這不但能夠增強教學傳播效果,而且能夠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素質,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公共藝術課程的建設及教學傳播效果研究需要人才的引進。
四、構建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堂教學傳播效果評價體系
(1)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評價方式。高校教育最終是對人的教育,落腳點在學生。公共藝術課堂傳播效果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學校層面應該多調研本校實際情況,以教師、學生的實際反饋不斷更新課程評價體系,科學合理地進行評價。比如之前學校對公共選修課有一個期末成績通過率的限制,經過教師的反饋和學校的調研,最終公共任選課取消通過率的硬性規定,無疑為評價方式更科學合理作出巨大改革,給予教師更多的自主權。(2)過程性考核與總結性考核相結合。對于課程的評價方式,傳統的評價以總結性考核為主,即期末考試,公共藝術課程有一定的特殊性,注重學生的過程學習和審美意識的強化,在課程設計上以鑒賞性、知識性的普及為主,并不是以技能性為主。因此,公共藝術課程更適用于學生的過程性學習,是由每次課程傳達的課程知識普及程度決定的。(3)多媒體、信息化手段評價運用。隨著現在多媒體、信息化的普及,學生們更喜歡非傳統的模式,比如設計一個問卷調查,在問卷中科學地設計關于課程的教學內容,實行線上考試,使教師更直觀地看到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更迅速地掌握課堂傳播效果。總之,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是職業教育中的一項內容,也是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對公共藝術課堂效果的研究是一個長期更新的研究課題。社會不斷發展,國家政策不斷變化,對職業教育提出越來越多新的要求,公共藝術課程作為其中一個分支,必然要隨著時代的變化改變育人方式,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大目標,達到課程思政、課程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艷霞.通識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2]李向平,劉瑋.多媒體信息化教學在高職公共藝術課堂中的應用[J].河南農業,2018(12).
[3]馮蘭芳.關于普通高等學校藝術公共選修課程的思考[J].人民音樂,2003(12).
[4]高晏.陜西部分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現狀調查與發展研究[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8.
[5]王增.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改革初探[J].教育與職業,2012(1).
作者:凡小燦 單位: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外科護理學對學業自我效能感的影響
- 下一篇:對外藝術教學與他者化的傳播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