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樸與純真繪畫藝術探討
時間:2022-02-16 10:06:07
導語:質樸與純真繪畫藝術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馬宏道的繪畫藝術中有濃烈的贛鄉情懷。馬宏道長期生活在贛東北地區的農村,其作品多以歷史畫和反映農村純樸的人物、生活情趣為主體。馬宏道的“贛鄉情懷的鄉土油畫”,在他的創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贛鄉情懷作品產生的原因必須同贛鄱地域傳統文化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彰顯其藝術創作個性,凸顯地域化藝術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馬宏道;繪畫;贛鄉情懷;人文主義
贛省作為內陸省份,雖然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但是到了近代無論其從政治、經濟,還是文化都無法與沿海的省份地區相提并論。贛省交通不便的地理環境造成地域文化的封閉,反而使得本土的傳統文化得到了延續,繼承了原有的傳統,更加注重人與自然的關系。藝術作為文化中最為感性的部分,無疑是最先、也是最容易被世人所認識的。地域經濟的不同確實會造就不同的文化特性,這一點在藝術上表現得更為明顯。在政治、經濟發達的地區,總是能夠引領藝術的潮流,而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藝術生命也會扎根于當地獨特的地域文化,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越是貧瘠,藝術的生命反而可能越強烈。這與藝術家的生命體驗是一致的,因為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注重的是體驗、感受生活,尤其那些關注平民生活的、具有人文主義情懷的藝術家。這就使外來藝術家扎根本土傳統文化有了根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樸素的人文主義情懷,就像當地農民一樣對土地的熱愛,出自于天然的屬性。這種美往往更能打動人的內心,喚起人內心深處最純真、最質樸和最具生活情趣的情感,尤其是在這個講究效率、經濟急速發展的浮華時代,更需要這種質樸、內斂、純真的美來洗滌和撫慰個人的心靈,而馬宏道的贛鄉題材油畫創作就具備這樣的一種精神氣質。
馬宏道,1942年出生,山東膠東人,自小在上海長大。1957年進入浙江美院附中,1966年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油畫系,分配在江西鷹潭。他的妻子倪芳華也是一名畫家。馬宏道長期生活在贛東北地區的農村,故作品多以歷史畫和反映農村純樸的人物、生活情趣的畫作為主體。當時江西農村的生活、工作條件都很艱苦,僅僅夠勉強維持生活,精神食糧同樣貧瘠。馬宏道手中除了畫筆之外別無他物,作為藝術家的他只能去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在單調、乏味的鄉村生活中尋找美,哪怕是在貧窮和痛苦的境況中尋求,在一朵小花中去尋找屬于他的美。這種美更主要地是表現主觀生命的感受與客觀自然景物的交融、互滲,在追求精神食糧的同時也在與現實條件的窘境抗爭,實現了對現實條件的超越,擁有了對待現實窘境生活的樂觀心態和積極、上進的心境,這使得馬宏道的繪畫作品具備了浪漫主義內涵。在1985年4月召開的油畫藝術研討會“黃山會議”“迎接油畫藝術的春天——油畫討論會紀要”中馬宏道提出,“搞藝術最怕跟”“藝術要有個性化、自由化”。他是這樣講的,也是這樣做的。在馬宏道的贛鄉題材繪畫中,江西鄉下地域、人文那種獨特的美,那種的味道,被他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贛鄱大地,地域遼闊,山清水秀,湖泊眾多,氣候溫和濕潤,這塊魚米之鄉的土地無疑是馬宏道贛鄉題材油畫創作的滋養土壤,更為重要的是他親身參與和體驗了農民生活的全部,了解真實的歷史,更好地創作出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馬宏道畫出了一幅幅淳樸的鄉村人物、生活情趣作品,這些作品的誕生與他在贛東北的幾十年的生活經歷是分不開的,這里的山山水水孕育了馬宏道濃厚的鄉土情懷,這里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精神也使得馬宏道深深的愛上了這片土地。馬宏道在離開鷹潭多年以后,曾辦過一個畫展叫《故園尋夢》,畫的都是江西題材。這一階段的畫流露出更加濃郁的鄉野生活氣息和人文主義精神。羅丹說:“所謂的藝術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能把平時普通人司空見慣的東西看出美來。”藝術美的產生要具有這樣的前提,首先藝術家要真正熱愛生活,用心去觀察、感受大自然一切的天真與美好,感知相互的聯系,與它們對話。圖1《雨霽》是描繪雨后贛東北的山區,清新而透徹的空氣中,一彎彩虹橫亙在山邊,萬物復蘇,云層中透出一束燦爛的陽光,照射在山巒之中,周圍的灌木盛開著野花,在閃爍的光線、濕潤的空氣中,色彩斑斕地呈現著,三個小孩不知被天上什么東西所吸引,天真無邪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土地異常濕潤,青青小草蓬勃舒展充滿了生機,似乎可以聞到田野芳香。整個畫面以暖色調為主,充滿了一股春的氣息,可以從作品中品讀出現作者真實的鄉土生活感受,體現出的是樸素的人文主義精神。
馬宏道也是一個很重感情的人,他對江西有著很深的情感,我們看他的畫,“江西味兒”會撲面而來,畫中流淌著激情,讓人感動也讓人癡迷,畫面是那么的潑辣、大氣。圖2《細妹子》,小姑娘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之下,充分享受這份溫暖,她衣著樸素自然,脖子帶著寄托家長美好愿望的項圈,手腕上帶著碧玉的手鐲,暗示著其農家生活的富足與安康。小姑娘身體的重心落在右腳上,身上斜靠著一個幾乎與她身高等齊的扁擔,她的臉上表情略帶幾分調皮和活撥,后面一只白色的小狗露出頭來,機警的耳朵立起來,似乎聽到了什么聲音,時時刻刻地在保護著它的主人。小姑娘腳下的石階用厚重的筆觸描繪的異常結實,清澈的河水緩慢流淌著,水里的倒影若隱若現,生動地表達了水的動感。水的動與人的靜在畫面上形成了一個有趣的對比。圖3《赴墟歸來》描繪的是鄉下農民趕集歸來的一個場景,趕集是農民生活中的重頭戲,也是傳統鄉村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畫面中,遠處的田邊,堆著打稻草的草堆,表明了這是一個豐收的季節,主體是一個壯實的莊稼漢,推著獨輪車,車上裝滿了各種各樣的農產品,甘蔗、魚、酒壇、蔬菜、簸箕等貨物,還有一個小女孩雙手抱著一個散發著香甜的、成熟的石榴,吃得津津有味,構圖上采用的是滿視野構圖,主體的四周都畫出了畫面,給觀眾一種向前沖的視覺感受,車上的貨物重量撲面而來。從農民憨厚的表情和堅定的眼神中,觀者可以品味出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之情,此時的農民早已遠離貧困,褪去了木訥、苦澀生活的特征,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享受著自己的勞動果實,畫面上的他顯得自信、自豪。農民世世代代的勤勞、善良、堅韌而樸實的傳統美德依然體現在他那蕩漾著幸福微笑的臉上,整個畫面籠罩著暖色調,洋溢著美好、幸福感。
馬宏道回到上海工作后,他心中常念及那段逝去的歲月,他曾經寫道:“當我離別了蟄居三十載的異土他鄉返回快節奏、日新月異迅猛變化著的大都市后,欣喜激奮之余,一種莫名的紛擾、單調、乏味的感覺紛至沓來,茫然有所失,心中自然地會常念及那段逝去的歲月,那山、那水、那晚霞、那春潮,是那么舒心、動情,那么淡泊、和諧,還有那古老淳樸的民風,勤勞憨厚的鄉鄰,特別是那些滿身泥土氣、滿臉稚氣的孩子。這一切鮮活的形象,感受和經歷匯成了一股涌泉,在胸中時隱時顯地涌著,揮之不去,難以忘懷,使我雖置身喧囂紛擾之中,卻能心平如筋水鏡,在這鋼泥般的‘森林’中像是注入了一泓清澈的泉流,變得那么珍貴。時隔多年的今天,遠距離地去觀望、欣賞這一切時,雖有些朦朧,卻更富于詩的韻味了。我執意去捕捉、去表現,并將他們用一幅幅畫面定格下來,看見這些可愛的孩子終于躍然畫布,很得欣慰。但愿我們能伴隨著他們的步履,或信步在故園田野,或娛游于溪流山林,與老牛為伴,與白鷺筑鄰,寄興四野,感受和分享大自然厚賜的天趣。”馬宏道在返回各個方面都不同于曾經生活過的鄉村的大都市后,通過油畫創作的方式追憶在贛鄉生活給他帶來的種種美好的印記,這一切鮮活的形象,在畫家的腦海中揮之不去,難以忘懷。用油畫作品抒發他自己心中那些在都市生活中無法得到的純真、質樸、真誠的鄉土情懷。而這其中最能夠體現出純真、質樸的鄉村主題的,莫過于鄉下的小孩子的童趣,馬宏道通過描繪天真無邪的孩童來表達他的審美情趣,例如《晴日》(如圖4)、《晚霞故》(如圖5)、《故里》(如圖6)、《蘆溪河邊赴》(如圖7)、《小英子》(如圖8)。馬宏道以江西農村生活為素材,創作了多幅充滿濃郁鄉土氣息的油畫,我們觀賞這一幅幅油畫,猶如伴隨著他的思緒,漫步在山村田野,游棲于山泉竹海,感受和分享著大自然厚賜的天趣,以及撲面而來的純樸鄉情和畫家對贛鄉的熱愛。
馬宏道的鄉土油畫表現了人們最為熟悉的鄉下生活場景,拉近了大眾與鄉村的距離,贏得了更多的認同感。馬宏道在江西生活工作多年,盡管后來回到了城市之中,而城市中的人長期處于喧囂、雜亂的現代生活之中,他的內心又渴望著一份寧靜,馬宏道通過贛鄉題材油畫的創作,獲得了心靈上的寬慰。馬宏道筆下創造了獨特的藝術世界,在這個藝術世界里面既有客觀的、生動的景物,也有有血的、有肉的、真實鄉民的映射,又有藝術家自己的審美情趣。他通過逼真的形象表現出其內在的精神,即用可以描寫的東西表達出不可描寫的東西,這種東西就是自然美的升華。作品的背后則是其對自然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體現出的是樸素的人道主義精神關懷,可以從那時的作品中品讀出現實主義的人文精神在畫家筆下真誠而自然地流露,以及作品中投射出的強烈而深沉的民族情懷。馬宏道無論是面對條件優越的城市生活還是面對艱苦的農村生活環境,他的作品所凸顯的是生存的意志力和生命力,體現的是堅韌而持之以恒的精神,這一切都證明了一個藝術家真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迎接油畫藝術的春天——油畫討論會紀要[J].美術史論,1985(4):4-9.
[2]唐萍.當代西部油畫詩性美學表現形式及其特征[J]美術,2020(10):25-26,22.
[3]李暉.江西美術創作五十年[J].創作評譚,1999(6):11-17.
[4]鮑時東,仉春輝,張靈燕.贛鄱地域文化與美術創作關系芻議[J].美術文獻,2019(7):6-8.
[5]湓浦博客.馬宏道油畫新作[EB/0L].[2013-07-24].
作者:李偉
- 上一篇:司法解釋保險免責條款分析
- 下一篇:踏虎鑿花剪紙藝術風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