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資源產業化研究3篇

時間:2022-04-09 10:23:07

導語:民間藝術資源產業化研究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間藝術資源產業化研究3篇

第一篇

一、河南民間藝術產業化發展的當代價值和可行性

(一)河南民間藝術產業化發展的當代價值

民間藝術的產業發展對于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有著不可替代的現實價值。它不僅是傳承河南傳統文化,實現民間藝術生產性保護的需要;也是延續和弘揚民族精神,建設和諧中原的需要;還是促進河南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提高河南文化軟實力需要;更是在河南人口眾多、資源有限的不利條件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中原崛起,實現文化強省的需要。

(二)河南民間藝術產業化發展的可行性

目前河南民間藝術產業化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優勢。第一,河南豐富的民間藝術資源及衍生的文化內涵為河南民間藝術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二,國家積極寬松的文化產業政策和河南“文化強省”的戰略決策,把民間藝術產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河南民間藝術在短期內走向了產業化自覺,為河南民間藝術產業發展創造了優良的環境。第三,成熟的市場經濟和民間藝術寄托美好愿望、美化生活的特性,共同促使河南民間藝術有著社會化、規模化的市場需求,這為河南民間藝術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第四,不斷創新發展的科技支撐為河南民間藝術產業發展提供了持續提升的保障。第五,全國范圍內“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視和開展為河南民間藝術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助推。

二、河南民間藝術產業化發展的戰略

近年來,河南民間藝術產業化發展進行了各種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河南民間藝術產業化發展的進程中,也存在很多不可忽視的問題。當前河南民間藝術產業發展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現實中,必須要以科學、健康的發展觀指導,在文化堅守、創意開發、持續發展等原則的基礎上,確立河南民間藝術產業發展系統的模式和路徑。

(一)以市場為導向的政府主導戰略

河南民間藝術產業化的健康持續發展,必須要在市場與政府的雙重作用下完成。以市場為導向是河南民間藝術產業化的首要條件,要針對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遵循市場經濟中的供需機制、競爭機制、價格機制和風險機制,提高市場預見的敏感性,及時對需求量、供給能力和存在風險進行準確的分析預測,通過有序的市場化運作,引導河南民間藝術資源向優勢領域和行業集中。民間藝術產業單純依靠市場為導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河南各級政府作為國家權力機構,要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前提下,適時適度的發揮主導作用。首先要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通過研究制定河南民間藝術的認定傳承、市場引領、支持保障、知識產權等法規和制度,建立起寬松、完備的管理政策。編制系統的保護和發展規劃,提出長遠目標和近期工作任務,明確階段性工作的重點與步驟,制定具體實施方案,落實責任。[1]其次,構建適應河南民間藝術產業發展的政府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健全民間藝術產業化發展的管理機構和組織,調整相關部門的職能分工,明確管理主體,加強統籌協調。再次,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民間藝術產業化發展搭建平臺,建設并提供便捷的交通、動力供應、網絡信息等系統,為民藝企業的投資和創業提供良好的硬件環境。最后,要發揮經濟規范功能,制定相關品類的行業標準,通過價格調控、稅收、補貼等經濟杠桿,協調民間藝術產業開發,保持市場的活力。

(二)以創新為引領的發展方式戰略

藝術應隨當代,創新是河南民間藝術產業競爭和發展的源動力。在國家普遍重視本土文化創意產業的環境中,河南民間藝術產業化的發展,必須要深抓機遇,在弘揚中原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堅持以創新為引領,強化創新開發意識,充分發揮各地民間藝術的資源優勢,深入挖掘其潛在價值,尋求河南民間藝術與當下社會的契合,培育創新主體,提高藝術創新能力,注重與其它新興產業結合,拓展其生存空間,突出特色和差異,塑造本土藝術形象,實現河南民間藝術在創新中的良性嬗變,形成產業競爭優勢。河南民間藝術產業化以創新為引領,實現持續發展的方式有以下幾種:一是通過創意重整將河南民間藝術蘊含的藝術元素、承載的傳統觀念置入新的靈感和時代語境,通過整合、修改、提煉、重塑,實現民間藝術與當代審美的融合。二是通過數字、網絡、電子等現代高新技術,實現民間藝術與當代消費文化的接軌,擴展民間藝術的產品空間和受眾面,增強民間藝術的表現力與影響力。三是吸收河南民間藝術中能體現中原傳統文化的典型符號,將其介入、指導其它形式的產業開發,實現創意轉移,在多種表現途徑中實現民間藝術品牌互動效應。

(三)以科學為標準的產業格局戰略

河南民間藝術產業布局必須要樹立“一盤棋”的思想,努力構建民間藝術產業發展的整體合力。首先,突出各地民間藝術的特色和優勢,打造不同層次的產業品牌,形成不同規模的民間藝術產業集群。省域主導品牌既要聚焦歷史厚重且能代表中原文化的傳統民間藝術,也要打造一批關聯度高、帶動能力強的民間藝術成為產業的新亮點;各地也要結合當地民間藝術資源的影響力,合理選取開發,形成一地一品的散點開發態勢,從而打造主導品牌和散點品牌結合、區域內開發聯動、區域間促進互補的協調態勢。其次,要加大推動民藝產業在各區域間的特色化、差異化發展,引導特色民間藝術產業有序聚集。進一步打造南陽玉雕、許昌鈞瓷、平頂山汝瓷、洛陽唐三彩、開封汴繡等特色產業集群,加快建成泥塑、麥稈畫、朱仙鎮年畫、豫西剪紙、黃河澄泥硯等產業基地,塑造一批以《風中少林》、《程嬰救孤》、濮陽雜技、河洛大鼓、寶豐魔術、馬街書會等異彩紛呈的民間演藝品牌,實現區域聚集與品牌特色相結合,多元品種與多層檔次相結合,機器制造與手工技藝相結合,現代審美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支柱拉動與多樣發展相結合的產業格局。再次,將民間藝術作為龍頭產業,帶動出版、交通、服務、培訓等相關產業的跟進,使各相關產業相互滲透,形成民間藝術支柱型產業拉動模式下的新型產業融合。

(四)以梯隊建設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戰略

人才是發展民間藝術生產力的第一要素。河南民間藝術產業化發展要著力培養一代民間藝術的認同群體,造就一批民間藝術的領軍人物,塑造一批高素質、懂專業、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抓好人才隊伍的梯隊建設。在人才隊伍培養上,將普及培養、重點培養和管理保障培養結合起來。民間藝術的普及培養要充分利用各級學校教育,以此來實施民間藝術的全民性繼承和發揚。還要注重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教育,對全省有志于從事民間藝術的人員開展培訓,也可針對農民開展可普及、易掌握的民間藝術項目培訓,以擴大傳承面,提供就業機會。重點培養主要是利用民間藝術傳承人、高校、科研院所,加大民間藝術的精英培養力度,通過制度建設,規范傳徒授藝、考核資助、評定晉級的模式,確保培養的長效化和科學化,引領民間藝術的精品發展創作。管理保障教育主要是民間藝術管理機構及民間藝術企業工作人員的教育,要進一步完善培訓規劃,加大培訓力度,全面提升現有工作隊伍的素質和水平。在人才管理上,必須盡快培養、抓緊引進,要堅持用事業激勵人、用感情凝聚人、用待遇吸引入、用市場感召人,營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環境,形成有利于文化隊伍人才輩比、富有生機活力的體制機制。[2]吸引民間藝術領軍人物的加入,培養民間藝術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隊。

(五)以國際化為理念的交流合作戰略

中共十七大報告強調:“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3]立足中原文化,在國際化的視野中加強對外交流,是河南民間藝術產業化在世界文化發展中走向繁榮的出路,是推進中原文化走向世界的砝碼。我們要以全球市場為目標,加強民間藝術領域多層次、多形式的對外互訪和交流,提高交流水平,搭建高層次的民間藝術展演、交流、推介和招商活動,增強交流效果,全面展示河南民間藝術的獨特優勢和當代形象,把此打造成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競爭力的知名品牌。借助外力開拓國際市場,加強與全球知名文化公司的聯系與合作,匯聚高層次民間藝術研究和運作上的精英,來共同探討河南民間藝術的產業發展,培育河南民間藝術精品,激活河南民間藝術市場的潛在能量,進一步增強在國際上的市場化運作能力,加大河南民間藝術產業的競爭力和市場擴張力。

(六)以品牌建設為前提的特色營銷戰略

品牌是發展文化產業的第一要務。實施品牌帶動戰略,就要立足資源優勢,根據市場前景,做大做強優勢的民藝企業,開發和推廣創新型民藝品牌,以品牌擴大影響,吸附資本聚集,引導消費趨勢,增強產業示范,提高利潤空間,帶動產業整體發展,提升產業關聯的互動效應和規模優勢。要建立在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主導產業基礎上的,延伸民間藝術品牌產業鏈,帶動后續產品開發,形成上下聯動、左右銜接、一次投入、多次產出的經濟循環鏈條。[4]在河南傳統民間藝術中,存在一些諸如朱仙鎮木版年畫、淮陽泥泥狗等知名度高,但產品增值較小,企業收益偏低的品類,在產業化開發中可嘗試以此為核心,注重品牌延伸,通過設立民間藝術博物館,開發民俗旅游,將其與新型行業、新型服務、新型產品結合,舉辦文化會展等措施,拓展民間藝術的銷售領域,借助相關行業的拉動效應,提升品牌價值,實現民間藝術的長足發展。在品牌建設的基礎上,實施現代化的特色營銷模式。首先,要通過系統調研對消費市場進行層級細化。其次,以創意宣傳為切入點,有機整合各種媒體資源,建立與中原文化相結合的民藝營銷傳播體系,變被動銷售為主動營銷。再次,確定差異的銷售策略和營銷計劃,創造出多樣的民藝產品,擴大銷售成果。最后,要按現代產業的方式來運作,對營銷環節進行程序化管理,在市場營銷的戰術上走實每一步,更要把文化產業與其他相關產業如信息通訊、高新技術、教育培訓相結合,形成文化傳播與貿易的綜合營銷體系。[5]在河南民間藝術產業的發展中,只有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統領,立足河南民間藝術資源的比較優勢和區域特色,在實踐層面上探索河南民間藝術產業的獨特發展模式,建立河南民間藝術產業發展的系統戰略路徑,才能提升河南民間藝術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實現民間藝術產業的長效發展,才能進一步提高河南文化的軟實力,使之成為中原經濟區跨越式發展的有生力量。

本文作者:辛琳琳工作單位:黃淮學院

第二篇

一構思立意

中華民族作為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古老民族,它有著自己的審美價值取向,且大部分已固化在民間流傳的文化藝術領域中,內容和內涵豐富廣泛。可由于近代國力的衰退,我們曾對自己的傳統文化產生過懷疑和不自信的否定,甚至我們的“瑰寶”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一度被誤認為是落后和革命的對象,幾乎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但暴風驟雨之后塵埃終會落定。隨著近三十年國家不斷的改革開放和綜合國力逐步提高,人們對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所散發出來的魅力也有了新的認識和高度評價,所以重拾傳統已逐漸成為現代藝術創作的發展趨勢,也成為讓世界了解我們的方法和手段。在美術創作過程中,構思立意是作品表達內涵、彰顯個性的關鍵,也是能否讓大眾認同和接受的關鍵,可被視為作品的靈魂。如果我們想創作出具有中華民族氣質的壁畫作品,就要在構思階段尋找到某些中國元素和我們特有的文化觀念,所以把民間藝術作為構思的起點是比較直接和有效的辦法。因為首先,它產生在我們幾千年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無論從時間還是空間都非常廣泛,并有著我們自己血液里的內在品格和藝術氣質。其次,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傳統民間藝術的創作觀念和現代壁畫的創作構思并不是相互孤立或沖突的,而是一個不斷發展和互相促進的互動過程。一方面現代壁畫的創作可以從民間藝術中找到自己文脈發展的方向;另一方面民間藝術也可以通過壁畫這種公共藝術向大眾傳播傳統的文化和觀念,在這一思維的互動過程中他們相互影響、互相融匯,這樣最終使得現代的壁畫藝術更加趨近于民族化的完美。最后,從受眾的角度來看,壁畫創作在構思中植入民間藝術的表現觀念也能使作品迅速的被公眾所接受。如民間神話故事與傳說、有著美好寓意的花卉動植物、符號、紋飾等各種形象,這些已被普通百姓所熟知和喜聞樂見的內容出現,會給他們帶來一定的親切性和認同感。這都是民間藝術與壁畫創作能夠融合的共性,也是壁畫作品構思成功的關鍵。例如,侯一民所做的壁畫《百花齊放》就是吸收了民間藝術中“四季花籃”的構思寓意,象征著四季祥和的同時,也有引深象征著文學藝術百花齊放的寓意。這種巧妙的運用反應出老一輩藝術家對藝術深刻的思考后做出的選擇。再如,南京地鐵壁畫中的一幅《燈彩秦淮》,就是以當地的民俗文化為構思主題,即宣傳了當地的民風民俗,又使壁畫具有我們自己特有的氣質,同時這些老百姓所熟知的內容也使得作品很快的被接受和認同。

二構圖搭配

壁畫創作可稱之為是“大型”美術作品創作,無論從畫面的尺幅還是所涵蓋的內容,都是其他畫種難以比擬的;同時它對社會的影響和推動力也是巨大的,畢竟它是要存在于公共空間當中,服務于社會、民眾和國家的。如果說構思是壁畫創作的靈魂,那么構圖就可以被視為它的骨架。巨大的畫面、豐富的內容都要被合理的安排,骨架的支撐是至關重要的。就好比高聳的摩天大樓,如果沒有合理的鋼架結構是要垮塌的一樣。但作為藝術創作又不能過于機械,既要做到井然有序,又要“獨具魅力”,這也是在現代信息化社會中,藝術個體能夠生存的重要依據。所以,要構架出具有中國特點的壁畫構圖模式,就可以從我們獨有的民間藝術中尋求營養。中國的藝術不同于西方客觀寫實性的表現,它是更加主觀、接近于平面化,更多的是要傳達出意境和完整的內容。在構圖上它有著獨特的方法,如畫像石、畫像磚和剪紙中常出現的平視體構圖,這種構圖模式是把人物以剪影的方式平置于畫面,不求細節變化只注重整體的完整性。平視體構圖在畫像石和畫像磚中常用規則的橫豎線劃分區域做出相對穩定平衡的結構,這樣的結構莊重大方適合應用在現代建筑穩定的主空間中,如大堂、中廳等。剪紙藝術中的構成形式正好與其相反,它常用流暢的曲線做出骨架,連接畫面里的內容,以表現韻律與動感,這種形式因為有流線的存在則適合應用在建筑的流動空間中,使畫面的形式和空間的功能達到完美的統一;除了平視體之外,立式體構圖也是我們獨有的方法。它常出現在木板年畫、刺繡紋飾中,跟平視體的樣式比較接近,但主題性更強。通常是把主要想表現的內容放大,置于畫面中部使其一目了然,而周圍的內容相對縮小,只起到配襯的作用,我們可以運用這種規律對主題較強的功能性建筑如紀念館、文體場所的墻面進行創作;另外,還有民俗畫中比較常見的打破時空和散點式構圖。這樣的形式,時空相對自由、隨意性強,容易表現創作中的敘事和故事性情結,所以也被現代壁畫創作所采用。在創作中這些中國式方法的運用都會讓作品有著我們自己的藝術魅力。但在運用這些方法的過程中我們也應注重變化,可以引入西方構成藝術的規律,如主觀的在構圖骨架中強調方圓、曲直、大小等對比,有意識的安排并列重復、特意等方式,從而增加畫面的構成性。中央美術學院李琳琢和張世彥兩位老師的壁畫作品《華夏文明》、《唐人馬球圖》在這方面已經做出了初步的研究。作品中既運用了傳統的平視體與立式體構圖,又有西方構成的元素,這種混搭的結構,就如音樂中對經典老歌的改編,在旋律不變的情況下改變部分節奏,使其不失獨特的經典又更負時代特色。這樣的表現就使傳統的方式更加合理和現代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三畫面造型

在靈魂與骨架具備之后,畫面的具體形象就可被視為作品的“血肉軀體”。形象的塑造是在構思和構圖之后的視覺固化,是給觀眾最直接的印象,更是作品能否豐滿和具有個性的關鍵。中華民族是對造型有著獨到認識的民族,造型的語言方式也自成體系。但在唐、宋達到巔峰之后卻逐漸走向了沒落,直到現在我們的造型無論是從藝術院校的美術教育,還是到藝術家個體的獨立創作,幾乎已被西方同化,能夠堅守住民族陣地的鳳毛麟角。當下這種情況,壁畫作為公共藝術中的視覺文化創作,有責任更有義務接過民族這面大旗,為我們當今的社會和國家重塑形象。中國傳統的造型是以線表達物象的神韻,無論是平面的繪畫,還是立體的浮雕圓雕,或者是圖案性的刺繡紡織,都是強調用線塑造,所描繪的形象以意象為主,多在像與不像、似若非似之間,并且有著強調變化和夸張的浪漫主義情結。若是從現代繪畫的角度上看,它有著注重平面化的裝飾味道。在現代壁畫創作的過程中,想要完成帶有民族面貌的作品,就必須回到傳統。從傳統中挖掘、借鑒、再運用和創新,而民間藝術正好就給我們的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為它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數量龐大。如被稱為“三雕”藝術的磚雕、石雕與木雕;佩戴于身上或放置于書房之內被文人雅士所青睞和把玩的玉雕、竹雕和牙角雕;民俗生活中所常見的皮影、風箏、木版年畫;還有近些年被外國友人堪稱絕技的東陽木雕和壽山石雕等。從這些傳統的藝術中,我們能夠找到壁畫創作中所需要的各種造型,小到飛禽走獸和花鳥魚蟲,大到山川、河流與亭臺樓閣,圖案紋樣應有盡有,這些都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但是,在對以往傳統造型的取用過程中,我們除了簡單的繼承和再運用外,更重要的是在造型方式上的吸收精髓。例如,剪紙和皮影的造型,通常剪出人物的外輪廓后會在內部鏤刻出裝飾性的圖案或有寓意的紋樣,在正負形的交錯出現中,人物外部輪廓的簡潔和內部鏤刻的繁瑣,形成了有意識的對比。這種虛實通透的表現手法使造型更加靈巧美觀。如果把這樣的方式運用在浮雕壁畫的創作中,不但會使作品更具中國神采,而且也能讓畫面帶有中國哲學般虛與實、陰與陽的韻律變化。李琳琢的壁畫《山高水長》正是運用了這種造型手法。畫面的造型以大小、長短、方圓、曲直各不相同的象形符號和自然物象構成,不管是在各個造型之間,還是造型個體之中,都有皮影和剪紙的藝術特點。這種有如篆刻般的陰陽交錯與虛實變化,使作品渾然一體。中國傳統的造型在各種不同的民間藝術中還有著各自的特點,所以我們要善于發掘、敢于繼承,這樣才能創新,才能使當代中國壁畫有著自己的“血肉軀體”。

四結語

在這高速發展的世界中,我們的國家正處在一個大變革的轉型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跨越式發展,不僅直接改變著人們的衣食住行,也間接沖擊著人們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這些變化也多多少少地影響到了中國壁畫藝術的發展。做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壁畫古國來說,敦煌的藝術,永樂宮的壁畫,云岡、龍門、大足的石刻等都已經成為我們望不可及的高峰,也給現代壁畫藝術的前進步伐帶來了無形的壓力。在這里民間藝術的引入筆者認為可以說是另辟蹊徑,因為我們已有的輝煌大多是那個時代皇權與宗教“合力”的產物,而民間藝術真實質樸的情感、鮮活自由的表現方式正好適合了我們當今民主、自由的社會時代精神。可能有人會認為傳統的東西與當今快速發展的社會有點不合時宜,它到是應該在博物館中出現才對。但筆者堅信只有繼承歷史,發展才有光明,只有弘揚民族,我們的藝術才有出路。當代的壁畫藝術創作也應如此,只有把傳統與現代有機的結合,繼承我們的歷史、弘揚我們的民族,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才能體現我們的民族氣質。

本文作者:翟曉冰工作單位:齊齊哈爾大學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

第三篇

一、標志在當代設計中的表現

當代,鮮有人研究真正適合本民族風格的標志。時代快速發展,一些人盲目追趕國際潮流,然而,自己擁有的特色才是最珍貴的。筆者認為,只要我們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依托傳統文化進行創新,設計前景一定是廣闊的。

二、民間藝術元素之剪紙

剪紙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民間工藝。那些質樸、生動有趣的藝術造型,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其特點主要表現在空間觀念的二維性、刀味紙感、線條與裝飾、寫意與寓意等許多方面。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和空的感覺。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剪紙在中國是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剪紙,就是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門箋、墻花、頂棚花、燈花等。這種民俗藝術的產生和流傳與中國傳統的節日風俗有著密切關系,逢年過節或新婚喜慶,人們把美麗鮮艷的剪紙貼在窗紙上、玻璃窗上、墻上、門上、燈籠上等,節慶日的氣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濃烈喜慶。

三、民間藝術元素在標志設計中的應用

在很多設計師的作品中,我們會經常看見民間藝術元素的身影,下面舉一具體案例進行闡釋。中國郵政標志,是以中國古代字體“中”的造型為基礎,與郵政網絡的形象互相結合、歸納變化而成的;并在其中融入了翅膀的造型,使人聯想起“鴻雁傳書”這一中國古代對于信息傳遞的形象比喻,標志表達了服務于千家萬戶的企業宗旨,以及快捷、準確、安全、無處不達的企業形象。標志造型樸實有力,以橫與直的平行線為主構成,代表秩序與四通八達;稍微向右傾斜的處理,表現了方向與速度感,這也是采用了傳統圖案中“勢”的效果。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標志的理解大多是通過它的形,所以,如果標志設計得簡單明快,人們就會迅速識別它并且讀懂它所要傳達的信息。在現代標志設計中,我們也可以發現許許多多的標志是應用傳統的民間藝術元素進行創意延展的。設計者運用了藝術元素本身吉祥的寓意和所傳承的文化意韻進行創意表現,加入標志要表達的現實意義,而后再進行變形。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各種各樣的民間藝術元素作為民族文化的結晶,肩負著傳承民族文化的重大作用。而標志設計在現如今的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將傳統民間藝術與現代設計相互融合,這樣可以使標志設計更具有深厚的文化風韻。民間藝術元素自身多喜慶,傳達了美好吉祥的寓意和祝福。那么,在運用民間藝術元素進行標志創作時,首先應該了解將要使用的藝術元素,了解元素本身的含義。不能有“拿來主義”的想法,隨便照搬一個藝術元素,而要在了解其精華后再與實際設計中所要表達的含義相結合,以取得最大價值。設計師需要根據自身條件,好好領悟民間藝術元素形象的含義。在深入領會了元素的精髓后,再與理論知識相結合并吸收一些國外的現代設計風格。只有這樣,才能設計出風格獨到的標志。其實,只要善于發現身邊的美,就不會做什么設計都想借鑒國外的設計,把本民族擁有的元素加以總結歸納,然后進行創新,便一定能設計出屬于自己風格的作品。同時,這樣做還能將中國傳統發揚光大,使其以獨特的風格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本文作者:范珊珊工作單位:遼寧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