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主義民間藝術論文
時間:2022-05-12 03:20:51
導語:審美主義民間藝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民間藝術的審美特質
(一)民間藝術的“本原化”
民間藝術與普通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盡管有藝術的成分,但更多的具有實用性。張道一在其《張道一文集》中指出民間藝術“是同廣大人民的生活關系最密切的,就其主流來說,多帶有實用性,既保持著本原文化的特點,又是本元的。雖然有一部分也帶有‘純藝術’的特點,但仍距其實用性分離不遠。”前蘇聯藝術理論家B•E•古謝夫在論述民間創作時也說:“民間創作同時既是藝術又不是藝術;其中,認識功能、審美功能和日常生活功能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這種統一包含在形象—藝術的形式之中。”也就是說,民間藝術多與生活、實踐、勞動等密切相關,其審美功能尚未從其他功能中完全分離,自然的保持了原始功能的混合性。而所謂的“高雅”,是那些普通民眾難以企及的,從這一點來看,趙本山的藝術根本不可能高雅,正如他自己所言,如果高雅了,他就不是趙本山了。
(二)民間藝術的低俗化
說到此處,得出民間藝術不應該高雅這一結論,因為它本就是游戲化,本元化的東西,失去這一特質,便失去其存在的意義了。那么,是那些批評趙本山的人錯了嗎?其實也不盡然,人們所批評的“低俗”問題,我們還沒有探究到關鍵,民間藝術中有很多低俗的東西,不單單趙本山的作品里有,為何趙本山卻成為眾矢之的,是因為趙本山藝術作品的受眾最廣,影響最大,低俗之作在一些“私域”環境下可以存在,消費者有選擇的權利,他們或基于休閑娛樂的目的選擇此種文化商品,或基于學習教育的目的選擇彼種文化商品,決不會被迫地去接受某種其不樂于接受的文化商品。但這些本屬“私域”存在的作品,不應不分場合,不分環境,而且不受約束,這無疑是對文明與文化的對抗。趙本山旗下弟子所演繹的部分二人傳作品,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二人轉,是其迎合觀眾,媚俗的表現。并不是說以前的二人轉就應該保持下去,一成不變,二人傳可以發展變化,但不應該向著一個不健康的方向走下去。逗笑取樂不是一味的耍彪搞怪,或者說耍彪搞怪不能成為二人轉的唯一追求或唯一內容。
二、“低俗”與“高雅”之辯
“低俗”的藝術固然不好,高雅藝術也不是能被所有人所接受。如果說高雅藝術好,為什么許多高雅藝術受到受眾的冷落。原因就在于它們疏遠了受眾,它們對受眾的文化消費心理特質缺乏了解。它們的敘事方式遠離了這些受眾的生活,在審美趣味上與大眾審美取向之間距離越來越遠。在審美上疏遠受眾,結果就將自己束之高閣。趙本山只所以會成功就是因為他的定位成功。他是根據大眾的文化消費心理進行受眾選擇。他的受眾范圍定位準確。他的服務對象就是普通的群眾。他的表演獲得了受眾的認可和贊同。他明白受眾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他的表演就是一種以受眾為主體的商業敘事模式。他獲得經濟上的利益更加上在藝術上的成功。可以說他是一個成功的會進行商業敘事的民間藝人。他是一個喜劇、小品演員,演二人轉出身,還組織拍攝了大量農村題材的影視作品,還是一個精明的商人。盡管也有人不喜歡他的表演和作品,但是他卻能被絕大多數的普通大眾喜歡,同時他賺足了錢袋子。他小品屢次被評為最受觀眾喜愛的節目,他拍的影視作品又總能得到觀眾的熱捧。同樣是他,把東北二人轉這種民間戲曲形式拉上商業化敘事的道路上,東北三省的劉老根大舞臺把二人轉這種在東北三省的民間戲曲發揚光大。
受眾的多元文化審美取向不可回避。受眾的審美心理總是有的喜歡“獵奇”、“居奇”,有的“喜新厭舊”還有的“懷舊”,有的喜歡“推陳出新”,有的喜歡“按部就班”,有的“舊瓶裝新酒”,有的還“新瓶裝舊酒”。總之,受眾的文化藝術審美的價值取向具有多元性,對于文化商品的要求自然也無法等齊劃一。沒有一種文化商品是能夠普遍適應所有受眾文化品位的,只能是在某類具有相同文化品位的受眾范圍內才能具有某種普適性。這種以受眾為主,視受眾為上帝的價值取向就是文化消費時代的商業敘事方式所特有的。藝術創作要尊重受眾,對受眾的多元文化審美取向要有正確的把握。王一川在其《兩種審美主義變體及其互滲特征》中提出了現代審美主義的兩種變體“精英審美主義”與“市民審美主義”,是現代中國的主流審美主義。而且在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了,兩種審美主義變體呈現出一種互滲特征:兩種變體之間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天然鴻溝,而是可以相互關聯滲透的。”這種觀點論證了現代化大眾文化的受眾審美的特點。可見,“通俗”與“高雅”作為兩種主要審美取向,已經開始相互滲透,兩者并不是什么天敵,況且受眾的審美是具有變異性的,從前不喜歡的不一定今后也不喜歡,更何況很多人本身就愛好多種風格的作品。“低俗”的東西,讓其存在于“私域”范圍之內,像民間流傳的許多“黃段子”,是無法根本消除的,而在公共場所演出的節目自應摒棄“低俗”,而發揚其“大眾性”、“通俗性”的特征,創作更多親民的,受人們歡迎的作品。只是“通俗”不等于“低俗”,藝術不能走“低俗”、“媚俗”之路。“高雅”藝術,大可繼續其理性與嚴肅,供“精英”們欣賞,這樣,兩者便可井水不犯河水,相安無事了。
作者:李秀巖單位:赤峰學院
- 上一篇:公路管理會計準則論文
- 下一篇:鐵路運輸會計準則論文